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论文_曹润,王邵军,陈闽昆,左倩倩,王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物量,微生物,土壤,人工林,杉木,森林,热带。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论文文献综述

曹润,王邵军,陈闽昆,左倩倩,王平[1](2019)在《西双版纳热带森林不同恢复阶段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对西双版纳热带森林恢复的响应,以西双版纳热带森林不同恢复阶段(白背桐Mallotus paniculatus群落、野芭蕉Musa acuminata群落、崖豆藤Mellettia leptobotrya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次生恢复阶段热带森林土壤MBC的时空动态特征。结果表明,演替阶段、取样时间、取样深度及其交互作用均对土壤MBC含量产生了显着影响(P<0.05或0.01)。不同恢复阶段热带森林平均土壤MBC含量表现为野芭蕉群落(1.36 g·kg~(-1))显着高于崖豆藤群落(1.10 g·kg~(-1))与白背桐群落(0.93 g·kg~(-1))(P<0.01);不同恢复阶段土壤MBC含量具有显着的季节变化,最高值均出现在6月,最低值出现在12月,且雨季(6、9月)高于干季(3、12月)。3个恢复阶段热带森林中土壤MBC含量均呈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递减的垂直分布。土壤温度与水分时空变化对土壤MBC具有显着影响(P<0.05),土壤温度与土壤水分能够分别解释土壤MBC的60%—90%与57%—92%。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总有机碳、全氮、水解氮是调控白背桐群落土壤MBC变化主要的影响因素,土壤全氮是野芭蕉群落土壤MBC变化最主要的决定因素,而全氮和硝态氮是崖豆藤群落土壤MBC时空动态主要的控制因素。因此,西双版纳热带森林植被恢复能够促进土壤MBC的积累但存在样地差异性,土壤MBC含量取决于样地微生境(如温度与水分)及土壤碳/氮养分的状况。(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沈芳芳,徐晋,陈官鹏[2](2019)在《长期氮沉降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长期(> 10a)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的影响,选择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定了4个水平的人工模拟氮沉降试验,分别是N0(0 kg·hm~(-2)·yr~(-1))、N1(60 kg·hm~(-2)·yr~(-1))、N2(120 kg·hm~(-2)·yr~(-1))和N3(240 kg·hm~(-2)·yr~(-1))。基于14a野外氮沉降处理后,利用氯仿熏蒸法和磷脂脂肪酸(PLFA)法,分析不同氮沉降处理水平对不同土层(0~20 cm、20~40 cm、40~60 cm)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均呈现随土层加深而降低的趋势,即0~20 cm> 20~40 cm>40~60 cm;低氮处理(N1)能促进土壤MBC的增加,而高氮处理(N3)抑制了土壤MBC和MBN;氮沉降处理对土壤的微生物类群总量(总PLFAs)、细菌生物量、真菌生物量、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没有显着影响,但N3处理显着降低了20~40cm土层的丛枝菌根真菌生物量。Pearson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微生物群落组成之间关系密切。该研究结果为预测长期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土壤微生物对其的响应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南昌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潘孝晨,唐海明,肖小平,李超,汤文光[3](2019)在《不同耕作和秸秆还田模式对紫云英-双季稻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微生物能够灵敏、准确地反映土壤质量变化,可综合反映土壤肥力和环境质量状况。为探明南方双季稻区不同耕作和秸秆还田模式对水稻(Oryza sativa L.)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以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双季稻种植模式大田定位试验为平台,设双季水稻翻耕+秸秆还田(CT)、双季水稻旋耕+秸秆还田(RT)、双季水稻免耕+秸秆还田(NT)、双季水稻旋耕+秸秆不还田(对照,RTO)4种土壤耕作处理,于2017年和2018年系统分析了不同土壤耕作处理对双季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和微生物熵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早、晚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各处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和微生物熵均表现为先增加再降低的变化趋势,均于齐穗期达到最大值;2个年份早、晚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各处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平均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317.2-822.4、276.9-616.8 mg·kg~(-1)和286.8-792.0、281.1-617.8 mg·kg~(-1);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平均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38.6-64.5、33.1-50.6 mg·kg~(-1)和37.8-64.6、33.2-50.6 mg·kg~(-1);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大小顺序均表现为:CT>RT>NT>RTO。早、晚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CT处理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和微生物熵均显着高于NT处理(P<0.05)。秸秆还田处理(CT、RT和NT)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熵均显着高于RTO处理(P<0.05)。CT和RT处理早稻和晚稻产量均显着高于RTO处理(P<0.05)。总的来说,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南方双季稻区稻田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均具有明显的影响,采用土壤翻耕、旋耕和秸秆还田模式对于增加水稻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微生物熵和水稻产量的效果为最佳。(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韩梅[4](2019)在《青海高原复种绿肥毛叶苕子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在小麦收获后复种绿肥毛叶苕子研究绿肥的培肥效应。在复种绿肥毛叶苕子的情况下,研究后茬作物小麦生育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小麦生育期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均表现为有毛叶苕子处理高于无毛叶苕子处理,其中施肥70%化肥+毛苕子翻压还田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最高。小麦苗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最低,至抽穗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达到最高,成熟期又有所降低。微生物熵在各时期的变化与微生物生物量碳一致,绿肥处理表现出明显较高的微生物熵。(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吴秀芝,刘秉儒,阎欣,刘任涛,安慧[5](2019)在《荒漠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微生物熵对沙漠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演替的方法,分析宁夏中北部盐池县荒漠草地不同沙漠化阶段(荒漠草地、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SMB)和微生物熵(qMB)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从荒漠草地到流动沙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分别降低46.1%、80.8%和30.0%.随着荒漠草地沙漠化程度的加剧,土壤微生物熵碳(qMBC)、土壤微生物熵氮(qMBN)、土壤微生物熵磷(qMBP)均表现为荒漠草地>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而土壤-微生物化学计量不平衡性(C∶N_(imb)、C∶P_(imb)、N∶P_(imb))基本呈增加趋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与C∶N_(imb)呈显着正相关,与N∶P_(imb)呈显着负相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与C∶P_(imb)呈显着正相关.冗余分析(RDA)显示,土壤生态化学计量(C∶N、C∶P)对微生物熵碳的负效应最明显.荒漠草地沙漠化显着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微生物熵.(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任涵,黄宝灵,康凯,丁玮,吕成群[6](2019)在《生物炭和益生菌对桉树幼苗生物量及其林下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施用益生菌和不同浓度生物炭对桉树幼苗生物量及其林下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为调控桉树生长的土壤理化环境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桉树幼苗为研究对象,进行2种浓度(20.0和40.0 t/ha)生物炭+5×1010CFU/mL益生菌水平的野外栽培试验,测定分析各处理桉树幼苗的生长量和干生物量、林下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氮素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结果】单独施用20.0 t/ha生物炭可显着提高桉树幼苗的茎、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P<0.05,下同),单独施用5×1010CFU/mL益生菌能显着降低桉树幼苗的树高、冠幅、地径、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单独施用5×1010CFU/mL益生菌或20.0 t/ha生物炭均能显着降低桉树幼苗林下土壤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而5×1010CFU/mL益生菌与20.0 t/ha生物炭混施可显着增加桉树幼苗林下土壤真菌数量。因子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放线菌数量与土壤因子[硝态氮(NO3--N)、微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量氮(MBN)]呈显着正相关,即微生物数量可反映桉树幼苗林下土壤营养状况和微生物数量;低浓度生物炭处理在各公因子上的得分和排名最高,表明施用适宜浓度生物炭能提升桉树幼苗林下土壤元素的固持能力和微生物数量。【结论】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等关系密切,施用20.0 t/ha生物炭可显着提高桉树幼苗的根、茎、叶生物量,同时能提高其对林下土壤营养元素的固持能力和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吴晓玲,张世熔,蒲玉琳,徐小逊,李云[7](2019)在《川西平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区域调查采样和统计分析,探讨了川西平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含量特征及其对气候、海拔、母质和土地利用等因素的响应,揭示了其关键影响因素,以期为川西平原地区土壤质量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的MBC、MBN和MBP含量表现为冲积土显着高于水稻土、潮土和黄壤(P<0.05),潮土MBC/MBN显着高于水稻土。气候和海拔的影响为:MBC、MBN和MBP含量随着≥0℃积温、≥10℃积温、年均温和年均降水量的增加呈指数减少,而随干燥度和海拔增加呈线性增加。不同成土母质中,MBC、MBN和MBP含量均为灰色冲积物显着高于老冲积物。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叁者含量为草地显着高于水田和旱地,水田、旱地和林地差异不显着。皮尔森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表明,MBC和MBN均与≥0℃积温、年均温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与海拔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MBP与母质呈现极显着负相关关系。逐步回归分析表明,MBC主要受年均温、干燥度、年均降水量和母质的影响; MBN主要受海拔、干燥度和年均降水量的综合影响; MBP主要受母质、年均温、≥10℃积温和年均降水量的调控。因此,川西平原土壤MBC、MBN、MBP能灵敏地反映不同采样点气候的变化,可为该区气候变化下土壤碳、氮、磷的响应预测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期刊2019年10期)

朱荣玮,葛之葳,阮宏华,徐瑾,彭思利[8](2019)在《外源氮输入下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分形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江苏北部沿海地区杨树Populus deltoides ‘Ⅰ-35’人工林不同量氮输入下土壤总有机碳(TOC)质量分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质量分数的时间动态特征以及土壤TOC质量分数随SMBC质量分数变化的分形特征。试验设置5种施氮水平,分别为N_0(施氮0 g·m~(-2)·a~(-1),对照), N_1(施氮5 g·m~(-2)·a~(-1)), N_2(施氮10 g·m~(-2)·a~(-1)), N_3(施氮15 g·m~(-2)·a~(-1)), N_4(施氮30 g·m~(-2)·a~(-1)),于2015年4, 6, 8, 10, 12月各采集1次样品进行土壤性状理化分析,并引入分形理论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处理下各个月份对土壤TOC质量分数影响极显着(P<0.01),土壤TOC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的分形维数(D)变化范围是1.805~1.949, D从大到小排序为N_3, N_2, N_4, N_1,N_0;在6月和10月,不同施氮水平处理对SMBC质量分数无显着影响(P>0.05),在4月、 8月、 12月,施氮水平对SMBC质量分数影响极显着(P<0.01), SMBC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的D变化范围是1.728~1.963, D从大到小排序为N_2, N_3, N_1, N_4, N_0;不同施氮水平处理下土壤TOC质量分数随SMBC质量分数变化的D变化范围是2.207~2.342, D从大到小排序为N_3, N_2, N_4, N_1, N_0;不同月份土壤TOC质量分数随SMBC质量分数变化的D变化范围是1.650~6.149, D从大到小排序为6月、 10月、 4月、 8月、 12月。综上, N_2, N_3中等施氮水平处理下,土壤TOC和SMBC随时间变化以及土壤TOC随SMBC变化的复杂程度更高。研究区6月和10月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比较强烈,土壤TOC质量分数随SMBC质量分数变化更具随机性和复杂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雅茜,方晰,冼应男,王振鹏,项文化[9](2019)在《亚热带区4种林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及酶活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位于亚热带丘陵区的长沙县大山冲林场选取地域毗邻、环境条件(立地、土壤、气候)基本一致的杉木人工林(CL)和3种次生林:马尾松-柯(又名石栎)针阔混交林(PM-LG)、南酸枣落叶阔叶林(CA)、柯-青冈常绿阔叶林(LG-CG),每种林地随机设置5个20 m×20 m的样地,分别采集表层(0—15 cm)和亚表层(15—3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B_C)、氮(B_N)、磷(B_P)和蔗糖酶(INV)、脲酶(URE)、酸性磷酸酶(ACP)、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分析4种林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及其与土壤化学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表层和亚表层土壤B_C、B_N、B_P和ACP活性依次为:CA> LG-CG> PM-LG> CL,INV和URE活性依次为:LG-CG> CA> PM-LG> CL,CAT活性依次为:CA> PM-LG> LG-CG> CL,说明森林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通径分析表明,土壤B_C、B_N、B_P的直接影响因素和主要影响因素分别为SOC和TN/TP,TN和TN/TP,TP和SOC/TP,而TN/TP与B_C之间,TN与B_N之间具有较强的负相关;INV、ACP活性的直接影响因素主要是TN、TN/TP,其中TN/TP与INV、ACP活性具有较强的负相关;URE、CAT活性分别为B_P/TP和B_P,B_C/SOC和SOC,其中B_P与URE活性具有较强的负相关,B_C/SOC、SOC两者与CAT活性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此外,土壤B_C、B_N、B_P以及INV、URE、ACP、CAT活性的剩余余项通径系数较低,说明土壤化学性质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以及土壤化学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对土壤酶活性具有较大的影响。土壤B_C、B_N、B_P之间及其与土壤酶活性呈显着正相关。(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4期)

陈闽昆,王邵军,陈武强,曹润,曹乾斌[10](2019)在《蚂蚁筑巢对西双版纳热带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蚂蚁筑巢能够改变热带森林土壤理化环境,从而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熵的时空动态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以西双版纳高檐蒲桃热带森林群落为对象,采用氯仿熏蒸法对蚂蚁巢地和非巢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熵时空动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蚁巢地平均微生物生物量碳及熵(1.95 g·kg~(-1),6.8%)显着高于非巢穴(1.76 g·kg~(-1),5.1%);蚁巢地和非蚁巢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呈单峰型时间变化趋势,而土壤微生物熵呈"V"型变化格局.2)蚁巢地和非巢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熵均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微生物生物量碳随土层加深显着降低,微生物熵则沿土层加深显着升高,但蚁巢微生物生物量碳及熵的垂直变化较非巢穴显着. 3)蚂蚁筑巢引起了巢内水分和温度的显着改变,进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熵的时空动态.土壤水分分别解释微生物生物量碳及熵的66%~83%和54%~69%,而土壤温度分别解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熵的71%~86%和67%~76%. 4)蚂蚁筑巢引起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熵产生重要影响.蚁巢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温度、全氮、含水率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容重、硝态氮,水解氮呈显着正相关,与土壤pH呈极显着负相关;除土壤微生物熵与pH呈显着正相关外,与其他土壤理化指标均呈显着负相关.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和温度对微生物生物量碳的贡献最大,而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对微生物熵的负作用最小.因此,蚂蚁筑巢能够显着改变微生境(如土壤水分与温度)及土壤理化性质(如总有机碳及全氮),进而调控热带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熵的时空动态.(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讨长期(> 10a)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的影响,选择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定了4个水平的人工模拟氮沉降试验,分别是N0(0 kg·hm~(-2)·yr~(-1))、N1(60 kg·hm~(-2)·yr~(-1))、N2(120 kg·hm~(-2)·yr~(-1))和N3(240 kg·hm~(-2)·yr~(-1))。基于14a野外氮沉降处理后,利用氯仿熏蒸法和磷脂脂肪酸(PLFA)法,分析不同氮沉降处理水平对不同土层(0~20 cm、20~40 cm、40~60 cm)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均呈现随土层加深而降低的趋势,即0~20 cm> 20~40 cm>40~60 cm;低氮处理(N1)能促进土壤MBC的增加,而高氮处理(N3)抑制了土壤MBC和MBN;氮沉降处理对土壤的微生物类群总量(总PLFAs)、细菌生物量、真菌生物量、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没有显着影响,但N3处理显着降低了20~40cm土层的丛枝菌根真菌生物量。Pearson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微生物群落组成之间关系密切。该研究结果为预测长期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土壤微生物对其的响应提供了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论文参考文献

[1].曹润,王邵军,陈闽昆,左倩倩,王平.西双版纳热带森林不同恢复阶段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变化[J].生态环境学报.2019

[2].沈芳芳,徐晋,陈官鹏.长期氮沉降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组成的影响[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9

[3].潘孝晨,唐海明,肖小平,李超,汤文光.不同耕作和秸秆还田模式对紫云英-双季稻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9

[4].韩梅.青海高原复种绿肥毛叶苕子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J].微生物学杂志.2019

[5].吴秀芝,刘秉儒,阎欣,刘任涛,安慧.荒漠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微生物熵对沙漠化的响应[J].应用生态学报.2019

[6].任涵,黄宝灵,康凯,丁玮,吕成群.生物炭和益生菌对桉树幼苗生物量及其林下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J].南方农业学报.2019

[7].吴晓玲,张世熔,蒲玉琳,徐小逊,李云.川西平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19

[8].朱荣玮,葛之葳,阮宏华,徐瑾,彭思利.外源氮输入下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分形特征[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9

[9].张雅茜,方晰,冼应男,王振鹏,项文化.亚热带区4种林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及酶活性特征[J].生态学报.2019

[10].陈闽昆,王邵军,陈武强,曹润,曹乾斌.蚂蚁筑巢对西双版纳热带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熵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其比...淹水培养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高浓度CO2和吡虫啉双胁迫对甘蓝土5 刺槐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季...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与主...

标签:;  ;  ;  ;  ;  ;  ;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论文_曹润,王邵军,陈闽昆,左倩倩,王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