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矽肺结核痰标本结核分支杆菌快速培养药敏的临床分析总结(论文文献综述)
陈继梅,李雪琳[1](2019)在《芜湖地区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及耐药情况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对芜湖三院结核病区患者痰标本进行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了解本地区结核杆菌分离及药敏情况。方法分别对送检的痰标本用酸性罗氏培养基进行结核菌培养、萋尼氏抗酸染色法进行痰涂片镜检,对培养阳性标本采用比例法进行药物敏感性实验,并对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我院2年间送检的痰标本,培养阳性标本184例,其中结核杆菌复合群为169例(91.85%),非结核杆菌复合群15例(8.15%),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69例结核分枝杆菌复合体,不耐药为108例(63.91%),耐药为61例(36.09%),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核分枝杆菌复合体对8种抗结核药物耐药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耐药率从高到低依次INF(20.71%)、S(15.98%)、RFP(14.79%)、Lfx(13.61%)、EMB(4.73%)、PAS(4.73%)、CRP(4.14%)、AMK(1.78%)。复治患者除了INF,对其他7种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初治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初、复治患者耐多药率、广泛耐药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芜湖地区肺结核痰培养阳性以结核杆菌复合群致病为主,占绝对优势。本地区分离菌株药敏虽以敏感为主,耐药菌株所占比例较高,结核分枝杆菌复合体对不同抗结核药物耐药率存在差异,复治患者对抗结核药物耐药性更高,复治患者耐多药率、广泛耐药率皆显着高于初治患者。
王陆阳[2](2019)在《影响矽肺结核患者治疗效果的因素及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论文旨在研究影响矽肺结核患者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并对矽肺结核患者与单纯肺结核患者进行了临床对比分析,本研究采用对矽肺结核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的方法,寻找影响矽肺结核患者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探讨不同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差异,同时,对比分析矽肺结核患者于单纯肺结核患者之间的差异,并根据实际结果对矽肺结核患者的临床治疗提出建议。【方法】以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某结核病专科医院的矽肺结核患者于单纯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问卷与电话随访。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含患者的社会人群学信息、临床表现结果信息、实验室检查结果信息、诊治过程与治疗效果信息,电话随访是对调查问卷的补充与确认。所有数据结果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统计分析方法有描述统计、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相关性分析及对比分析。【结果】年龄与治疗效果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r=-0.394,P=0.001;职业与治疗效果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r=0.189,P=0.111;身体质量指数(BMI指数)与治疗效果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r=-0.440,P=0.000;不同婚姻状况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575,P=0.025);家庭人均月收入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0.800,P=0.459);不同初次治疗持续时间的患者的治疗效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131,P=0.024);年龄<45岁(OR值=0.063,95%CI=0.0020.557)、因症发现(OR值=0.176,95%CI=0.0390.798)、肺结核病灶数不超过3个(OR值=0.013,95%CI=0.0010.199)为患者治疗有效的保护因素。矽肺贰期、III期(OR值=5.124,95%CI=1.4427.375;OR值=13.886,95%CI=1.807106.713)、吸烟超过20年(OR值=3.753,95%CI=0.0030.550)为患者治疗有效的危险因素。【结论】将影响患者治疗效果的因素通过相关性分析、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后,结果显示年龄、矽肺期别、吸烟史、是否因症发现和结核病灶数对患者治疗治疗效果产生影响,提示在矽肺结核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该关注有吸烟史、年龄较大、矽肺期别为II、III期、结核病灶数大于3个的患者,有针对性的给与干预措施,提高生命质量。应当加强矽肺结核患者的护理工作,保证病房环境,对病房温度湿度进行控制,对患者并发症进行密切追踪,引导患者进行心肺功能锻炼,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并及时与患者家属进行告知。
刘栋宾[3](2019)在《结核分枝杆菌L型临床分离特征及其与初治耐药肺结核患者复发之间的关联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L型结核分枝杆菌的镜下形态特征、临床送检标本中L型菌的分离率、对一线抗结核药物药物敏感性及其与肺结核患者复发之间的关联性。方法:1、在含有0.1μg/mL、0.2μg/mL利福平,0.04μg/mL、0.08μg/mL异烟肼,2.5μg/mL、5.0μg/mL乙胺丁醇的MGIT 960分枝杆菌液体培养基中接种0.5个麦氏浊度的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置于BACTEC MGIT 960分枝杆菌培养仪中进行L型的诱导培养。仪器报阳或4045天报阴后,抽取培养液抗酸染色。进行结核分枝杆菌DNA扩增,以明确菌株性质。将DNA扩增证实后的MTB-L型菌株转种L型固体培养基。2、配制92-3 TB-L培养基,并在92-3 TB-L液体培养基的基础上配制本次研究用的改良92-3 TB-L液体培养基。随机选取20例临床送检的涂阳肺结核患者痰标本,同时接种于上述两种培养基和MGIT960培养基,重复实验3次。为验证重复实验结果,扩大样本至50例接种培养。当MGIT 960仪器报阳或者4045天仪器报阴后,取出仪器中的培养管和置于孵箱中培养的接种有同一份标本的92-3 TB-L和自研改良92-3 TB-L液体培养基,同步吸取三种培养管中的菌液进行抗酸染色观察菌落形成情况。若MGIT 960中有抗酸染色阳性菌生长,而92-3 TB-L和自研改良92-3 TB-L液体培养基抗酸染色未见L型菌生长,需继续培养至4045天。3、随机选择2017年9月到2017年12月来我院结核病诊疗中心进行治疗的涂阳肺结核患者送检的痰、灌洗液标本222例。分别接种于MGIT 960分枝杆菌培养管和自研改良92-3 TB-L液体培养基进行培养。待仪器报阳后,用结核分枝杆菌抗原MPT64检测试剂盒进行结核分枝杆菌鉴定。同时吸取接种在自研改良92-3 TB-L液体培养基中的标本,行抗酸染色和革兰染色,若染色镜下未见细菌生长,需继续培养至4045天。将镜下具有L型特征的菌株进行结核分枝杆菌DNA扩增以明确菌株为结核分枝杆菌,排除杂菌。将经过DNA扩增,证实为结核分枝杆菌的L型菌株,转种至自研改良92-3 TB-L液体培养基和L型固体培养基进行传代培养,以剔除不能传代失去活性的假阳性菌株。用罗氏培养基对能进行传代培养的MTB-L型菌株进行返祖实验,观察MTB-L型是否能返祖为亲代结核分枝杆菌。4、选取经过培养和鉴定得到的MTB细菌型和L型菌株。查阅患者病历,记录患者的初复治、耐药和治疗情况。将MTB菌株和MTB-L型菌株进行药物敏感实验,MTB菌株采用绝对浓度法,MTB-L型菌株采用微量MIC法。用基因芯片检测法检测菌株利福平和异烟肼相关的耐药基因。5、本研究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使用Excel 2010和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诱导实验:0.1μg/mL的利福平可将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诱导成为L型菌株,0.2μg/mL利福平及其它药物未能诱导成功。诱导菌株抗酸染色镜下呈现阴阳不定的形态,固体培养基中呈现典型的“油煎蛋”样菌落。2、92-3 TB-L培养基和自研改良92-3 TB-L培养基的培养性能比较实验:1、重复实验结果显示:自研改良92-3 TB-L培养基菌株生长阳性率较92-3 TB-L增高36.8%,杂菌生长污染率较92-3 TB-L降低61.54%。2、扩大样本进行培养结果显示:50例送检涂阳肺结核痰标本经过MGIT 960分枝杆菌液体培养,抗酸染色阳性菌株阳性率为76.0%(38/50)。92-3 TB-L液体培养基中有4例疑似MTB-L型菌株,阳性率为8.0%,14例杂菌,污染率为28.0%。自研改良92-3 TB-L液体培养基中有7例疑似MTB-L型菌株,阳性率为14.0%,4例杂菌生长,污染率为8.0%。三种培养方法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21,P<0.05)。3、临床送检222例痰、灌洗液标本进行细菌型和L型的培养:BACTEC MGIT 960分枝杆菌培养仪有分枝杆菌生长152例,经过MP64的证实,其中细菌型有147例,非结核分枝杆菌5例,阳性率分别为66.2%(147/222)、2.3%(5/222)。自研改良92-3 TB-L液体培养经过培养基得到菌株52例,经过液体培养基的传代培养、抗酸染色、革兰染色、结核DNA扩增证实,确认菌株为MTB-L型的有39例,阳性率为17.6%(39/222)。4、39例MTB-L型菌株转种至L型固体培养基:镜下可见“油煎蛋样”、“细颗粒样”和“微丝状”菌落。MTB-L抗酸染色镜下呈现蓝色、紫红色并存,且着色不均的形态。MTB-L革兰染色镜下呈现染色不均一,部分片段着色缺失的形态特点,也可见成串珠样的革兰染色阴阳并存的形态。返祖实验中,39例MTB-L型菌株有29例可以返祖为亲代结核分枝杆菌,10例未能返祖。5、MTB-L与初治耐药肺结核患者复治之间的关系:临床送检222例标本,病历记录完整、初复治诊断明确、药敏数据完备的患者共143例。复治患者MTB-L阳性检出率为23.9%(17/71)大于初治患者的15.0%(22/146),但两种患者MTB-L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5,P=0.081)。复治患者中,对一线抗结核药物的耐药率高于初治患者。MTB-L阳性病例中的复治患者占比43.6%(17/39),高于MTB-L阴性病例中的复治患者占比(30.3%(54/178)),但两组之间复治患者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5,P=0.081)。分离出MTB-L型患者耐药病例数占比为37.5%(12/32),高于未分离出MTB-L型患者的耐药病例数的占比(27.0%(30/111),但两种患者之间耐药病例数的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1,P=0.177)。分离出MTB-L且MTB具耐药性的此类患者复治率为66.67%(8/12),未分离出MTB-L且MTB不具耐药性的患者复治率为24.7%、未分离出MTB-L且MTB具耐药性的患者复治率为40.0%、分离出MTB-L且MTB不具耐药性的患者复治率为25.0%。6、MTB-L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耐药率较高,耐药基因位点未发生突变。结论:1.临床分离得到的MTB-L型与诱导MTB-L型菌株,在生长和染色形态上具有一致性。对L型的培养可采用自研的改良92-3 TB-L液体培养基。2.临床分离得到的MTB-L多为细胞壁不完全缺陷型,且与细菌型同时存在,对于涂阳肺结核患者多次送检均培阴时,应进行L型菌的培养。3.在肺结核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应注意L型的形成并联合使用针对MTB-L型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对于初治耐药肺结核病人,应重视对MTB-L型检测,当MTB-L培阳时,提示患者复发的可能性大。
谭云芳[4](2017)在《不明原因发热伴肺部阴影病因分析及XpertMTB/RIF对疑似肺结核诊断价值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不明原因发热伴肺部阴影的病因分析研究背景与目的:不明原因发热(FUO)合并有肺部阴影是呼吸内科常见症候群,可由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疾病中多种病因引起,比如感染、肿瘤、结缔组织性疾病以及一些其他少见病。因此,对于FUO伴有肺部阴影的患者首先应鉴别其病因,才能采取正确的治疗策略。然而部分FUO合并有肺部阴影的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缺乏特异性检测指标,在影像学上又存在同病异像、异病同像的复杂多变性特征,如非感染性疾病中的血液系统病、肺癌、肺栓塞、结缔组织性疾病、隐源性机化性肺炎、嗜酸粒细胞肺炎等多种疾病在影像学上均可表现为肺部斑片渗出影、实变影、结节影、空洞等,尤其渗出性病变,与肺炎酷似,鉴别起来非常困难,临床上常可能将非感染性疾病的FUO伴肺部阴影误诊为肺炎,临床误诊率可达17%47%[1,2],造成过度诊断或延误诊治。肺炎的过度诊断一定程度可造成抗生素的滥用,增加抗生素的选择性压力;诊断不足则将延误治疗,影响患者的预后。如何尽快明确其病因,成为呼吸科临床医生面临的难题之一。及时更新和掌握本地区FUO伴肺部阴影疾病谱,总结这方面的经验与教训,有助于临床更加全面的认识FUO伴肺部阴影。因此,我们将探讨近年来我院呼吸科FUO伴肺部阴影的病因分布及其病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6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住入呼吸内科的符合长期不明原因发热诊断标准并合并有肺部阴影的104例患者的病因、性别、年龄、热程(从出现发热到入院当日)、诊断方法等临床资料。将病因分为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性疾病、恶性肿瘤性疾病、其他病因和未明确病因者。参照各个疾病诊断标准或指南确认最终诊断[3,4]。根据每位患者的出院诊断将其纳入上述分组,分析FUO伴肺部阴影患者的病因构成,统计每组患者性别、年龄、热程、诊断方法分布情况,总结其病因与性别、年龄、热程的关系。结果:本研究104例FUO伴肺部阴影患者中最终明确诊断者有93例,确诊率为89.4%。感染性疾病48例,结缔组织性疾病29例,恶性肿瘤性疾病有14例,其他病因2例,其所占比例分别为46.2%、27.9%、13.5%、1.9%。有10.6%的患者在出院时最终未能明确诊断。感染性疾病仍是FUO伴肺部阴影的首要病因,其中又以结核所占比例最大31.3%(15/48),其次为真菌感染27.1%(13/48),包括曲霉菌感染(4例),马尔尼菲青霉菌病(3例)。此外,感染性疾病还有还有3例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感染、2例奴卡菌感染、1例布鲁氏杆菌病。病毒感染占了8.3%(4/48),主要为新型人禽流感病毒所致。结缔组织性疾病中,最常见疾病为血管炎占32.1%(9/29),其次为成人still病和隐源性机化性肺炎各占13.8%(4/29)。恶性肿瘤中以淋巴瘤和肺癌最为常见,分别占42.9%(6/14)和35.7%(5/14)。另外还有2例罕见病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热程中以肿瘤性疾病最长,中位数31.5天(15-360),四分位数(27.25-165.0)天,感染性疾病的热程最短,中位数28天(14-180),四分位数(21-60)天,结缔组织性疾病热程居中,中位数30天(21-360),四分位数(24-75)天,三者热程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有44.2%(46/104)热程在30天以内,其中有67.4%(31/46)为感染性疾病。确诊的患者中,有47.3%(44/93)主要依靠肺组织或骨髓病理活检确诊,感染性疾病、肿瘤、结缔组织病和其他杂项病中通过该方法确诊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5.4%(17/48)、64.3%(9/14)、55.2%(16/29)和100%(2/2)。11.8%(11/93)通过CT/PET-CT/MRI明确诊断,其中包括4例肺癌通过该方法而最终确诊。48例感染性疾病中有21例(43.8%)依靠病原学诊断(16例通过培养,3例核酸PCR检测,2例通过痰涂片)。确诊的93例患者中,在影像学上多表现斑片渗出影(49.5%,46/93),其次是多发结节影(16.1%,15/93),渗出+结节的10.8%(10/93)。有18.3%(17/93)合并有空洞,28.0%(26/93)可见肺门和/或纵膈淋巴结肿大,还有34.4%(32/93)合并有胸腔积液。非感染性疾病中有35.6%(16/45)的患者在入院时合并有感染,两者都可以引起发热,感染控制后发热仍存在,最终通过病理得以确诊。结论:FUO伴肺部阴影病因构成与FUO报道相近,仍以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性疾病和恶性肿瘤三大病因为主。感染性疾病仍是FUO伴肺部阴影的首要病因,而结核病在其中所占比例最大,但真菌感染在FUO伴肺部阴影中也不容小嘘。微生物涂片结合分子学检查对感染性疾病诊断意义大;侵入性操作如肺部穿刺活检虽有一定的风险,但是对于FUO伴肺部阴影的患者,尤其是肿瘤性疾病意义重大。特异性的影像学表现对于FUO伴肺部阴影进行排查性诊断有益。多种检查手段结合,大部分患者最终还是可以明确病因。第二部分Xpert MTB/RIF检测对疑似肺结核的诊断价值评估研究背景及目的:在FUO伴肺部阴影的病因分析中,正如以往大量关于FUO病因的文献报道,结核病是FUO感染性疾病中的最常见病因。本研究第一部分发现结核病在FUO伴肺部阴影中也很常见,但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症状不典型,常规实验室检查方法如痰涂片、PPD、培养等常常阴性,难以快速明确病原体,使得结核早期诊断困难。为此,有必要应用一些新检测手段来提高TB的早期诊断。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免疫斑点试验(TB-SPOT.TB)、PCR法结核分枝杆菌DNA测定(TB-DNA)、结核分枝杆菌快速分子鉴定及利福平耐药基因检测(Xpert MTB/RIF)系统的应用,正给结核病快速诊断带来新篇章。目前国内尚缺乏对这几种方法的进行比较,及对其具体应用价值作出较恰当、系统的评价。为此,本部分将通过前瞻性对照研究,探讨Xpert MTB/RIF系统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并和痰涂片抗酸染色法、TB-DNA、T-SPOT.TB结果相比较,从检出率、灵敏度、检出时间等方面综合评估对确诊肺结核和临床疑似肺结核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5年8月2017年03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影像学疑似肺结核患者283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做好临床资料登记。收集患者的下呼吸道合格痰标本进行痰涂片抗酸染色、Xpert MTB/RIF、TB-DNA、结核菌培养,收集一份血标本进行T-SPOT.TB检测。283例患者均进行痰涂片抗酸染色和Xpert MTB/RIF检测,其中260例进行TB-DNA检测,186例做了T-SPOT.TB检测,178例均进行了痰涂片抗酸染色、Xpert MTB/RIF、TB-DNA和T-SPOT.TB等4种方法的平行检测。结核病的诊断参照《肺结核诊断标准(WS288-2008)》,将患者分为两组:1)确诊肺结核病组:临床表现、影像学与结核病相关,痰涂片抗酸染色/培养阳性和病理学符合结核者;2)非确诊结核病组:没有涂片阳性、培养阳性或是病理符合结核病等结核相关证据,临床需借助其它诊断手段(如分子学、抗痨试疗)明确诊断,或是确诊为结核以外的其他呼吸道疾病,统称对照组。确诊肺结核病组根据涂片状态又分为涂阳结核病组和涂阴结核病组。结果显示,纳入分析的283例患者中,81例为确诊肺结核者(涂阳肺结核33例,涂阴肺结核48例),202例为非确诊组。比较分析上述几种检测方法在肺结核病组、涂阳肺结核组、涂阴肺结核组中的灵敏度和在对照组中的特异性。比较性分析显示,283例患者的痰涂片抗酸染色的阳性率为12.7%(33/283),明显要低于Xpert MTB/RIF的阳性率25.4%(72/283),有38例肺结核痰涂片阴性而Xpert MTB/RIF结果阳性。202例非确诊肺结核组中有8例最终菌种鉴定为非结核分枝杆菌病(NTM),其中3例抗酸涂片为阳性,而8例NTM经Xpert MTB/RIF检测结果均为阴性,Xpert MTB/RIF对NTM的特异性为100%。以涂片阳性/培养阳性和病理学符合结核为标准,在本研究中,灵敏度的计算仅考虑确诊肺结核患者。Xpert MTB/RIF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PPV、NPV依次为87.7%(71/81)、99.5%(201/202)、98.6%(71/72)、95.3%(201/211);痰涂片灵敏度、特异性、PPV、NPV分别为40.7%(33/81)、98.5%(199/202)、91.7%(33/36)、80.6%(199/247)。186例T-SPOT.TB灵敏度、特异性、PPV、NPV分别为75.5%(37/49)、70.1%(96/137)、47.4%(37/78)、88.9%(96/108)。260例TB-DNA灵敏度为60.3%(41/68),特异性为97.4%(187/192),PPV为89.1%(41/46),NPV为87.4%(187/214)。178例四种方法平行检测中,对于涂阳肺结核患者,Xpert MTB/RIF、T-SPOT.TB、TB-DNA的灵敏度分别为100%、92.9%、85.7%;对于涂阴肺结核患者,其灵敏度分别为77.4%、71.0%、51.6%。涂阳肺结核组的灵敏度均高于涂阴肺结核组的灵敏度。虽然Xpert检测对于涂阴肺结核患者有较高的灵敏度,但仍有部分20%左右的涂阴肺结核患者漏检。从痰涂片、T-SPOT.TB、TB-DNA单独检测时的检测指标中我们发现痰涂片具有较好的纳入TB价值;相对于纳入TB,T-SPOT.TB具有更好的排除TB的价值;相对于排除TB,TB-DNA具有较好的纳入TB价值。为发挥各自方法的优势,针对178例平行完成了4项检查的疑似结核病例,进行多项指标联合检测方法学评估,以期能提高相对于Xpert MTB/RIF单独检测时更高的诊断价值。具体方法学联合方式如下:(1)a)涂片与Xpert MTB/RIF联合:采用若涂片阴性则进行Xpert MTB/RIF检测;b)T-SPOT.TB与Xpert MTB/RIF联合:T-SPOT.TB阳性者接着进行Xpert MTB/RIF检测;c)涂片+T-SPOT.TB+Xpert MTB/RIF联合:涂片阴性者进行T-SPOT.TB检测,T-SPOT.TB阳性者再继续进行Xpert MTB/RIF检测;d)TB-DNA与Xpert MTB/RIF联合:TB-DNA阴性者接着进行Xpert MTB/RIF检测;e)涂片+TB-DNA+Xpert MTB/RIF联合:涂片阴性者进行TB-DNA检测,TB-DNA阴性者继续进行Xpert MTB/RIF检测;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求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估上述几种联合检测方法的诊断价值。AUC越大,诊断价值越高。结果如下:Xpert MTB/RIF的AUC最高(0.918),其次是痰涂片和Xpert MTB/RIF联合(a)检测为0.915,其他几个组合中,T-SPOT与Xpert联合(b)、痰涂片+T-SPOT+Xpert三者联合(c)、TB-DNA与Xpert联合(d)、痰涂片+TB-DNA+Xpert三者联合(e)的AUC依次为0.0.852、0.859、0.914、0.911。T-SPOT与Xpert联合(b)、TB-DNA与Xpert联合(d)对于涂阴肺结核患者,其敏感率分别为61.3%,80.6%,其特异性分别为99.2%,96.2%。和单独的Xpert MTB/RIF检测相比,并未提高涂阴肺结核患者的检出率。结论:1)Xpert MTB/RIF和痰涂片抗酸染色法、T-SPOT.TB、TB-DNA检测相比,具有更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可大大提高结核检出率,尤其是涂阴肺结核那部分患者。且操作简单,周转时间快,仅需2.5h。2)Xpert MTB/RIF、痰涂片抗酸染色法、T-SPOT.TB、TB-DNA无论哪种联合策略在灵敏度、特异性、PPV、NPV检测指标上并未明显优于单独的Xpert MTB/RIF检测。3)因涂阳中有NTM的可能,可增加TB确诊周期。对于临床疑似肺结核,直接进行Xpert MTB/RIF有助于早期发现TB感染者。
杨德福[5](2017)在《结核分枝杆菌L型的体外诱导及其耐药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诱导形成结核分支杆菌L型的作用以及结核分支杆菌L型在改良TSA-L培养基内的某些特征及其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研究结核分支杆菌L型的产生机制及其在结核病的产生、诊断及治疗上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将普通型有毒株结核分支杆菌接种于含有不同质量浓度异烟肼(0.01、0.04、0.08 ug/m L)、利福平(0.05、0.1、0.2 ug/m L)、乙胺丁醇(1、2.5、5 ug/m L)的BD960液体培养基内,10天后分别使用显微镜观察L型结核分支杆菌的产生情况。L型形成后将培养物进行过滤,获取L型菌的纯培养物并观察其形态特点进行观察,分析其抗菌药物敏感性特点。结果结核分支杆菌在异烟肼(0.04、0.08 ug/m L)、利福平(0.1、0.2 ug/m L)、乙胺丁醇(2.5、5 ug/m L)的作用下均可形成L型,而在低浓度药物作用下无反应,结核分支杆菌L型对一线结核药物产生抗药性,但对氨基糖苷,喹诺酮等抗菌药物均敏感。结核分支杆菌L型在TSA-L培养基培养后在高倍镜下为圆球、卵圆或不规则形态,革兰染色阳性或阴性。结论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可以杀灭结核分支杆菌细菌型,也能够将其诱导为L型菌而使其对这些抗结核药物治疗效果差。根据结核分支杆菌L型的药物敏感性结果,建议在抗结核中可联合应用对于L型菌敏感的抗菌药物彻底治疗。
陈琛[6](2016)在《Hain Test法用于脊柱结核诊断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Hain Test法用于快速检测脊柱结核标本中结核分支杆菌及其耐药情况的可行性。方法:实验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解放军第309医院及北京市胸科医院175例初步诊断为脊柱结核的住院患者。以无菌原则收集手术、穿刺等途径获得的标本。应用直接涂片法、改良罗氏培养法、结核杆菌PCR荧光检测法、BACTEC MGIT-960法及Hain Test法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脓液标本,比较其敏感度、特异度;BACTEC MGIT-960法检测阳性者随即进行药敏试验了解耐药情况并与Hain Test法检测耐药的结果相比较;用Hain Test法检对培养阳性的不同类型标本(脓液、死骨、肉芽组织、干酪样组织)进行检测,对比各种标本的阳性率。结果:(1)直接涂片法、改良罗氏培养法、PCR荧光检测法、BACTEC MGIT-960法及Hain Test法的敏感度分别为22.0%、36.7%、45.3%、54.0%、72.0%,c2=84.756,P=0.000;除PCR荧光检测法特异度为92.0%外,其余方法均为100%,c2=8.130,P=0.087。(2)以药敏试验为标准时,Hain Test法检测RIF耐药的敏感度为72.73%,特异度为94.55%;检测INH耐药的敏感度为73.33%,特异度为96.46%;检测MDR-TB的敏感度为89.89%,特异度为99.20%。(3)对于不同类型的标本而言,Hain Test法检测的阳性率依次为:脓液、死骨组织、肉芽组织、干酪样组织。(4)Hain Test法可在11小时内得出结果。结论:Hain Test法与其他检测方法相比,可以快速检测结核病灶标本中结核分支杆菌及其耐药情况,全程只需11h,并具有高度敏感度和特异度,在脊柱结核的诊断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代旭磊,柳爱华,宝福凯,文霞,赵勤,汪亚玲,吕松群[7](2012)在《结核分支杆菌的分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结核分枝杆菌是分支杆菌中最重要的一种细菌,是肺结核的病原。肺结核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全球结核病防治面临巨大的挑战,过去多用细菌学、免疫学的方法对其进行检测。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始大量应用于结核分支杆菌的检测。本文就应用于结核分支杆菌检测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概况作一综述。
陈贤云,薛莲[8](2011)在《94例矽肺患者痰标本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矽肺患者痰标本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其耐药性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94例矽肺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对其痰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鉴定病原菌种类,并对主要病原的耐药性进行试验。结果革兰阴性杆菌占主导地位,占67.59%,其次为革兰阳性球菌和真菌,分别为16.99%和15.42%。矽肺患者病原菌感染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卡他莫拉菌、铜绿假单胞菌、黏质沙雷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主要致病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普遍升高,真菌感染也呈上升趋势。结论 合理使用抗生素是解决矽肺患者耐药问题和预防双重感染的关键。
谭景尹[9](2011)在《PCR—膜芯片?技术检测结核杆菌耐药基因突变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伴随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流行、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耐药菌株的出现以及流动人口的增加,全球结核病(tuberculosis,TB)疫情急剧恶化,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目前,全世界每年TB死亡人数高达300万。随着联合药物的使用,MTB的耐药菌株也在不断的出现和传播。据WHO 2008年1月的调查报告[1]显示,耐药结核病(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DR-TB )的发病率创历史最高纪录,中国结核病耐药的严重程度在全球范围内仅次于俄罗斯,DR-TB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结核病实验室诊断和耐药性检测技术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共同关注的焦点[2]。MTB培养加药敏试验仍是目前临床广泛采用鉴定MTB及其耐药性的“金标准”,但它对结核杆菌尤其是耐药菌株的检出率很低,所需时间较长,无法满足临床辅助诊断与指导用药的需要[3,4]。反向点膜杂交(reverse dot blot hybridization ,RDB)法应用DNA探针、核酸杂交、酶联显色3方面技术,同时检测MTB多个药物的耐药性[5],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以临床分离株为对象利用RDB法初步构建了检测耐药结核杆菌的膜芯片及反应体系。本研究以石蜡包埋组织标本为对象,从DNA的提取方法、多重PCR的反应体系及膜芯片的杂交条件三方面对整个检测体系进行优化,并将优化后的PCR-膜芯片体系直接用于检测石蜡包埋组织及痰液等临床标本的非培养结核杆菌及其耐药情况,结合药敏试验及测序结果对PCR-膜芯片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目的:优化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膜芯片检测体系,探讨PCR-膜芯片技术直接应用于临床标本中结核杆菌耐药性检测的方法。方法:1、以石蜡包埋组织标本为对象,首先对提取DNA的方法进行优化。分别以氯化钠盐析法、酚-氯仿抽提法、一步法、试剂盒法提取石蜡包埋组织中结核杆菌的DNA,并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PCR及TB膜芯片分析所提取DNA的质量;2、根据课题组前期建立的结核杆菌多重PCR体系扩增石蜡包埋组织中结核杆菌的耐药基因,通过调整引物组合、模板DNA的加入量及PCR反应的循环次数进行优化;3、根据课题组前期建立的结核杆菌耐药膜芯片体系检测石蜡包埋组织中结核杆菌耐药基因突变,通过调整膜芯片杂交时间及显色时间进行优化;4、综合各项优化条件,构建优化后PCR-膜芯片检测体系。5、采集100例石蜡包埋的肺或淋巴结组织标本(结核病人80例,非结核病人20例),采集82例痰标本(结核病人64例,非结核病人18例);6、利用TB膜芯片检测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和痰标本中的结核杆菌IS6110基因,结果与抗酸染色镜检及痰涂片结果进行比较分析;7、利用优化的PCR-膜芯片检测体系,直接检测TB膜芯片阳性的石蜡包埋组织及痰标本中的结核杆菌及其耐药基因突变,结果与药敏试验及DNA测序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氯化钠盐析法提取的DNA (19.338±6.270μg)和一步法提取的DNA(20.050±5.591μg)最多(P<0.001),PCR与TB膜芯片验证显示氯化钠盐析法与酚-氯仿法提取到质量较高的结核杆菌DNA;2、扩增石蜡包埋组织中结核杆菌耐药基因的多重PCR的最适条件为:引物组合调整为RKE、IAG、PRP、RRI,模板DNA的加入量为5μl, PCR反应的循环次数为38;3、检测石蜡包埋组织中结核杆菌耐药基因突变膜芯片杂交的最适条件为:杂交时间为6h及以上,显色时间为15min;4、TB膜芯片检测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和痰标本中的结核杆菌IS6110基因,特异度分别为100%(20/20)和100%(18/18),灵敏度分别为52.5%(42/80)和81.3%(52/64)。5、优化后PCR-膜芯片直接检测石蜡包埋组织结核杆菌耐药基因突变,在42例TB膜芯片确认结核杆菌阳性的标本中,检出5例存在耐药基因的突变,其突变位点与测序结果基本符合。6、优化后PCR-膜芯片直接检测痰样结核杆菌耐药基因突变,在52例确认结核杆菌阳性的痰样中,检出5例存在耐药基因突变,其中4例临床药敏试验显示为耐药,该4例标本的PCR-膜芯片检测结果与药敏及测序结果基本符合;在痰培养阴性的样本中,PCR-膜芯片检测1例出现耐药基因突变,突变位点与测序结果一致,提示异烟肼耐药的可能。结论:1、氯化钠盐析法具有高效简便的特点,是较为理想的石蜡包埋组织结核杆菌DNA的提取方法。2、TB膜芯片检测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和痰标本中结核杆菌,检出率明显高于抗酸染色镜检法和痰涂片法。3、优化后PCR-膜芯片体系可直接检测石蜡包埋组织及痰样等临床标本结核杆菌耐药基因突变;48小时内提供耐药信息,为临床耐药结核病的快速诊断提供有意义的辅助参考。
武洁[10](2011)在《结核分枝杆菌及耐药结核分枝杆菌快速的检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研究背景结核病是当今世界对人类健康最具威胁的传染病之一,中国是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患病人数位居世界第二位,我国有近一半人口(约5.5亿人)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全国现有肺结核病人451万,同时每年因结核病死亡约有13万人,是各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死亡总和的2倍,因此结核病的防治仍是刻不容缓的任务。耐药结核病,尤其是耐多药(MDR)结核病和广泛耐药(XDR)结核病的出现更是给全球结核病控制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已成为结核病研究和控制领域亟待解决的难点之一。结核分枝杆菌生长缓慢的特性一直以来限制了临床对患者的及时诊断及治疗,寻找一种特异、敏感、早期、快速、简便的结核病及耐药结核病快速诊断方法是结核病控制的重要任务之一2.研究目的通过评估恒温扩增-防污染核酸试纸条在快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中的应用,以及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在快速检测耐药结核分枝杆菌中的可行性,为基层医疗单位建立了一种简便、快速、可靠的结核分枝杆菌及耐药结核分枝杆菌快速检测方法,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了有利信息,及时发现和治疗结核病人,同时大大缩短了临床对耐药结核病的早期诊断和正确治疗方案的制定,对控制耐药结核病的流行与传播有重大意义。3.研究设计本研究通过收集上海市某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肺科门诊就诊结核病患者痰液样本465例对其进行痰涂片抗酸染色、Lowenstein-Jensen(L-J)培养、Bactec MGIT/960 System (MGIT/960)液体培养及交义引物恒温扩增技术检测痰液中的结核分枝杆菌,评估该恒温扩增技术在结核分枝杆菌的早期诊断中的应用的可行性。研究还从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实验室2004年3月至2008年11月所收集MDR结核病人的结核分枝杆菌菌株中随机抽取158株,通过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检测判断菌株是否存在与异烟肼、利福平及乙胺丁醇耐药相关的常见基因突变,与DNA测序结果相比对,评估其作为临床耐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诊断和早期确诊的诊断依据。4.主要研究结果1)恒温扩增-防污染核酸试纸条在快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中的应用在465例结核病患者的痰液样本中,22例为操作过程中污染,10例为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为达到方法学间的可比性,本研究去除了污染病例及非结核分枝杆菌病例共计32例。在剩余的433例样本中,涂片抗酸染色、L-J培养、MGIT/960液体培养以及恒温扩增这4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7.4%(162/433)、47.1%(204/433)、51.3%(222/433)以及45.0%(195/433)。本研究中涂片抗酸染色的平均报告时间为4小时,MGIT/960液体培养的平均报告阳性时间为13天,L-J培养的平均报告阳性时间为30天,恒温扩增法自样本收集至最终报告时间为4小时。以MGIT/960液体培养为金标准,三种方法的检测灵敏度分别为涂片抗酸染色70.7%(157/222),L-J培养89.6%(199/222),恒温扩增法83.8%(186/222);检测特异度分别为涂片抗酸染色97.6%(206/211),L-J培养97.6%(206/211),恒温扩增法95.7%(202/211);经统计学检验三种方法与金标准相比较P值均小于0.05,有统计学显着差异。涂片抗酸染色、L-J培养及恒温扩增法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分别为67.9%、87.1%及79.7%。在AFB阴性MGIT/960阳性患者中,L-J培养法的检测灵敏度为70.8%(46/65),恒温扩增法的灵敏度为78.5%(51/65);L-J培养的检测特异度为98.0%(202/206),恒温扩增法为98.5%(203/206);经统计学分析二种方法与金标准相比较,P值均小于0.05,有显着性差异。Kappa一致性检验L-J培养为74.7%,恒温扩增法为81.7%。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该试剂盒不仅对结核分枝杆菌有很好的阳性检出率,特别是对涂片抗酸染色阴性培MGIT/960液体培养阳性的结核病患者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而且操作简便快速,无需特殊设备仪器,适合于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2)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评估本研究我们使用了一种全新的基于双重标记探针溶解曲线分析的RT-PCR方法,此方法针对rpoB 81bp核心区域、katG315、inhA启动子、ahpC启动子和embB306所设计的六种探针来检测临床标本。首先,选取10株突变区域较为广泛的MDR菌株,用单光路RT-PCR对其不同的突变位点进行溶解曲线分析,所有的耐药突变都能通过其溶解曲线与野生型菌株的差异来检测。其次我们选取了158株MDR菌株进行RT-PCR检测,与测序结果相比较,本方法的检测特异度和灵敏度均为100%。本研究提供了耐药结核检测的新技术,相比较其他RT-PCR方法,本方法只需要少量的探针,在双重反应中不同的探针可以使用同一种荧光基团来标记,因此本方法只需使用单通道RT-PCT仪即可。总之,此方法是一种全新的能够被广泛应用的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突变的检测手段。
二、矽肺结核痰标本结核分支杆菌快速培养药敏的临床分析总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矽肺结核痰标本结核分支杆菌快速培养药敏的临床分析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芜湖地区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及耐药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痰液涂片镜检 |
1.2.2 培养及药敏 |
1.3 耐药性判定 |
1.4 统计方法 |
2 结 果 |
2.1 病原菌分离情况分析 |
2.2 结核杆菌复合群患者一般请况分析 |
2.3 药敏情况分析 |
2.4 初、复治患者对8种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情况分析 |
2.5 调查对象耐药类型分析 |
3 讨 论 |
(2)影响矽肺结核患者治疗效果的因素及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类型 |
2.2.2 研究工具 |
2.2.2.1 调查问卷 |
2.2.2.2 随访问卷 |
2.2.3 治疗方法及疗效判定标准 |
2.2.3.1 治疗方法 |
2.2.3.2 疗效判定标准 |
2.2.4 资料收集方法 |
2.2.5 资料统计分析方法 |
2.3 质量控制 |
第三章 数据采集结果 |
3.1 社会学基本调查资料 |
3.2 临床表现结果 |
3.3 实验室检查结果 |
3.4 诊治过程情况 |
3.5 治疗效果情况 |
第四章 相关性、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
4.1 相关性分析 |
4.1.1 基本情况与治疗效果相关性分析 |
4.1.2 诊治过程与治疗效果相关性分析 |
4.1.3 合并其他症状与治疗效果相关性分析 |
4.1.4 实验室检查结果与治疗效果相关性分析 |
4.1.5 小结 |
4.2 单因素分析 |
4.2.1 年龄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4.2.2 性别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4.2.3 婚姻状况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4.2.4 职业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4.2.5 户籍类型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4.2.6 因症发现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4.2.7 家庭人均月收入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4.2.8 卡介苗接种史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4.2.9 用药不良反应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4.2.10 身体质量指数(BMI)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4.2.11 初次治疗持续时间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4.2.12 就诊次数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4.2.13 吸烟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4.2.14 饮酒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4.2.15 矽肺分期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4.2.16 耐药性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4.2.17 结核病灶数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4.2.18 实验室检查结果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4.2.19 伴发症状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4.2.20 并发症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4.2.21 小结 |
4.3 多因素分析 |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
5.1 不同矽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效果调查结果分析 |
5.2 影响矽肺结核患者治疗效果的一般资料因素分析 |
5.2.1 年龄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
5.2.2 婚姻状况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
5.2.3 身体质量指数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
5.2.4 吸烟与饮酒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
5.2.5 矽肺分期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
5.2.6 其他一般资料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
5.3 影响矽肺结核患者治疗效果的临床表现因素分析 |
5.4 影响矽肺结核患者治疗效果的实验室诊断结果因素分析 |
5.5 影响矽肺结核患者治疗效果的诊治过程因素分析 |
第六章 矽肺结核与单纯结核患者的临床分析 |
6.1 临床分析的意义 |
6.2 临床分析对象与分析方法 |
6.2.1 临床分析对象 |
6.2.2 临床数据分析的方法 |
6.3 治疗方案及诊断标准 |
6.3.1 治疗方案 |
6.3.2 矽肺分期标准 |
6.3.3 肺结核病情轻重标准 |
6.3.4 胸部CT吸收程度分级 |
6.3.5 疗效判定标准 |
6.4 临床对比分析结果 |
6.4.1 入选临床资料情况 |
6.4.2 矽肺与肺结核诊断顺序 |
6.4.3 矽肺结核的临床症状 |
6.5 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表现之间的比较 |
6.5.1 两组初治、复治病例数比较 |
6.5.2 两组临床合并症状比较 |
6.5.3 两组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比较 |
6.5.4 小结 |
6.6 影像学结果及病情严重程度比较 |
6.6.1 两组影像学结果 |
6.6.2 两组病情严重程度 |
6.6.3 小结 |
6.7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之间的比较 |
6.7.1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 |
6.7.2 两组肝功能损害的比较 |
6.7.3 两组疗程结束病灶吸收程度的比较 |
6.7.4 小结 |
6.8 讨论与分析 |
6.8.1 矽肺与结核病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
6.8.2 矽肺结核患者临床表现上的特点 |
6.8.3 关于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分析 |
6.8.4 治疗效果讨论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的建议 |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本论文涉及的相关概念 |
附录B 调查问卷与电话随访问卷 |
致谢 |
(3)结核分枝杆菌L型临床分离特征及其与初治耐药肺结核患者复发之间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绪论 |
第一章 MTB-L型的诱导和培养方法选择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3 方法 |
1.3.1 培养基配制 |
1.3.2 抗酸染色 |
1.3.3 结核分枝杆菌L型诱导 |
1.3.4 结核分枝杆菌L型菌的接种培养 |
1.3.5 结核分枝杆菌DNA扩增 |
1.3.6 L型液体培养基的性能实验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结核分支杆菌标准株L型诱导情况 |
2.2 培养基的选择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章 MTB-L型临床分离株的培养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3 方法 |
1.3.1 培养基配制 |
1.3.2 临床送检标本接种 |
1.3.3 抗酸染色 |
1.3.4 结核分枝杆菌鉴定 |
1.3.5 转种传代培养 |
1.3.6 返祖实验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入选患者的一般资料 |
2.2 菌株鉴定 |
2.2.1 结核DNA扩增 |
2.2.2 L型固体培养基镜下形态 |
2.2.3 MTB-L抗酸染色镜下形态 |
2.2.4 MTB-L革兰染色镜下形态 |
2.3 临床分离率 |
2.4 返祖实验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MTB-L与初治耐药肺结核患者复治关联性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3 方法 |
1.3.1 药物敏感试验 |
1.3.2 耐药基因芯片检测 |
1.4 相关概念 |
1.5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入选队列患者的一般资料 |
2.2 初复治患者分组研究结果 |
2.3 MTB-L分组研究结果 |
2.3 MTB-L与初治耐药肺结核复治之间的关系 |
2.5 MTB-L的药敏 |
2.5.1 MTB-L药物敏感试验 |
2.5.2 MTB-L耐药基因位点检测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结核分枝杆菌L型特征及临床意义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4)不明原因发热伴肺部阴影病因分析及XpertMTB/RIF对疑似肺结核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写名词对照 |
前言 |
诊断思路图 |
结核分子学方法评估技术设计路线 |
第一部分 不明原因发热伴肺部阴影的病因分布及临床特征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Xpert MTB/RIF检测技术对疑似肺结核的诊断价值评估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References |
硕士在读期间已发表论文及待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5)结核分枝杆菌L型的体外诱导及其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实验仪器 |
1.1.3 材料与试剂 |
1.1.4 实验方法 |
1.2 结果 |
1.2.1 结核分枝杆菌L型的诱导及其特性 |
1.2.2 L型菌返祖情况 |
1.2.3 结核分支杆菌的培养 |
1.2.4 普通结核分枝杆菌、诱导形成的L型菌的药物敏感性结果 |
1.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结核分枝杆菌L型细菌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Hain Test法用于脊柱结核诊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临床资料 |
2.2 各种方法的检测脓液标本的结果 |
2.3 各方法检测脓液标本 MTB 的报告时间 |
2.4 结核标本的耐药情况 |
2.5 Hain Test 法检测不同类型标本阳性率的结果 |
2.6 主要实验仪器及部分实验结果图片 |
3 讨论 |
3.1 综合参考标准的探讨 |
3.2 脓液标本的结果分析 |
3.3 结核脓液标本耐药的分析 |
3.4 各种方法检测报告时间分析 |
3.5 各类标本检测结果的分析 |
3.6 Hain Test法的评价及展望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7)结核分支杆菌的分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聚合酶链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及其衍生技术 |
1.1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 |
1.2 巢式聚合酶链反应 (Nested-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N-PCR) |
2 核酸探针检测法 (nucleic acid probe detection methods) |
3 PCR与核酸探针技术的联合 |
3.1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
3.2 PCR分子信标技术 (PCR-molecular beacon technology) |
(8)94例矽肺患者痰标本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标本取材 |
1.2.2 细菌分离鉴定 |
1.2.3 质控菌株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病原菌的分布 |
2.2 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
3 讨 论 |
(9)PCR—膜芯片?技术检测结核杆菌耐药基因突变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语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 试剂配制 |
3 技术路线 |
4 标本来源、分类及留取方法 |
5 标本处理及 DNA 的提取 |
6 石蜡包埋组织 DNA 提纯方法的比较 |
7 多重 PCR 扩增结核杆菌耐药基因体系的优化 |
8 多探针膜芯片检测结核杆菌耐药基因突变体系的优化 |
9 TB 膜芯片检测标本中结核杆菌的 IS6110 基因 |
10 PCR-膜芯片 检测标本中结核杆菌的耐药基因 |
11 DNA 测序验证 |
12 统计分析 |
结果 |
1 石蜡包埋组织 DNA 提取方法的比较结果 |
2 多重 PCR 反应条件的优化结果 |
3 多探针膜芯片杂交条件的优化 |
4 石蜡包埋组织标本的检测结果 |
5 痰标本的检测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核杆菌耐药机制及耐药基因 突变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结核分枝杆菌及耐药结核分枝杆菌快速的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恒温扩增-防污染核酸试纸条在快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中的应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评估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矽肺结核痰标本结核分支杆菌快速培养药敏的临床分析总结(论文参考文献)
- [1]芜湖地区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及耐药情况分析[J]. 陈继梅,李雪琳.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9(11)
- [2]影响矽肺结核患者治疗效果的因素及临床分析[D]. 王陆阳.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3]结核分枝杆菌L型临床分离特征及其与初治耐药肺结核患者复发之间的关联性研究[D]. 刘栋宾. 南华大学, 2019(01)
- [4]不明原因发热伴肺部阴影病因分析及XpertMTB/RIF对疑似肺结核诊断价值研究[D]. 谭云芳. 广州医科大学, 2017(02)
- [5]结核分枝杆菌L型的体外诱导及其耐药性分析[D]. 杨德福. 天津医科大学, 2017(03)
- [6]Hain Test法用于脊柱结核诊断的实验研究[D]. 陈琛. 山西医科大学, 2016(08)
- [7]结核分支杆菌的分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 代旭磊,柳爱华,宝福凯,文霞,赵勤,汪亚玲,吕松群. 现代预防医学, 2012(08)
- [8]94例矽肺患者痰标本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陈贤云,薛莲.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15)
- [9]PCR—膜芯片?技术检测结核杆菌耐药基因突变的应用研究[D]. 谭景尹. 广西医科大学, 2011(08)
- [10]结核分枝杆菌及耐药结核分枝杆菌快速的检测研究[D]. 武洁. 复旦大学,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