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讽谕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白居易,源氏物语,讽喻,陈寅恪,差异性,唐宋,诗经。
讽谕诗论文文献综述
罗浩春,付兴林[1](2019)在《论白居易讽谕诗中的民生观》一文中研究指出讽谕诗是白居易"兼济天下"的思想结晶,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的极大关注。白居易的民生观在讽谕诗中具体表现为:一是对时令反常、物生夭阏的怜悯,二是对弃贫趋富、悖礼违孝的关注,叁是对劣官败政、人才见弃的鞭挞,四是对邪虏贪婪、朝政日衰的痛惜。其民生观既是对传统民本思想和儒家诗教的继承,又受到前代诗人思想的影响,同时也与自身成长和仕途进阶的经历以及补政救失、感念皇恩的思想有很大关联。白居易将自己刚直的品性熔铸其于讽谕诗中,形成激进的民本思想,对当时社会及后世文人思想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也应看到,白居易创作讽谕诗的动力存在一定偏颇和局限,相较于杜甫等人,他对民生的关注还存在深度不够的缺憾。(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唐婷[2](2019)在《《策林》与白居易“讽谕诗”溯源》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居易为应试编纂《策林》,其中与政治和文学相关的内容,反映出白居易对"讽教"的特别关注和独到见解。白居易的"讽教"观源于《诗经》的"美刺比兴",但《诗经》强调自上而下的政治教化,而白居易强调自下而上的讽谕、箴规,这种源于传统又有别于传统的诗歌主张,成为其创作"惟歌生民病"的"讽谕诗"的理论基础。同时,"讽谕诗"的创作也与白居易自身的因素密切相关,其"惟歌生民病"的"讽谕"精神,一是出自"兼济天下"的道义情怀,二是本于"贵民"的政治思想,叁是源于诗人的个人遭际。从理论到创作实践,"讽谕诗"经白居易发展成熟,后来成为唐朝诗人以诗讽谏的一种范式。(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唐辉,尹佳丽,徐素平[3](2018)在《白居易讽谕诗中的底层人物心理描写》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居易讽谕诗将处于各种矛盾冲突中的底层人物心理刻画得十分成功,利用环境、语言和行为动作表现人物心理是其主要的刻画方式,相似的人生苦难和虚实结合的创作方式是其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安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舒红霞,牛荣晋[4](2018)在《论唐宋女性讽谕诗》一文中研究指出唐宋女性讽谕诗不仅包含了男性讽谕诗关注社稷民生、讽谏昏君权豪等全部内容,同时囊括了女性反思自身处境、叛逆封建礼教的主题。与男性讽谕诗相比,唐宋女性讽谕诗创作动机大多源自于外界客观力量,关注视野由自我延展到社会,接受对象往往处于缺席状态。(本文来源于《大连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子规[5](2017)在《从陈寅恪的讽谕诗读他对国共两党的态度(下)》一文中研究指出陈寅恪于上世纪30—40年代的不少诗作,都流露出对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却又贪婪专制的鄙夷情绪,有的甚至是大声谴责。与此同时,陈寅恪则对辗转呻吟于战乱流徙中的人民生存状态深表忧虑和同情。如1938年6月,陈寅恪在云南蒙自闻黄河花园口决堤,"死民若干万人",即悲从中来,写下五律《蒙自南湖》,尾联云:"黄河难塞黄金尽,日暮人(本文来源于《文史杂志》期刊2017年03期)
子规[6](2017)在《从陈寅恪的讽谕诗读他对国共两党的态度(上)》一文中研究指出陈寅恪现存诗歌叁百余首,以胡文辉《陈寅恪诗笺释》(增订本,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收罗最伙。陈寅恪在文化上尊宋,因为宋代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集大成者:最完备、最丰富、最具美感、最富人格精神与自由价值;但其在诗歌创作中,却并不以宋诗、宋词为宗,亦学唐诗、崇唐诗。就这点而(本文来源于《文史杂志》期刊2017年02期)
李雪静[7](2016)在《白居易讽谕诗之议论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纵观中国诗歌的发展历史,“讽谕”传统自先秦产生以来,经过汉魏发展至唐代,期间从未断绝。无论是作为干预政治、协调社会的工具,还是诗人表情达意、言志抒怀的途径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议论作为讽谕诗歌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随讽谕传统的发展而发展,在各个时代都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南宋严羽贬宋崇唐,认为“以议论为诗”是其大病。殊不知,唐及以前的诗歌中都存在着大量的议论成分。它们在表现国家重大社会政治问题中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本文选取白居易的讽谕诗为典型代表,通过考察议论化言说方式的表现特点、形成原因以及意义价值等,对白居易讽谕诗中的议论化特征作细致剖析。以期说明,议论化是除浅近通俗之外的白居易另一重要诗歌特点,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全文共四部分:第一部分分别从抨击权宦、鉴戒君王、勖勉臣节和警戒世人四个方面概括分析了讽谕诗议论的思想内涵。第二部分对讽谕诗议论的艺术表现进行了详细论述:其一议论与叙事、抒情及描写形结合,淡化了议论的枯燥性;其二,运用意象丰富议论,主要以动物和植物意象为主;其叁,议论中掺入比喻、对比、反诘等修辞方式,使得表达生动形象;其四,语句表达灵活多样,散文化句式,不拘一格。第叁部分分析讽谕诗议论的形成原因,主要从历史传统、社会环境、文化思想、诗风演变以及个人追求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挖掘。第四部分以讽谕诗议论的意义与价值为全文做总结提升:其一,议论与中唐平易、怪奇等诗风共同构成中唐诗歌风貌的主要特征;其二,白居易讽谕诗的议论成为一种文学干政的范本;其叁,影响宋代诗歌好议之风的形成。(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6-06-20)
王力武[8](2016)在《用讽谕诗唱响“兼济天下”的政治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具有美刺讽谏作用的讽谕诗,通过诗歌来揭露统治阶级的奢淫腐朽,反映兵傜役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甚至主张以诗歌去直接干预政治,达到"易谕""深诫""传信"的目的,用讽谕诗唱响"兼济天下"的政治思想。(本文来源于《中国校外教育》期刊2016年07期)
陈建梅[9](2015)在《《源氏物语》中脱离困境的引导——叁首白氏讽谕诗的异国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李夫人》《陵园妾》等以后宫薄命美女为题材的讽谕诗对日本平安时代文学作品《源氏物语》影响深刻。紫式部对此叁首诗的借鉴先后有别、递进有序,呈现出情感上的"怨与妒""求不得""戒而生"的变化与发展。这一借鉴特色是作者紫式部对当时贵族女性婚姻状况的思考,反映了女性重情的审美倾向,亦是其基于净土信仰对女性情殇出路所作的探索与尝试。(本文来源于《通化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黄瑞梅[10](2014)在《论白居易讽谕诗“以文为诗”的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居易继承陈子昂、杜甫的兼济思想,创作了170余首优秀"讽谕"诗篇。这些讽喻诗多用散文化句式,诗中多杂以议论,还善于运用虚字虚词。这些创作手法具有以文为诗的特点,对宋诗特点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信阳农林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讽谕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白居易为应试编纂《策林》,其中与政治和文学相关的内容,反映出白居易对"讽教"的特别关注和独到见解。白居易的"讽教"观源于《诗经》的"美刺比兴",但《诗经》强调自上而下的政治教化,而白居易强调自下而上的讽谕、箴规,这种源于传统又有别于传统的诗歌主张,成为其创作"惟歌生民病"的"讽谕诗"的理论基础。同时,"讽谕诗"的创作也与白居易自身的因素密切相关,其"惟歌生民病"的"讽谕"精神,一是出自"兼济天下"的道义情怀,二是本于"贵民"的政治思想,叁是源于诗人的个人遭际。从理论到创作实践,"讽谕诗"经白居易发展成熟,后来成为唐朝诗人以诗讽谏的一种范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讽谕诗论文参考文献
[1].罗浩春,付兴林.论白居易讽谕诗中的民生观[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唐婷.《策林》与白居易“讽谕诗”溯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唐辉,尹佳丽,徐素平.白居易讽谕诗中的底层人物心理描写[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
[4].舒红霞,牛荣晋.论唐宋女性讽谕诗[J].大连大学学报.2018
[5].子规.从陈寅恪的讽谕诗读他对国共两党的态度(下)[J].文史杂志.2017
[6].子规.从陈寅恪的讽谕诗读他对国共两党的态度(上)[J].文史杂志.2017
[7].李雪静.白居易讽谕诗之议论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8].王力武.用讽谕诗唱响“兼济天下”的政治思想[J].中国校外教育.2016
[9].陈建梅.《源氏物语》中脱离困境的引导——叁首白氏讽谕诗的异国阐释[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
[10].黄瑞梅.论白居易讽谕诗“以文为诗”的特点[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