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9)07-068-01
古诗词是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贯穿语文教学始末。古诗词难教,这是语文教师的一个共识。这个古诗词内在特点密切相连。《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内阅读篇目。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据百分之五十,古诗词背诵数量应增加导72篇。因此,古诗词教学应当受到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
一、以阅读为基础,逐步深入
阅读和鉴赏是古诗词学习的两大有效途径。双方是种相辅相成和密不可分的一个综合体。古诗词阅读和鉴赏能抚慰我们心灵,丰富情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古诗词学习欲望。语文是古诗词教学的归宿。现代教育教学研究表明:在古诗词教学中,声音说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声音是心灵的触发器,会迸发灵感,引起共鸣。感性是古诗词一大特点,因此,在阅读中应用心品味。换言之,阅读是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的一大法宝。古诗词美感是通过文字传递的。因此,古诗词教学中,依托逐步深入的阅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促使学生充分体验古诗词余音绕梁之美,欢快节奏感。比如:身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古诗词的声韵美,集中体现在语言的精准美和浓缩美,在细细鉴赏中,才能体会意犹未尽之感。只有不断将上浮,才能领悟作者在语言的精准美和浓缩美,传达特殊情感。因此,阅读是古诗词一种重要的形式,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层次阅读,压缩讲解的时间,增强学生人生感悟,少一些灌输,多一些心灵共鸣。纵观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都格外重视阅读,学生只有反复阅读,不断鉴赏,才能由表及里,逐步深入,促使学生亲身体验古诗词声韵美。
二、以方法引领,提高教学针对性
1.叙述图画,帮助学生整体把握古诗词意境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表明:图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词,诗词是有声音的图画。古诗词是依托形象具体来表达情感传递意境,其是思维的浓缩。意境是古诗词教学的一种境界。而意境的形成和发展并非是杂乱无章的,而是需要描述图画。古诗词中时常会出现描写景色的语句。一大作用在于借景抒情。比如:唐代著名诗人骆宾王在《与易水送别》中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这首诗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诗尾的"寒"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景和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情和意,是诗人对客观对象在审美上的认识和感受。诗人在自然对象当中,读者在艺术对象当中,发现了美的客观存在,发现了生命和人格的伟大表现,从而把这种主观的情和意,转移到客观的景和象上,给自然和艺术以生命,给客观事物赋予主观的灵魂,这就是诗歌创作和欣赏当中的"移情作用"。"寒"字正是这种移情作用的物质符号,这是此诗创作最为成功之处。
2.知人论世,深度解析作者内心
古诗词表达思想和阐述内容往往和作者人生经历息息相关。因此,要想深层次触及古诗词的内涵,我们需要了解作者,深度解析作者内心世界,用心品味。比如:宋代著名词人苏轼在《临江仙》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3.寻访意象,感悟语言延伸性
我国古代文人墨客时常运用特定意象来构建意境,以期表达自身情感。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意象是意境的载体。因此,以此为契机,深刻领会古诗词意境和全面评价其价值。古诗词语言文字有限,然而其意境具有延伸性。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特定意境进行深度解析。意象是作者阐述内心所感的景物,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一般而言,意象具有整合性,不能随意改变。比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这首诗集中表达李白的风格。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三、以积累拓展学习,以诗解析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古诗词和小说和散文大不相同。古诗词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我国的语言文字具有较强的拓展性,突破语言的稳定性、单一性和准确性。单存依靠教师的语言讲解,学生很难体会这种情感。有鉴于此,以诗解析诗便应运而生,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希望所学相近的诗词来解析新内容。由此一来,突破单一乏味的桎梏,降低学生学习负担,,促使学生整体感知诗词。这种形式有利于学生全面把握作者情感,细细品鉴作者遣词造句艺术功底。为古诗词教学有效性奠定坚实基础。此外,这种形式在帮助学生获取新知识同时,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帮助学生深层次触及古诗词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