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群体意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群体,意识,舆论,皇权,士大夫,新文化,官僚。
群体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叶镔[1](2019)在《建盏与宋代士大夫群体意识的联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盏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瓷器,同时也是宋代社会中最典型的茶器。建盏本身以及它所承载的点茶受到宋代士大夫的广泛推崇,留下数不胜数的诗词绘画等艺术作品。无论从建盏的实用功能、审美倾向等方面它看都与整个宋代社会的意识密切相关,尤其与宋代士大夫的群体意识紧密联系。(本文来源于《陶瓷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朱福平[2](2019)在《网络舆论反转现象中的群体意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当某一事件爆出时,网民因动机、立场、利益诉求迥异,各种观点相互碰撞形成众声喧哗的舆论格局。舆论的形成是群体相互讨论、协调的过程,但是群体中的成员是彼此独立的个体,有着复杂多变的心理,给舆论秩序带来挑战。纵观网络舆论反转事件,其背后总有群体意识推动着舆论发展,经过案例分析和文献内容分析发现,群体意识的变化和网络反转的发展趋势呈正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9年06期)
周绍东,武天森[3](2019)在《群体意识的凝聚与整合:社会主义新文化发展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运动以来的一百年,中国社会的新兴阶级和阶层层出不穷,各社会群体的意识伴随着社会历史变迁的进程而不断觉醒。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社会群体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如何引导社会意识形态理性发展,避免社会认识的撕裂,已成为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基于历史维度梳理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社会阶级意识的演化过程,探讨了凝聚和整合各种社会群体意识并构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现实路径。主要结论是:可以将"以人民为中心"的集体主义观作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核心要义,通过主体分头引导和客体分类引导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最广泛意义上的社会群体意识认同和价值观整合。(本文来源于《文化软实力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姚星[4](2019)在《皇权膨胀下士人群体意识的觉醒及内部分裂——由万历辅臣子弟禁考案说起》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明一代皇权膨胀,皇帝为满足私欲,往往撇开官僚群体,利用宦官等私人行权,形成对体制规则的冲击和破坏。作为一种本能反应,士大夫集团内部出现了渐趋明确的群体认同意识,由此导致了君臣之间的疏离和一定程度的对抗。明代尤其是晚明士人主体以自身生存所依赖的文化资本和官僚体制来约束皇权,争取部门职权和行政程序相对于皇权的独立,即权力的客观化,实际上是在尝试构建对君权进行制度化约束的君臣权力关系新格局,这与传统君臣相处之道和皇权运作方式是矛盾的,不仅不可能被君主接受,亦不被皇权的趋附者及皇权维护者接受,由此导致了官僚群体间裂痕的产生。这是把握晚明官场生态和政治权力斗争之特点,进而更深刻地理解这一段历史的关键所在。(本文来源于《齐鲁学刊》期刊2019年02期)
王祺[5](2019)在《广场舞群体意识引导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广场舞是近年来兴起并迅速蓬勃发展的带有演艺性质的群众喜爱的健身活动。但是在广场舞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因为场地、噪音等因素引发的广场舞与社区和谐发展之间的矛盾。目前各地各级政府已经针对发生的问题采取了很多措施和手段,有效地解决了部分问题。笔者认为,广场舞群体的行为背后有其认识的局限和心理的问题,所以在管理的同时需辅助以引导。本文将从提高广场舞群体意识的角度讨论对广场舞群体的引导形式和方法。让广场舞成为人民群众为社区、社会和谐发展创造的一道亮丽风景。(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家》期刊2019年03期)
周同燕[6](2019)在《中国儒家群体意识的内涵及其对当今语言文化教育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群体意识是以宏观层面宇宙论中的"尽心"与"知命",中观层面政治学说上的"忠君爱国"与"孝悌信义",微观层面人生观中的"重义轻利"为内涵的"内圣""外王"之道,它对当今的语言文化教育仍有重要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倪雪[7](2019)在《借鉴群体心理学增强大学生的群体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弗洛伊德认为群体心理包括群体成员之间的暗示感受性、群体成员对于领袖的服从、群体成员要求平等以及利他和包容心理。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群体意识薄弱的现象,具体表现为群体目标缺失、群体规范标准化低、群体归属感弱以及群体观念淡薄。针对大学生群体意识薄弱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弗洛伊德的有关群体心理学的理论,增强大学生的群体意识,促进大学生个人以及社会的良性发展。(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9年03期)
杜华[8](2018)在《士大夫群体意识的深层次解读——《宋代士大夫群体意识研究》简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历史上,受唐宋之际社会变迁影响,宋代士大夫阶层的群体意识凸显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如何通过对宋代士大夫群体意识及其与唐宋之际社会变迁之间互动的研究,考察、揭示宋代士大夫群体的基本面貌、整体形象特征及其所凸显出来的主体意识,这是士大夫专题研究中有待加强的一个重要领域。值得欣慰的是,郭学信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宋代士大夫群体意识研究》,已于近期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论着通过对宋代士大夫(本文来源于《枣庄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何柱威[9](2018)在《自媒体传播对群体意识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高速发展推动"新闻媒体3.0"时代的到来,同时也孕育了自媒体的产生。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传播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媒介环境,公众能够听到更多来自草根的声音;但当前自媒体传播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碎片化传播造成把关人缺位,加剧"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本文来源于《传播力研究》期刊2018年16期)
彭莉[10](2018)在《从眼泪事件中唤醒学生的群体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群体意识是群体成员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念和规范准则等,每个成员都应具有主人翁意识,并对所处群体负责。小学生从无纪律约束的孩童,渐渐融入有组织有纪律的集体生活中来,他们还保留着许多原始的天性,虽在一个集体中相识相处,但未必具有群体意识。积极的群体意识能对学生产生内在的激励作用,进而增强班集体的向心力和学生的归属感,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分子,懂得为集体添砖瓦,培养学生(本文来源于《小学教学研究》期刊2018年12期)
群体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某一事件爆出时,网民因动机、立场、利益诉求迥异,各种观点相互碰撞形成众声喧哗的舆论格局。舆论的形成是群体相互讨论、协调的过程,但是群体中的成员是彼此独立的个体,有着复杂多变的心理,给舆论秩序带来挑战。纵观网络舆论反转事件,其背后总有群体意识推动着舆论发展,经过案例分析和文献内容分析发现,群体意识的变化和网络反转的发展趋势呈正相关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群体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1].叶镔.建盏与宋代士大夫群体意识的联系[J].陶瓷研究.2019
[2].朱福平.网络舆论反转现象中的群体意识分析[J].视听.2019
[3].周绍东,武天森.群体意识的凝聚与整合:社会主义新文化发展路径研究[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9
[4].姚星.皇权膨胀下士人群体意识的觉醒及内部分裂——由万历辅臣子弟禁考案说起[J].齐鲁学刊.2019
[5].王祺.广场舞群体意识引导初探[J].中国文艺家.2019
[6].周同燕.中国儒家群体意识的内涵及其对当今语言文化教育的启示[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9
[7].倪雪.借鉴群体心理学增强大学生的群体意识[J].青春岁月.2019
[8].杜华.士大夫群体意识的深层次解读——《宋代士大夫群体意识研究》简评[J].枣庄学院学报.2018
[9].何柱威.自媒体传播对群体意识的影响分析[J].传播力研究.2018
[10].彭莉.从眼泪事件中唤醒学生的群体意识[J].小学教学研究.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