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仿真血管内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血管,动脉瘤,计算机,摄影术,动脉,狭窄,造影术。
仿真血管内镜论文文献综述
陈利军,陈士新,孙泽栋,马宁,徐琳[1](2015)在《血管压迫性叁叉神经痛责任血管的MR仿真内镜重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管压迫性叁叉神经痛的MR仿真内镜重建(MRVE)技术对责任血管的评估价值。方法对57例叁叉神经痛患者采用双激发平衡式稳态自由进动序列(3D-FEISTA-C)扫描,经原始图像及MRVE分析判断责任血管与神经的关系,将45例与微血管减压术(MVD)结果比较对照,一致性检验采用Kappa分析,并计算出原始图像及运用MRVE技术在检测责任血管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57例采用3D-FIESTA-C联合MRVE显示血管神经无接触5例,接触13例,压迫39例;责任血管为小脑上动脉43例,岩静脉8例,椎基底动脉4例,小脑前下动脉2例;其中责任血管为两支者5例;接触及压迫部位发生于神经出脑干段45例,脑池段12例。57例中45例3D-FIESTA-C及联合MRVE显示血管神经接触及压迫、责任血管以及压迫部位与MVD术中所见一致性检验(K值分别为0.325、0.639)。运用3D-FIESTA-C及联合运用MRVE技术检测责任血管的敏感性分别为88.89%、97.78%,特异性分别为33.33%、58.33%,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5.11%、89.80%,阴性预测值分别50%、87.50%。结论运用MRVE技术能够为临床提供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叁维可视化图像,可作为术前评价重要的辅助工具。(本文来源于《临床放射学杂志》期刊2015年10期)
段鸿洲,莫大鹏,张扬,伊志强,李良[2](2011)在《仿真叁维DSA血管内镜成像在颅内动脉狭窄诊治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仿真叁维DSA血管内镜成像在颅内动脉狭窄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叁维DSA血管内镜成像资料,其中11例患者行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并应用叁维血管内镜随访其支架置入后血管腔内情况。叁维旋转数字图像由脑血管造影机球管和影像增强器的同步2次240°旋转获得,应用Volume Viewer软件对原始叁维图像进行重建,固定密度值并选取感兴趣区,用Navigator软件进行叁维血管内镜成像,观察血管腔内的结构情况。结果①76例患者叁维DSA血管内镜成像清晰,共114处血管狭窄,内膜形态光滑87处,不光滑27处;斑块偏心81处,基本不偏心33处。②对11例患者行颅内动脉支架置人术,技术成功率100%,术后残余狭窄率均<30%,预后良好。③叁维DSA血管内镜随访支架置入的患者11例,术后6个月时7例患者的支架被内膜覆盖完全、光滑;术后12个月时10例患者的支架被内膜覆盖完全;术后18个月时1例患者的支架仍未被内膜完全覆盖。结论仿真叁维DSA血管内镜成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评估颅内动脉管腔结构的方法,并可用于指导支架置入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个体化治疗。(本文来源于《中国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1年08期)
李新平,陈伟,朱智明[3](2011)在《CT仿真血管内镜观察主动脉弓》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CT仿真血管内镜(CTVA)在主动脉弓相关疾病术前和术后评价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双源CT对37例胸主动脉疾病患者行主动脉CT成像检查,并将主动脉CT成像的源图像调至Fly-through软件中,对所有病例行主动脉弓CTVA观察。结果 92%(34/37)的病例获得了满意的CTVA图像,包括主动脉夹层12例、真性动脉瘤4例、假性动脉瘤3例、多发性大动脉炎2例、主动脉缩窄1例、真性动脉瘤合并夹层1例及11例术后随访病例。主动脉弓CTVA能明确弓上分支血管开口位置与变异、判断病变与弓上分支开口的空间关系以及显示支架型血管。结论主动脉弓CTVA能无创观察血管腔内情况,对主动脉弓相关疾病的诊断分型、术前计划和术后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内镜杂志》期刊2011年07期)
张宏宇,金文仲,赵国栋,谢瑞明,刘岩[4](2011)在《探讨CT血管分析技术结合仿真内镜在肾积水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层螺旋CT叁维重建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仿真内镜成像是一种叁维后处理虚拟内镜检查,可清晰显示泌尿系解剖与病变的叁维立体解剖结构[1]。CT血管分析技术是针对血管病变的定量分析后处理技术。将血管分析软件与仿真内镜结合诊断肾积水病因鲜有报道。本文对36例肾积(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1年07期)
蔡梅钦,郭英,秦峰,凌聪,王辉[5](2010)在《CT仿真内镜对鞍底神经、血管的显示及在经蝶手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CT仿真内镜(CT virtual endoscopy,CTVE)显示鞍底深部神经、血管及其表面解剖标志的情况和在经蝶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128例经蝶垂体瘤手术病例中,利用NavigatorGuide软件对术前垂体CT检查数据进行蝶窦CTVE重建,了(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0-09-10)
蔡梅钦,秦峰,胡冰,凌聪,王辉[6](2010)在《CT仿真内镜显示鞍底神经血管及其解剖标志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CT仿真内镜(CT virtual endoscopy,CTVE)显示鞍底深部血管神经及其表面解剖标志在经蝶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28例垂体瘤经蝶手术中,利用Navigator Guide软件对术前垂体CT检查数据进行蝶窦CTVE重建,了解CTVE对鞍底血管、神经及其解剖标志的显示情况。结果 CTVE能以叁维图像的形式显示颈内动脉隆起、视神经管隆起、视神经管-颈内动脉隐窝,叁者的显示率分别为:43.4%(111例)、37.5%(96例)、57.0%(146例)。通过传输函数设计技术(transfer functions),CTVE能透视显示出增强的颈内动脉100%(256例),可观察到有43.8%(112例)中隔附着于颈内动脉的浅面。通过动态调高观察阈值,CTVE能显示视神经管99.6%(255例),可观察到约17.3%(44例)中隔附着于视神经管表面。结论在经蝶手术中,术前CTVE能以叁维图像的形式显示鞍底深部血管、神经及其解剖标志;术中能指导对上述鞍底血管、神经的辨认及鞍底骨窗形成。(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期刊2010年04期)
蒲红,黄红云,陶客言[7](2007)在《16层螺旋CT仿真内镜在血管病变研究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西门子16层螺旋CT工作站的仿真内镜virtual intravascular endoscope软件对血管病变的辅助诊断能力。方法对50例临床怀疑血管病变的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扫描。所得原始数据1mm重建横断面图像。使用仿真内镜软件(Fly Through)观察血管并采用MPR、MIP、SSD和VRT后处理技术显示血管。结果该软件能清晰显示直径>1mm的血管病变:如主动脉不规则的血管内壁和狭窄,主动脉夹层内膜片、真假腔,假性动脉瘤破口、大小及位置,真性动脉瘤大小,管壁钙化。结论16层螺旋CT工作站的仿真内镜软件技术是一种无创、无痛、快捷、安全、有效的检查技术。结合其他叁维重建方法可直观、立体地观察血管腔内及内表面的仿真内镜图像。对疾病诊断、治疗、手术及疗效观察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敏感性和特异性还有待提高。(本文来源于《四川医学》期刊2007年05期)
赵红辉,高旭光,朱玉森[8](2007)在《仿真3D-CT血管内镜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应用仿真3D-CT血管内镜对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首发症状的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自发性SAH患者46例,均行多层面螺旋CT叁维血管造影(3D-M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31例接受手术治疗。3D-MSCTA采用遮盖容积重建(SVR)、多层面重建(MPR)和仿真3D-CT血管内镜(Fly-around、Fly-through)叁种后处理技术。所得3D-MSCTA图像和DSA图像采用双盲法进行评价。结果:46例患者经Fly-around成像检出37例共有脑动脉瘤39个,经DSA和(或)手术证实均准确(真阳性),漏检1个动脉瘤(假阴性)。另9例SVR、Fly-around和DSA均未检出动脉瘤(真阴性)。敏感性为98%,特异性100%,准确性98%。用SVR成像共检出上述39个动脉瘤中的37个。DSA检出37例38个动脉瘤。SVR、Fly-around、DSA叁者检出率分别为93%、98%、95%。它们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ly-through图像显示动脉瘤内附壁血栓形成6个。结论:仿真3D-CT血管内镜诊断脑动脉瘤敏感性高、准确性高,对疑诊脑动脉瘤者可首选3D-MSCTA检查,且应把仿真3D-CT血管内镜列为常规检查;仿真3D-CT血管内镜能显示动脉瘤腔内血栓形成。(本文来源于《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期刊2007年S1期)
谭理连,韩铭钧,李扬彬,江金带,李树欣[9](2007)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叁维重建和CT仿真内镜技术在肺癌血供诊断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目的:以往主要靠主动脉或支气管动脉血管造影了解肺癌的供血血管及血供,但该方法具有较大的创伤性且操作复杂,部分病人不易接受,一次血管造影不能保证显示全部供血血管,且支气管动脉血管造影成功率较低。本研究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叁维重建和CT仿真内镜技术诊断与评价肺癌供血血管和血供的临床应用价值,为肺癌血供诊断提供一种无创伤性、安全、简便、全面有效的检查方法。方法:对72例经病理证实肺癌患者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叁维重建,血管叁维重建方法包括容积再现技术(volume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intensityprojection,MIP)和表面遮盖成像(surfaceshadeddisplay,SSD)。其中25例行支气管动脉CT仿真内镜(CTvirtualendoscopy,CTVE)成像。每个肺癌病灶同时行VR彩色叁维成像,用肺癌病灶VR彩色图像红色色彩程度代表其血供状况。结果:68例肺癌血管叁维重建显示供血血管,其中59例肺癌仅见支气管动脉;5例肺癌仅见肋间动脉;4例肺癌呈混合型,包括支气管动脉、肋间动脉和锁骨下动脉分支血管。4例肺癌纵隔转移淋巴结见支气管动脉进入其内。25例肺癌支气管动脉CTVE可较好显示其开口及血管内腔状况。72例肺癌VR彩色图像红色色彩程度分为4种类型:无色彩(11例),轻度(17例),中度(32例)和重度(12例),其增强后增加CT值分别为(6.16±2.23)Hu,(15.71±3.13)Hu,(25.47±2.71)Hu,(44.31±19.68)Hu。72例肺癌VR彩色成像红色色彩分布形态与其CT强化形态两者一致率为86.1%。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叁维重建和CT仿真内镜技术可较好显示肺癌供血血管及血供状况,是诊断与评价肺癌血供一种无创伤性、简便、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癌症》期刊2007年01期)
赵亮,殷瑞根,王冬青,彭卫斌,王虹[10](2006)在《螺旋CT仿真血管内镜技术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仿真血管内镜技术对脑动脉瘤的显示能力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手术或血管造影证实的脑动脉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仿真血管内镜表现,包括内视镜式和外视镜式血管表面重建图像,并与其他血管后处理技术进行比较。结果:39名患者共检出43个动脉瘤,其中3例多发。仿真血管内镜技术能精确显示脑动脉瘤的解剖学关系,对动脉瘤的大小形态,确切部位以及瘤颈的显示优于常规技术和原始图像。结论:仿真血管内镜可以在血管腔内外直观的显示动脉瘤的颈部和异常开口,以及瘤腔内部情况,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提供较为可靠依据。(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06年01期)
仿真血管内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仿真叁维DSA血管内镜成像在颅内动脉狭窄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叁维DSA血管内镜成像资料,其中11例患者行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并应用叁维血管内镜随访其支架置入后血管腔内情况。叁维旋转数字图像由脑血管造影机球管和影像增强器的同步2次240°旋转获得,应用Volume Viewer软件对原始叁维图像进行重建,固定密度值并选取感兴趣区,用Navigator软件进行叁维血管内镜成像,观察血管腔内的结构情况。结果①76例患者叁维DSA血管内镜成像清晰,共114处血管狭窄,内膜形态光滑87处,不光滑27处;斑块偏心81处,基本不偏心33处。②对11例患者行颅内动脉支架置人术,技术成功率100%,术后残余狭窄率均<30%,预后良好。③叁维DSA血管内镜随访支架置入的患者11例,术后6个月时7例患者的支架被内膜覆盖完全、光滑;术后12个月时10例患者的支架被内膜覆盖完全;术后18个月时1例患者的支架仍未被内膜完全覆盖。结论仿真叁维DSA血管内镜成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评估颅内动脉管腔结构的方法,并可用于指导支架置入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个体化治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仿真血管内镜论文参考文献
[1].陈利军,陈士新,孙泽栋,马宁,徐琳.血管压迫性叁叉神经痛责任血管的MR仿真内镜重建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5
[2].段鸿洲,莫大鹏,张扬,伊志强,李良.仿真叁维DSA血管内镜成像在颅内动脉狭窄诊治中的作用[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1
[3].李新平,陈伟,朱智明.CT仿真血管内镜观察主动脉弓[J].中国内镜杂志.2011
[4].张宏宇,金文仲,赵国栋,谢瑞明,刘岩.探讨CT血管分析技术结合仿真内镜在肾积水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学.2011
[5].蔡梅钦,郭英,秦峰,凌聪,王辉.CT仿真内镜对鞍底神经、血管的显示及在经蝶手术中的应用[C].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0
[6].蔡梅钦,秦峰,胡冰,凌聪,王辉.CT仿真内镜显示鞍底神经血管及其解剖标志的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0
[7].蒲红,黄红云,陶客言.16层螺旋CT仿真内镜在血管病变研究中的应用价值[J].四川医学.2007
[8].赵红辉,高旭光,朱玉森.仿真3D-CT血管内镜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7
[9].谭理连,韩铭钧,李扬彬,江金带,李树欣.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叁维重建和CT仿真内镜技术在肺癌血供诊断中的价值[J].癌症.2007
[10].赵亮,殷瑞根,王冬青,彭卫斌,王虹.螺旋CT仿真血管内镜技术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