导读:本文包含了不稳定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不稳定,过程,对称,锋面,现象,高炉,心绞痛。
不稳定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邓承之,张亚萍,方德贤,翟丹华,吴钲[1](2019)在《一次纬向暴雨过程的湿对称不稳定与锋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常规观测、加密自动站、NCEP/NCAR(1°×1°)再分析及WRF数值模拟资料,诊断分析了2016年6月27—28日重庆南部大暴雨天气的纬向雨带及湿对称不稳定特征,结果表明:(1)纬向雨带形成并发展于低空湿对称不稳定区,纬向雨带形成前,湿对称不稳定逐渐增强,纬向雨带形成后,湿对称不稳定缓慢释放,湿对称不稳定的持续释放促进了纬向雨带的持续发展。(2)纬向锋生效应的增强,引起低空湿位涡水平分量MPV2的负值增长,为湿对称不稳定的增强及维持提供了有利条件,可能是此次暴雨过程中纬向雨带生成及持续发展的重要机制。(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19年11期)
王长梅[2](2019)在《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并发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并发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护理。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本科室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双色球法将其均分为两组(n=45),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准确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各维度分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4%,显着低于对照组的17.8%(P<0.05)。结论在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给予准确的预防及护理,可提升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用效果可靠。(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9年31期)
徐益平[3](2019)在《多模型PCA方法用于不稳定工业过程的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业过程的变化会带来过程数据的局部结构变化,因此对不稳定的工业过程进行监测和诊断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传统的过程监控方法将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培训和建模,但忽略了局部特征。为了构造不稳定过程的结构,本文引入多模型框架,构造了一种新的不稳定工业过程多模型PCA监测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更好的仿真性能。(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9年22期)
黄晓宇[4](2019)在《库水位初次升降过程中泄滩污水处理厂不稳定斜坡变形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峡库区初次试验性蓄水至172.79m高程时,秭归县泄滩污水处理厂斜坡出现较大变形和局部破坏,导致斜坡中部新建的泄滩污水处理厂因基础及构筑物不同程度开裂而废弃。为了弄清泄滩污水处理厂斜坡在库水位初次升降过程中产生变形破坏的内在机制,本文以泄滩污水处理厂斜坡前部受库水升降影响的堆积体为研究对象,利用自主研发的渗透装置模拟了堆积体碎石土在库水位初次升降期间的渗透过程,开展了库水位初次升降过程中库水作用对碎石土水力参数和强度参数影响的渗透试验和叁轴压缩试验;建立斜坡有限元模型,基于饱和-非饱和渗流理论和流-固耦合理论,运用ABAQUS软件对该斜坡在库水位初次升降过程中堆积体水力参数和强度参数动态变化条件下的渗流场和位移场进行计算;最后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探讨泄滩污水处理厂斜坡在库水位初次升降过程中发生变形破坏的内在机制。研究得到的结果如下:(1)在库水位初次上升过程中,碎石土受到库水渗透侵蚀作用显着,碎石土中的细颗粒(粒径0.005mm<d<2mm)运移流失较多,质量百分含量从27.65%降到22.95%,饱和渗透系数从5×10~(-4)mm/s增大到1×10~(-2)mm/s,土水特征曲线中高基质吸力段(10~10~4kPa)对应的体积含水率逐渐减小,碎石土的非饱和渗透系数逐渐增大;在库水位缓降阶段,碎石土中的细颗粒运移流失减少,其饱和渗透系数、土水特征曲线和渗透系数函数逐渐趋于稳定。(2)在库水位初次升降过程中,堆积体碎石土经库水浸泡作用后的抗压强度、抗剪强度和弹性模量劣化明显;与天然状态试样(蓄水前)相比,蓄水至172.79m高程时,试样峰值抗压强度(围压100kPa、200kPa、400kPa)降幅分别达到52%、51%和48%,粘聚力和内摩擦角的降幅为49%和21%,弹性模量(围压100kPa、200kPa、400kPa)则分别降低了53.4%、45.7%和37.3%。(3)在库水位初次升降过程中,一方面,斜坡内的渗流场受库水影响较大,库水快速渗透进斜坡内补给地下水使得地下水位随库水位同步变化。另一方面,库水位升至172.79m高程时,被库水浸泡的堆积体的水平位移陡增且160m~172.79m高程范围内产生了塑性区;斜坡中上部(高程172.79m~220m)的水平位移也迅速增大,此时斜坡前部监测点XTW5′处水平位移达到4mm,中部监测点XTW2′~XTW4′处的水平位移分别为2.55mm、1.18mm、1.69mm,后缘监测点XTW0′和XTW1′处水平位移为3.56mm、0.7mm,可以看出XTW2′和XTW0′处的位移明显要大于XTW1′、XTW3′和XTW4′;以及斜坡中上部局部区域出现了滑移变形和公路平台处出现塑性区,污水处理厂所在位置以及斜坡后部公路平台处出现较明显的位移分界线。(4)水库蓄水至172.79m高程时,由于库水的作用,被库水浸没的堆积体有效应力和抗压强度、抗剪强度等强度参数均出现较大幅度的降低,此时被库水浸没的堆积体抗滑力随之大幅度减小。这造成被库水浸没的堆积体的横河向变形陡增且局部区域出现塑性破坏,进而引起高程172.79m以上堆积体的横河向变形迅速增大,斜坡高程210m以上堆积体产生滑移变形以及在公路平台处产生局部塑性破坏,由此导致了斜坡中上部出现拉裂缝等变形破坏迹象。在斜坡变形破坏过程中,堆积体强度参数产生大幅劣化是引起变形的主要原因,库水位上升引起斜坡有效应力的减小对变形起一定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9-05-01)
王晨曦,邓莲堂,范广洲,李泽椿,周定文[5](2018)在《一次华北锋面带状降水过程中的对流-对称不稳定诊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GRAPES_Meso中尺度区域模式模拟了2015年8月2—4日的一次华北锋面带状降水过程,在模拟结果与实况比较吻合的情况下,用高分辨率模式输出资料对降水过程中的对流稳定度、惯性稳定度和条件性对称不稳定(CSI)进行了分析,并诊断出降水过程中的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区域。个例分析的结果表明:(1)带状降水过程中CSI的发展伴随着对流不稳定的减弱和惯性不稳定的增强。(2)根据不稳定量的变化情况,把降水过程分为3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降水区域上空-?θ_e/?p<0,降水主要受对流不稳定的影响;在第二个阶段,对流不稳定、惯性不稳定与CSI发展增强,此阶段的降水受3种不稳定量的影响;在第叁个阶段,3种不稳定能量均逐渐减弱,但仍然影响着降水的持续。(3)发展旺盛阶段的CSI在平面上呈带状分布,与雨带、对流不稳定区域平行,在剖面上CSI主要活跃在对流层低层。(4)用湿位涡结合对流稳定度与惯性稳定度诊断CSI区域的方法比M-θ_e剖面图方法更准确有效。(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18年12期)
占世梅[6](2018)在《梅钢5号高炉生产过程中原燃料不稳定之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梅钢5号高炉生产过程中原燃料条件不稳定的问题,从原燃料质量管理和高炉操作管理等方面采取了有效对策。认为,在原燃料方面虽然不要追求极致的精料,但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条件,在管理上做到提前策划,保障在一定的时间内持续稳定,同时结合市场的变化,适度提高配煤配矿成本,最终通过高炉的高效低耗来实现铁水成本的降低。(本文来源于《炼铁》期刊2018年06期)
杜政瑀,佟立丽,曹学武,王小吉,侯丽强[7](2019)在《重力注水过程流动不稳定现象关键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力驱动注水过程中由于流量较小以及蒸汽的积聚可能导致流动不稳定现象的发生,对核反应堆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搭建了重力注水模拟实验装置,研究了不同蒸汽出口形阻、高位储水箱水位和加热棒初始温度下流动不稳定现象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重力驱动注水过程流动不稳定现象包含冷却水初次注入阶段、注入水逐出阶段和冷却水再注入阶段等。在一定冷却水初始温度、冷却水入口形阻以及系统压力下,蒸汽排出速度以及实验本体内筒顶部的聚集情况取决于蒸汽出口形阻,减小蒸汽出口形阻可加快蒸汽排放速度,压力峰峰值降低、振荡周期变长,有利于系统稳定;提高高位储水箱水位加快了冷却水注入速率,增加了加热棒被淹没率,降低了流动不稳定现象的发生次数和持续时间;随加热棒初始温度的升高,冷却水流量出现了波动向停滞的转变,流动不稳定现象发生的次数增加且持续时间加长。(本文来源于《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01期)
张东,高建强,夏俊雯,夏铭[8](2018)在《热电型激光功率计监测比测量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激光功率监视比的测量实验,表明激光功率探头响应时间的一致性对监测比测量结果的影响,并设计实验,利用卷积方法模拟激光功率计的响应机制,最后简要讨论激光稳定性对监测比的影响,总结提高监测比稳定性的测量技巧。(本文来源于《上海计量测试》期刊2018年04期)
吕立群,王兆印,崔鹏,徐梦珍[9](2018)在《沟岸侧蚀对泥石流不稳定动力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泥石流作为非牛顿体,屈服应力大,运动过程通常不稳定。前人建立了许多模型来研究沟床揭底和堰塞体溃决对泥石流不稳定动力过程的影响,沟岸侧蚀对泥石流不稳定动力过程的影响研究较少。通过侧蚀为主的模型和完全底蚀的模型两种水槽实验的对比,针对泥石流的动力过程展开研究。实验发现两种工况条件下泥石流正应力和孔隙水压力随着龙头高度沿程波动性的增长而相应地波动性增大,但侧蚀作用使得这种波动特征更加明显。通过力学分析,证明侧蚀作用导致泥石流龙头的阻力更大,但是龙身颗粒和龙头颗粒的速度差更大,使得龙头附加坡降更大,因此,侧蚀作用使得泥石流龙头的平均速度更快。泥石流龙头浓度和容重的不断增大,使得阻力不断增大,阻力和动力的动态平衡关系是泥石流不稳定运动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水科学进展》期刊2018年02期)
董明明,刘国强,于琦[10](2018)在《直升机着陆过程中动不稳定现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某型直升机在尾起落架着地时出现的机体异常振动,建立了一种以直升机状态及操纵参数为基础,以时频分析为手段的地面动不稳定性方法。首先分析异常振动与正常振动的异同点,通过时频分析获得引起异常振动的现象特征。通过频率根源查找,最终找出引起异常振动的原因为机体的俯仰模态与旋翼摆振后退型耦合引起的一种动不稳定现象,并对引起该种现象的原因加以分析,给出改进措施,为今后的直升机动不稳定试飞技术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航空科学技术》期刊2018年01期)
不稳定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并发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护理。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本科室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双色球法将其均分为两组(n=45),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准确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各维度分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4%,显着低于对照组的17.8%(P<0.05)。结论在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给予准确的预防及护理,可提升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用效果可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不稳定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1].邓承之,张亚萍,方德贤,翟丹华,吴钲.一次纬向暴雨过程的湿对称不稳定与锋生分析[J].气象.2019
[2].王长梅.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并发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9
[3].徐益平.多模型PCA方法用于不稳定工业过程的监测[J].科技视界.2019
[4].黄晓宇.库水位初次升降过程中泄滩污水处理厂不稳定斜坡变形机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
[5].王晨曦,邓莲堂,范广洲,李泽椿,周定文.一次华北锋面带状降水过程中的对流-对称不稳定诊断分析[J].气象.2018
[6].占世梅.梅钢5号高炉生产过程中原燃料不稳定之对策[J].炼铁.2018
[7].杜政瑀,佟立丽,曹学武,王小吉,侯丽强.重力注水过程流动不稳定现象关键影响因素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9
[8].张东,高建强,夏俊雯,夏铭.热电型激光功率计监测比测量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分析[J].上海计量测试.2018
[9].吕立群,王兆印,崔鹏,徐梦珍.沟岸侧蚀对泥石流不稳定动力过程的影响[J].水科学进展.2018
[10].董明明,刘国强,于琦.直升机着陆过程中动不稳定现象分析[J].航空科学技术.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