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软岩巷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巷道,围岩,应力,石门,技术,机理,纳米。
软岩巷道论文文献综述
郭相平,郝登云[1](2019)在《深部软岩巷道围岩变形特征及全锚索支护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新元煤矿9102原回风巷的围岩大变形及支护构件变形失效等问题,分析了复杂高水平应力场和垂直应力场作用下原回风巷顶板围岩的裂隙发育状况及围岩变形破坏特征,结合现场实际在原回风巷20m处重新开掘一条回风巷。采用数值模拟分析了新掘回风巷的围岩应力环境,结合原有支护及现场实践提出了全锚索支护技术,并阐明支护机理。现场监测表明,新掘回风巷采用全锚索支护技术后,巷道围岩变形明显减少,且支护构件无变形失效,实现了对深部软岩巷道的围岩控制。(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期刊2019年12期)
黄庆享,郭强,曹健,钱万学,侯挺[2](2019)在《软岩大变形巷道破坏机理与支护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软岩大变形巷道围岩控制难题,以象山矿井南一石门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取样、物理相似模拟和FLAC~(3D)数值计算,分析了巷道围岩物理力学性质,掌握了巷道各阶段围岩基本变形规律,得出巷道变形表现为四周收敛,具有明显的软岩特征,变形速度达3~4 mm/d.研究发现:巷道底板极限平衡区最大深度为3.57 m,两帮极限平衡区最大深度为1.86 m,顶板极限平衡拱高度为4.26 m.基于上述分析,结合"自稳平衡圈理论",提出合理的巷道支护方案,采用直墙圆弧拱带反拱优化断面,确定了全断面采用锚杆锚索+钢筋梯子梁+金属网喷浆支护,对围岩极其破碎阶段进行注浆,顶锚杆长度2.4 m,锚索长度6 m;帮锚杆长度2.4 m,锚索长度4 m;底板采用长度1.5 m的注浆锚杆,全断面采用金属网喷浆封闭。该研究方案已被矿区采纳。(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吴振芳[3](2019)在《高应力软岩条件下巷道支护失稳机理及稳定性控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玉溪煤矿中央辅运大巷出现的严重变形破坏问题,采用了"锚网索+U型钢闭合环+底板注浆"联合支护方案。从现场勘查情况来看,新返修支护方案实现了对巷道围岩变形的有效控制。(本文来源于《山东煤炭科技》期刊2019年11期)
宋继栋[4](2019)在《软岩巷道支护技术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开发领域也逐渐开始进行新工艺开发技术的创新,资源开发作为我国建设领域资源的重要来源,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其中煤炭开采行业成为资源开发领域中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如何研究科学化技术已经成为资源开采方面专家所研究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在资源开采中,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难题,众所周知,开采行业作为一个高危性领域,在开采的过程中,受环境与地理位置的影响,都会对开采过程中的安全性造成很重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研究》期刊2019年14期)
张官禹,赵龙,尚玉强[5](2019)在《软岩巷道底鼓成因分析及关键控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西部矿井弱胶结软岩巷道易发生底鼓变形的问题,以新疆伊犁四矿21103水平石门为工程背景,通过围岩变形监测与现场观察,对软岩巷道的围岩变形特征及底鼓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伊犁四矿弱胶结软岩巷道具有岩性强度低、胶结性弱、裸露易风化、遇水易崩解、开挖大变形等特点,关键影响因素主要为底板岩性和结构状态、岩层应力、支护强度、水理作用。根据底鼓成因分析提出了巷道底板采用锚梁+锚杆+网喷+浇筑混凝土的联合支护技术,现场监测表明在巷道开挖后10 d内,底鼓速度小于顶板和两帮变形速度,开挖后10~40 d,底鼓以较为平稳的速度发展,直至50 d后底鼓基本保持稳定,说明底板联合支护结构发挥了较好的作用,该支护技术能够有效控制巷道围岩变形。(本文来源于《煤炭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11期)
王涛,杨景贺,付玉凯[6](2019)在《膨胀性松散破碎软岩巷道注浆材料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水泥基注浆材料对膨胀性松散破碎软岩的加固效果,通过实验室实验对XPM纳米灌注剂-水泥基浆材的流动性、固结率及固结体抗压强度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注浆材料的适宜配比。结果表明,使用XPM纳米灌注剂可显着减小水用量,减缓离析沉淀,提高流动度,增强泵注性;缩短凝固时间,减小收缩率,提高固化强度等多重作用,为保证注浆施工质量奠定了基础,并在玉溪煤矿井底车场巷道修复加固中进行了成功应用。(本文来源于《煤炭工程》期刊2019年10期)
王立强,和卢斌[7](2019)在《大断面软岩巷道高强锚注支护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新风巷顺槽顶板破碎、煤质较软,巷道出现冒顶、片帮和底鼓等复合型破坏,严重影响巷道回采作业等问题,赵庄煤矿提出了1305新回风顺槽加固方案,巷道顶板与帮部变形均得到有效控制,满足该巷道在其服务期间的正常使用。(本文来源于《山东煤炭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陈义军,时松[8](2019)在《高应力软岩巷道应力调整支护思路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采矿工程不断向深部发展,软岩问题日益突出,软岩巷道支护越来越成为我国地下工程建设的难题。长期以来,巷道支护研究一直未能改变传统的以支护结构为主的被动支护思路,常常导致大量高应力、大变形等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巷道支护失败。运用地质学、采矿学、结构力学和材料力学等理论,通过现场工程实践,提出了巷道应力调整支护法的主动支护思路,并对应力调整支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了探讨。研究成果在葛泉矿1528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得到了成功应用,探索出了一套软岩巷道支护的新思路,可为相关领域的类似软岩工程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现代矿业》期刊2019年10期)
张利子[9](2019)在《软岩巷道支护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在对目前巷道支护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介绍之后,分析不同类型软岩的特点,鉴于软岩巷道支护的原理,提出了比较常用的几种软岩巷道支护技术,以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装备维修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李彦斌,任杰,林启祥[10](2019)在《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刚柔耦合支护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高应力软岩巷道支护难题,以北京长沟裕矿为研究背景,在分析巷道围岩破坏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置孔释压刚柔耦合一次成巷技术,将释压材料放置于大刚度支架背部与柱脚处,形成围岩与支护的耦合作用。利用FLAC~(3D)数值模拟技术,对比分析原支护方案与置孔释压支护方案。研究结果表明:置孔释压支护方案能够有效释放巷道围岩高应力,巷道围岩基本处于弹性状态,围岩整体变形量小,自承能力强。现场实践验证了置孔释压刚柔耦合支护技术的可行性,为高应力软岩巷道支护提供新方法、新思路。(本文来源于《煤炭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软岩巷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软岩大变形巷道围岩控制难题,以象山矿井南一石门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取样、物理相似模拟和FLAC~(3D)数值计算,分析了巷道围岩物理力学性质,掌握了巷道各阶段围岩基本变形规律,得出巷道变形表现为四周收敛,具有明显的软岩特征,变形速度达3~4 mm/d.研究发现:巷道底板极限平衡区最大深度为3.57 m,两帮极限平衡区最大深度为1.86 m,顶板极限平衡拱高度为4.26 m.基于上述分析,结合"自稳平衡圈理论",提出合理的巷道支护方案,采用直墙圆弧拱带反拱优化断面,确定了全断面采用锚杆锚索+钢筋梯子梁+金属网喷浆支护,对围岩极其破碎阶段进行注浆,顶锚杆长度2.4 m,锚索长度6 m;帮锚杆长度2.4 m,锚索长度4 m;底板采用长度1.5 m的注浆锚杆,全断面采用金属网喷浆封闭。该研究方案已被矿区采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软岩巷道论文参考文献
[1].郭相平,郝登云.深部软岩巷道围岩变形特征及全锚索支护机理[J].中国矿业.2019
[2].黄庆享,郭强,曹健,钱万学,侯挺.软岩大变形巷道破坏机理与支护技术[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9
[3].吴振芳.高应力软岩条件下巷道支护失稳机理及稳定性控制分析[J].山东煤炭科技.2019
[4].宋继栋.软岩巷道支护技术研究与应用[J].当代化工研究.2019
[5].张官禹,赵龙,尚玉强.软岩巷道底鼓成因分析及关键控制技术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9
[6].王涛,杨景贺,付玉凯.膨胀性松散破碎软岩巷道注浆材料研究与应用[J].煤炭工程.2019
[7].王立强,和卢斌.大断面软岩巷道高强锚注支护技术研究[J].山东煤炭科技.2019
[8].陈义军,时松.高应力软岩巷道应力调整支护思路及应用研究[J].现代矿业.2019
[9].张利子.软岩巷道支护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J].装备维修技术.2019
[10].李彦斌,任杰,林启祥.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刚柔耦合支护技术研究[J].煤炭技术.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