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娜[1]2007年在《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旅游业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世界各国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都在不断提高,我国也不例外,许多城市都把旅游业列为区域经济的重要产业或支柱产业,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各个地方都重视旅游业发展的前提下,城市之间的旅游竞争必然会日趋激烈。本研究正是在竞争力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和旅游业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提出的一项课题。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竞争力理论在旅游产业领域的应用理论体系,探索进行旅游产业竞争力分析的方法,并对部分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以从竞争力的角度对我国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出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总结了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包括竞争力理论、城市旅游学、区域旅游系统、旅游可持续发展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在此基础上界定了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概念体系、对影响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地分析、构建了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对我国沿海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全面评述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沿海12个主要旅游城市的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城市旅游经济和竞争力相关理论的系统研究,对我国沿海地区重点旅游城市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得出结论:旅游产业是一个分层次多因素的复杂系统,一个城市旅游产业系统的最终合力表现为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旅游业的发展最终取决于产业竞争优势而非比较优势。影响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可分为基础因素(旅游接待、旅游资源、区位)、核心因素(旅游产品、产业发展潜力、市场影响力、形象吸引力、管理协调力)和宏观环境因素(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政策环境)叁层。旅游资源的稀缺性以及旅游业的高度关联性,决定了在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采取政府主导的方式来提升和维持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竞争力水平越高,资源依赖度越低。反映出旅游资源的衍生产品在旅游业中的作用随旅游竞争力的提高而提高,旅游资源不是形成旅游竞争力的最关键因素。城市的旅游竞争力与城市规模及其经济发展程度关系密切,我国沿海港口城市主要是通过城市现代化和发挥政策环境的作用来提升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
张梅[2]2008年在《中小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竞争力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经济理论,由于它适应了当前经济全球化、系统化、复杂化,以及经济研究信息化、模型化的潮流而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我国的旅游业已由传统的接待事业转变为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的支柱产业,近几年来备受国内各城市的普遍重视,旅游投资增长迅速,区域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大城市的旅游产业已经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中小城市还存在较多问题。而这些中小城市在我国旅游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内有关中小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很少,本文便是在竞争力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和城市旅游产业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进行的一项新探索。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应用理论体系,探索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的方法,通过对19个中小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现状和潜力的实证分析,提出了提升中小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合理对策。论文研究主要运用管理学、竞争力理论、产业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以及旅游学等相关理论,主要采用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并采取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根据相关理论及中小城市的特点,建立了中小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理论指标体系和实证指标体系,在实证研究中,依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1》、中小城市界定准则及前人研究案例,选取了19个中小城市,运用SPSS软件对这19个城市的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因子分析,选取了2000年和2004年两年的数据,它们均来自各种公布的统计资料和官方网站,通过横向、纵向比较及综合分析得出这19个城市各自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劣势,并对这19个城市进行了聚类分析,将其按照相似性归类,结果发现:2004年各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较2000年有所提高,竞争力最强的城市是苏州与桂林,19个城市分为六大类,各类城市特点差异较大,应根据其优劣势来提出旅游产业不同的发展对策,从而提高其旅游产业竞争力。最后,在每类城市中选取了一个代表城市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并结合各类城市的特点,方法上运用了SWOT分析方法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了每类城市提高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对策。主要结论是:中小城市发展旅游业,一定要结合本地的资源、环境等因素,遵循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因市场制宜,创新模式,制定科学发展规划,推动旅游业的科学发展。
张银霞[3]2007年在《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竞争力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从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经济理论,由于它适应了当前经济全球化、系统化、复杂化以及经济研究数字化、信息化、模型化的潮流而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旅游业是我国的一项新兴产业,几年来备受国内各城市的普遍重视,旅游投资增长迅速,区域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理论体系,探讨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的方法,通过对大连旅游产业竞争力现状和潜力的实证分析,从城市空间竞争合作角度,提出了提升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合理对策。论文研究主要涉及管理学、竞争力理论、产业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以及旅游经济学等领域的相关理论,主要采用案例分析与规范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系统研究。首先,本文从产业竞争力的一些概念入手,分析了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和模型,为研究旅游竞争力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对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相关研究的进展分析,采用分类法对本文直接相关的几个理论及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并着重对产业竞争力的实质、表现及其形成机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剖析。接着,给出了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分析模型,构建了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对大连旅游城市进行了实例研究。最后,通过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旅游产业是一个分层次、多因素的复杂系统,城市旅游的最终合力表现为竞争力,其发展取决于产业的竞争优势而非比较优势;影响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分为环境因素、资源因素和核心因素这叁个方面。提升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空间竞争合作。
卢移海[4]2012年在《长叁角地区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长叁角地区城市为例,按照“文献综述——基础理论研究——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构建——实证分析——结果分析——相关对策”的总体框架和逻辑顺序依次展开。文章首先以基础理论和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为基础,通过建立由旅游产业基础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和环境支持力组成的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根据评价模型构建形成40个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了2010年长叁角地区城市的指标数据,并利用SPSS软件的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长叁角地区22个城市的旅游产业基础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环境支持力和总竞争力进行了定量测评,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将长叁角地区城市按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大小分为3个级别,包括上海、苏州、杭州、南京、无锡和宁波等6个核心旅游城市,常州、绍兴、南通、镇江、嘉兴、扬州、合肥和金华等8个重点旅游城市,以及湖州、台州、舟山、泰州、盐城、马鞍山、淮安和衢州等8个新兴旅游城市,并提出了长叁角地区各级旅游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对策。
郭凌霄[5]2015年在《河南省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第叁产业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和感官享受需求的提高,旅游产业已经逐步成为各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已成为如今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众多城市已将旅游产业作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旅游产业在中国正面临着良好而又巨大的发展机遇。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不仅能带动各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还能提高各区域城市的旅游产业竞争力。只有经过科学合理的评价,充分掌握各城市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才能促进区域内旅游产业的良性竞争,实现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此,本文围绕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这一主题,在对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界定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概念体系,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构建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对河南省各地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定性描述,并重点对河南省18个地市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河南省18个城市的调研结果表明: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城市旅游产业以城市为依托,因而城市的发展水平对旅游产业竞争力尤为重要,本文在研究影响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因素中重点关注基础性因素、核心性因素和支持性因素叁个方面。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正成为旅游产业今后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是提升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郑州、开封和洛阳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在河南省中排名前3位,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其优势产业;安阳、南阳、平顶山、焦作和商丘的旅游产业也在较高的水平上持续发展着,鹤壁、濮阳、叁门峡、信阳和驻马店的旅游产业竞争力不强,而新乡、许昌、漯河、周口和济源旅游产业则处于较弱的水平。
邢向阳[6]2014年在《城市旅游业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2010年以来,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性支柱产业。目前,我国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全国性旅游接待服务体系,城市旅游正逐渐成为当代旅游活动的主体。与此同时,城市旅游业之间的竞争也不断加剧,如何科学评价并提升城市旅游业竞争力已经成为了实践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学术界围绕旅游业竞争力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这些研究主要是从钻石理论模型出发,在对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缺乏对城市旅游业竞争力构成因素的全面、深入分析,忽视对城市旅游业竞争力软性构成要素的考虑,且对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缺乏验证,在指标权重确定方面主要是采用主观赋权法,客观性不足,同时也缺乏对城市旅游业竞争力的动态评价。理论研究存在的上述不足,使得城市旅游业竞争力评价尚存在广泛的争议,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本文以城市旅游业为研究对象,针对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运用质性研究的重要方法扎根理论对城市旅游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分析,构建了城市旅游业竞争力的“弓弦箭”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评价指标筛选,并运用重要度问卷调查对评价体系进行了验证,最终确定了量化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应用熵权法这一客观赋权法和多目标决策TOPSIS法相结合的办法,对纳入我国假日统计预报体系的15个省会城市的旅游业竞争力进行了动态评价,并提出了相应的竞争力提升对策。论文主要包括六大部分,八个章节。六大部分分别是问题提出、理论综述、量化指标体系构建、综合评价、提升对策研究以及结论和讨论。问题提出主要包括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阐述了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对论文的研究创新进行了描述;理论分析主要包括第二章和第叁章,对开展研究所需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梳理了相关研究进展和城市旅游的发展特征以及城市旅游业竞争力的特征;量化指标体系构建,主要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完成了城市旅游业竞争力构成因素的分析和量化指标体系构建;综合评价主要包括第六章,运用熵权法和TOPSIS法结合,对15个重点城市2008年到2010年的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及总体情况进行了评价;提升对策研究。主要包括第七章;结论与讨论,主要包括第八章,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进行了梳理,并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城市旅游业已经越来越融入城市现有的经济发展和分工,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分布具有明显的分散化趋势。城市产品也正由以自然风光、历史遗迹、文化传统为主向会展、商务等专项旅游产品进行转变。(2)运用扎根理论对城市旅游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发现城市旅游业竞争力由硬性因素、软性因素和表现能力叁部分构成,硬性因素主要包括生产要素、综合实力等要素,软性因素包括经济吸引度、政府管理、文化影响力等要素,表现能力主要包括经济效益、需求状况等要素。硬性因素、软性因素和表现能力叁种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为相乘关系。(3)运用熵权法对城市旅游业竞争力构成要素的权重进行分析发现,目前,硬性因素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影响程度最大,排在第一位。硬性因素组成部分中生产要素和综合实力对于城市旅游业竞争力的影响由高到低。在软性因素的指标中,文化影响力、政府管理、经济市场化和经济吸引度对城市旅游业竞争力的影响程度由高到低,这表明,文化影响力和政府管理在促进城市旅游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4)对纳入我国假日统计预报体系的15个省会城市的旅游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发现15个城市的旅游业竞争力排名较为稳定,并可以划分为四个档次:其中,广州、杭州、南京属于竞争力强市;武汉、沈阳、成都、长沙四个城市属于竞争力较强市;哈尔滨、西安、长春叁个城市属于竞争力一般城市;昆明、南昌、贵阳、海口和银川属于旅游竞争力偏弱城市。与以往研究相比,本文借鉴弓弦理论体系,运用扎根理论全面分析了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构成要素,通过重要度问卷调查对评价体系的信度、效度进行了验证,运用客观赋权的熵权TOPSIS法对纳入国家假日统计预报体系的15个省会城市的旅游业竞争力现状进行了评价和分层,并以每个档次的代表性城市为例对城市旅游业竞争力提升对策进行了研究,在研究视角、内容及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祝晔[7]2012年在《江苏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及其空间差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苏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及其空间差异研究黄震方祝晔人文地理学2012091020121119地理科学学院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
宿倩[8]2004年在《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竞争力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从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经济理论,由于它适应了当前经济全球化、系统化、复杂化,以及经济研究数字化、信息化、模型化的潮流而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旅游业是我国的一项新兴产业,近几年来备受国内各城市的普遍重视,旅游投资增长迅速,区域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城市旅游是现代旅游的主体,其发展已处于竞争性的增长阶段。本文便是在竞争力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和城市旅游产业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提出的一项新课题。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产业竞争力在城市旅游领域的应用理论体系,探索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的方法,通过对六个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现状和潜力的实证分析,从城市空间竞争合作角度,提出了提升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合理对策。论文研究主要涉及管理学、竞争力理论、产业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以及旅游学等领域的相关理论,主要采用案例分析与规范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系统研究。首先,从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现状以及相关理论分析入手,揭示了我国在旅游竞争力研究上存在着主要多以国家为对象,而少以城市研究为对象,以及对一些相关概念、理论与范式等的探究不够深入等实际问题,阐述了开展我国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现实意义。其次通过对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相关研究的进展分析,采用分类法对本文直接相关的几个理论及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并着重对产业竞争力的实质、表现及其形成机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剖析。接着,基于“范式”理论,给出了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分析模型,构建了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进而采用层次分析法,尝试着对我国大连、北京、西安、郑州、上海、杭州这六个主要旅游城市的旅游产业竞争力状况进行实例量化比较,并以杭州接轨上海为例,阐述了空间竞争合作的战略选择对提升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最后,通过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旅游产业是一个分层次、多因素的复杂系统,城市旅游的最终合力表现为竞争力,其发展取决于产业的竞争优势而非比较优势;影响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分为环境因素、资源因素和核心因素这叁个方面;提升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空间竞争合作。
王艳丽[9]2008年在《提升开封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构建城市旅游竞争力模型,找出影响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各个要素,并对开封、郑州、洛阳和安阳四个城市旅游竞争力各要素对比分析,找出开封市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解决的办法和对策。论文研究主要涉及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领域的相关理论,主要采用案例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研究。论文分为五部分,正文部分有4万多字。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介绍本文选题的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第二部分是对城市旅游、竞争力、城市旅游竞争力这叁个方面对国内外研究进展的梳理,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以评述。第叁部分研究了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实质。共分为两节,第一节主要内容包括城市旅游概念的界定,城市旅游、旅游城市、都市旅游等相关概念的辨析,城市旅游自身的特点对研究方法的影响,第二节主要内容包括在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城市旅游业边界界定的基础上研究了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定义及其内涵,进而提出来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意义,研究目的不同,概念的界定就会有差别。第四部分构建城市旅游竞争力模型。首先,对波特的国家竞争力模型进行大致地描述,借鉴波特教授的“钻石”模型,把产业竞争力来源按层次进行分类、汇总,把握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并将其构成逐渐分解成明确的逻辑结构。接着,进一步对旅游竞争力模型进行分析,主要参考Ritchie&Crouch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概念性模型”。Ritchie&Crouch在分析影响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要素时考虑到竞争环境、宏观环境、辅助性要素和资源、核心资源和吸引物以及目的地管理,是本文主要借鉴之处。然后,本文在对前人模型分析、借鉴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城市旅游竞争力分析模型。本文把城市旅游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简化为核心性因素、资源性因素、支持性因素和环境性因素四类,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城市旅游竞争力模型。之后对每一类因素所包含的具体内容进行解析。第五部分是对开封市旅游竞争力的实证分析,选取了郑州、洛阳和安阳叁个古都城市与开封对比分析,进而得出开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包括:旅游资源深度挖掘不够,产品创新不足;开封市经济活力不足,旅游人才缺乏;旅游产品宣传力度小,缺乏多样有效宣传手段;旅游企业实力有所提高,但竞争力依然低下;政府行为不规范等。第六部分针对开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南宇[10]2013年在《区域合作视角下的西北五省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文中提出跨区域旅游合作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之一,可实现区域旅游资源共享、市场协作互补,优化旅游空间结构,尽量避免无序开发、无序竞争、无序管理等突出问题,谋求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西北地区现阶段由于资源的互补性、产品的跨区域性和市场的共享性,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区域旅游合作,打破地域界限,实现优化配置,加强区域一体化开发,提升和优化区域旅游空间结构,达到资源、市场、产品、信息、人才等多方面的优势互补与分工合作。西北五省区的经济水平、资源禀赋、交通区位、旅游产业政策与发展环境等条件存在一定差异,在空间布局上具有不平衡、异质性与区域性特征,因此其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态、功能和效益等具有显着差异。例如,该区域旅游合作缺乏制度化,没有建立起整体的跨区域旅游合作理念,共享型信息平台和多层次合作机制,因而旅游空间结构亟待整合和优化,实现跨区域旅游合作,制定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区域旅游产业调控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实行区域旅游合作,是在承认竞争的前提下,将局部的对立变成更大空间的共存,构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区域,有利于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是一个互惠互利、互赢的过程;形成良性互动的竞合机制。竞合模式是区域旅游理想的发展模式,实现区域旅游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最大化。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做了综合述评。阐述了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理论、研究背景、合作趋向、现实意义、列举了实践举措;阐述了跨区域合作的空间结构理论的内涵、机制与模式等;归纳了相关概念以及区域合作的旅游空间结构理论模式,以西北五省区为例,在西北区域旅游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由点、轴到网,尝试构建西北区域旅游空间网络和圈层。从理论到实践,从城市旅游竞争力及跨区域旅游线路视角,实践依据包括构建西北区旅游空间网络、拓展西北跨区域旅游线路网络布局、共同推动旅游圈的发展与壮大,即连点成线、交线成网、扩网成面、合网成界;旅游空间网络、圈层结构理论包括城市旅游网络的构建,“点、线、面”空间网络模式的演进机制及模式的实施,西北跨区域旅游网络模式的构建,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整合,构建旅游区与旅游圈。本文运用定性和定量,静态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综合运用了西北五省区旅游经济增长贡献率评价分析,五省区旅游产业总体评价分析,五省区旅游客源市场总体评价分析,五省区城市旅游竞争力总体评价分析的研究方法。论文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第一,西北地区旅游产业(企业)发展在空间上呈现出总体不平衡。各省区旅游产业(企业)市场竞争和拓展能力差、处于一种空间上的集中,产业上的离散状态;1999-2011年,本区的各项旅游经济指标总体呈上升趋势,为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旅游业总体不均衡,入境和国内客源市场旅游规模的绝对差异增长迅速,旅游市场规模差异的不均衡、集聚程度越来越显着,且逐年增强,相对差异变化不大,空间分布格局较稳定。第二,采用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划定了西北地区一至四级旅游中心城市,尝试构建一个由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等一级旅游中心城市为主导,二级旅游中心城市为支撑,叁、四级旅游中心城市为基础,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网络化旅游中心城市体系。围绕中心城市体系,构建九大城市旅游经济圈,形成由点及面,多极、多层次的城市旅游圈层结构。第叁,西北区旅游景区(点)、客源市场、旅游产业、旅游交通、旅游组织、城市网络等各个子网络共同构成旅游目的地中的互补、协作和竞争的区域大旅游产业体系,实现旅游空间结构的有机整合。拓展西北跨区域旅游线路网络布局,整合旅游线路,突破行政界线,以点带线、带面,连点成线、连线成网;即:围绕中心城市体系和城市梯度旅游圈层建设,通过跨区域、网络化旅游线路设计和整合,立足于“大丝路”,“西北大通道”,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稳定、紧密的西北跨区域旅游空间网络旅游空间结构层次表现为若干等级层次的旅游合作区域,相互交织,圈层相套。应充分利用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资源,实现区域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势整合,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旅游发展战略和途径。第四,理顺行政体制、以市场为导向,全面加强旅游合作,即构建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及实施的策略。主要体现在空间上的整体性,以旅游集散中心为支撑、以旅游区为最基本单元空间结构优化;以旅游线路为纽带的空间结构优化;形成由点及面,层层推进的多极化、多层次的圈层结构。提升旅游企业跨区域合作竞争能力,建立跨省市的旅游企业集团;打造西北区专项旅游产品、精品,打造西北地域、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网,提升西北区旅游品牌竞争力,优化旅游空间结构,构建西北跨区域旅游产品结构网;打破西北区域限制,完善旅游市场运行环境,优化市场结构,构建多层次、开放、竞争有序的西北旅游市场协作网络;完善跨区域合作的支撑体系。包括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梯度开发旅游人力资源;实现信息网络一体化。圈层构建九大城市旅游经济圈。西北区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应该从“点、线、面”几方面展开,建立合作、互补、均衡、和谐发展的空间关系,实现“城市—区域”与“市场—资源”共轭型的空间结构综合体。逐步构建规模等级完整、职能类型互补、空间结构合理的旅游城市层级体系,采用“点轴推进、纵深辐射、区域联动、网络开发、圈层结构相结合的一区域多极化、多层次、圈层式的旅游联合模式。由“点”到“轴”再到“网”的演进机制,实现西北地区“网络化+多核心+互动”发展态势一体化。
参考文献:
[1]. 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 王晓娜. 大连理工大学. 2007
[2]. 中小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D]. 张梅. 广西师范大学. 2008
[3]. 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D]. 张银霞. 辽宁师范大学. 2007
[4]. 长叁角地区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D]. 卢移海. 浙江大学. 2012
[5]. 河南省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 郭凌霄. 河南工业大学. 2015
[6]. 城市旅游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 邢向阳. 西北大学. 2014
[7]. 江苏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及其空间差异研究[D]. 祝晔. 南京师范大学. 2012
[8]. 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D]. 宿倩. 大连理工大学. 2004
[9]. 提升开封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D]. 王艳丽. 河南大学. 2008
[10]. 区域合作视角下的西北五省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D]. 南宇. 兰州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