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追踪分离论文_吕丽娟,任凯,那木汗,李旻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活性追踪分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活性,放线菌,海洋,朱砂,巴东,粘虫,商陆。

活性追踪分离论文文献综述

吕丽娟,任凯,那木汗,李旻辉[1](2017)在《尖叶假龙胆有效成分的活性追踪分离及对H_2O_2诱导PC1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尖叶假龙胆不同极性部位中寻找对H_2O_2诱导PC12细胞氧化损伤具有较强保护作用的化合物。方法采用活性追踪分离的方式,通过H_2O_2诱导PC12细胞损伤建立氧化应激损伤模型,利用实时细胞分析技术(real-time cell analysis,RTCA)研究尖叶假龙胆不同极性部位对H_2O_2诱导PC1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采用HPLC法测定具有活性的单体化合物的质量分数,并确定其化学结构。结果尖叶假龙胆正丁醇和醋酸乙酯部位对H_2O_2诱导PC12细胞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同时,从尖叶假龙胆正丁醇和醋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1、2、3、5也对H_2O_2诱导PC12细胞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中化合物1和2的保护作用在3.125-50.000μmol/L呈一定剂量依赖性,浓度为50.000μmol/L时,对H_2O_2诱导PC1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最强;而化合物3和5的保护作用在3.125-50.000μmol/L内不具有剂量依赖性,浓度分别为25.000、3.125μmol/L时,对H_2O_2诱导PC1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最强。经结构鉴定,化合物1、2、3、5分别为雏菊叶龙胆酮、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当药醇苷及去甲基当药醇苷。结论化合物1、2、3、5对H_2O_2诱导PC12细胞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能是尖叶假龙胆抗氧化的主要活性成分。(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7年10期)

张倩倩[2](2017)在《活性追踪法分离开封菊花抗氧化成分》一文中研究指出菊花为菊科菊属植物菊(Dendranthema morifolium(Ramat.)Tzvel.)的干燥头状花序,汉代《神农本草经》记载:“菊花,味苦,平。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饥,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一名节华。生川泽。”菊花主要含有黄酮、萜类、挥发油、有机酸等活性成分和多糖、维生素C、矿质元素、氨基酸等营养成分。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菊花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炎、抑菌、保肝、抗病毒、降血脂和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菊花栽培历史悠久,2500年前即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礼记·月令》)和“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楚辞·离骚》)之记载。《开封菊谱》中收录的菊花品种有1606种,《东京梦华录》记载:“九月重阳,都下尝(赏)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开封菊花不仅以栽培和观赏为主,亦有食用传统,但目前关于开封菊花抗氧化活性成分的基础性研究鲜有报道。本文采用活性追踪法对开封菊花栽培品种金丝大菊(D.morifolium.cv.‘jinsidaju’)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以期阐明其抗氧化物质基础。本文采用开放硅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ODS开放柱色谱以及制备型高效液相法等方法,从开封菊花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IR、UV、ESI-MS、HR-ESI-MS、1D NMR和2D NMR等技术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它们分别是:(6R,7R,9E)-7-羟基-没药烷-2,9,11-叁烯-4-酮(金丝大菊醇A,1),(6R,7R,9E)-7-羟基-11-甲氧基-没药烷-2,9-二烯-4-酮(金丝大菊醇B,2),(3R,7R,9R)-3,9-二羟基-大牻牛儿-4(15),10(14),11(12)-叁烯(3),香附醇(4),β-谷甾醇(5),柚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6),木犀草素-7-O-β-D-(6″-乙酰基)-葡萄糖苷(7),(2R)-圣草酚-7-O-β-D-吡喃葡萄糖苷(8),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9),芹菜素-7-O-β-D-(6"-O-乙酰基)-葡萄糖苷(10),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11),华中冬青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苷(12),芹菜素(13),金圣草醇D(14),山奈酚-3-O-α-L-鼠李糖苷(15),1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开封菊花的栽培品种金丝大菊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4是含有多甲氧基的黄酮苷元,文献中马鞭草科牡荆属植物蔓荆子~([118]),菊科中蒿属~([119])、金光菊属~([120])、球菊属~([121])等报道较多,但未见菊属有报道,所以化合物14为菊属首分。采用DPPH法和ABTS法评价15个单体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DPPH法中化合物7,8,11,12,14以及阳性对照BHT的IC_(50)值分别是0.402±0.079,0.515±0.015,2.255±0.279,0.528±0.073,0.428±0.066,0.680±0.121,活性依次为化合物7>14>8>12>BHT>11;ABTS法中化合物6,7,8,11,12,13,14,15以及阳性对照BHT的IC_(50)值分别是0.069±0.037,0.117±0.009,0.036±0.006,0.375±0.005,0.042±0.004,0.111±0.016,0.690±0.333,0.757±0.025,0.083±0.004,活性依次为化合物8>12>6>BHT>13>7>11>14>15,化合物8对DPPH和ABTS自由基均具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活性,强于阳性对照BHT。本实验通过活性追踪法分离开封菊花化学成分和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为阐明其抗氧化的药效物质基础,促进开封菊花的开发利用,发展地方经济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7-05-01)

李聆莉,沈会芳,林壁润,周光雄[3](2015)在《近海沉积层来源放线菌H41-51抗真菌活性成分的追踪分离》一文中研究指出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以孢子繁殖的厚壁细菌、高G+C%含量的革兰氏阳性细菌。海洋放线菌因其独特的生存环境(高盐、高压、低温、光照少、缺氧、营养少等),按生物进化论的规律,长期的生存竞争过程中使得海洋放线菌能够产生各类结构独特、活性多样的新颖次级代谢产物。这为发现新颖结构以及活性化合物、药物先导物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海洋放线菌主要分布于海洋沉积物、动物、植物、海水中。本研究发现从南海红树林底泥中分离到的放线菌H41-51(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海洋药物学术年会会刊》期刊2015-10-26)

付书娜,王帆,沈会芳,林壁润,周光雄[4](2015)在《红树林底泥放线菌H74-21抗真菌活性化合物的追踪分离和结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放线菌次生代谢产物是抗真菌药物的重要来源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50%以上的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是由海洋放线菌这个庞大的类群产生的。来源于红树林底泥的放线菌因潮汐作用而周期性受海水浸泡,长期或间歇性生长在具有高盐度、低氧度、低光照和高于大气压力等特殊环境下,可能与陆地微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在结构类型上存在差异。因此,红树林来源海洋放线菌是一个有待深入进行抗真菌药物发现研究的新资源。本研究以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海洋药物学术年会会刊》期刊2015-10-26)

李梦[5](2014)在《叶用莴苣的杀螨活性及活性化合物的追踪分离》一文中研究指出植食性害螨是一类分布广,危害重的农林业害螨,其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制约着我国农林业的生产和发展。因其个体小,繁殖力强,世代短,加之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对其防治,造成了严重的“3R”问题,对其安全有效的防治已成为当前农业生产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植物源杀螨剂来源于植物,对人畜、环境和螨类天敌安全,符合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需求,已成为近些年新型杀螨剂研究开发的热点。叶用莴苣(Lactuca sativa L.),俗称,属菊科莴苣属,一年生或两年生草本植物。本试验以叶用莴苣根、叶和种子为研究材料,用不同溶剂提取植物活性物质,筛选出对朱砂叶螨雌成螨活性较好的生长部位提取物,对该提取物中的活性化合物进行生物活性追踪分离及结构鉴定,并对获得的活性化合物进行系统的生物活性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叶用莴苣杀螨活性初评以七月份采收的叶用莴苣全株为试验材料,采用室温浸提、超声提取、热回流提取和微波提取法进行活性成分提取,根据粗提物提取率的差异,考虑实际操作需要,最终选用室温浸提法。分别用石油醚、丙酮和甲醇对叶用莴苣根、叶和种子中的活性成分进行提取,获得9种粗提物。采用玻片浸渍法,处理浓度为2.5mg/mL时,测定9种粗提物对朱砂叶螨雌成螨的触杀活性,初筛得到叶用莴苣的叶丙酮提取物杀螨活性最好,处理48h后的螨的校正死亡率为63.04%。同时,分别测定了四月份种植七月份采收和六月份种植九月份采收的叶用莴苣的叶丙酮提取物对朱砂叶螨的室内毒力,结果显示,七月份采收的叶用莴苣丙酮提取物对雌成螨的毒力较高,处理48h后的LCso为1.429mg/mL.2.叶用莴苣丙酮提取物对朱砂叶螨的作用方式研究了叶用莴苣丙酮提取物对朱砂叶螨若螨、幼螨和卵的触杀活性。结果表明,叶用莴苣丙酮提取物对朱砂叶螨各螨态均具有较好触杀活性,处理48h后,对若螨和幼螨的LC50分别为0.569和0.196mg/mL;其对卵的孵化具有抑制作用,处理浓度10mg/mL,7d后卵的孵化率仅达到14.68%。此外,其对朱砂叶螨各螨态还具有较好的驱避作用,浓度为5mg/mL,处理48h后,若螨和幼螨的驱避率都保持在90%以上;而雌成螨的驱避率随时间增加逐渐降低,48h仅为61.11%。除了触杀和驱避活性,叶用莴苣丙酮提取物对朱砂叶螨雌成螨还表现出一定的产卵抑制作用,浓度为5mg/mL时,抑制率最高达到46.60%,抑制作用不明显。3.叶用莴苣杀螨活性物质的追踪分离和鉴定采用常压柱层析法对叶用莴苣丙酮提取物中的活性化合物进行分离,并结合薄层层析(TLC)检测合并柱层析得到的流份,共获得27个组分。在触杀活性的比较中,浓度1mg/mL时,第11组分的杀螨活性较好,处理48h的螨的校正死亡率为93.47%,LCso为0.751mg/mL.对该组分进行纯化,采用固液萃取法,得到黑色固体和白色固体两部分,比较两部分的杀螨活性,发现黑色固体部分的活性较好,48h的LCso为0.036mg/mL.对这一部分再次进行柱层析分离,得到5个组分,通过活性比较,发现11-b组分活性最好,其次是11-a组分,1mg/mL时,处理48h后,螨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9.00%和69.35%。对11-a组分进行重结晶,得到白色针状晶体,通过定性试验、LC/MS, NMR色谱分析和文献数据对比,确定该化合物为β-谷甾醇;对11-b组分进行纯化时,由于条件有限及物质稳定性较差,分离过程中出现分解,故未能得到相应化合物,通过定性试验知其为甾萜类化合物。4.活性物质的生物活性评价测定了叶用莴苣中分离得到的活性物质β-谷甾醇对朱砂叶螨的触杀、驱避、杀卵和产卵抑制活性以及对柑橘全爪螨和二斑叶螨雌成螨的触杀活性。结果显示,该物质对朱砂叶螨、柑橘全爪螨和二斑叶螨表现出较好的触杀活性,驱避和产卵抑制活性不明显,杀卵活性很微弱。处理48h,对朱砂叶螨雌成螨、若螨和幼螨的LCso分别为0.315mg/mL、0.370mg/mL和0.419mg/mL;对柑橘全爪螨和二斑叶螨雌成螨的LCso分别为0.380mg/mL和0.545mg/mL.对朱砂叶螨雌成螨的驱避活性随处理时间的增加而降低,且降低趋势较明显。处理12h,各浓度驱避率均能达到Ⅲ级,24h后,仅最高浓度1mg/mL的处理能保持在Ⅲ级。此外,其对朱砂叶螨卵的触杀活性较弱,最高浓度4mg/mL处理后,卵的孵化率为88.63%。该物质对朱砂叶螨雌成螨的产卵抑制活性不稳定,表现出先升后降再升趋势,低浓度0.5mg/mL和0.25mg/mL处理下,这种趋势变化波动较大,均未表现出较明显的抑制。上述结果表明,叶用莴苣中存在杀螨活性物质,作用方式多样,其中还有一些活性化合物,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4-04-15)

吴一书,陈俊,赵美蓉,王鸿[6](2013)在《活性追踪法分离海洋小红酵母中一个活性环二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1株海洋来源的真菌小红酵母Rhodotorula minuta.次级代谢产物进行活性化学成分的分离研究。方法通过抗氧化(DPPH法)和抗肿瘤(MTT法)双模型活性追踪筛选分离菌株发酵液正丁醇萃取部分的活性化学成分,并利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对抗肿瘤机制作初步探究。结果从中得到了1个较高活性环二肽类化合物,利用波谱分析及与文献数据对照等方法鉴定为环亮-异亮氨酸Cyclo(Leu-Ile),为首次从海洋小红酵母菌中分得。在浓度为10μmol.mL-1时,环亮-异亮氨酸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率达73.76%;对HepG2、PC-12、U937肿瘤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0.538,0.635和0.437μmol.mL-1;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环二肽能有效诱导U937细胞凋亡。结论该环二肽在体外具有较好的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对HepG2、PC12、U937肿瘤细胞具有较好的细胞毒活性,同时也表明海洋真菌是活性天然产物的重要来源。(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药物》期刊2013年03期)

丁丽娟[7](2013)在《美洲商陆杀螨活性物质的追踪分离及作用方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美洲商陆作为一种传统药用植物,其医用活性已经得到了广泛且深入的研究,其在农业方面的应用也有所报道;如从美洲商陆中分离的商陆抗病毒蛋白(PAPs)能抑制多种植物病毒的传染;其溶剂提取物对多种农业害虫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对小麦纹枯病菌Rhizotonia cerealis等植物病原菌也具有一定的抑菌性能。但关于美洲商陆对朱砂叶螨生物活性的报道则相对较少。本项实验从美洲商陆的整株出发,筛选对朱砂叶螨活性最强的生长部位进行研究,明确其对朱砂叶螨不同螨态的作用方式,并对活性最佳部位进行分离提取及活性化合物的分离鉴定;同时,研究最佳活性化合物对朱砂叶螨的不同作用方式,为后续开发美洲商陆的农用价值奠定基础。1美洲商陆各部位对朱砂叶螨的活性筛选对美洲商陆的整株,包括根、茎、叶分别用石油醚、丙酮和甲醇叁种极性的溶剂浸泡,提取浓缩后得9种浸膏,并测定这9种浸膏在浓度为2.5mg/ml时对朱砂叶螨雌成螨的触杀活性。通过活性对比,筛选出美洲商陆根丙酮提取物的杀螨活性最好,处理48h后的校正死亡率为95.66%,LCso为2.1637mg/mL,与其他提取物相比差异显着。2美洲商陆根丙酮提取物对朱砂叶螨作用方式的研究在明确了美洲商陆根丙酮提取物的活性最佳后,以其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对朱砂叶螨的不同作用方式,包括触杀、驱避、内吸和产卵抑制作用。以1.20、2.16和3.91mg/mL作为实验浓度。浓度为2.16mg/mL时,处理48h后,美洲商陆根丙酮提取物对幼螨和若螨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9.85%和68.42%,处理72h的活性分别为89.04%和80.81%。同时,美洲商陆根丙酮提取物对朱砂叶螨各螨态也表现出较高的驱避活性,在处理72h后,对幼螨和若螨的驱避率均保持在96%以上;对雌成螨的驱避活性,则随着处理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在处理12h时的活性最高,各浓度处理组均达到了Ⅲ级以上,84h后活性则下降,仅为Ⅱ级,驱避活性较弱。另外,美洲商陆根丙酮提取物对朱砂叶螨雌成螨也表现出较强的产卵抑制活性,在处理96h后,各浓度处理组对雌成螨的产卵抑制活性均高达为70%以上。然而,其对朱砂叶螨雌成螨的内吸活性则不明显;在处理72h后,只有3.91mg/mL的处理组内吸活性达到了72.87%,其他两个处理组的内吸活性均不足51%,未表现出明显的内吸效应。3活性化合物的追踪分离及结构鉴定采用常压柱层析法,对商陆根丙酮提取物进行柱层析分离和薄层层析(TLC)检测,得15个组分。将这15个组分配制成浓度为2mg/mL的药液,测定其对朱砂叶螨雌成螨的触杀活性,以第9组分的杀螨活性最强,处理12h和24h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0.84%和95.75%,提取率却仅为2.2%。为了提高目标化合物的提取率和节约提取时间,对柱层析原料美洲商陆根丙酮提取物进行了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超声波萃取,将各萃取液和残渣进行了杀螨活性对比,结果表明正丁醇萃取液的活性最好,对朱砂叶螨雌成螨48h后的触杀活性高达97.43%。经柱层析分离和活性化合物追踪,明确组分11的活性最佳,48h后的LC50为0.9323mg/mL,提取率则高达15.02%,与之前柱层析所得有效成分的提取率仅为2.2%相比,提高了近13%。对美洲商陆根有效成分进行提取浓缩过滤后,得白色无定形粉末,经甲醇重结晶后,得白色无定形晶体,命名为:抗螨结晶物(简称:AMC)。通过定性检测(皂色反应),显示AMC中主要含有叁萜皂苷类及糖类化合物;经LC/MS、 IR色谱鉴定,通过与文献数据对比,初步明确其中含有的皂苷类化合物主要为商陆皂苷P(MW=680),其他成分有待进一步鉴定。4抗螨结晶物(AMC)不同作用方式的研究测定了抗螨结晶物(AMC)对朱砂叶螨的不同作用方式,包括触杀、驱避、内吸、杀卵及产卵抑制活性。最主要的作用方式是触杀活性,并有一定的驱避和产卵抑制作用,有微弱的内吸和杀卵活性。测定触杀活性时,只有最高浓度1mg/mL的处理组对朱砂叶螨幼螨和若螨表现出较好的活性,处理72h后的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了73.74%和88.39%,其他低浓度处理组的活性均不明显,处理72h的死亡率也还不足40%。AMC对朱砂叶螨雌成螨的驱避活性则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各浓度处理组在处理12h后的驱避率均达到Ⅲ和Ⅳ级,之后便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减弱。AMC对朱砂叶螨雌雌成螨的产卵抑制活性表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浓度为0.5mg/mL、1mg/mL和2mg/mL的处理组在48h的产卵抑制率最高,72h有所下降,96h又有所升高;而4mg/mL处理组的产卵抑制活性则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处理72h后,其产卵抑制率都高达86.89%,但浓度为0.25mg/mL的处理组则未表现出明显的产卵抑制活性。另外,AMC对朱砂叶螨表现出较弱的内吸活性和杀卵活性,只有浓度为2mg/mL和4.0mg/mL的处理组分别表现出一定的内吸活性和杀卵活性,其他低浓度处理组均未表现出明显的内吸与杀卵活性。(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3-04-10)

张秀云,李治伟,陆德玲,冯俊涛,张兴[8](2012)在《巴东醉鱼草杀虫活性成分的初步分离及活性追踪》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杀虫活性追踪和化学分离相结合的方法对巴东醉鱼草95%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物和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活性成分分离,在5mg/mL的体积质量分数下,石油醚萃取物经一级柱层析所得馏分AG的活性最高,对3龄粘虫24h,48h和72h拒食率分别达58.44%,79.77%和71.52%,对5龄菜青虫24h和48h拒食率分别达89.03%和72.73%;乙酸乙酯萃取物经一级柱层析所得馏分BB对3龄粘虫24h,48h和72h拒食率分别达97.34%,100%和100%,对3龄小菜蛾24h和48h拒食率最高分别达97.33%和99.46%.实验结果表明,经过一级柱层析后,石油醚萃取物杀虫活性物质主要分布在AG段,乙酸乙酯萃取物杀虫活性物质主要分布在BA,BB和BC段.(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4期)

魏杰[9](2011)在《芦荟的杀螨活性及活性化合物的追踪分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系统的研究了芦荟、桉树、花椒、蓖麻四种植物材料提取物对朱砂叶螨的生物活性;采用生物活性追踪法,对芦荟中具有杀螨活性的成分进行了追踪和分离,获得了一种具有显着杀螨活性的化合物。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杀螨植物的筛选本试验选取五种不同极性的溶剂:水、丙酮、乙醇、乙酸乙酯和石油醚对花椒种子、蓖麻籽、桉树树皮和芦荟叶等四种植物材料分别进行室内平行提取,获得了19种粗提物。采用玻片浸渍法测定了这些粗提物对朱砂叶螨雌成螨的触杀活性,筛选出活性较好的植物种类花椒和芦荟。随后,测定了这两种植物的9个提取物对朱砂叶螨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芦荟丙酮提取物的杀螨活性最高,对朱砂叶螨雌成螨48h和72h的LC50分别为0.6335mg/mL和0.1052mg/mL。2.芦荟丙酮提取物的杀螨活性评价以芦荟丙酮粗提物为材料,系统研究了它对朱砂叶螨卵、幼螨和若满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芦荟丙酮提取物对朱砂叶螨各个螨态的活性都较强,48h和72h对朱砂叶螨若螨的LC50分别为0.0778mg/mL和0.036mg/mL,对朱砂叶螨幼螨的LC50分别为0.0769mg/mL和0.0349mg/mL。其对朱砂叶螨螨卵具有抑制孵化作用,20mg/mL的情况下,到第7天孵化率依然能控制在10%左右。3.芦荟杀螨活性成分的追踪分离采用硅胶柱层析法对芦荟丙酮提取物进行了杀螨生物活性的追踪分离,将芦荟丙酮提取物过硅胶柱之后得到94个流份。结合薄层层析(TLC)检验,将这94个流份合并为22个组分。通过室内触杀活性测定比较,最后确立组分11为最佳活性组分,其对朱砂叶螨雌成螨48h的LC50为0.0966mg/mL。4.芦荟杀螨活性化合物的确定及生物活性评价11组分进行重结晶后,得到白色短针状结晶,测定其熔点为131.7℃~132.5℃。结构鉴定的有关数据,根据特征数据和图谱等分析,初步确定了芦荟杀螨活性化合物为一种β-甘露糖的二聚糖。对重结晶物β-甘露糖二聚糖进行生物活性测定,评价其对朱砂叶螨不同虫态以及对柑橘全爪螨雌成螨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对朱砂叶螨成螨及若螨48h的LC50分别为0.288mg/mL和0.154mg/mL;对柑橘全爪螨雌成螨48h的LC50分别为0.435mg/mL;除此之外,此外,该化合物对朱砂叶螨还具有很好的驱避活性和抑制产卵能力。(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1-05-30)

于垂亮,侯惠民[10](2011)在《蟾酥抗肿瘤有效成分的活性追踪分离及急性毒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传统中药蟾酥中寻找抗肿瘤活性强而毒性低的化合物。方法采用追踪分离的方式,以体外肿瘤细胞生长抑制强度为活性指标,同时结合小鼠急性毒性实验,对蟾酥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初步研究。结果采用活性追踪分离方式,从蟾酥中分离得到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活性同时对小鼠急性毒性较低的化合物蟾毒它灵,其对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具有较好的生长抑制作用,小鼠iv给药的LD50约为蟾毒灵的4倍,而且稳定性较好。结论综合化合物的活性、毒性及稳定性等因素,初步判断蟾毒它灵较其他同类化合物具有更好的抗肿瘤药物开发前景。(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1年02期)

活性追踪分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菊花为菊科菊属植物菊(Dendranthema morifolium(Ramat.)Tzvel.)的干燥头状花序,汉代《神农本草经》记载:“菊花,味苦,平。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饥,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一名节华。生川泽。”菊花主要含有黄酮、萜类、挥发油、有机酸等活性成分和多糖、维生素C、矿质元素、氨基酸等营养成分。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菊花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炎、抑菌、保肝、抗病毒、降血脂和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菊花栽培历史悠久,2500年前即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礼记·月令》)和“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楚辞·离骚》)之记载。《开封菊谱》中收录的菊花品种有1606种,《东京梦华录》记载:“九月重阳,都下尝(赏)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开封菊花不仅以栽培和观赏为主,亦有食用传统,但目前关于开封菊花抗氧化活性成分的基础性研究鲜有报道。本文采用活性追踪法对开封菊花栽培品种金丝大菊(D.morifolium.cv.‘jinsidaju’)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以期阐明其抗氧化物质基础。本文采用开放硅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ODS开放柱色谱以及制备型高效液相法等方法,从开封菊花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IR、UV、ESI-MS、HR-ESI-MS、1D NMR和2D NMR等技术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它们分别是:(6R,7R,9E)-7-羟基-没药烷-2,9,11-叁烯-4-酮(金丝大菊醇A,1),(6R,7R,9E)-7-羟基-11-甲氧基-没药烷-2,9-二烯-4-酮(金丝大菊醇B,2),(3R,7R,9R)-3,9-二羟基-大牻牛儿-4(15),10(14),11(12)-叁烯(3),香附醇(4),β-谷甾醇(5),柚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6),木犀草素-7-O-β-D-(6″-乙酰基)-葡萄糖苷(7),(2R)-圣草酚-7-O-β-D-吡喃葡萄糖苷(8),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9),芹菜素-7-O-β-D-(6"-O-乙酰基)-葡萄糖苷(10),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11),华中冬青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苷(12),芹菜素(13),金圣草醇D(14),山奈酚-3-O-α-L-鼠李糖苷(15),1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开封菊花的栽培品种金丝大菊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4是含有多甲氧基的黄酮苷元,文献中马鞭草科牡荆属植物蔓荆子~([118]),菊科中蒿属~([119])、金光菊属~([120])、球菊属~([121])等报道较多,但未见菊属有报道,所以化合物14为菊属首分。采用DPPH法和ABTS法评价15个单体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DPPH法中化合物7,8,11,12,14以及阳性对照BHT的IC_(50)值分别是0.402±0.079,0.515±0.015,2.255±0.279,0.528±0.073,0.428±0.066,0.680±0.121,活性依次为化合物7>14>8>12>BHT>11;ABTS法中化合物6,7,8,11,12,13,14,15以及阳性对照BHT的IC_(50)值分别是0.069±0.037,0.117±0.009,0.036±0.006,0.375±0.005,0.042±0.004,0.111±0.016,0.690±0.333,0.757±0.025,0.083±0.004,活性依次为化合物8>12>6>BHT>13>7>11>14>15,化合物8对DPPH和ABTS自由基均具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活性,强于阳性对照BHT。本实验通过活性追踪法分离开封菊花化学成分和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为阐明其抗氧化的药效物质基础,促进开封菊花的开发利用,发展地方经济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活性追踪分离论文参考文献

[1].吕丽娟,任凯,那木汗,李旻辉.尖叶假龙胆有效成分的活性追踪分离及对H_2O_2诱导PC1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J].中草药.2017

[2].张倩倩.活性追踪法分离开封菊花抗氧化成分[D].河南大学.2017

[3].李聆莉,沈会芳,林壁润,周光雄.近海沉积层来源放线菌H41-51抗真菌活性成分的追踪分离[C].第十二届海洋药物学术年会会刊.2015

[4].付书娜,王帆,沈会芳,林壁润,周光雄.红树林底泥放线菌H74-21抗真菌活性化合物的追踪分离和结构鉴定[C].第十二届海洋药物学术年会会刊.2015

[5].李梦.叶用莴苣的杀螨活性及活性化合物的追踪分离[D].西南大学.2014

[6].吴一书,陈俊,赵美蓉,王鸿.活性追踪法分离海洋小红酵母中一个活性环二肽[J].中国海洋药物.2013

[7].丁丽娟.美洲商陆杀螨活性物质的追踪分离及作用方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3

[8].张秀云,李治伟,陆德玲,冯俊涛,张兴.巴东醉鱼草杀虫活性成分的初步分离及活性追踪[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9].魏杰.芦荟的杀螨活性及活性化合物的追踪分离[D].西南大学.2011

[10].于垂亮,侯惠民.蟾酥抗肿瘤有效成分的活性追踪分离及急性毒性研究[J].中草药.2011

论文知识图

5不同浓度环二肽诱导U937细胞凋亡比...不同温度处理发酵液后抗白色念珠菌活性...菌株发酵液在不同pH值下对白色念珠菌...4流式细胞仪检测U937细胞凋亡结果A...化合物1~6的结构式发酵时间对白色念珠菌活性的影响

标签:;  ;  ;  ;  ;  ;  ;  

活性追踪分离论文_吕丽娟,任凯,那木汗,李旻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