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侵蚀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特征,时空,沉积物,组分,泥石流,粒度。
侵蚀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牛丽楠,邵全琴,刘国波,唐玉芝[1](2019)在《六盘水市土壤侵蚀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六盘水市是我国生态地位极其重要,水土流失又较为严重的城市。近些年,六盘水市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工程,为了定量分析六盘水市土壤侵蚀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本文基于RUSLE模型,利用降雨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土地利用数据等,对贵州省六盘水市1990-2015年土壤侵蚀模数和土壤侵蚀量进行定量模拟,分析其时空动态变化,利用地理探测器定量分析影响因素,并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①六盘水市土壤侵蚀以微度和中度侵蚀为主。土壤侵蚀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北盘江流域与南盘江流域交界处以及喀斯特山地地区,煤矿开采使植被覆盖等抑制土壤侵蚀因子减少作用,使局部地区土壤侵蚀程度加剧。②1990-2010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整体为下降趋势,2010-2015年为上升趋势。其中2000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最大,2010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最小。该变化由降雨可蚀性因子和植被覆盖度因子综合影响所致。③植被覆盖度因子和多年平均降雨量因子是影响区域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未利用土地、植被覆盖度小于0.3、坡度在25°以上和降雨量在1543~1593 mm之间的地区为高风险侵蚀区域。④植被覆盖度与土壤侵蚀在空间上全部呈负相关性,降雨因子与土壤侵蚀在空间上存在负相关性和正相关性。⑤土壤侵蚀改善区域大多分布在生态工程区域内,生态工程建设能够改善土壤侵蚀情况,不同生态工程保护侧重点不同导致土壤侵蚀改善程度不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六盘水市土壤侵蚀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六盘水市更宜退耕还林。(本文来源于《地球信息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翟国庆,韩明钊,李永江,王恩姮[2](2019)在《坡地黑土侵蚀区和沉积区不同有机碳库分配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采用Stewart物理-化学联合分组方法,以东北黑土区长期耕作坡耕地为研究对象,探讨坡上侵蚀-坡下沉积区不同稳定机制碳库(游离未保护、物理保护、生物化学保护、化学保护)分配特征。结果表明:坡上侵蚀区减少活跃碳库(游离未保护),但同时促进中等稳定机制碳库(物理保护)的更新,并富集惰性碳库(生物化学和化学保护);被侵蚀土壤有机碳(SOC)在坡下沉积区埋藏、固存,显着增加沉积区各碳库质量分数。坡上侵蚀区碳积累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生物化学保护SOC(61.5%)、化学保护SOC(27.8%)、物理保护SOC(5.9%);坡下沉积区碳积累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化学保护SOC(20.4%)、物理保护SOC(10.7%)、游离未受保护SOC(5%)。侵蚀区游离未保护SOC和沉积区生物化学保护SOC,对总有机碳的变化无明显响应。(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温志明,蒙红卫,孙启发,秦鼎[3](2019)在《基于云南水库沉积物粒度特征分析的土壤侵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侵蚀是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严重制约了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云南文山州水库的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分析,结合其降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文山州各区域水库粒度变化特征及周边的土壤侵蚀状况。33个水库沉积物粒度组分以粉砂(2~63μm)占优势,含量在80%~90%,黏土(<2μm)平均含量为10%,粗砂(250~2 000μm)平均含量为3. 96%,细砂(63~250μm)的含量极少,仅个别达到1%~2%。各水库沉积物的平均粒径为3. 8~22μm不等,约有一半的水库沉积物平均粒径在6~8μm;分选系数绝大多数都在1. 0~2. 0,分选较差;偏度SK大部分在-0. 1~0. 1,峰态除红舍克水库外均在0. 9~1. 11。分析结果表明,库区的土壤侵蚀程度与降雨量相关性不明显,而与水库距大型居民点的距离关系密切,即人类活动越强烈的区域水库周边土壤侵蚀越严重,可见文山州土壤侵蚀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人类活动。(本文来源于《环境生态学》期刊2019年07期)
张攀,姚文艺,刘国彬,肖培青[4](2019)在《砒砂岩区典型小流域复合侵蚀动力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鄂尔多斯高原砒砂岩区水力、风力、冻融交错侵蚀作用为研究对象,选择准格尔旗二老虎沟小流域作为研究流域,对侵蚀环境参数进行定位观测,统计分析水力、风力、冻融作用的年内变化过程。采用数据标准化后的层次分析法,揭示水力-风力-冻融交错作用过程,辨识高侵蚀风险发生的时阈及动力交错模式。研究表明:砒砂岩区复合侵蚀作用可分为风冻交错、风水交错和风水冻交错叁个典型动力组合模式,风水交错侵蚀是该地区的主要侵蚀模式;砒砂岩区年内存在叁个高侵蚀风险期,即风-冻融交错侵蚀期(2月上旬至3月中下旬),风-水交错侵蚀期(6月中上旬至8月中下旬),水-风-冻融交错侵蚀期(10月中旬至11月中下旬)。(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靳春香[5](2019)在《河南省1986-2015年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降雨侵蚀力是衡量降雨发生土壤侵蚀潜在能力的指标之一,研究其空间变化特征对评价水土流失危险性、揭示水土流失形成规律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依据河南省131个站点1986-2015年逐日降雨资料计算各站点降雨侵蚀力值,利用线性回归法和克里金空间插值法,对全省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河南省降雨侵蚀力值总体呈现随纬度增加递减即由南向北递减;②河南省降雨侵蚀力最大值基本均集中于伏牛山山地丘陵区与桐柏大别山山地丘陵区;③河南省全年12个月呈先增后减趋势,在7月份各地达到全年峰值,12月为全年最小值,四季平均降雨侵蚀力值表现为夏季最大,春季、秋季次之,冬季最小,且全年80%降雨侵蚀力集中在汛期。研究结果可为河南省水土流失监测、水土保持综合防治等工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本文来源于《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期刊2019年10期)
贾燕锋,吴锰,刘明波,周丽丽,范昊明[6](2019)在《长白山地丘陵区解冻期农耕地土壤侵蚀特征量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防治解冻期土壤侵蚀,以东北长白山地丘陵区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典型农耕地进行实测观测,分析不同坡位、局部坡度、坡向解冻期土壤侵蚀特征,量化土壤水分、温度、剪切力、反射辐射及局部坡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构建解冻期农耕地土壤侵蚀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解冻期土壤侵蚀从坡上、坡中到坡下依次增大,随局部坡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增长趋势减缓,南坡最大而北坡最小,不同坡位、局部坡度和坡向土壤侵蚀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局部坡度、土壤含水率、土壤剪切力、土壤温度和土壤反射辐射;通过逐步回归,构建了基于局部坡度、土壤含水率、土壤剪切力3个因子的解冻期农耕地土壤侵蚀预测模型(R~2=0.903)。研究结果可为解冻期土壤侵蚀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剑英,钟诚,王选仓,丁龙亭,朱家剑[7](2019)在《黄土路基边坡的雨水侵蚀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水力学、泥沙运动学为基础,从水流对土颗粒做功的角度探讨了坡面流的携砂能力,得出了雨水最大冲刷量的理论坡度值。通过室内模拟降雨对黄土边坡的冲刷试验,得出了坡度比、降雨强度等因素对坡面流含泥量及冲刷总量的关系。试验再现了雨水侵蚀黄土边坡的过程,总结描绘出侵蚀沟在黄土路基边坡纵断面上的分布规律,以及边坡平台与坡面流的相互作用,发现近坡脚侵蚀沟发育最严重,呈现逆源侵蚀的特点。通过分析试验数据,得出本次试验黄土边坡的最大冲刷坡度为41.1°,与理论值接近。(本文来源于《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期刊2019年10期)
杨孟豪,曹连海,夏帆,闫安,王诗星[8](2019)在《河南省许昌市降雨侵蚀力演变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许昌市13个降雨量观测点1956—2014年的月降雨量数据,结合线性回归、Mann-Kendall秩相关检验、滑动t检验、Morlet小波分析以及克里金空间插值等方法,研究许昌市多时间尺度降雨侵蚀力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近60年来许昌市降雨侵蚀力在全年、年内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趋势均不显着,全年、汛期、春季和夏季时间尺度上呈减少趋势,其余时间尺度上呈增加趋势;全年、汛期降雨侵蚀力的空间分布均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非汛期降雨侵蚀力呈现由西南向东北递减的趋势;许昌市全年、春、夏、秋和冬季降雨侵蚀力分别在1964、1998、1999、1969和1962年发生了突变;许昌市年降雨侵蚀力存在14、22、3年的第1、第2、第3主周期变化,季降雨侵蚀力也同样存在多个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7期)
李渊,刘子琦[9](2019)在《石漠化区不同土地类型土壤侵蚀与理化性质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石漠化治理区不同土地类型土壤侵蚀特征与养分分布差异,为区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以贵州石漠化治理区金银花地、花椒地、玉米地、草地为研究对象,利用~(137)Cs示踪技术与土壤侵蚀模型计算了不同土地类型的土壤侵蚀模数,分析了土壤剖面理化性质与碳氮储量特征。结果表明:土壤侵蚀模数从大到小依次为玉米地(3 176.40 t·km~(-2)·a~(-1))>花椒地(1 241.67 t·km~(-2)·a~(-1))>金银花地(961.65 t·km~(-2)·a~(-1))>草地(531.61 t·km~(-2)·a~(-1));金银花地、花椒地、玉米地、草地15~40 cm土层土壤容重平均值分别是0~15 cm土层的111.90%、110.30%、108.26%、112.39%,总孔隙度平均值分别是0~15 cm土层的88.06%、89.80%、85.79%、91.06%。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的剖面分布规律具有相似性,且存在表聚现象;受人为活动影响,玉米地与草地的土壤有机碳、总氮储量差异显着(P<0.05),金银花地与花椒地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有机碳储量大小依次为玉米地(11.89 kg·m~(-2))>金银花地(11.31 kg·m~(-2))>花椒地(11.10 kg·m~(-2))>草地(8.66 kg·m~(-2)),总氮储量大小依次为玉米地(1.74 kg·m~(-2))>花椒地(1.63 kg·m~(-2))>金银花地(1.62 kg·m~(-2))>草地(1.14 kg·m~(-2))。耕作活动与植被类型是影响不同土地类型土壤侵蚀与理化性质差异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森林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赵高文,王萌,杨宗佶,田宏岭,姜元俊[10](2019)在《震后泥石流沟内滑坡堰塞坝的侵蚀特征分析——以银洞子堰塞坝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强烈地震后的沟内滑坡堰塞坝是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重要物质来源,由于季节性降雨的间歇性和沟道地形的特殊性,泥石流沟内滑坡堰塞坝的侵蚀破坏过程与堵河型滑坡堰塞坝有明显区别,本文以银洞子滑坡堰塞坝为例,对此类堰塞坝的侵蚀破坏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多年的现场地质调查和理论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果:1)银洞子堰塞坝受到的侵蚀效应包括降雨导致的坡面汇流冲刷,溃口水流或泥石流的下切侵蚀、侧向侵蚀和溯源陡坎侵蚀;2)横向巨大高差导致该堰塞坝漫顶溃决时的初始溃口位于坝体侧面,水流或泥石流对溃口边坡的侧向侵蚀过程为单向侵蚀,在这种侧向侵蚀和下切侵蚀共同作用下,堰塞坝的溃口边坡越来越高,堰塞坝的稳定性降低;3)银洞子沟上、下游土体强度不同导致堰塞坝的坡面侵蚀效果不同,下游一侧坝体强度较弱,坡面汇流冲刷导致堰塞坝表面被两道大型拉槽分割,堰塞坝的整体性受到影响;4)银洞子堰塞坝特殊的物质结构导致溯源侵蚀陡坎向上游的发展速度缓慢,堰塞坝的侵蚀过程不一致。在多种侵蚀效应的共同作用下,银洞子沟滑坡堰塞坝下游部分的溃口边坡高度大、完整性差,很可能失稳形成二次滑坡,将导致大量松散物质进入新形成的沟道内,从而为泥石流活动提供物源储备。(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侵蚀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试验采用Stewart物理-化学联合分组方法,以东北黑土区长期耕作坡耕地为研究对象,探讨坡上侵蚀-坡下沉积区不同稳定机制碳库(游离未保护、物理保护、生物化学保护、化学保护)分配特征。结果表明:坡上侵蚀区减少活跃碳库(游离未保护),但同时促进中等稳定机制碳库(物理保护)的更新,并富集惰性碳库(生物化学和化学保护);被侵蚀土壤有机碳(SOC)在坡下沉积区埋藏、固存,显着增加沉积区各碳库质量分数。坡上侵蚀区碳积累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生物化学保护SOC(61.5%)、化学保护SOC(27.8%)、物理保护SOC(5.9%);坡下沉积区碳积累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化学保护SOC(20.4%)、物理保护SOC(10.7%)、游离未受保护SOC(5%)。侵蚀区游离未保护SOC和沉积区生物化学保护SOC,对总有机碳的变化无明显响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侵蚀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牛丽楠,邵全琴,刘国波,唐玉芝.六盘水市土壤侵蚀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9
[2].翟国庆,韩明钊,李永江,王恩姮.坡地黑土侵蚀区和沉积区不同有机碳库分配特征[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9
[3].温志明,蒙红卫,孙启发,秦鼎.基于云南水库沉积物粒度特征分析的土壤侵蚀研究[J].环境生态学.2019
[4].张攀,姚文艺,刘国彬,肖培青.砒砂岩区典型小流域复合侵蚀动力特征分析[J].水利学报.2019
[5].靳春香.河南省1986-2015年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分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9
[6].贾燕锋,吴锰,刘明波,周丽丽,范昊明.长白山地丘陵区解冻期农耕地土壤侵蚀特征量化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19
[7].王剑英,钟诚,王选仓,丁龙亭,朱家剑.黄土路基边坡的雨水侵蚀特征[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9
[8].杨孟豪,曹连海,夏帆,闫安,王诗星.河南省许昌市降雨侵蚀力演变特征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9
[9].李渊,刘子琦.石漠化区不同土地类型土壤侵蚀与理化性质特征[J].森林与环境学报.2019
[10].赵高文,王萌,杨宗佶,田宏岭,姜元俊.震后泥石流沟内滑坡堰塞坝的侵蚀特征分析——以银洞子堰塞坝为例[J].工程科学与技术.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