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缺氧吸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污泥,硝酸盐,反应器,浓度,碳源,工艺,亚硝酸盐。
缺氧吸磷论文文献综述
董晓清,吕小梅,李继,唐海江,邵培兵[1](2014)在《反硝化除磷污泥的厌氧释磷与缺氧吸磷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厌氧释磷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以连续流A 2N双污泥中试污泥为样品,考察了碳源种类、碳源浓度、pH值以及温度对反硝化除磷污泥厌氧释磷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酸为碳源时释磷效果最佳,其次是葡萄糖,甲醇为碳源时释磷效果较差。MLSS为1 200 mg/L左右时,投加200 mg/L的COD即可保证充分释磷。pH值为6.3~8.8,对厌氧释磷效果影响不大,适当提高pH值有利于提高释磷速率。温度为20~30℃,释磷效果较好。另外,实验同时研究了反硝化除磷污泥分别利用不同电子受体(硝氮、氧气)的吸磷特性。以硝氮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吸磷过程中,前15min的反硝化吸磷脱氮速率最高,吸磷速率与反硝化速率分别为11.5、10.4 mgN/gVSS·h;以氧气为电子受体的好氧吸磷过程中,前15 min的好氧吸磷速率最高,达到20.4 mgP/gVSS·h,大约为反硝化吸磷的2倍。(本文来源于《环境保护科学》期刊2014年04期)
金鹏[2](2014)在《5株亚硝化反硝化菌的筛选及缺氧吸磷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已稳定运行的连续流双污泥亚硝化反硝化除磷系统的缺氧池中取污泥,经亚硝化反硝化菌选择培养基培养后,筛选出5株亚硝化反硝化菌:FA5、FA6、FB2、FB4和FB5,对其进行革兰氏染色和一系列生理生化试验,确定其分别为克雷伯氏菌属、芽孢杆菌属、肠杆菌属、莫拉氏菌属和芽孢杆菌属。考察4种亚硝化反硝化菌的厌氧释磷和缺氧吸磷特性,同时进行PHB染色和异染颗粒染色。结果表明,4种亚硝化反硝化菌中都含有聚磷和PHB颗粒,且都有厌氧释磷和缺氧吸磷现象,即4种菌都能进行同步反硝化除磷,但芽孢杆菌属、克雷伯氏菌属、莫拉氏菌属和肠杆菌属的吸磷量依次减少,吸磷量分别为(1.48×10-11)、(1.13×10-11)、(6.28×10-12)和(6.05×10-12)mg/cfu。(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4年05期)
张艳萍[3](2013)在《反硝化除磷污泥的缺氧吸磷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反硝化除磷过程中污泥的缺氧吸磷性能,利用厌氧/缺氧强化驯化得到的反硝化除磷污泥,通过间歇性试验考察不同电子受体类型、不同污泥浓度(MLSS)对吸磷过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缺氧条件下反硝化除磷菌(DPB)利用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能够彻底吸磷,其吸磷速率约为好氧吸磷的59%;若以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浓度较低时(10.6 mg/L)的吸磷速率与硝酸盐为电子受体时相当,但较高的亚硝酸盐浓度(22.6 mg/L)会抑制反硝化除磷过程;适当提高污泥浓度能加快缺氧吸磷速度,而过高的污泥浓度会降低污泥对氮、磷的比去除速率,故应将MLSS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3年05期)
王朝朝,李军,陈瑜,王昌稳,高金华[4](2011)在《强化除磷膜生物反应器的缺氧吸磷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强化除磷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合成生活污水,在进水有机负荷和总氮负荷分别为0.08 kgCOD/(kgMLSS·d)和0.015 kgN/(kgMLSS·d)的条件下,能够稳定取得92.6%、77%的去除率,出水平均浓度分别为20.8、12.41 mg/L。在HRT为15、5 h、硝化液回流比为400%的条件下运行时,PAOs的释磷速率由第21天的4.2 mgPO_~4~(3-)-P/(gMLSS·h)增长到第60天的9.49 mg-PO_4~(3-)-P/(gMLSS·h),DPAOs与PAOs的吸磷速率分别由1.95、6.29 mgPO_4~(3-)-P/(gMLSS·h)提高到5.47、11.13 mgPO_4~(3-)P/(gMLSS·h),DPAOs占PAOs的比例由31%增长到49%,缺氧吸磷量提高了约6.6 mg/L,缺氧段的除磷率也由46.8%提高到了85.3%。在工艺运行稳定阶段,虽然PAOs和DPAOs的吸磷速率均有所增加,但是增幅均小于DPAOs富集阶段的,并且DPAOs/PAOs值稳定于50%左右,膜组件对胶体磷的截留保证了出水TP平均浓度在0.26 mg/L左右。(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1年19期)
吕小梅,李继,邵培兵[5](2010)在《反硝化除磷工艺中缺氧吸磷的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反硝化除磷菌实现城市污水脱氮除磷处理,是可持续的废水生物处理新技术,具有节能降耗的特点。文章综述了反硝化除磷工艺中缺氧池内反硝化吸磷效果的影响因素,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在于研究在线自动控制系统和传感器等技术控制缺氧池内的氧化还原潜力,在线控制缺氧段的时间,提高系统的处理效果和可控程度。(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0年S1期)
王晓玲[6](2010)在《MUCT工艺缺氧吸磷性能强化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日渐突出,污水排放标准不断提高,污水处理技术逐渐从以单一去除有机物为目的的阶段进入既要去除有机物又要脱氮除磷的深度处理阶段,以控制富营养化为目的的脱氮除磷己成为当今污水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反硝化聚磷脱氮是近年来颇受关注的污水生物处理新技术,在污水同步脱氮除磷工艺中实现并强化反硝化除磷既可大幅度节省需氧量又能减少有机碳源、剩余污泥量和反应器的有效容积,这对于提高城市污水尤其是低C/N比值城市污水脱氮除磷的可行性具有重要意义。为促进MUCT工艺的研究发展与实践应用,尤其是充分发挥其适于处理低C/N比污水的优势,本课题以模拟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MUCT工艺的缺氧吸磷性能,考察了内循环比与工艺缺氧吸磷效果、缺氧吸磷性能与碳源节省量的关系,并开发利用第二缺氧段硝酸盐氮浓度作为MUCT工艺强化缺氧吸磷性能和优化工艺运行的参数,且研究了该参数与进水C/N比的关系。首次研究了MUCT工艺各反应段DO、pH值以及ORP的沿程典型变化规律,并对ORP能否作为强化MUCT工艺缺氧吸磷性能和优化工艺运行的参数进行了探讨。深入研究了厌氧段和第二缺氧段采用完全混合反应器串联运行的反应器型式分别对MUCT工艺厌氧释磷量、缺氧吸磷量的影响,确定最佳的串联反应器级数。MUCT工艺中去除的大部分COD在厌氧段被聚磷菌转化成PHA,转化率受混合液内循环比γ影响。厌氧段释磷量受混合液内循环比γ的影响,当γ为1.5时,总释磷量最高,为6.89g/d。MUCT工艺的吸磷过程发生在第二缺氧段和好氧段,其中缺氧吸磷量与α密切相关,缺氧吸磷质量分数在α=4时最高,为0.44。经计算可知,MUCT工艺缺氧吸磷与好氧吸磷存在6.8%的差别,且强化缺氧吸磷作用可节省外碳源,当α和γ分别为3和1.5时碳源节省量最高,可节省24.29%的碳源。第二缺氧段硝酸盐氮浓度可作为MUCT工艺优化缺氧吸磷性能的控制参数。该值受进水C/N比的影响,当进水C/N比为5、5.45、6、6.67、7.5、8.57、10、12的条件下,最佳SNO3值分别为2.75、2.5、2.25、2、1.75、1.5、1.25、1,此时缺氧吸磷质量分数可分别达到0.467、0.455、0.44.、0.410、0.365、0.300、0.210、0.100。第二缺氧段ORP与硝酸盐氮浓度之间存在很好的线性相关关系,因此,可用ORP代替最佳硝酸盐氮浓度作为MUCT工艺优化缺氧吸磷性能的控制参数。该参数同样受进水C/N比的影响。当进水C/N比为5、5.45、6、6.67、7.5、8.57、10、12时,最佳ORP分别为-71、-83、-90、-94、-101、-113、-117、-124mV。MUCT工艺厌氧段串联反应器级数越多,厌氧释磷量越多,缺氧吸磷质量分数也随之增加。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还表明,当厌氧段串联反应器级数从单级增加至2级(总停留时间相同)时,厌氧段COD去除量及消耗速率、TP释放量及释磷速率等明显增加。所以在本试验条件下,厌氧段串联反应器级数推荐为2级。第二缺氧段串联反应器级数越多,第二缺氧段出水TP浓度越低,缺氧吸磷质量分数越高。在本试验条件下,第二缺氧段串联反应器推荐级数为2级。根据氨氮和硝酸盐氮的物料平衡计算结果,证明了在MUCT工艺中发生着明显的同步硝化反硝化现象。这对于MUCT工艺的实际应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0-01-01)
尹军,叶龙,吴相会,王晓玲,王华伟[7](2009)在《混合液及污泥回流比对MUCT工艺缺氧吸磷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C/N值较低的模拟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研究了当硝化液回流比保持不变时,混合液回流比(r)和污泥回流比(s)对MUCT工艺缺氧吸磷的影响。结果表明:当r和s均为1时,缺氧区2和缺氧区3中的DPB利用厌氧段储存的大量PHB为碳源,以硝酸盐氮为电子受体进行吸磷,吸磷量分别稳定在132.91 mg/h和105.38 mg/h左右,缺氧吸磷率维持在46.58%左右;r和s对COD总去除率的影响不大,系统对COD、NH4+-N、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1.86%、98.83%和90%,出水COD、NH4+-N和TP分别在30、0.8和0.9 mg/L以下。(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09年11期)
穗贤杰,韩青青,刘小英,赵红梅,彭党聪[8](2008)在《NO_2~-浓度对反硝化聚磷颗粒污泥缺氧吸磷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经过NO3-诱导的反硝化聚磷颗粒污泥为对象,研究了NO2-浓度对反硝化聚磷的影响。结果表明,反硝化聚磷过程中,当NO2-≤6.0mg/L时,反硝化聚磷颗粒污泥可利用NO2-为电子受体进行反硝化聚磷,消耗单位N的最大聚磷量为3.45mg;NO2-≥10.0mg/L时,对颗粒污泥反硝化聚磷产生较强抑制,消耗单位N的聚磷量仅为1.00mg;NO2-对反硝化聚磷的抑制主要与HNO2有关,HNO2对颗粒污泥反硝化聚磷的抑制阈值为0.0008mg/L。(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08年10期)
季铁军,罗固源,王丹云,冯亚斌[9](2008)在《导流参数与SUFR系统缺氧反硝化及吸磷的灰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灰关联度熵分析方法,分别以SUFR(螺旋升流式反应器)系统缺氧区反硝化以及反硝化吸磷效果为目标,研究导流参数对该系统缺氧区影响的相关性及其重要性顺序.试验结果表明,各导流参数对SUFR系统缺氧区反硝化以及反硝化吸磷均有明显的影响.对于反硝化而言,各机械导流参数对其影响的顺序为:导流转速大于导流叶片的折角大于导流叶片的串联层数大于d/D;对于反硝化吸磷而言,各机械导流参数对其影响的顺序为:导流叶片的折角大于导流转速大于导流叶片的串联层数大于d/D.导流参数对反硝化及反硝化吸磷影响主要原因在于导流参数的变化对反应器内剪切环境和流动状态产生了影响,但导流参数对反硝化及反硝化吸磷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5期)
刘建广,付昆明,杨义飞,张维健[10](2007)在《不同电子受体对反硝化除磷菌缺氧吸磷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厌氧/缺氧/好氧交替运行模式培养和富集反硝化除磷污泥,通过在缺氧段分别投加不同浓度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进行了反硝化除磷菌(DPB)在不同电子受体条件下的缺氧吸磷试验.结果表明,在保证有足够的硝酸盐电子受体的情况下,DPB的缺氧吸磷速率几乎不受硝酸盐浓度的影响,在试验条件下,缺氧阶段每消耗1 mg NO3--N吸收约1 mg PO43--P;在一定浓度条件下,亚硝酸盐能够作为电子受体参与DPB反硝化吸磷,DPB在较低亚硝酸盐浓度(NO2--N在5~20 mg/L范围)下的缺氧吸磷速率高于以硝酸盐为电子受体时的缺氧吸磷速率,并且缺氧吸磷速率在这个范围内随NO2--N浓度的升高而降低;亚硝酸盐对DPB缺氧吸磷的抑制程度随其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NO2--N≥35 mg/L时,DPB的缺氧吸磷反应几乎完全停止.(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07年07期)
缺氧吸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已稳定运行的连续流双污泥亚硝化反硝化除磷系统的缺氧池中取污泥,经亚硝化反硝化菌选择培养基培养后,筛选出5株亚硝化反硝化菌:FA5、FA6、FB2、FB4和FB5,对其进行革兰氏染色和一系列生理生化试验,确定其分别为克雷伯氏菌属、芽孢杆菌属、肠杆菌属、莫拉氏菌属和芽孢杆菌属。考察4种亚硝化反硝化菌的厌氧释磷和缺氧吸磷特性,同时进行PHB染色和异染颗粒染色。结果表明,4种亚硝化反硝化菌中都含有聚磷和PHB颗粒,且都有厌氧释磷和缺氧吸磷现象,即4种菌都能进行同步反硝化除磷,但芽孢杆菌属、克雷伯氏菌属、莫拉氏菌属和肠杆菌属的吸磷量依次减少,吸磷量分别为(1.48×10-11)、(1.13×10-11)、(6.28×10-12)和(6.05×10-12)mg/cfu。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缺氧吸磷论文参考文献
[1].董晓清,吕小梅,李继,唐海江,邵培兵.反硝化除磷污泥的厌氧释磷与缺氧吸磷特性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14
[2].金鹏.5株亚硝化反硝化菌的筛选及缺氧吸磷特性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4
[3].张艳萍.反硝化除磷污泥的缺氧吸磷性能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
[4].王朝朝,李军,陈瑜,王昌稳,高金华.强化除磷膜生物反应器的缺氧吸磷特性[J].中国给水排水.2011
[5].吕小梅,李继,邵培兵.反硝化除磷工艺中缺氧吸磷的影响因素[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
[6].王晓玲.MUCT工艺缺氧吸磷性能强化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7].尹军,叶龙,吴相会,王晓玲,王华伟.混合液及污泥回流比对MUCT工艺缺氧吸磷的影响[J].中国给水排水.2009
[8].穗贤杰,韩青青,刘小英,赵红梅,彭党聪.NO_2~-浓度对反硝化聚磷颗粒污泥缺氧吸磷的影响[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8
[9].季铁军,罗固源,王丹云,冯亚斌.导流参数与SUFR系统缺氧反硝化及吸磷的灰熵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10].刘建广,付昆明,杨义飞,张维健.不同电子受体对反硝化除磷菌缺氧吸磷的影响[J].环境科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