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工语法学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语法,表征,意识,语言,知识,显学,概念性。
人工语法学习论文文献综述
郭成[1](2019)在《基于先前知识的期望在人工语法学习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Pothos(2005)首次研究了基于先前知识的期望(被试预期距离近的城市推销员往返的次数多,远的往返的次数少)在人工语法学习中的作用。结果发现一致条件组的成绩显着好于不一致条件组(一致条件组为被试所期望的路线与其所学习的旅行路线相一致,不一致条件组为被试所期望的路线与其所学习的旅行路线不一致),Pothos认为是这种期望影响了人工语法学习。Ziori,Pothos和Dienes(2014)也得出相同的结论。Pothos(2005)设置了一组控制组,该组被试在生成了对旅行路线的期望后未进行人工语法学习而直接测试,结果发现该组被试的判断正确率显着高于随机水平。尽管个别研究发现未经训练的控制组在测试中可以逐渐获得一些用于区分合法序列和不合法序列的知识(Dulany,Carlson,&Dewey,1984;Redington&Chater,1994),本研究猜测这种期望可能会对测试阶段产生影响(实验1)。此外,Pothos(2005);Ziori,Pothos和Dienes(2014)皆采用多维尺度(multidimensional scaling,MDS)分析将训练序列中城市的距离与组块的频次相对应,从而把以地理知识为基础的期望与人工语法学习中的组块建立关联。这种仅与组块相关的期望可能不会影响人工语法学习中抽象的规则知识的习得(实验2)。倘若先前研究中以地理知识为基础的期望仅凭城市距离与组块频次相对应不足以对人工语法学习产生影响,与人工语法学习具有真正的一致关系的简单人工语法作为基础产生的期望能否影响人工语法学习呢(实验3)?实验1采用多维尺度分析将城市的距离与组块的频次对应起来,并且采用陌生城市名称作为控制组的基本元素以消除被试基于地理知识产生的期望。结果发现:(1)以正确率为指标,一致条件组、不一致条件组和控制组的判断正确率显着高于随机水平。另外,一致条件组的成绩显着高于不一致条件组和控制组,而后两者差异不显着。(2)以确认率为指标,一致性条件与组块强度有显着的交互作用。当一致性条件为控制组时,高组块强度序列的确认率显着高于低组块强度序列,而当一致性条件为不一致条件组时,高、低组块强度序列的确认率无显着差异,这说明不一致条件组的期望在分类判断任务中作用方向与组块知识不一致;当测试序列为低组块强度时,一致条件组的确认率显着低于控制组和不一致条件组,而后两者无显着差异,这说明一致条件组的期望在对低组块强度序列进行分类判断时存在作用,且其作用方向与组块知识相同。实验2通过改变测试序列的表面刺激而不改变它的规则以考察基于地理知识的期望对抽象的规则知识的习得到底有无影响。结果发现一致条件组和不一致条件组的分类判断成绩无显着差异,这种期望对人工语法学习中抽象的规则知识的习得无影响。在实验3中,让被试通过匹配字母序列与相应的路径图来学习人工语法a和b,语法a作为目标刺激呈现的频次的高(低)时可以生成有关语法a的高(低)期望,目的在于考察以简单人工语法为基础的期望对与之相一致的人工语法学习是否产生影响。结果发现这种以人工语法为基础的期望对后续人工语法学习未产生影响。总之,以往研究中基于先前知识的期望影响了人工语法学习中的分类判断任务,而未影响人工语法学习中抽象的规则知识的习得。而且,当先前知识是与人工语法学习相一致的人工语法时,以其为基础的期望也未能对人工语法学习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闽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耿立波,杨丽,杨亦鸣[2](2018)在《基于微型人工语法范式的语言学习实证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Reber首次设计和使用了微型人工语法学习范式以来,人工语法的发展已有半世纪的历史.本文从语言学习视角出发,讨论人工语法发展以来4种类型(有限状态语法下的经典微型人工语法学习范式、有限状态语法下的无语义型微型人工语法学习范式、非有限状态语法下的调控语义型微型人工语法学习范式以及"迷你"自然语言型微型人工语法学习范式)的相关实证研究及其在语言学习领域的深远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信息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郭成,杨海波,郑纯丽,吴翠萍,陈小艺[3](2018)在《选择性注意在人工语法学习中的作用——回应Eitam,Schul和Hassin(2009)中的两点疑问》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语法规则复杂性(复杂语法vs.简单语法)的角度考察选择性注意在人工语法学习中的必要性,并且比较两种非法序列下的成绩差异来检验被忽视的语法规则是否能被习得。结果表明,纵使被注意的是简单语法,被忽视的语法也未被成功习得,只有前者才能被习得;两种非法序列下的正确率无显着差异,非法序列b所遵循的被忽视的语法未能在分类判断中起作用。选择性注意是语法规则被习得的关键。(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张润来,刘电芝[4](2017)在《大学生人工语法学习中的渐进意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意识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一直是认知科学研究的重点,自从在人工语法研究中发现内隐学习现象以来,无意识加工对人类认知过程的影响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本研究从意识加工程度和知识表征形式两个维度入手,考察大学生人工语法学习活动中相关心理机制动态演进的模式。研究在分布式表征理论和表征重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布式表征重述理论假设,提出学习的过程其实质是分布式知识表征结(本文来源于《高等教育研究》期刊2017年12期)
张润来,刘电芝[5](2016)在《大学生人工语法学习中的渐进意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从意识加工程度和知识表征形式两个维度入手,考察大学生人工语法学习活动中相关心理机制动态演进的模式。研究在分布式表征理论和表征重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布式表征重述理论假设,提出学习的过程其实质是分布式知识表征结构的不断优化,其动力机制是本源性表征重述和概念性表征重述,并直接导致意识加工程度的不断增加,从而构成渐进意识。学习进程中形成的知识表征层级结构和渐进意识将传统意义上对立的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有机联系起来,呈现出更具建设性和生态效度的承续关系。此外,本研究还通过降低学习难度和改变学习任务等手段引发(本文来源于《高等教育研究》期刊2016年04期)
姜珊,关守义[6](2015)在《熟悉感在人工语法学习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熟悉感最初源于再认记忆的双加工模型,该模型认为再认判断基于两个独立的加工过程:回忆和熟悉感。基于记忆领域对熟悉感的大量研究,一些研究者将熟悉感的研究视角投向了内隐学习领域,试图探讨熟悉感在内隐学习,尤其是人工语法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从组块相似性与熟悉感、知识的意识性与熟悉感以及熟悉感的来源叁个内隐学习研究中的核心方面总结了熟悉感在人工语法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在人工语法学习中,熟悉感与相似性存在密切的关系,相似性在主观上表征为熟悉感,进而影响语法判断;人工语法任务中意识性与熟悉感是一个动态变化并最终趋于稳定的过程。在不同的学习条件下,意识性知识与熟悉感的关系有所不同:在附带学习条件下,无论被试是基于有意识的结构知识还是无意识的结构知识,熟悉感都能够很好地预测语法判断;而在有意学习条件下,语法性则超越了熟悉感,能够更好地预测语法判断。此外,除了相似性之外,被试的熟悉感也可能来源于对刺激加工的一种流畅性感觉。(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张润来,刘电芝[7](2014)在《人工语法学习中意识加工的渐进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内隐学习研究致力于探讨学习活动的意识加工程度,当前相关的研究逻辑从传统的意识二分观转向渐进意识假设。本研究通过对人工语法范式进行改造,并借鉴加工分离程序的有关思想,在学习阶段引入双重测量任务,并根据双重任务成绩计算分离出相应学习时段的意识与无意识成分的贡献分数,从而考察在内隐学习过程中两种加工成分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支持渐进意识假设,在学习进程中,无意识成分和意识成分都呈现出渐进发展的趋势;而随学习的深入,两种成分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模式,中后期意识加工快速增长,无意识加工则保持平缓发展,渐进意识系统整体呈现向外显学习推进的发展态势。(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2014年11期)
张润来,刘电芝[8](2014)在《大学生人工语法学习中的渐进意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从意识加工程度和知识表征形式两个维度入手,考察大学生人工语法学习活动中相关心理机制动态演进的模式。首先,研究在分布式表征理论和表征重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布式表征重述理论假设,提出学习的过程其实质是分布式知识表征结构的不断优化,其动力机制是本源性表征重述和概念性表征重述,并直接导致意识加工程度的不断增加,从而构成渐进意识。学习进程中形成的知识表征层级结构和渐进意识将传统意义上对立的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有机联系起来,呈现出更具建设性和生态效度的承续关(本文来源于《高等教育研究》期刊2014年10期)
张润来[9](2013)在《大学生人工语法学习中的渐进意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意识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一直是认知科学研究的重点,自从在人工语法研究中发现内隐学习现象以来,无意识加工对人类认知过程的影响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学术界先后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区分出对应于意识加工的外显学习和无意识加工的内隐学习,在此基础上试图总结两种不同的学习形态的关键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并由此提出多种理论假设来阐述无意识认知的心理机制。上述多数研究都建立在意识与无意识二元对立的分离逻辑之上,然而,随着实验技术和测量手段的不断改进,学习进程中意识和无意识加工的纯粹性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实验数据趋向于表明,两者共存于多数学习活动中,其间的差异只是相对贡献值的多少。渐进意识理论的提出,不仅突破了二元逻辑带来的研究困境,更是为从意识加工维度深入探察内隐学习的心理机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本研究从意识加工程度和知识表征形式两个维度入手,考察大学生人工语法学习活动中相关心理机制动态演进的模式。首先,研究在分布式表征理论和表征重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布式表征重述理论假设,提出学习的过程其实质是分布式知识表征结构的不断优化,其动力机制是本源性表征重述和概念性表征重述,并直接导致意识加工程度的不断增加,从而构成渐进意识。学习进程中形成的知识表征层级结构和渐进意识将传统意义上对立的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有机联系起来,呈现出更具建设性和生态效度的承续关系。实证方面,本研究借鉴加工分离思想,创造性地在人工语法的学习阶段引入双重任务设计,在学习进程中动态地分离出意识与无意识加工的贡献值,从而使在人工语法学习中直接考察渐进意识成为可能。在此前提下,通过引入学习材料、次级任务等变量,深入地探讨知识表征和意识加工程度的变化机制。此外,本研究还通过降低学习难度和改变学习任务等手段引发人工语法的外显学习,从而考察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互动关系,以进一步实证分布式表征重述理论假设,并为大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实践提供启示。研究结果发现,在人工语法的内隐阶段,意识加工的贡献呈现先缓后快的增长模式,而无意识加工在学习的开始阶段占据优势,并呈现先缓后平的增长模式,在学习的后程意识加工的贡献超出无意识加工。当学习延伸至外显阶段时,意识加工继续快速增长,和无意识加工的差距越来越大,在外显学习的后程,意识加工开始出现增长停滞的现象,而此时无意识加工则开始二次增长,学习活动开始出现自动化倾向。以上结果界定了内隐学习、外显学习的关键特征,兼容以往基于二分逻辑的研究结果,更为重要的是,它实证了人工语法学习中渐进意识的存在,从而超越了二元对立的模式,展现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继承发展的可能性。通过在内隐学习阶段改变学习材料的表层特征(深层规则未变),引入耗费心理资源的次级任务,以及引入易于知觉加工的刺激材料,研究发现上述变化对意识加工与无意识加工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模式,提示无意识加工具有明显的数据驱动特征,并与刺激的表面特征密切相关,而意识加工则具有概念驱动特征,并与刺激的深层规则相关。上述研究从意识渐进视角出发,借助于本源性表征重述这一动力机制,对知识表征形态进行研究和推断。后续研究还考察了不同学习形式的组合对人工语法学习的影响,结果发现无论是以本源性表征重述为主的内隐学习还是以概念性表征重述为主的主动外显学习,其学习效果都不如内隐+外显的学习模式,意识加工的有效性似乎依赖于先前无意识加工的成果,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产生优化的学习效果,这一结果从另一个侧面提示内隐和外显学习在串行时序上所具有的积极的协同关系。同时它也启发高等教育工作者,当大学生面临开放而复杂的发展性学习任务时,创设被动适应和主动探索相结合的学习情境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3-05-01)
邢强,詹欣浪[10](2011)在《人工语法范式下内隐学习的初步眼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人工语法范式,采用眼动技术对内隐学习进行实验研究.用材料的相似性与规则性,考察关于规则的内隐知识与对刺激的记忆这2个要素对分类判断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分类判断过程的主要因素是记忆要素;在人工语法范式下,眼动分析可以研究内隐记忆效应.(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2期)
人工语法学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Reber首次设计和使用了微型人工语法学习范式以来,人工语法的发展已有半世纪的历史.本文从语言学习视角出发,讨论人工语法发展以来4种类型(有限状态语法下的经典微型人工语法学习范式、有限状态语法下的无语义型微型人工语法学习范式、非有限状态语法下的调控语义型微型人工语法学习范式以及"迷你"自然语言型微型人工语法学习范式)的相关实证研究及其在语言学习领域的深远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工语法学习论文参考文献
[1].郭成.基于先前知识的期望在人工语法学习中的作用[D].闽南师范大学.2019
[2].耿立波,杨丽,杨亦鸣.基于微型人工语法范式的语言学习实证研究综述[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8
[3].郭成,杨海波,郑纯丽,吴翠萍,陈小艺.选择性注意在人工语法学习中的作用——回应Eitam,Schul和Hassin(2009)中的两点疑问[J].心理科学.2018
[4].张润来,刘电芝.大学生人工语法学习中的渐进意识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7
[5].张润来,刘电芝.大学生人工语法学习中的渐进意识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6
[6].姜珊,关守义.熟悉感在人工语法学习中的作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7].张润来,刘电芝.人工语法学习中意识加工的渐进发展[J].心理学报.2014
[8].张润来,刘电芝.大学生人工语法学习中的渐进意识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4
[9].张润来.大学生人工语法学习中的渐进意识研究[D].苏州大学.2013
[10].邢强,詹欣浪.人工语法范式下内隐学习的初步眼动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