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离合器控制发动机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离合器,发动机,转速,换挡,自动变速器,构型,齿形。
离合器控制发动机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赵彬,宁甲奎,周达,刘四海,郑岩[1](2018)在《P2混合动力离合器辅助发动机起动控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P2构型混合动力系统离合器辅助发动机起动的平顺控制,提出一种离合器与电机协调控制方法。建立了P2构型混合动力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并对离合器辅助发动机起动的控制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制定了离合器前馈+反馈并结合扭矩观测的控制策略,通过增加电机转速与DCT离合器之间的滑摩差,避免了起机过程中出现的转速波动给车辆带来冲击,同时给出动力电机扭矩的控制方法,实现了扭矩的合理分配。仿真分析和整车试验表明,所提出的扭矩控制方法可有效避免P2构型混合动力系统离合器辅助起机过程的冲击,实现了发动机起动各阶段的平稳过渡,确保车辆行驶的平顺性和舒适性。(本文来源于《汽车技术》期刊2018年12期)
李善,冒晓建,钟再敏[2](2016)在《商用车AMT起步过程离合器自适应控制与发动机扭矩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商用车AMT(Automated Mechanical Transmission)起步的舒适性和鲁棒性,本文就某商用客车AMT的起步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针对AMT起步过程由于离合器磨损、离合器表面温度变化、路况条件变化以及车辆载荷变化等造成的离合器接合控制鲁棒性差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离合器的自适应控制策略。该策略不仅能随着离合器磨损对离合器半接合点进行自动修正,也能根据每次起步过程离合器主从动部分速差和发动机转速的变化,实时自动调节离合器目标接合速率。同时,本文还提出了AMT起步过程发动机扭矩协调控制策略。试验结果表明,AMT起步过程离合器自适应控制策略和发动机扭矩协调控制策略改善了起步过程的鲁棒性和舒适性,减小了起步过程离合器滑磨功。(本文来源于《汽车与配件》期刊2016年34期)
龙海[3](2016)在《基于单电机混合动力系统的发动机离合器起步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合动力汽车是一种介于传统燃料汽车与纯电动汽车之间的汽车,兼具两者的优点。本文研究的CVT混合动力采用多片湿式离合器取代了传动效率较低、结构较复杂的液力变矩器,使得传动系统不但具有传动效率高、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维护保养方便等优点,还同时保留了原来CVT的无级变速特性。起步控制作为CVT关键技术中的难点之一,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CVT传动系统的整体性能。发动机起步是混合动力汽车重要的起步方式,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本文对采用多片湿式离合器的CVT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动机起步主要开展如下几部分的分析与研究:(1)简述本文研究的CVT混合动力汽车传动系统的结构特点与工作原理;总结了离合器起步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2)简述了离合器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对传动系统的两种起步装置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多片湿式离合器扭矩的传递特性,建立了相应的数学计算模型;分析了多片湿式离合器起步的客观评价指标和影响因素、起步控制策略以及接合过程,确定了以发动机恒转速控制策略为基础的离合器控制策略。(3)通过得到的发动机试验数据构建了发动机扭矩稳态输出模型,对离合器接合过程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并构建了传动系统的动力学模型,确定了起步时车辆的阻力矩;根据发动机恒转速起步控制机理,分析制定了发动机目标转速、目标发动机扭矩、离合器油压变化率、离合器传递扭矩达到目标值所需时间等主要控制数表。(4)简述了发动机恒转速控制策略中常采用的节气门分段线性控制和模糊控制方法,并在Matlab/Simulink中构建相应的模型进行仿真分析;针对这两种控制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根据发动机需求扭矩,采用PID方法对节气门进行控制,通过建立相应Simulink模型得到的结果,表明此方法的控制性能更佳。(5)总结了发动机恒转速起步控制策略中出现的问题;采用BP神经网络对目标油门踏板开度进行预估,建立相应的仿真模型,并对比分析了预估前后仿真结果;提出利用模糊理论建立驾驶员的起步意图模型,并以此对发动机恒转速控制中发动机目标转速和离合器液压缸油压变化率两个控制参数进行修正,通过建立的仿真模型得到的仿真结果,表明此方法可以很好的体现驾驶员的起步意图同时实现实际条件下的发动机恒转速起步。(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6-05-01)
王聪[4](2013)在《基于发动机负扭矩的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换挡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DCT,Dual Clutch Transmission)是当前汽车自动变速器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由于DCT在换挡过程中可以实现动力不中断,使得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和驾驶性提高。同时,由于其采用传动效率较高的齿轮传动,使车辆具有较好的燃油经济性。此外,由于其结构和零部件与MT类似,具有MT的继承性,有利于制造成本的降低。因此DCT成为了汽车行业,尤其是国内汽车行业研究开发的重点项目。针对DCT的关键技术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①基于发动机试验数据及整车参数,建立最佳动力性和最佳经济性换挡规律。对驾驶员驾驶意图和道路环境统一划分,通过模糊推理完成识别,进而对换挡规律进行修正。并通过对发动机正扭矩及负扭矩工况的识别,进一步判断换挡类型。建立了DCT车辆智能换挡系统②针对干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对膜片弹簧特性进行研究,建立了分离轴承位移与膜片弹簧压力的关系,结合摩擦学原理,建立了离合器扭矩传递模型,实现了离合器扭矩控制模型的建立。③通过对发动机试验数据进行样条插值,得到了发动机数值模型。通过对离合器及变速器等DCT动力传动部件进行动力学分析,以及整车受力分析,建立了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为DCT控制策略的制定及仿真奠定基础。④基于发动机输出正扭矩的工况,对DCT升挡及降挡过程进行分析,针对换挡过程各个阶段的特点,以满足换挡评价指标为目的,建立了换挡过程各个阶段发动机扭矩及离合器的控制策略,并制定了对各个状态进行识别和判定的方法。⑤通过对DCT负扭矩换挡和正扭矩换挡进行分析比较,提出了换挡扭矩相的转速条件。基于发动机输出制动扭矩的工况,对DCT升挡和降挡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分析,在发动机转速同时低于两个离合器转速的工况下完成扭矩的切换。制定了各状态的识别和判定方法,并提出了扭矩切换阶段维持发动机运行稳定的DCT负扭矩换挡过程离合器控制策略。基于Matlab/Simulink软件平台对提出的控制策略和方法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制定的控制策略能够满足换挡要求。(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3-05-01)
孙伟,杨永利[5](2012)在《基于发动机恒转速控制的DCT双离合器联合起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DCT车辆双离合器联合起步的数学模型。基于发动机恒转速控制原则,推导了起步过程中离合器传递转矩与冲击度之间的关系,优化了两离合器传递转矩的变化过程。利用PID控制器解决了维持发动机恒转速与离合器接合速度的矛盾,建立了仿真模型进行验证。(本文来源于《机械传动》期刊2012年10期)
孔国玲,钟再敏,余卓平,陈雪平[6](2012)在《AMT离合器不分离换挡过程中发动机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进行了不分离换挡动力学分析,建立了换挡过程中的控制算法.提出了前馈、PID和Bang-Bang的发动机转速联合控制算法,通过实车上发动机转速控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联合控制算法可以有效快速精确地控制发动机转速,满足不分离换挡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2期)
孔慧芳,罗文俊,鲍伟[7](2010)在《发动机恒速运转下离合器接合过程的多模态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离合器动力学简化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膜片弹簧压力与膜片弹簧释放量关系曲线的分段线性化,建立了离合器接合量与发动机转速关系的数学模型;采用多模态算法对离合器接合过程进行控制,以确保发动机恒转速运转。仿真结果表明,采用多模态控制可获得满意的控制效果。(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期刊2010年10期)
王升山[8](2007)在《离合器不分离AMT换挡过程中发动机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是在传统的固定轴式变速器(MT)的基础上加装自动换挡系统(ASCS),采用变速器控制单元(TCU)控制执行机构,根据驾驶员发出的换挡要求,替代人完成换挡动作的一种自动变速器,它能有效地降低驾驶员操纵技术的差异和疲劳强度,提高行车安全性,提高汽车的动力性和经济性。与其它自动变速系统相比具有传递效率高、制造成本低、工艺流程成熟、易于制造等优点。但换挡过程中离合器与发动机的协调控制一直是制约国内AMT产品化的一个难点。本文提出了离合器不分离AMT,并对其结构及原理进行了阐述。离合器不分离AMT取消了离合器的分离与接合控制,消除了换挡过程中离合器滑磨时间过长的缺点,并采用响应速度快的电机作为换挡操纵机构。可大大缩短AMT系统换挡时间,使整车动力切断时间短,有利于提高车辆的动力性,提高其换挡品质。但换挡过程中离合器不分离也对发动机转速转矩的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其换挡过程中发动机的控制要求,选取了节气门开度、点火提前角、喷油量作为调节量,提出了发动机控制粗调加精调的方法。并制定了换挡过程的发动机控制策略,将发动机控制分为摘挡控制、空挡控制、节气门恢复控制叁个阶段。并对节气门恢复过程中动力性进行分析,对换挡品质中的换挡时间和冲击度进行了优化。建立了车辆的冲击度模型,对同一节气门恢复过程的不同恢复时间和不同恢复规律进行仿真,分析了换挡恢复时间与冲击度、节气门不同恢复规律与冲击度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7-04-30)
申玉良,杨绍普,刘旭东[9](2006)在《发动机冷却风扇磁流变液离合器控制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发动机冷却风扇磁流变液离合器控制系统。该系统可对发动机冷却风扇实行无级变速控制,使发动机在最佳温度下工作,介绍了测控系统的构成、元件选择、驱动电路、软件设计和试验结果。(本文来源于《工程机械》期刊2006年02期)
梅长红,丁明珠[10](2002)在《GS125发动机离合器异响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一段时间里生产厂家和用户均不十分重视离合器异响,随着我国摩托车技术水平和用户对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离合器异响成为较突出的问题,亟待研究解决(本文来源于《摩托车信息》期刊2002年11期)
离合器控制发动机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提高商用车AMT(Automated Mechanical Transmission)起步的舒适性和鲁棒性,本文就某商用客车AMT的起步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针对AMT起步过程由于离合器磨损、离合器表面温度变化、路况条件变化以及车辆载荷变化等造成的离合器接合控制鲁棒性差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离合器的自适应控制策略。该策略不仅能随着离合器磨损对离合器半接合点进行自动修正,也能根据每次起步过程离合器主从动部分速差和发动机转速的变化,实时自动调节离合器目标接合速率。同时,本文还提出了AMT起步过程发动机扭矩协调控制策略。试验结果表明,AMT起步过程离合器自适应控制策略和发动机扭矩协调控制策略改善了起步过程的鲁棒性和舒适性,减小了起步过程离合器滑磨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离合器控制发动机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1].赵彬,宁甲奎,周达,刘四海,郑岩.P2混合动力离合器辅助发动机起动控制方法研究[J].汽车技术.2018
[2].李善,冒晓建,钟再敏.商用车AMT起步过程离合器自适应控制与发动机扭矩控制研究[J].汽车与配件.2016
[3].龙海.基于单电机混合动力系统的发动机离合器起步控制[D].重庆大学.2016
[4].王聪.基于发动机负扭矩的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换挡控制[D].重庆大学.2013
[5].孙伟,杨永利.基于发动机恒转速控制的DCT双离合器联合起步研究[J].机械传动.2012
[6].孔国玲,钟再敏,余卓平,陈雪平.AMT离合器不分离换挡过程中发动机控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7].孔慧芳,罗文俊,鲍伟.发动机恒速运转下离合器接合过程的多模态控制[J].汽车工程.2010
[8].王升山.离合器不分离AMT换挡过程中发动机控制[D].吉林大学.2007
[9].申玉良,杨绍普,刘旭东.发动机冷却风扇磁流变液离合器控制系统研究[J].工程机械.2006
[10].梅长红,丁明珠.GS125发动机离合器异响控制[J].摩托车信息.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