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竹娟[1]2006年在《艾叶挥发油穴位热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将艾叶挥发油通过加热透入相关穴位配合针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观察以液体艾油取代有烟燃烧艾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提供新方法。 方法:选择64例符合研究标准的类风湿关节炎病人,按照完全数字随机分为针刺加艾油热透组32例,针刺加安慰剂热透组32例连续治疗叁个月。 结果:两组患者在症状、体征积分量表和生命质量量表变化上存在显着的差异性,10cm水平视力评价刻度(VAS)量表进行评定存在显着性差异。 结论:针刺加艾油热透和针刺加安慰剂热透,对类风湿关节炎均有一定疗效;针刺加艾油热透治疗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较单纯针刺治疗更为显着。针刺加艾油热透治疗在减轻关节疼痛与肿胀,改善关节功能,控制病情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
王小娟[2]2016年在《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治疗处方用药经验数据挖掘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以导师何厚夫副教授叁十年余年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证经验为研究基础,借助数据挖掘的方法,整理探究导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的处方用药规律,探讨学习导师的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以期能够起到进一步提高中医药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领域疗效的作用。方法:收集导师近叁年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病例,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记录处方用药,用Excel2007建立数据库,用Eptidata3.1进行原始数据的录入,用Spss21.0进行频数统计、交叉分析及系统聚类分析,得到常用药物及频数统计,常用药类及频数统计,常用聚类方,总结导师临证常用的组方药组及药对,分析遣方用药规律及证治特点。结果:经过筛选,共得到符合条件的病例53例,女性46例,男性7例,男女比例约为1:6.7,平均年龄58.48岁。对53张纳入的处方药味数进行分析,平均药味15.8味,16味以下的占了83%。对纳入的处方进行药物频数统计分析,共涉及药物71种,药物总频数837次,用药频次在25次以上的有15味,分别为秦艽、络石藤、羌活、片姜黄、苏木、延胡索、桑枝、青风藤、稀莶草、油松节、全蝎、海风藤、地龙、徐长卿、葛根,是最常用的药物,用药频次在3次以上的有39味,是处方最常涉及的药物。处方总共涉及药类11类,较为常用的药类有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祛湿解表药,祛湿消肿药,搜剔脉络药,清热活血药。对用药频次在3次以上的39味药进行交叉分析及系统聚类分析,共得到5个聚类药组和10个药对,包括2个基础方及3个加减药组。同时得到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内科兼证的常用方。结论:通过分析发现,2个基础方以祛风除湿、活血止痛及补益肝肾,活血祛风通痹为主要治则,3个加减方分别为祛风湿热药组、祛风湿寒药组及专走上肢关节的药组。我们认为寒、湿、瘀、热是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的主要病理因素。在整个发病过程中,湿邪贯穿始终,瘀血也存在于整个发病环节。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的症状特点,既可表现为湿热瘀阻的症候群又可表现为寒湿瘀阻的症候群,也可表现为寒热错杂。从中可以看出导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以祛风除湿,活血通痹为法,根据辨证侧重不同辅以散寒、清热、补肾、祛痰。辨证治疗方面,首先确定活动期还是缓解期,其次辨病性,分清寒热,确定方剂整体的寒热偏性。然后辨别矛盾主要方面是标实还是正虚,确定祛邪补虚的主次。接着辨病位,确定疼痛部位主要在上肢或是下肢,选择有针对性的引经药物。最后辨别兼证,随证治疗。对类风湿关节炎内科兼证的治疗,合并焦虑抑郁者使用甘麦大枣汤、半夏厚朴汤、小柴胡汤养心安神,疏肝解郁;失眠者用百合地黄汤、交泰丸滋补肝肾、引火归原;对痰浊瘀血严重,痹阻心脉导致胸痹者,用瓜蒌薤白半夏汤、丹参饮活血化瘀祛痰;而对于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及类风湿关节炎出现肠胃不适如恶心、呕吐、反酸烧心者用左金丸、小柴胡汤调和肝胃。
吴青青[3]2018年在《“固本通络”针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固本通络”针法+甲氨蝶呤(MTX)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等多项实验室指标的调节作用,同时观察其对MTX所引起的肝功能异常、消化道反应及白细胞(WBC)降低等不良反应的缓解作用,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为该法治疗RA提供临床依据,以利于临床推广。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武汉市中医医院风湿疼痛科病房符合RA诊断标准的患者50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编号,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MTX10mg口服,每周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固本通络”针刺疗法。针刺取穴:选取关元穴、气海穴、天枢穴、中脘穴为主穴。以局部取穴和循经取穴方法选取配穴,局部取穴:如肩关节病变取肩髃、肩髎等;肘关节病变取曲池、尺泽等。循经取穴:按照疼痛部位的经络辨证,选取该经络的荥、输穴,如手阳明大肠经取二间、叁间;手少阳叁焦经取液门、中渚等。每周治疗3次,1月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在治疗前后DAS-28积分、症状体征指数积分及RF、ESR、CRP各项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同时观察谷丙转氨酶(ALT)、白细胞计数(WBC)及消化道不良反应,以了解其安全性。结果:(1)症状体征指数积分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症状体征指数积分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着的差异(P<0.01),且治疗组症状体征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2)DAS-28积分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DAS-28积分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且治疗组改善DAS-28积分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3)实验室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前各实验室指标无显着差异,治疗后RF、ESR、CRP各指标均有明显下降(P<0.01)。而治疗组对上述指标的降低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对CRP的降低作用尤为突出(P<0.01)。(4)不良反应比较:治疗组出现1例消化道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8例消化道不良反应,两组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17%和32%(P<0.05)。且在治疗30d后及90d后,治疗组减少肝功能受损的作用均优于对照组(分别为P<0.05,P<0.01)。同时,治疗组在治疗30d后及治疗90d后减轻骨髓抑制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5)综合疗效对比:治疗组24例患者中,显效6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25例患者中,显效4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0%。两组综合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固本通络”+MTX治疗组和MTX对照组在治疗RA上均取得了显着的临床疗效。两组患者的症状体征指数积分、DAS-28积分及各项实验室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而治疗组对上述指标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固本通络”+MTX治疗组在改善症状、控制病情的同时减少了药物的副作用。由此可见,“固本通络”+MTX治疗法是治疗RA的理想方法之一,可临床推广。
陈明英[4]2016年在《针刺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疼痛和生活质量改善的系统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对针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进行收集和整理,同时严格地评价针刺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疼痛和生活质量改善作用,为临床提供高质量证据。材料与方法:计算机全面检索Cochrane对照试验中心数据库、MEDLINE(Pubmed)、EMBASE、CINAHL、Alternative Medicine Database、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Google Scholar。中文数据库包括: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nese Clinical Trial Register,Chi CTR)、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The Chinese Biological Medicine Database,CBM)、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等数据库。检索词:英文确定“rheumatoid arthritis”、“rheumatology”、“arthritis”、“rheumatic”,“acupuncture”、“electroacupuncture”、“dry needle”等;中文检索主题词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痹症”、“顽痹”等病名,检索词为“针灸”、“针刺”、“毫针”、“电针”、“皮肤针”、“梅花针”、“火针”等术语。我们检索针灸的随机对照试验,主要结局指标为疼痛和生活质量指标,次要结局指标为关节压痛、关节肿胀、关节活动度。由两位研究者严格按照纳入标准进行筛选文献,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文献的风险偏倚,收集纳入文献中的疼痛指标和生活质量指标的数据。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 Man5.3软件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如果研究间的结果有异质性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合并统计量,若是连续性变量则使用MD或SMD和95%CI演示合并统计量结果。结果:对所检索文献进行筛选,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共13个,受试者共计为1506例,年龄为18~75岁。其中采用VAS疼痛量表来评价患者的疼痛的研究最多,多采用HAQ健康问卷评价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生活质量。文献质量较低,临床试验的方法学缺乏标准化,导致研究结果有一定的风险偏倚,因此多项研究结果之间存在异质性。提取疼痛和生活质量指标相关数据后,对研究结果进行描述和合并统计量。1.针灸与假针灸比较:在VAS疼痛评分、关节压痛、肿胀情况以及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方面,针灸治疗的效果与假针灸对比无统计学意义(VAS:MD-1.1,95%CI[-2.73,–0.54];关节压痛:MD=-1.72,95%CI[-6.98,3.54];关节肿胀:MD=0.44,95%CI[-0.34,1.21];生活质量:MD=-0.1,95%CI[-0.38,0.18])2.针灸与单纯药物疗法比较:针灸对患者的疼痛和关节肿胀情况均有改善,显着优于单纯药物组(VAS:MD=-1.2,95%CI[-1.94,-0.46]);对患者的关节压痛的改善方面,与单纯药物疗法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1.09,95%CI[-2.74,0.57])。这些临床试验均未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3.针药结合与单纯药物疗法比较:两者对患者疼痛均有明显改善作用(MD=-1.12,95%CI[-1.17,-1.08]);各研究结果之间具有重度异质性(χ2=2.32,P<0.00001,I2=96%)所以对关节压痛指数不进行合并计量计算;两种方法对患者的关节肿胀情况(MD=-0.13,95%CI[-0.92,0.66])和生活质量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针刺可以缓解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疼痛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无明显改善作用。2.由于纳入研究的方法学文献质量不高,所以本研究提供的证据尚不能证明针刺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效果优于其他疗法。
羊春华, 武平, 周玉梅, 陈白露, 孙佳蕾[5]2014年在《针灸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临床应用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通过以上作用,针灸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方面显示了一定的疗效,综合近几年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机理研究,概括总结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方法和优势,指出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的不足。该研究对上述研究进展做了综述,并对该领域研究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见解。
张星华, 朱博雯, 赵彬元, 秦晓光, 杜小正[6]2015年在《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随机对照临床研究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评价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Embase、Pub Med数据库,选择针灸治疗与常规药物治疗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24篇文献,共计2006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针灸治疗与常规药物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73,95%CI(2.18,3.41),Z=8.78,P<0.000 01]。亚组分析显示:针灸与药物疗法在降低类风湿因子(RF)水平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2.92,95%CI(-5.60,-0.25),P<0.05];针灸与药物疗法在降低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2.99,95%CI(-4.78,-1.21),P<0.05];针灸与药物疗法在降低C反应蛋白(CRP)水平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44,95%CI(-2.44,-0.44),P<0.05]。结论针灸治疗RA在总有效率及降低RF、ESR、CRP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常规药物疗法,但仍需通过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
黄怡然[7]2010年在《单穴和双穴电针对慢性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相关细胞因子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关节炎是现代医学病名,在中医学中属于痹证范畴。中医痹证在临床上涵盖的疾病种类较多,如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强直性脊柱炎等。目前,RA在我国患病率已达到0.32-0.36%,本病致残率高、治疗棘手等特点,已经成为了人类丧失劳动力主要原因之一,但目前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尚不确切,也尚无根治本病的方案和预防措施。相关临床研究显示,中医在治疗关节炎相关疾病(痹证)中疗效显着,尤其是针灸治疗关节炎相关疾病(RA等)具有疗效肯定、副作用小、患者依从性好等优点,已成为中医临床治疗痹证的有效方法和重要治疗手段,因此也越来越受到各界研究者的重视。随着RA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入,佐剂性关节炎模型(AA)也不断成熟和完善,现已成为了研究RA可靠而公认的动物模型,然而当前对于针灸治疗AA炎性细胞因子相关研究的实验结论尚不统一,对于不同针灸方法治疗AA疗效的比较性研究开展不多,关于不同电针参数治疗AA疗效差异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因此,研究不同针灸方法以及电针刺激参数治疗RA/AA的作用机理是中医治疗痹证有价值的科研课题。本实验以AA大鼠机体炎症反应中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产生的某些介导物质(相关炎性细胞因子)为切入点,选取了足叁里为穴位刺激点,对慢性AA模型大鼠分别采用单穴、双穴电针和单穴手针叁种针刺方法进行干预治疗,并通过观察不同组别大鼠在不同治疗阶段体重、关节炎指数(AI)、踝周长、踝关节跖屈背伸疼痛实验评分等行为学指标;以及在治疗结束后检测大鼠血清中致炎类因子IL-1、TNF-α和抗炎类因子IL-2、IL-4及IL-10水平含量,同时结合光学显微镜观察大鼠踝关节组织学切片,比较不同针灸方法对慢性AA模型大鼠机体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和抗炎修复治疗效用上的差异,以及单穴和双穴电针之间的疗效差异,旨在验证针刺引发病变机体产生了新的“炎性反应”,并对机体内的炎性细胞因子进行了良性诱导,从而激活了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综合调控功能,使得机体的抗炎修复功能得以显着提高。本论文实验采用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单穴组,电针双穴组和手针单穴组,每组12只。比较不同针刺方法在刺激大鼠足叁里穴位后对机体抗炎修复效应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1本研究证实了TSC-V1电针刺激仪对慢性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有较明确的抗炎修复作用。2本研究通过以下指标证明了叁种针灸方法对慢性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均有明确的抗炎修复作用,其中电针单穴、电针双穴和手针单穴之间无统计学差异:(1)叁种针灸方法刺激足叁里对慢性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体重、踝周长均值无特异性影响(P>0.05),但与正常组大鼠相比各造模组大鼠的关节炎指数均值、跖屈和背伸疼痛实验评分均显着升高(P<0.001),提示造模成功,但造模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本实验数据的变化趋势反映出各治疗组大鼠行为学指标的变化规律,清晰地反映出造模各组大鼠慢性佐剂性关节炎中两个炎性反应高峰的特征。因此从此角度上讲,本组行为学指标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评判价值。(2)叁种针灸方法刺激足叁里对慢性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与模型大鼠相比均通过降低血清中致炎类因子IL-1β、TNF-α的水平(P<0.05),同时升高抗炎类因子IL-2水平(P<0.05),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慢性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机体的炎症反应,其中电针单穴、电针双穴组和手针单穴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叁种针灸方法刺激足叁里均可以调节慢性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血清中的IL-4、IL-10水平在炎症反应升高后向正常方向回落(P<0.05),从而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其中电针单穴、电针双穴组和手针单穴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叁种针灸方法刺激足叁里均可减轻慢性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患侧踝关节的红肿热痛反应,使大鼠关节局部炎症细胞浸润、血管增生等现象明显减轻,关节滑膜面修复至基本光滑,平整无缺,其中TSC-V1电针单穴组改善最为显着。3叁种针灸方法即电针单穴、电针双穴和手针单穴刺激,与模型组相比均可通过对机体炎性细胞因子进行良性诱导,改变神经递质和相关炎性细胞因子的合成与释放,继而提高机体的抗炎修复功能,从而有效减轻慢性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的炎症反应,但在各项检测指标中叁种针灸方法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李翠平[8]2012年在《类风湿关节炎近十年中医证治规律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收集近10年有关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文献,对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高频药物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从中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证型与用药规律,并对其中医治疗机理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00年6月至2010年6月生物医学期刊CKMD、维普、万方发表的有关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临床研究文献,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中医辨证、治法、用药归纳,并用EXCEL2003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高频药物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从中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证型与用药规律。结果:类风湿关节炎的常见中医证型,由高至低依次为:风寒湿痹、风湿热痹、寒热错杂、痰瘀阻络、肝肾亏虚、脾肾亏虚、气血亏虚,其他证型;分别为:27.63%,24.54%,11.87%,10.28%,9.32%,9.00%,5.38%,1.98%;其相应的治法为温阳散寒,清热化湿,攻补兼施,活血化瘀,补益肝肾,健脾补肾,益气养血,其他治法。各类药物用药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祛风湿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清热药、平肝熄风药、利水渗湿药及其他,所占比例分别为:24.19%,23.39%,14.09%,11.13%,10.75%,5.59%,3.60%,7.26%。祛风湿药在药物整体分布中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补虚药,而补虚药中补气药、补血药、补阳药、补阴药,所占补虚药百分比分别为38.85%,37.47%,19.77%,3.91%。活血化瘀药在药物整体分布中占14.09%。解表药中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所占比例分别为:97.10%,2.90%。清热药中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所占比例分别为34.00%,33.00%,19.00%,14.00%。平肝熄风药占5.59%。利水渗湿药占3.60%。其他药物包括温里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止血药、理气药等,共占7.26%。结论: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中医证型为:风寒湿痹、风湿热痹、寒热错杂、痰瘀阻络、肝肾亏虚、脾肾亏虚、气血亏虚,其他证型;相对应的主要治法为:温阳散寒,清热化湿,攻补兼施,活血化瘀,补益肝肾,健脾补肾,益气养血,其他治法。主要证型的常用药物:①风寒湿痹证:多用桂枝、当归、独活、防风、甘草、羌活、白芍、威灵仙、黄芪、细辛、秦艽、蜈蚣;②风湿热痹证:多用当归、黄柏、威灵仙、白芍、甘草、忍冬藤、苍术、桂枝、生地、薏苡仁、牛膝;③寒热错杂证:多用桂枝、羌活、白芍、黄芪、蜈蚣、熟地、当归、红花、甘草、地龙、生地、防风;④痰瘀阻络证:多用当归、桂枝、蜈蚣、乳香、川芎、羌活、白芥子、没药、生地、独活、赤芍等;⑤肝肾亏虚证:多用桂枝、桑寄生、黄芪、当归、杜仲、白芍、独活、甘草、牛膝、续断、熟地、赤芍等;⑥脾肾亏虚证:多用黑蚂蚁、黄芪、独活、牛膝、地龙、鸡血藤、木瓜、秦艽、丹参、淫羊藿、党参、白术;⑦气血亏虚证:多用黄芪、白芍、当归、白术、党参、蜈蚣、威灵仙、防风、丹参、桂枝、茯苓。
巴燕·艾克海提[9]2013年在《温针灸配合西药常规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温针灸配合西药常规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症状改善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和对照的实验设计方法,将100例患者分别纳入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来氟米特片;治疗组在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来氟米特片的基础上,配合温针灸治疗,20天为一个观察疗程,共一个疗程。观察两组在中医证候疗效、中医临床症状积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同时观察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等安全性指标的变化以了解其安全性。结果:治疗组50例中,临床痊愈20例(40%),显效19例(38%),有效9例(18%),无效2例(4%),总有效率96%;对照组50例中,临床痊愈15例(30%),显效10例(20%),有效12例(24%),无效13例(26%),总有效率74%。两组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Z=-7.557,P=0.000,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中医临床症状积分两组治疗后较本组治疗前均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VAS两组治疗后较本组治疗前均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ESR两组治疗后较本组治疗前均降低(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P两组治疗后较本组治疗前均降低(P<0.05),2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等安全性指标的比较中无明显差异,提示安全性疗效两组相当。结论:温针灸配合西药常规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秦涛, 王新年, 李金良, 马艳云[10]2015年在《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损害的临床治疗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治疗难度较大,临床致残率较高。研究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损害的临床治疗现状并加以总结,以期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损害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艾叶挥发油穴位热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观察[D]. 孙竹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6
[2]. 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治疗处方用药经验数据挖掘研究[D]. 王小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3]. “固本通络”针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D]. 吴青青.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8
[4]. 针刺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疼痛和生活质量改善的系统评价[D]. 陈明英.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
[5]. 针灸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临床应用探讨[J]. 羊春华, 武平, 周玉梅, 陈白露, 孙佳蕾. 针灸临床杂志. 2014
[6]. 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随机对照临床研究Meta分析[J]. 张星华, 朱博雯, 赵彬元, 秦晓光, 杜小正.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5
[7]. 单穴和双穴电针对慢性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相关细胞因子影响的研究[D]. 黄怡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8]. 类风湿关节炎近十年中医证治规律探讨[D]. 李翠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
[9]. 温针灸配合西药常规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D]. 巴燕·艾克海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10]. 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损害的临床治疗进展[J]. 秦涛, 王新年, 李金良, 马艳云.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