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地利用复合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地利用,系统,土壤,饱和度,多功能,生态系统,综合指数。
土地利用复合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张影[1](2017)在《社会生态复合系统视角下的陇中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探究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社会生态复合系统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土地利用功能评价及其时空变化正引起国内外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评价体系,评价方法还处于探索过程中,以县域和乡镇为研究尺度的研究报道更为鲜见,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角度研究土地利用多功能的时空变化对安定区土地规划、资源开发、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等非常重要。定西市安定区位于陇中黄土丘陵区,地形起伏,自然条件差,是全国重点水土流失区域之一。本文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的视角出发,利用灰色关联投影法、层次分析法将单一的土地利用功能评价扩展到生态、经济、社会叁大功能,并进一步分析土地利用的八项子功能,分析了土地利用各功能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并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利用多功能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如下:(1)安定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草地为主,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5.66%和29.18%。1990-2015年草地和耕地的土地利用转换最大,耕地面积不断增加,草地面积先缓慢后快速下降,林地面积在2000年后以增加为主。研究区的景观破碎化程度、景观异质性和多样性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1990-2015年安定区土地利用总功能、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先降后增。2015年土地利用总功能、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分别为0.73、0.69和0.75,土地利用总功能和经济功能处于高度持续发展水平。社会功能1990-2015年波动变化,2000年的社会功能最高(0.65),2015年社会功能较低(0.51),安定区的发展重心由生态重心向经济重心转化。从各乡镇的综合发展来看,高峰乡、香泉镇、符家川镇、内官营镇、巉口镇、凤翔镇等的土地利用总功能相对较高,宁远镇和新集乡相对较低。(3)安定区的八个子功能按2015年的功能值从高到低依次排序是:生态调节、就业支持、社会保障、农业生产、居住家园、资源供给、生态维持和经济发展功能,其中生态调节、就业支持、社会保障和农业生产功能为高度持续发展水平。(4)1990-2015年安定区社会生态复合系统的土地利用多功能耦合性变化很小,基本持水平状态,空间差异小,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相互作用不强,处于拮抗阶段;土地利用多功能耦合协调性变化也较小,略高于复合系统功能的耦合性,处于中度耦合协调阶段。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两两间的偶合作用较低,处于拮抗阶段,两两间的耦合协调度较高,在0.5以上,为高度耦合协调阶段,系统的协同效应显现,且呈增长趋势。(5)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地利用多功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林地与土地利用功能的相关性相对最高,其中,林地与土地利用总功能、生态功能的相关性达到0.5以上,与经济功能、生态调节功能、经济发展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的相关性在0.3以上;耕地与生态维持功能呈较强的负相关关系,与生态功能负相关,与农业生产功能和就业支持功能正相关;草地与多个功能呈负相关;建设用地与经济功能及经济和社会的相关子功能呈正相关;水域、未利用地与土地利用功能变化的相关性较弱,水域、未利用地间接的影响土地利用功能变化,内部影响机制较复杂。(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7-05-01)
周翠,王丽平,章明奎[2](2008)在《平原地区复合土地利用系统中氮磷流失敏感区界定——以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正确识别平原地区复合土地利用系统中氮磷流失敏感区,利用美国农业部水土保持局设计的水文模型中的CN值描述地表状况,反映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下垫面对土壤氮、磷流失的影响;运用等标污染负荷计算方法评估不同类型污染源强度;建立了复合土地利用系统中土壤氮、磷流失敏感区的综合指数评价体系。构建的氮、磷流失评价方法在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的应用评价结果表明,氮磷流失敏感性高的区块主要为研究区内的居民区、畜牧场和一些施肥量大的种植区,而敏感性最低的区块集中在具有良好植被覆盖的绿化区。高的污染源和高的迁移因子迭加区构成了高的流失敏感区。(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08年05期)
罗铭,陈艳艳,刘小明[3](2008)在《交通-土地利用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系统论的复合系统理论,结合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和模糊数学的隶属度概念,构建了交通-土地利用复合系统的协调度模型.根据北京市具体情况,遵循科学性和实用性原则,选取了协调度评价指标.对北京市城八区的交通-土地利用复合系统的协调度进行了计算,得到的结论是:北京市过去及现在,交通-土地利用复合系统一直处于基本不协调状态,在采取了调整优化措施后,有望达到系统的协调发展.计算出了模型输入指标的优化目标值,使得改善调控措施更加有的放矢.(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期刊2008年04期)
张慧敏,章明奎[4](2008)在《城市复合土地利用系统中土壤磷素的积累和流失潜力的空间分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城市复合土地利用系统中土壤磷素的积累和流失潜力特点,以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为例,应用化学分析方法和GIS技术研究该校区复合土地利用系统中土壤磷素积累和流失潜力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研究区内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呈明显的增加趋势,磷素积累受城市化和大量施用有机肥、化肥等的影响.土壤磷素空间异质性非常明显,深受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土壤全P平均含量由高至低分别为畜牧场(3.22 g?kg-1)>果园(1.67 g?kg-1)>桑园(1.54 g?kg-1)>蔬菜地(1.52 g?kg-1)>教学区(1.37 g?kg-1)、绿化用地(1.37 g?kg-1)>水田(1.14 g?kg-1)>旱地(1.06 g?kg-1)>水旱轮作地(1.02 g?kg-1)、生活区(1.02 g?kg-1).研究区内土壤磷饱和度平均达22.29%,土壤水可提取态P明显高于一般农业区,有很高的P流失风险.土壤磷饱和度25%这一磷素流失风险临界指标也适合于对研究区土壤磷流失风险的评价,该指标大致与有效P 77 mg?kg-1和全P 1.20 g?kg-1相当.研究认为,城市复合土地利用系统中土壤磷素积累显着,磷素流失造成水体污染风险很大,应引起注意.(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08年04期)
杨璐,胡振琪,李新举,李晶,赵艳玲[5](2007)在《邹城市矿粮复合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山东省邹城市为试点,依据1990~2005年土地统计资料对该市矿粮复合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矿粮复合区内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较快,具体表现为耕地的快速减少,水域和未利用土地大幅度增加。由于水域面积的增加,15a间复合区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呈现增长趋势;在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的贡献率最大,在70%左右,其次为水域,且这2种类型贡献率变化最大,林地的贡献率在复合区内最小,一般在5%左右;生态服务功能在复合区和非复合区之间差别最大的是水分调节功能;在所有乡镇中废物处理和土壤形成功能都处于主导地位,废物处理功能大幅度增加,而土壤形成功能逐渐减少;复合区中生物多样性和娱乐功能有所增加,食物生产功能略有下降。(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07年12期)
土地利用复合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正确识别平原地区复合土地利用系统中氮磷流失敏感区,利用美国农业部水土保持局设计的水文模型中的CN值描述地表状况,反映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下垫面对土壤氮、磷流失的影响;运用等标污染负荷计算方法评估不同类型污染源强度;建立了复合土地利用系统中土壤氮、磷流失敏感区的综合指数评价体系。构建的氮、磷流失评价方法在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的应用评价结果表明,氮磷流失敏感性高的区块主要为研究区内的居民区、畜牧场和一些施肥量大的种植区,而敏感性最低的区块集中在具有良好植被覆盖的绿化区。高的污染源和高的迁移因子迭加区构成了高的流失敏感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地利用复合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张影.社会生态复合系统视角下的陇中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D].兰州大学.2017
[2].周翠,王丽平,章明奎.平原地区复合土地利用系统中氮磷流失敏感区界定——以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
[3].罗铭,陈艳艳,刘小明.交通-土地利用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8
[4].张慧敏,章明奎.城市复合土地利用系统中土壤磷素的积累和流失潜力的空间分异[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8
[5].杨璐,胡振琪,李新举,李晶,赵艳玲.邹城市矿粮复合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