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技兴贸:贸易强国的必然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王卉[1](2019)在《贸易强国建设路径及中国选择的研究》文中指出中国自加入WTO以来对外贸易取得了飞速发展,连续多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表明中国已经是一个贸易大国。中美贸易战充分说明我国贸易抗压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诸多贸易和产业领域受到美国严重压制,我国仍然必须加强贸易强国建设。为此,党中央多次在发布的文件中提出要重点推进贸易强国建设,贸易强国建设的研究更是被纳入201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的选题,成为当今我国社会科学最高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和热点内容。推进贸易强国建设的研究,其重点在于研究贸易强国建设的路径及其演进的过程,即如何建设贸易强国。中国贸易强国建设需要从经典国际贸易理论的论述中梳理出贸易强国建设的路径及其演进过程的一般规律,并与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寻找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贸易强国建设道路。为此,本文对贸易强国的内涵、贸易强国建设的路径以及中国的选择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如下:首先,梳理了贸易强国建设的理论基础。分别从晚期重商主义理论、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中,梳理了经典国际贸易理论中关于贸易强国建设内涵、路径、对策的理论观点。其次,从历史视角和逻辑视角对贸易强国建设的五大路径进行了重点分析,分“三步走”推进贸易强国的建设。贸易强国建设五大路径的“三步走”演进过程具体表现为:在培育贸易主体方面,从出于安全意图干预对外贸易到出于合作意图减少对对外贸易干预再到出于成为领导者意图,维护世界贸易公平,逐步调整国家政府对对外贸易的意图;从设立资源开发型和横向型跨国公司到设立加工制造型和垂直型跨国公司再到设立服务型和混合型跨国公司,逐步设立大型跨国公司。在提升贸易地位方面,从进入到专业化国际分工的核心到进入差异化国际分工的核心再到进入工序化国际分工的核心,逐步进入国际分工的核心;从边缘位置向半边位置移动到从半边缘位置向半中心位置移动再到从半中心位置到中心位置移动,逐步深入国际市场体系的中心。在打造贸易平台方面,从搭建综合型会展平台到搭建贸易型会展平台再到搭建消费型会展平台,逐步扩大会展平台的影响;从做实区域贸易合作平台到做实区域要素合作平台再到做实区域政策合作平台,逐步做实区域合作平台。在优化贸易结构方面,从做大出口贸易到开放进口贸易再到维持出口贸易略大于进口贸易,逐步合理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从初级商品贸易转向制造业商品贸易到商品贸易转向服务贸易再到狭义服务贸易转向广义服务贸易,逐步提高服务贸易的比重。在提高贸易效益方面,从改善商品贸易条件到改善收入贸易条件再到改善要素贸易条件,逐步改善贸易条件;从提高出口贸易依存度到提高进口贸易依存度再到降低外贸依存度,逐步保持适度外贸易依存度。再次,对世界主要贸易国家的贸易强国建设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一步,根据前文对贸易强国建设路径的探析,围绕着实现贸易强国建设的五条路径筛选了若干评价指标,构建了贸易强国建设水平的科学评价体系。第二步,通过客观修正主观的方法对各评价指标进行了组合赋权,采用基于TOPISIS的灰色多层次评价模型,对日本、美国、法国、德国、荷兰、俄罗斯、英国、中国等8个世界主要贸易国家2010-2017年间的贸易强国建设水平进行了评价。第三步,采用RST方法对贸易强国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有效性检验,其冗余度和灵敏度均符合要求。实证结果显示,美国、中国、德国的贸易强国建设水平排列前三,而且美国的贸易强国建设水平一直保持领先;法国、日本、英国等传统贸易强国的贸易强国建设水平下降明显,略低于中国。最后,运用比较分析法,为中国推进贸易强国建设选择合适的路径。根据贸易强国建设路径的“三步走”演进过程,当前中国贸易强国建设的五大路径处于不同阶段:贸易地位提升路径和贸易结构优化路径处于刚从第一步迈入第二步的状态,需要加速前进;贸易主体培育路径和贸易平台打造路径稳定在第二步的状态,需要持续推进;贸易效益提高路径刚跨入第三步的状态,需要稳步前进。为此,应该从建立自主的跨国生产和经营网络、实行贸易投资一体化的战略、培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持续培育贸易主体;从加强国际话语权的建设、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创造世界级的知名品牌等方面加速提升贸易地位;从强化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合作、争取国际经济组织的有力支持、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范围等方面持续打造贸易平台;从加大服务贸易的比重、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开拓国际多元市场等方面加速优化贸易结构;从改善贸易条件、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贸易规则、积极应对贸易摩擦等方面稳步提高贸易效益,实现中国的贸易强国建设。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在研究视角上有一定创新,更加全面地梳理了贸易强国建设的理论基础,从“三步走”的演进过程完善了对贸易强国建设路径的动态分析,并以此选择了合适中国的贸易强国建设路径。在研究方法上进一步完善,根据SMART指标体系设计准则构建贸易强国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客观修正主观的方法进行组合赋权,通过TOPSIS、灰色关联法和层次分析法等三种评价方法相结合的模型,进行贸易强国建设水平的综合评价,并使用RST法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有效性检验。
于淼苗,于明亮,阮曼芝[2](2019)在《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对策分析及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深入和发展,中国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尝试,逐渐成为世界上的贸易大国。近期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但中国仍然在风口浪尖举办了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吸引了众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参与,这一行为正是中国从贸易大国迈入贸易强国的转折点。但在新时期,我国贸易仍然面临着出口企业规模偏小、规模效益差、外贸层次低、服务贸易发展滞后、货物贸易结构不合理、贸易条件较劣、自主品牌竞争力水平不高、对外依赖性强、国际贸易制度性话语权较低等问题。在分析当前中国贸易面临的多种形势和挑战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过渡的战略措施。
苏科伍,马小利[3](2018)在《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辉煌历程——基于对外贸易视角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对外贸易40年经历了鼓励出口创汇,技术引进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渠道,对接国际贸易规则和科技兴贸引领确立贸易第一大国地位,强化创新驱动、加快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四个阶段的演变。中国对外开放的过程则经历了改革开放制度创新释放科学技术进步潜能、依靠技术进步支撑逐步实现外贸结构优化以及外贸方式合理化和外贸基础设施现代化、外贸升级加快技术进步和改革开放深化三维互动的过程。在历史发展新时期,我国要以科技创新、自由贸易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支撑,以"一带一路"为平台,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承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重任。
黄安[4](2014)在《新时期中国外贸转型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危机中涅盘,转型中重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放型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外贸易发展快速,有力助推了经济社会发展,显着提升了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也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国际间经济往来日益密切,对外贸易在彰显其对经济发展重要性的同时,也越来越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衰退,其影响的范围与程度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从国际上看,目前虽然经济呈现企稳回升态势,但经济复苏乏力、形势复杂多变、隐忧风险仍然存在,下行压力仍较大,外需尚未根本改善,贸易摩擦增多等;从国内看,结构性矛盾突出、产能过剩明显、发展方式粗放等矛盾突出。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进入大调整、大转型时期。面对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叠加影响,国际金融危机表面是对我国外贸增长速度的影响,实质上是对发展方式的冲击。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外贸转型发展,成为新时期我国外贸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也是我国在新形势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外贸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本论文以马克思的对外贸易理论为基础,对西方近现代的国际贸易相关理论及中国特色对外贸易理论的探索和发展进行了分析和把握。在理论溯源的基础上,对我国外贸体制演进、发展实践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剖析。随后,论文论述了新时期中国外贸转型发展的必要性、重要意义,分析了当前中国外贸转型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探索中国外贸如何转型时,论文分析研究了美国、日本等当今世界贸易强国的外贸发展模式。最后,本论文在结合我国当前的发展实际,借鉴世界贸易强国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中国外贸转型发展的基本思路,探索了比较贴近实际、科学可行的路径选择,对我国如何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提供了发展思路。
徐元[5](2013)在《打造外贸发展战略升级版——新形势下我国外贸发展从“科技兴贸”向“创新强贸”转变的思考》文中认为自1999年实施以来,科技兴贸战略在我国外贸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的初期相比,我国国民经济与对外贸易发展的背景和任务已发生巨大变化。一方面,受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外贸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外贸进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另一方面,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
杨圣明[6](2011)在《中国走向贸易强国的新战略——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中国化探索》文中认为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奋斗,中国已经成为贸易大国,今后三十年的主要任务是如何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即实现贸易强国是我国今后努力奋斗的新战略目标。为了实现这一新的战略目标,依据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并立足于中国实际,笔者进一步提出互利共赢开放战略、"五外"和谐新战略、"科技兴贸"战略和"两洋"战略等四大战略,探讨各个战略的内涵、理论基础、基本要求及现实意义等。
卜凡[7](2010)在《对外开放中战略贸易行动贸易效应分析》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国已俨然成为贸易大国。但贸易大国不等于贸易强国,我国在对外贸易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出口产品附加值低、国际竞争力不足,外贸市场发展不平衡,外贸商品结构不合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外贸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针对出现的问题我国推动实施了一系列战略贸易行动,战略贸易行动是指一国在一个较长历史时期内,有关对外贸易发展的全局性决策和长期规划,通常是为实现某一长期的特定贸易目标而制定,主要包括进出口商品战略、市场多元化战略、以质取胜战略、科技兴贸战略、“引进来”战略、“大经贸”战略、“走出去”战略和自由贸易区战略等。本文在横向和纵向上对上述战略贸易行动进行系统梳理,运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战略贸易行动实施的总体贸易效应和具体贸易效应进行分析,进而对战略贸易行动做出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为我国新时期开放经济体系下战略贸易政策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对战略贸易行动总体贸易效应进行分析,着重分析了贸易增长、贸易结构变化和投资扩大效应,得出其总体积极效应体现在,贸易规模增大,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提高,贸易结构逐步优化,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其问题体现在较高的外贸依存度使我国经济面临巨大风险,出口市场的区域结构仍较为集中,出口商品结构虽有改善但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仍处于较低阶段。其次将战略贸易行动按目标重点的不同分为出口相关、进口相关以及促进外贸体制改革和经贸开放的战略贸易行动三个部分,分别对这三个部分的总体贸易效应和其中典型战略贸易行动的具体贸易效应进行分析,得出战略贸易行动对我国贸易和经贸体制的发展产生了显着的推动作用。其中科技兴贸战略的实施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和出口贸易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推动效应,但由于对不同科技领域和产业的推动作用不同也出现了高技术产品出口集中度较高,出口市场不平衡等问题;进口商品战略的实施带来了进口商品结构变动效应,得出短期内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推动作用但长期内效应为负,而资源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较为明显的长期促进效应;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实施带来了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等静态贸易效应,同时还产生了积极的动态效应,比如规模经济效应、产业内分工和产业结构调整效应和投资扩大效应。最后在对战略贸易行动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积极效应和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开放经济体系下战略贸易政策体系的构想,通过协调国内经济政策和贸易政策,将促进外贸发展与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纳入到一个统一的政策体系中,提出了构建该政策体系的四个层次,第一层是确定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基础上的“兼容”战略作为指导战略;第二层是制定配套战略贸易行动,第三层是在每一项战略贸易行动框架下,制定相关贸易政策;第四层是建立政策体系评估和预警机制。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的战略贸易行动对我国经贸发展产生了积极的贸易效应,解决了不同时期贸易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进入新世纪,要促进对外经贸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在原有战略贸易行动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经贸发展形势,将我国的战略贸易行动和贸易政策纳入到一个统一的政策框架下,通过加强各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强大的政策合力,为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苏娜[8](2008)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以及“科技兴贸”战略实施的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增势强劲,不但成为拉动全国商品外贸增长的主要力量,而且也使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得到改善。但是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方面,诸如:出口商品发展不均衡、贸易市场集中、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过高、参与国际分工水平较低等一系列结构性问题始终未有根本改观,并且涉及到我国经济、社会、安全的各个方面,支撑其快速增长地仍是数量扩张。21世纪的前20年,是我国坚持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机遇时期,也是我国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实现外贸增长第三次历史跨越的战略机遇期。在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出现重大变化的背景下,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和外贸进出口总额翻两番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因此,当下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的相关研究不仅迫切而且十分必要,我们必须认清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发展的现状,探寻其中的本质问题,究其原因,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才能促使我国真正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本论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规范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比较借鉴分析的研究方法,从商品结构、贸易方式结构、贸易市场结构、贸易模式结构四个方面全面解读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并从外资企业占据主导,行为效应发挥有限;企业创新的动力和扶持不足;粗放式增长方式仍未改观等角度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原因,结合贸易强国的特征提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的取向,并借鉴美、日发达经济体的相关经验,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贸易结构优化,为真正向贸易强国转变提供可操作的依据。
徐元[9](2007)在《“创新强贸”战略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我国外贸发展战略进行了简要回顾,指出在新的形势下,制定“创新强贸”战略是我国外贸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此基础上,对“创新强贸”战略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给出了“创新强贸”战略的依靠自主创新,实现新的技术进步、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创造中国的世界品牌、发展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等基本内容。
王琴华[10](2007)在《我国科技兴贸战略的若干问题》文中指出科技兴贸战略是以贸易为龙头,以产业为主体,以科技为动力,通过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大力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提高我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而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促使整个国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以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科技兴贸战略对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实现贸易强国、构建和谐国际贸易环境有着深远影响。本期以此文为封面文章,旨在让官、产、学、研各界在决策、科研时对科技兴贸战略问题有个更为清晰、准确的把握。
二、科技兴贸:贸易强国的必然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技兴贸:贸易强国的必然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贸易强国建设路径及中国选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与评述 |
1.2.1 贸易强国内涵 |
1.2.2 贸易强国建设理论 |
1.2.3 贸易强国建设经验 |
1.2.4 贸易强国衡量标准 |
1.2.5 贸易强国建设对策 |
1.2.6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2 贸易强国建设的理论基础 |
2.1 晚期重商主义 |
2.2 古典贸易理论 |
2.3 新古典贸易理论 |
2.4 新贸易理论 |
2.5 新新贸易理论 |
2.6 本章小结 |
3 贸易强国建设的路径:历史视角 |
3.1 贸易主体培育的历史经验 |
3.1.1 德国调整政府的干预推动贸易强国建设 |
3.1.2 日本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助推贸易强国的建设 |
3.1.3 美国通过跨国公司的全球网络经营建设贸易强国 |
3.2 贸易地位提升的历史经验 |
3.2.1 葡萄牙通过提升国际市场地位建设贸易强国 |
3.2.2 日本通过提升国际分工地位推动贸易强国的建设 |
3.3 贸易平台打造的历史经验 |
3.3.1 欧洲一体化是德国实现贸易强国建设的重要平台 |
3.3.2 会展为英国的贸易强国建设提供了宽广的平台 |
3.4 贸易结构优化的历史经验 |
3.4.1 英国通过不断优化贸易结构推进贸易强国的建设 |
3.4.2 意大利提升服务贸易比重促进了贸易强国的建设 |
3.4.3 美国通过调整出口贸易结构推动了贸易强国的建设 |
3.5 贸易效益提高的历史经验 |
3.5.1 改善贸易条件是发达国家实现贸易强国建设的重要手段 |
3.5.2 保持适度对外依存度推动发达国家的贸易强国建设 |
3.6 本章小结 |
4 贸易强国建设的路径:逻辑视角 |
4.1 通过培育贸易主体建设贸易强国 |
4.1.1 动态调整国家政府的政治意图 |
4.1.2 积极设立大型跨国公司 |
4.2 通过提升贸易地位建设贸易强国 |
4.2.1 进入国际分工的核心 |
4.2.2 深入国际市场体系的中心 |
4.3 通过打造贸易平台建设贸易强国 |
4.3.1 扩大会展平台影响 |
4.3.2 做实区域合作平台 |
4.4 通过优化贸易结构建设贸易强国 |
4.4.1 合理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 |
4.4.2 提高服务贸易的比重 |
4.5 通过提高贸易效益建设贸易强国 |
4.5.1 持续改善贸易条件 |
4.5.2 保持适度的对外贸易依存度 |
4.6 本章小结 |
5 贸易强国建设水平评价的实证分析 |
5.1 贸易强国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1 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
5.1.2 评价指标选择的依据 |
5.2 评价指标的数据处理 |
5.2.1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
5.2.2 评价指标的组合赋权 |
5.3 基于TOPSIS的灰色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 |
5.3.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5.3.2 世界主要国家的贸易强国建设水平评价 |
5.4 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检验 |
5.5 贸易强国建设水平评价结果的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中国贸易强国建设路径的选择 |
6.1 加速提升贸易地位和优化贸易结构 |
6.1.1 加速提升知识产权费用的出口地位和人民币的国际支付地位 |
6.1.2 加快提高服务贸易比重和高技术产品比重 |
6.2 持续培育贸易主体和打造贸易平台 |
6.2.1 积极培育世界知名品牌和大型跨国公司 |
6.2.2 积极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和创造知名商展品牌 |
6.3 稳步提高贸易效益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的不足及需要完善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表 1:2010—2017 年世界主要国家贸易强国建设水平评价指标的标准化数据 |
附表 2:2010—2017 年贸易强国建设水平评价量化层指标的正关联系数 |
附表 3:2010—2017 年贸易强国建设水平评价量化层指标的负关联系数 |
附表 4:2010—2017 年贸易强国建设水平评价量化层指标对准则层指标的正、负关联度 |
附表 5:2010—2017 年贸易强国建设水平评价准则层指标的正、负关联系数 |
附表 6:2010—2017 年贸易强国建设水平评价准则层指标对目标层指标的正、负关联度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2)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对策分析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意义 |
二、中国贸易现状分析 |
1. 出口产品处于下游, 整体实力较弱。 |
2. 外贸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弱。 |
3. 企业的自主品牌意识不高。 |
4. 未能形成实力较强的跨国企业。 |
5. 服务贸易发展迟缓, 阻碍对外贸易的前进。 |
三、面临的主要问题 |
1. 出口企业没有形成规模效益。 |
2. 外贸整体层次低、服务贸易成短板。 |
3. 货物贸易结构不合理, 贸易条件较差。 |
4. 企业自主品牌竞争力弱, 对外依赖性强。 |
5. 国际贸易制度性话语权较低。 |
四、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对策 |
1. 实施科技兴贸战略,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
2. 优化产品结构, 注重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
3. 改变传统的货物贸易结构, 大力发展服务业。 |
4. 加大品牌战略的实施力度, 培育国家竞争力。 |
5. 提升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度性话语权和推进国际市场多元化。 |
五、结语 |
(3)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辉煌历程——基于对外贸易视角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外开放40年我国对外贸易的演进轨迹 |
(一) 鼓励出口创汇, 缓解技术落后和外汇短缺的阶段 (1978—1991年) |
(二) 技术引进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渠道阶段 (1992—2001年) |
(三) 对接国际贸易规则, 科技兴贸引领确立贸易第一大国地位阶段 (2002—2012年) |
(四) 强化创新驱动, 加快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阶段 (2013年至今) |
二、改革开放、外贸升级和技术进步三维互动的机制分析 |
(一) 改革开放的制度创新释放了科学技术进步的潜能 |
(二) 技术进步引起外贸结构、外贸方式和外贸基础设施的变化和升级 |
(三) 外贸升级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和改革开放的深化 |
三、以科技创新、自由贸易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支撑, 承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重任 |
(一) 经济全球化时代, 互联互通包容发展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
(二) 坚持创新驱动, 铸就国家核心竞争力, 实现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
(三) 坚持自由贸易, 扩大开放, 以“一带一路”为平台, 推动共建、共享的开放型世界经济 |
(4)新时期中国外贸转型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Contents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意义 |
二、研究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中国外贸转型发展的理论溯源 |
第一节 马克思关于对外贸易的理论论述 |
第二节 西方近现代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 |
第三节 中国特色对外贸易理论的探索和发展 |
第二章 中国外贸体制演进和发展实践 |
第一节 中国外贸体制转型历史沿革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外贸发展的成功实践 |
第三节 我国外贸发展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三章 新时期中国外贸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
第一节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战略要求 |
第二节 践行“互联互通”等战略的迫切需要 |
第三节 继续发挥外贸对经济引擎作用的需要 |
第四节 科学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客观要求 |
第四章 新时期中国外贸转型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
第一节 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挑战 |
第二节 新时期中国外贸转型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 |
第五章 世界贸易强国的外贸发展模式及借鉴 |
第一节 世界贸易强国的主要特征及其衡量指标 |
第二节 日、美世界贸易强国外贸发展模式探究 |
第三节 世界贸易强国发展经验对我国主要启示 |
第六章 新时期中国外贸转型发展的对策思路探索 |
第一节 新时期中国外贸转型发展的思路和重点 |
第二节 影响中国外贸转型发展的因素分析 |
第三节 新时期中国外贸转型发展的理性思考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打造外贸发展战略升级版——新形势下我国外贸发展从“科技兴贸”向“创新强贸”转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科技兴贸战略实施的成效及面临的挑战 |
(一) 科技兴贸战略实施的成效 |
1. 建立部际联合工作机制, 形成了科技兴贸政策体系框架 |
2. 培育建设了一批科技兴贸创新基地, 搭建了展示和交易平台 |
3. 促进了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提高了高新技术产品的竞争力 |
(二) 新形势下科技兴贸战略面临的挑战 |
1.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
2. 技术引进难度加大 |
3.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结构仍需优化 |
4. 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摩擦加剧 |
5. 知识产权质量亟待提升 |
二、从“科技兴贸”向“创新强贸”转变是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
(一) 是打破概念壁垒, 厘清思想认识的现实需要 |
(二) 是破解各种要素制约, 实现外贸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
(三) 是顺应国际潮流, 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
(四) 是立足长远发展, 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的根本途径 |
三、制定和实施创新强贸战略的对策思考 |
(一) 明确创新强贸的战略内涵和基本原则 |
(二) 更加重视制度创新, 健全和完善有利于外贸创新的体制环境 |
(三) 加强与知识产权战略的协调, 实现创新和知识产权的双轮驱动 |
(四)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促进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协调发展 |
(五) 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 加强创新的国际合作 |
(6)中国走向贸易强国的新战略——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中国化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贸易强国:新战略目标 |
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 |
1.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理论基础 |
2.国际价值规律的特点:等价交换掩盖着剥削 |
3.国际价值理论是走向贸易强国的指路明灯 |
(1) 三个劳动日交换一个劳动日的现实 |
(2) 一个劳动日交换一个劳动日的目标 |
(3) 如何完成三比一向一比一的过渡 |
三、“五外”和谐新战略 |
1.外贸与外资关系的和谐问题 |
2.外贸、外资与外汇关系的和谐问题 |
(1) 外贸与外汇的关系 |
(2) 外资与外汇的关系 |
3.外贸、外资与外援的关系 |
4.外贸、外资、外汇与外债的关系 |
5.正确认识和处理“五外”关系的三原则 |
四、“科技兴贸”战略 |
1.“科技兴贸”战略是最根本的战略 |
2.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的重大举措 |
(1) 以自主创新为主导,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贸易。 |
(2) 争创国际技术标准, 加快迈向技术标准大国、强国的步伐。 |
(3) 大力发展绿色国际贸易, 建设绿色贸易强国。 |
五、“两洋”战略问题 |
1.中国必须有走向贸易强国的海洋战略 |
2.“两洋”战略是中国目前的战略重心 |
3.关于进一步实施印度洋战略的一点建议 |
(7)对外开放中战略贸易行动贸易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导论 |
0.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0.1.1 选题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研究现状及文献评述 |
0.2.1 现当代国际贸易政策研究的历史演变 |
0.2.2 关于中国国际贸易政策与战略贸易行动的研究 |
0.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0.3.1 研究内容 |
0.3.2 创新点 |
1 对外开放中战略贸易行动概述 |
1.1 战略贸易行动的含义 |
1.1.1 战略贸易行动的概念界定 |
1.1.2 战略贸易行动的内容 |
1.2 战略贸易行动与贸易战略及战略性贸易政策比较分析 |
1.2.1 战略贸易行动与贸易战略的比较分析 |
1.2.2 战略贸易行动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比较分析 |
2 对外开放中战略贸易行动演变综述 |
2.1 出口相关的战略贸易行动 |
2.1.1 出口商品战略(1979) |
2.1.2 市场多元化战略(1990) |
2.1.3 以质取胜战略(1991) |
2.1.4 科技兴贸战略(1999) |
2.2 与进口相关的战略贸易行动 |
2.2.1 进口商品战略(1978) |
2.2.2 “引进来”战略(1979) |
2.3 促进外贸体制改革和经贸开放的战略贸易行动 |
2.3.1 “大经贸”战略(1994) |
2.3.2 “走出去”战略(2000) |
2.3.3 自由贸易区战略(2007) |
3 对外开放中战略贸易行动总体贸易效应分析 |
3.1 战略贸易行动总体贸易效应评估指标体系 |
3.1.1 战略贸易行动实施的三个阶段 |
3.1.2 战略贸易行动总体贸易效应评估指标 |
3.2 贸易增长效应 |
3.2.1 进出口总额 |
3.2.2 进出口增速 |
3.2.3 贸易差额 |
3.3 贸易结构变化效应 |
3.3.1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变化效应 |
3.3.2 对外贸易方式变化效应 |
3.3.3 对外贸易区域结构变化效应 |
3.4 投资扩大效应 |
3.5 本章小结 |
4 对外开放中战略贸易行动具体贸易效应分析 |
4.1 出口相关的战略贸易行动贸易效应分析 |
4.1.1 总体贸易效应分析 |
4.1.2 典型战略贸易行动贸易效应分析—科技兴贸战略 |
4.2 进口相关的战略贸易行动贸易效应分析 |
4.2.1 总体贸易效应分析 |
4.2.2 典型战略贸易行动贸易效应分析—进口商品战略 |
4.3 促进外贸体制改革和经贸开放的战略贸易行动贸易效应分析 |
4.3.1 总体贸易效应分析 |
4.3.2 典型战略贸易行动贸易效应分析—自由贸易区战略 |
4.4 本章小结 |
5 开放型经济体系下中国战略贸易政策体系构建 |
5.1 战略贸易行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
5.1.1 外贸依存度高,国内需求不足 |
5.1.2 贸易摩擦形势严峻,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
5.1.3 服务贸易发展滞后 |
5.1.4 出口商品技术附加值低,资源环境压力增大 |
5.2 开放经济体系下中国战略贸易政策体系构建 |
5.2.1 开放经济体系下战略贸易政策体系构建的战略指导 |
5.2.2 开放经济体系下战略贸易政策体系构建的目标及原则 |
5.3 开放经济体系下战略贸易政策体系的政策架构 |
5.3.1 战略贸易政策体系的构建思路 |
5.3.2 战略贸易政策体系的政策架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8)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理由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
四、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及不足 |
第一章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的相关理论概述 |
第一节 关于高新技术产品的界定 |
一、发达国家的界定 |
二、中国的界定 |
第二节 贸易结构优化的内涵与界定 |
一、贸易结构的内涵 |
二、贸易结构优化的判断标准 |
第三节 研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优化问题的理论依据 |
一、传统贸易理论 |
二、现代贸易理论 |
三、竞争优势理论 |
第二章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及其结构分析 |
第一节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发展的演进 |
一、发展进程 |
二、发展特点 |
三、国际比较 |
第二节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贸易结构分析 |
一、商品结构发展不平衡 |
二、加工贸易占据绝对主导 |
三、贸易区域市场高度集中 |
四、产业内分工模式明显 |
第三节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
一、出口商品低级化 |
二、贸易方式现状影响产业结构优化 |
三、贸易区域市场集中的负面效应趋于明显 |
四、低水平参与国际分工 |
第三章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外资企业的主导行为效应有限 |
一、外资企业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导 |
二、外资企业行为效应的有限性 |
第二节 创新的动力和扶持缺乏 |
一、研究开发强度低 |
二、政府相应政策措施的作用发挥没有到位 |
三、企业内源性创新动力不足 |
第三节 粗放型增长模式未能根本改观 |
一、高技术产业的规模扩张迅速但比重不高 |
二、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
第四章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的路径研究 |
第一节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取向 |
一、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问题的思考 |
二、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的目标取向 |
第二节 美、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的经验借鉴 |
一、美国的相关经验借鉴 |
二、日本的相关经验借鉴 |
第三节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的路径 |
一、制定差别化政策以培育新的增长点 |
二、提高国内采购率来有效发展加工贸易 |
三、促进国内外市场的合作与开拓 |
四、重视人力资本来提升整体竞争力 |
五、实施自主知识产权联合行动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创新强贸”战略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贸易发展战略的简要回顾 |
2 提出“创新强贸”战略的必要性 |
3“创新强贸”战略的基本内容 |
3.1 依靠自主创新, 实现新的技术进步 |
3.2 依靠自主创新, 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
3.3 依靠自主创新,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
3.4 依靠自主创新, 创造我国的世界品牌 |
3.5 依靠自主创新, 大力发展技术贸易、服务贸易 |
(10)我国科技兴贸战略的若干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科技兴贸战略的提出 |
(一) 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
(二) 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
二、科技兴贸战略的提出与体系的形成 |
(一) 科技兴贸战略的内容 |
(二) 科技兴贸战略体系的形成 |
1.《科技兴贸行动计划》 |
(1) 组织领导体系初步确立 |
(2) 出口促进体系初步形成 |
(3) 初步建立高技术产品出口服务体系 |
(4) 建立高技术产品宣传、展示体系 |
2.《科技兴贸“十五”计划纲要》 |
(1) 扩充组织领导体系 |
(2) 加强政策体系建设 |
(3) 形成出口促进体系 |
(4) 完善出口服务体系 |
3.《关于进一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的若干意见》 |
三、科技兴贸战略取得的成绩 |
四、商务部将继续稳步推进科技兴贸工程, 进一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 |
(一) 加快推进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建设 |
(二) 扩大先进技术和设备进口, 推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
(三) 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 |
(四) 充实科技兴贸“十一五”规划, 推进政策资源整合 |
四、科技兴贸:贸易强国的必然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贸易强国建设路径及中国选择的研究[D]. 王卉.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7)
- [2]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对策分析及研究[J]. 于淼苗,于明亮,阮曼芝. 经济研究导刊, 2019(12)
- [3]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辉煌历程——基于对外贸易视角的思考[J]. 苏科伍,马小利.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8(07)
- [4]新时期中国外贸转型发展研究[D]. 黄安.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5]打造外贸发展战略升级版——新形势下我国外贸发展从“科技兴贸”向“创新强贸”转变的思考[J]. 徐元. 国际贸易, 2013(12)
- [6]中国走向贸易强国的新战略——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中国化探索[J]. 杨圣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1(04)
- [7]对外开放中战略贸易行动贸易效应分析[D]. 卜凡.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3)
- [8]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优化研究[D]. 苏娜. 南京师范大学, 2008(01)
- [9]“创新强贸”战略初探[J]. 徐元. 科技与管理, 2007(03)
- [10]我国科技兴贸战略的若干问题[J]. 王琴华. 国际贸易,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