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论文-陶海龙,龙德勇,赵江涛,朱揆,陈英伟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论文-陶海龙,龙德勇,赵江涛,朱揆,陈英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心腔内超声,叁维标测,射频消融,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论文文献综述

陶海龙,龙德勇,赵江涛,朱揆,陈英伟[1](2019)在《心腔内超声叁维标测指导下经皮射频消融室间隔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心腔内超声叁维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室间隔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20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应用心腔内超声叁维标测技术重建左心室腔,以收缩期二尖瓣瓣叶前向运动(SAM)对应的左室间隔部位作为消融靶点,消融能量35 W,冷盐水灌注流速17 mL/min,温度43℃,每次放电时间40~60 s。以左室流出道压差下降50%作为消融有效终点。比较术前、术后左室流出道压差及6 min步行试验结果,记录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消融前室间隔厚度(20.3±1.9) mm,左室流出道压差(106.0±36.5) mmHg(1 mmHg=0.133 kPa),6 min步行试验(404.2±25.6) m。消融放电(5.6±0.9)次,左室流出道压差降至(44.0±35.2) mmHg,术中一过性左束支传导阻滞3例。术后6个月随访,左室流出道压差(28.4±12.9) mmHg,6 min步行试验(525.0±25.2) m,较消融前明显改善(P<0.001)。结论:经心腔内超声指导下室间隔射频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安全、有效。(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郑建爱,王玲[2](2019)在《血清B型利钠肽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临床特征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清B型利钠肽(BNP)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HOCM 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患者血清BNP水平,对BNP水平与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并进一步分为低水平BNP组(BNP<200 pg/mL)和高水平BNP组(BNP≥200 pg/mL),比较两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心脏核磁等临床指标间的差异。结果 BNP水平与最大左心室壁厚(r=0.28,P=0.00)、室间隔厚度(r=0.31,P=0.00)、中隔E/Ea(r=0.51,P=0.00),横向E/Ea(r=0.41,P=0.00)呈显着正相关,与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D)及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D)呈负相关(r=-0.39,P=0.00,r=-0.21,P=0.04)。在高水平BNP组中,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水平BNP组(87.5%和65.0%,P=0.01)。结论 BNP水平与HOCM患者的临床特征密切相关,可反映左室的收缩/舒张功能。高水平的BNP与HOCM患者心房颤动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冰[3](2019)在《外科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的麻醉管理经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麻醉管理方法实施在外科手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中的临床管理效果。方法对本医院实施外科手术治疗的30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实行项目指标调查,抽取时间是2017年3月~2019年5月,分析患者麻醉管理效果及手术治疗效果,比较患者手术之前及手术之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测定数值、左心室流出道压差(LVOT-GP)测定数值。结果 30例患者手术过程中血流动力学指标均较为平稳,都痊愈后予以出院。患者手术之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测定数值高于手术之前(P<0.05),患者手术之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测定数值低于手术之前。结论对外科手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实行麻醉管理的临床管理效果较优。(本文来源于《心理月刊》期刊2019年18期)

高一鸣,段福建,逄坤静,唐亚捷,李慧[4](2019)在《超声心动图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二尖瓣异常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术前超声心动图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二尖瓣异常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阜外医院由同一有经验术者对480例HOCM患者行室间隔切除术,其中22例(4.6%)同期进行了二尖瓣成形(MVP)8例和二尖瓣置换(MVR)14例。将这22例患者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对二尖瓣异常的诊断描述,对照术中探查结果,分析TTE及TEE对二尖瓣异常的诊断价值。结果:22例同期行MVP或MVR患者中。以术中探查结果为准,瓣叶脱垂1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4例,退行性变4例,风湿性改变2例。12例脱垂患者中,6例术前TTE诊断,1例TEE诊断;其中6例合并腱索断裂,仅1例术前明确诊断。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术前明确赘生物,2例漏诊或误诊。4例退行性变中,2例术前TTE明确诊断,1例TEE补充诊断。2例风湿性改变中,1例二尖瓣狭窄,1例二尖瓣以反流为主,术前TTE均诊断。22例患者术前TTE共识别出二尖瓣器质性病变12例,体外循环转机前TEE补充识别2例,术中探查另识别8例,其中4例为首次手术探查,4例为二次手术探查。结论:术前TTE及术中TEE能精确识别HOCM患者二尖瓣异常原因,对手术策略的抉择至关重要。(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蒙延海,于海云,刘平,张燕搏,王生伟[5](2019)在《脯氨酰4-羟化酶α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房颤中的表达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脯氨酰4-羟化酶α(P4Hα)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合并房颤(AF)的心房组织中的表达,探讨HOCM中AF发生的病理学机制。方法 HOCM合并AF患者术中切除左心房标本15例为房颤组,倾向性匹配单纯HOCM患者左心房标本15例为对照组,H-E染色及Masson染色检测两组心房组织的胶原表达。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心房组织中P4Hα的表达情况及蛋白表水平。实时PCR检测两组标本中P4Hα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房颤组心房细胞肥大,间质胶原纤维明显增生,且排列紊乱,分布不匀;胶原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房颤组胶原面积百分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房颤组P4Hα在心房壁各层均有表达,以内膜和成纤维细胞中阳性表达更显着。房颤组P4Hα的蛋白表达和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4Hα平均光密度与Masson染色胶原表达量呈正相关(r=0.84,P<0.01)。结论 HOCM合并AF的患者心房组织中胶原表达量增加,纤维化明显,P4Hα的蛋白含量和mRNA水平增加,提示P4Hα在HCM合并房颤的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能通过促进胶原的合成参与AF的发病。(本文来源于《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何亚峰,杨建国,陈绪发,马小静[6](2019)在《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评价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外科手术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评价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外科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外科行改良扩大Morrow手术治疗65例HOC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0例(61.5%),年龄18~70岁,平均(48.4±11.5)岁,术前所有患者药物治疗后临床症状仍明显,术前左心室流出道压差(LVOTG)为62~140mmHg,平均(85.5±28.6)mmHg,65例患者均有收缩期前向运动(SAM征)。全部(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暨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资料汇编》期刊2019-08-22)

刘志平,王坚,李淑珍,赵龙,张玉龙[7](2019)在《改良扩大Morrow手术治疗肥厚梗阻性心肌病12例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外科手术治疗肥厚梗阻性心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至2017年5月,12例患者因肥厚梗阻性心肌病行外科手术治疗,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42~56,平均年龄(40±13.3)岁,体质量55~74 kg,平均(60±12.6)kg,手术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按常规经主动脉切口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改良扩大Morrow技术),合并主动脉瓣下隔膜切除术4例。围术期UCG或TEE评价左心房(LA)、左心室(LV)、左心室流出道流速及压差(LVOT)、LVEF、二尖瓣结构和功能。结果:体外循环时间82~110 min,平均(71±18.3)min,主动脉阻断时间50~96 min,平均(45±16.4)min,气管插管时间8~22 h,平均(12±13.6)h, ICU住院时间24~72 h,平均(36±23)h,术后住院时间10~14 d,平均(10.4±2.8)d。与术前相比,LA大小[(40±9)vs.(36±4)mm]、LVOT [(111±32)vs.(26±12)mmHg,1 mmHg=0.133 kPa]、室间隔厚度[(26±5)vs.(17±4)mm]、LVEF [(69±11)%vs.(58±8)%]均显着下降(P<0.05)。二尖瓣关闭好或仅轻度反流,SAM征消失。主要并发症: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例(安装永久起搏器)。远期随访:所有生存患者症状消失,生命质量明显改善,心功能I~Ⅱ级,无远期死亡或并发症。结论:肥厚梗阻性心肌病外科手术可满意的减轻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本文来源于《心肺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吴超,赵雪燕,袁晋青,李建军,乔树宾[8](2019)在《GDF-15和NT-proBNP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心功能及心脏磁共振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和N末端P型利钠肽原(NT-proBNP)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及心脏磁共振(MRI)指标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在阜外医院住院的HOCM患者29例,测定所有患者的GDF-15和NT-proBNP的血浆浓度;同时进行MRI检查。结果在HOCM中,发现Log(GDF-15)与NYHA心功能分级呈显着正相关(r=0.578,P<0.001),而NT-proBNP与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未见相关性(r=0.126,P=0.514)。单变量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Log(GDF-15)与NT-proBNP与MRI所测得的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及左室流出道压差均未见显着相关性(P均>0.05)。Log(GDF-15)与Log(NT-proBNP)亦不具有相关性(r=-0.082,P=0.671)。结论 GDF-15可反映HOCM患者心功能的严重程度,但NT-proBNP并不能监测HOCM心功能的进展程度。两者对于HOCM者MRI指标的相关性价值有限。(本文来源于《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张文博,王强[9](2019)在《托拉塞米在终末期肥厚型非梗阻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托拉塞米在终末期肥厚型非梗阻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科室收治的60例终末期肥厚型非梗阻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呋塞米组(30例,呋塞米辅助治疗)和托拉塞米组(30例,托拉塞米辅助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周后,托拉塞米组下肢水肿症状分级优于治疗前及呋塞米组(P<0.05)。治疗1周后,两组6 min步行试验距离、左室射血分数均改善,且托拉塞米组优于呋塞米组(P<0.05)。治疗1周后,两组血清B型利钠肽、肌钙蛋白T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降低,且托拉塞米组低于呋塞米组(P<0.05)。托拉塞米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呋塞米组(P<0.05)。治疗1周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降低,且托拉塞米组低于呋塞米组(P<0.05)。结论托拉塞米治疗终末期肥厚型非梗阻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效果显着,其不仅能有效缓解患者下肢水肿症状,改善其心功能及血清学指标,还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用药安全性较高。(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期刊2019年15期)

徐榕咛[10](2019)在《二尖瓣及瓣下结构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手术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非完全因心脏负荷异常引起左心室室壁增厚的遗传性疾病,是青少年运动猝死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发病率约为0.2%。根据201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和治疗指南,可根据静息时左心室流出道压差是否≥30mmHg来判断是否存在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将肥厚型心肌病分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和肥厚型非梗阻性心肌病。外科治疗方法就是通过手术解除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其中最常规采用的手术方式为扩大室间隔部分切除术。在充分切除肥厚部分室间隔心肌后,左心室流出道压差明显减小,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得到解除,可改善左心室舒张功能。近年来,随着辅助检查方法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发现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不仅是因为异常肥厚心肌及心室收缩期对二尖瓣前叶吸引而产生的SAM现象,二尖瓣及瓣下结构异常也是导致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原因。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改良Morrow术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二尖瓣及瓣下结构(瓣环、瓣叶、腱索和乳头肌)在加重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中的作用,以及处理其异常结构对手术效果的影响,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外科手术治疗提供临床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到2018年1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血管外科因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行改良Morrow术27例患者的术前、术后早期及术后6月的临床数据,包括患者的基本资料、辅助检查结果、具体术式、并发症等,根据术式分为单纯行扩大室间隔部分心肌切除组和同期处理异常二尖瓣及瓣下结构组。随访患者生存情况及复查结果至2018年6月30日,评估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解除效果及记录不良事件的发生。研究涉及的所有资料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计量资料的组间差异比较采用Student t检验或方差分析;方差不齐时采用Wileoxon秩和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计量资料的组间差异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类变量资料的组间差异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本研究所有p值均为双尾,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发现所有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均有二尖瓣前叶SAM征及不同程度的二尖瓣返流。术中探查77.8%(21例)患者存在解剖异常的二尖瓣或瓣下结构,接受改良Morrow术中6例患者单纯行扩大室间隔部分心肌切除术,21例患者在扩大切除肥厚心肌后同期处理解剖异常的二尖瓣和瓣下结构,其中9例患者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2例行二尖瓣成形术。术后出现的并发症主要为心律失常及缺血性脑卒中:1例为阵发性房颤,术后1月复查心电图已转窦性心律;4例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植入永久性起搏器;7例为不需进一步处理的房室传导阻滞,其中1例左束支传导阻滞在术后3月进展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并植入永久性起搏器;1例患者出现右脑大面积梗死,出院前遗留左侧肢体偏瘫的后遗症。围手术期死亡1例(3.7%),死亡原因是低心排综合征和多脏器功能衰竭。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二尖瓣的返流程度明显减少,术后早期二尖瓣返流评分由术前的2.32±0.80下降到0.24±0.44(p<0.001),术后6月的二尖瓣返流程度及二尖瓣返流评分与术后早期一致;术后的左心室流出道压差明显下降,术后早期已由术前的94.56±25.75mmHg下降到17.08±9.06 mmHg(p<0.001),术后6月时为17.36±9.98mmHg(p<0.001);术后的室间隔明显变薄,术后早期已由术前的19.04±4.65mm下降到 15.10±6.37 mm(p<0.001),术后6月时为14.76±5.00 mm(p<0.001);术后的左心房内径明显变小,术后早期已由术目前的48.64±5.72mm减小到45.19±±5.01mm(p<0.001),术后6月为43.64±5.13mm(p<0.001);术后的肺动脉压下降,术后早期已由术前的43.84±12.30 mmHg下降到35.12±6.09 mmHg(p=0.002),术后6月为34.43±5.59 mmHg(p<0.001);术后早期左心室后壁厚度与术前相比无明显改变,但术后6月复查提示左心室后壁厚度由术前的11.63±2.08mm下降到10.64±1.96mm(p=0.017)。除死亡及脑卒中患者外,共25例患者参与评估短中期手术效果。单纯行扩大室间隔部分心肌切除组的患者取得良好短期手术效果良好2例,欠佳3例,行扩大室间隔部分心肌切除术同期处理异常的二尖瓣及瓣下结构组的患者取得良好短期手术效果良好20例,无短期手术效果欠佳患者,两者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即行扩大室间隔部分心肌切除术同期处理异常的二尖瓣及瓣下结构患者的短期手术效果更好。对比两组中期手术效果和发生不良事件概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时间为6~42个月,随访期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症状较术前明显缓解,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复查超声心动图未出现明显SAM征,无中度及中度以上二尖瓣返流。结论:改良Morrow术可明显降低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及减轻二尖瓣返流,可较好地解除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缓解胸闷、头晕等症状,改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二尖瓣及瓣下结构是导致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行改良Morrow术过程中,不仅要充分扩大切除部分肥厚室间隔,也要积极处理异常的二尖瓣及瓣下结构,制定个体化的改良Morrow术可更好解除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以达到最佳手术效果。(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9-05-14)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血清B型利钠肽(BNP)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HOCM 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患者血清BNP水平,对BNP水平与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并进一步分为低水平BNP组(BNP<200 pg/mL)和高水平BNP组(BNP≥200 pg/mL),比较两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心脏核磁等临床指标间的差异。结果 BNP水平与最大左心室壁厚(r=0.28,P=0.00)、室间隔厚度(r=0.31,P=0.00)、中隔E/Ea(r=0.51,P=0.00),横向E/Ea(r=0.41,P=0.00)呈显着正相关,与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D)及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D)呈负相关(r=-0.39,P=0.00,r=-0.21,P=0.04)。在高水平BNP组中,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水平BNP组(87.5%和65.0%,P=0.01)。结论 BNP水平与HOCM患者的临床特征密切相关,可反映左室的收缩/舒张功能。高水平的BNP与HOCM患者心房颤动的发生密切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论文参考文献

[1].陶海龙,龙德勇,赵江涛,朱揆,陈英伟.心腔内超声叁维标测指导下经皮射频消融室间隔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2].郑建爱,王玲.血清B型利钠肽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临床特征的关系[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9

[3].张冰.外科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的麻醉管理经验分析[J].心理月刊.2019

[4].高一鸣,段福建,逄坤静,唐亚捷,李慧.超声心动图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二尖瓣异常的诊断价值[J].中国循环杂志.2019

[5].蒙延海,于海云,刘平,张燕搏,王生伟.脯氨酰4-羟化酶α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房颤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19

[6].何亚峰,杨建国,陈绪发,马小静.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评价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外科手术疗效[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暨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资料汇编.2019

[7].刘志平,王坚,李淑珍,赵龙,张玉龙.改良扩大Morrow手术治疗肥厚梗阻性心肌病12例临床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9

[8].吴超,赵雪燕,袁晋青,李建军,乔树宾.GDF-15和NT-proBNP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心功能及心脏磁共振指标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19

[9].张文博,王强.托拉塞米在终末期肥厚型非梗阻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

[10].徐榕咛.二尖瓣及瓣下结构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手术效果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9

标签:;  ;  ;  ;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论文-陶海龙,龙德勇,赵江涛,朱揆,陈英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