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红梅[1]2004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国有企业改制中土地资产处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小型国有企业的改制基本完成,越来越多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将逐步进行改制或深化重组。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的攻坚阶段,国有企业改制中土地资产如何合理处置就越来越重要,土地资产处置的好坏,直接影响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国家、企业、个人利益的合理体现。本文就是在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战略,将目前国有企业改制中出让、作价入股、租赁、授权经营、保留划拨这五种主要土地处置方式的不足和缺陷、处置方式之间的对比、土地资产处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列为重点研究内容,并结合具体工作实践,提出适应内蒙古自治区国有企业改制,土地资产处置的对策与建议。同时,提出灵活运用各种土地资产处置方式,促进内蒙古自治区国有企业改革的建议。
田洪阳[2]2016年在《TM公司IPO中土地有偿处置问题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国有煤炭企业全面深化改革,以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纷纷走上IPO之路。根据《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在IPO过程中,必须要对土地资产进行有偿处置,而土地有偿处置工作恰恰是制约国有煤炭企业IPO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本文以公司治理和企业产权为理论依据,以TM公司IPO中土地有偿处置问题为研究对象,分析了 TM公司的基本情况、IPO动因、土地资产特点、土地资产现状。在此基础上描述了 TM公司IPO中土地资产权属不清、股东之间意见难达成一致、土地有偿处置方案难确定的问题,以及案例企业采用土地资产确权、股东之间积极沟通、制定土地有偿处置方案的方式解决了土地有偿处置问题。根据对案例企业的分析,总结了土地资产管理规范是IPO中土地有偿处置成功的前提条件、IPO中土地有偿处置需要股东之间协调沟通、出让和作价入股相结合是IPO中土地有偿处置的最佳方式的案例价值点并加以分析。最后,结合TM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出引进先进的土地资产管理方式、职工住宅及公共设施占地的剥离、充分利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意识的改进建议。通过对TM公司土地处置问题的案例分析,发现本案例在剖析国有煤炭企业IPO中土地有偿处置问题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具有推广价值。
宁有民, 李汇[3]2007年在《改制中土地资产的处置与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T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许多国有企业都进行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中土地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部分,涉及国有企业中土地资产的评估也是土地评估机构评估工作中的重要业务。国有企业改革中土地评估
李涛[4]2004年在《城市土地市场运行与政策控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资源之一,其特有的稀缺性又决定了土地也是一种重要的资产,城市土地的资产特性表现得尤为明显。我国的城市土地为国家所有,在国有资产总值中占有相当高的比重,城市土地成为城市发展的命脉。但是无论从市场自身还是从政策管理角度来看,城市土地市场的建设明显滞后,阻碍了城市的发展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因此,系统地分析与总结城市土地市场运行状况和各阶段政策绩效,探讨土地市场运行规律及制度变迁的根源,更好地为城市建设服务成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本文从城市土地市场运行及相关政策的分析两大方面入手,通过对城市土地市场效率和与政策绩效的评价,揭示城市土地市场双重失灵的根源,提出了以实现效率与公平两大目标为基础的城市土地产权管理模式的创新思路,并分别探讨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能定位,提出了各级政府在政策制定和执行等方面的建议。全文共分叁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城市土地市场运行分析,重点研究城市土地市场的供需状况、价格体系和市场结构,并以南京市为实例建立了城市土地市场运行效率的评价体系。文中从土地的存量供给、增量供给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土地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供给变化特征,同时按投资性用地、消费性用地分别对土地市场需求进行研究,并进一步探讨影响土地需求的因素,通过市场均衡模型和实证数据分析不同层次土地市场的供求对比关系。 关于土地价格的研究以全面整理分析我国现行的土地价格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级各类土地交易价格的比较分析,总结土地价格在时间、空间和用途上的分异规律,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叁个层面探讨影响土地价格的主要因素,再进一步结合土地市场的供需分析,通过土地供给、需求与价格之间的实证分析,建立了不同类型的市场均衡的模型,揭示价格在土地市场中的作用。 在对市场供求与价格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城市土地市场的双层流转结构特征,通过从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两个角度建立了城市土地市场结构的理论模型,研究政府的多重身份特征和国家垄断制度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中对双层土地市场的差价进行了实证估算。 基于对城市土地市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本文进一步构建了以城市土地市场运行效率为评价目标,以反映城市土地市场化程度的指标为基础,包括四大因素、19个因子的评价指标体系,从土地市场化程度、市场供需均衡度、市场价格敏感度及收益成本合理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以南京市为实例,进行了城市土地市场运行效率评价的实证研究。 第二部分是对城市土地市场相关政策的分析。重点从城市土地的产权制度、市场管理模式、土地收益分配及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近年来的主要政策进行T绩效评价.城市土地产权制度的研究从制度变迁的各阶段分析入手,以现阶段的产权结构与各级市场的产权关系分析为基J出,重点讨论了其中存在的两大问题:城市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和土地产权权能不清,并进一步探讨了土地所有权残缺和使用权边界模糊的内在动因。 城市土地市场的管理模式以建国后至今的政策演变为切入点,较为详细地分析T各阶段,尤其是1 979年以后的制度变迁特征,并从制度均衡的角度分析讨论了土地一级市场的多轨制、年租制、耕地保护、土地储备制度和出让方式,二级市场的划拨、授权经营用地的流转、土地投机等各项难点问题。 土地收益的分配体制的研究从城市土地收益分配的不同方式总结着手,通过不同主体、不同供地方式间的收益分配的实证研究,指出现行的收益分配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诵出上建立了政府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政府与用地者间的多重博弃分析模型,探讨现行制度安排的根本原因。 政策保障体系主要指金融、法律、税收和中介服务等土地市场正常运行所必不可少的市场服务体系。本文通过以上研究,进一步对现行城市土地市场的相关政策进行了绩效评价,建立了城市土地的收益……成本的实证分析模型,指出制度安排中存在的缺陷及主要原因。 第叁部分为城市土地市场运行与政策控管的藕合研究.在前文的市场与政策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现行城市土地市场的双重失灵特征及其根源,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据,提出了效率与公平两大目标. 本文进一步以前文构建的政府效用函数为基础,通过产权管理的集权方式与分权方式的模型对比分析,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职能进行了重新定位,建议地方土地行政管理部门采取中央垂直管理模式,实行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地方政府的市场经营管理. 中央政府及全国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行为受多方因素的制约,如所有权收益保障、制度成本及公平与效率的冲突等,因此宏观调控的重点不是直接干预市场,而是从市场机制完善角度,进行城市土地产权管理的结构调整、土地总供给的控制、收益分配设计以及激励保障机制来实现调控目标. 地方政府行为受土地权利边界、协调成本以及政绩考核等因素制约,其经营管理的重心在于通过营造公平公开的市场环流来引导需求,完善与规范市场,并以价格、资金与成本…收益分析为土地资产?
佚名[5]2010年在《国土资源部关于促进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中指出国土资发〔2010〕6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及部其他有关直属单位,部机关有关司局:属地化改革以来,中央和属地化管理的国有地勘单位(以下简称"国有地
敖登[6]2005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城市土地资产收益流失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土地作为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进入二十一世纪,全国有不少城市实行了城市经营性战略,走“以城建城”之路,改计划经济时代城市只搞建设不搞经营为现在既搞建设又搞经营。一时间“经营城市”成为社会各界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在城市诸多资源中,土地是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经营城市说到底是经营城市土地。马克思指出,“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土地所有者可以凭借其所有权向土地使用者征收绝对地租,还可以根据土地使用者所用土地的不同区位、不同用途、不同收益,征收级差地租。城市土地资本运营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围绕城市经营战略,政府以土地所有者代表的身份,用经营手段运作土地资本,从而实现整个城市、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土地资本效益的最大化。我国目前国有土地资产总量在25万亿元左右,约是其他国有资产的3倍。但由于目前国有土地资产机制不完善,通过市场配置比例不高、划拨土地大量非法入市和随意减免地价挤占国有土地收益等原因,我国每年国有土地收益流失近100亿元。本文通过大量调查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土地资产,土地资产收益及其实质,土地资产流失的历史、形成、特点及原因,内蒙古自治区土地资产收益流失的数量和城市国有土地资产管理对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地较为深入地研究。研究阐明,土地资产收益是指土地资产拥有者,利用对土地资产的权力而获得的收益。一般来说,土地资产拥有者获得土地资产收益有两条途径:一种是通过自己直接经营土地而获得收益;另一种则是通过出让土地的某些权力,从他人经营的收益中获得部分收益。土地资产收益的实质,实际上就是土地所有者依据其对土地的所有权获得的地租。流失的土地资产收益,实为土地所有者应得的地租量。在内蒙古自治区,土地资产流失反映在土地运行的各个环节,如土地征用、土地综合开发(含房地产开发)及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自发转让过程。 本文认为,造成土地资产收益流失的主要原因一是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缺乏有效控制,难以充分实现土地资产价值;二是国有土地市场配置的比例不高,透明度低,划拨供地范围未能得到严格执行,大量依法应当有偿供应的土地仍以划拨方式供应;叁是划拨土地大量非法入市、隐形交易;四是土地使用者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增加容积率,逃避应补交的土地有偿使用费;五是随意减免地价,挤占挪用国有土地收益现象严重。因此,要从产权、市场、法制、宣传多方面综合进行治理,才能有效地加强土地资产收益的管理。
孙佑海[7]2000年在《土地流转制度研究》文中提出人口多,人均土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加强土地管理,盘活城乡土地资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切实保护耕地,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土地流转基本理论与制度为主题,对土地流转的基本范畴、历史演变、国外经验、理论基础、国内各类土地流转的运行规律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等作了比较系统的归纳、分析和研究,并对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流转制度提出了对策建议。 在第一章绪论中,明确了本研究的主题并对选题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的研究动态、本文拟回答和解决的几个问题、研究方法、思路与结构、创新与不足等作了简要说明。看重指出,为了管好土地,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缓解人地关系的紧张状况,采取各种用地管制措施是必要的,但是,决不能因此而忽视盘活土地资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对保护和节约土地的特殊作用。有效的土地流转制度是盘活土地资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抓紧做好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工作。 第二章揭示了土地流转的内涵及意义。指出,土地流转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既包括土地权利的流转,又包括土地功能(用途)的流转。本文将土地权利的流转作为研究的重点,指出土地权利流转的基本形式是土地使用权的初次流转(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和再次流转(土地使用者之间的权利流转)。与以上两个流转层次相适应,应当建立土地流转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第叁章简要论述了我国土地制度的历史演变和土地流转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完善过程。指出,在私有制社会里。土地流转一方面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也经常发生负作用,即在剥削制度的作用下,因土地过度兼并而导致农民失去生存条件,引发社会动乱。我国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不允许土地流转,大大影响了土地利用效率,而改革开放之后逐步允许土地流转,总体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在一些地方由于管理不当也发生了严重的土地炒卖行为。因此,国家既要鼓励土地流转,又要对土地流转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 第四章简要论述了国外土地流转制度。纵观国际土地制度的创新过程,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土地制度都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耕者有其田阶段(平均地权阶段)和农地规模经营阶段,每个阶段的到来都伴随着大规模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流转。租赁、买卖和抵押是资本主义国家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不同的国家根据本国的国情,制定了相应的土地流转制度和土地收益管理制度,这对我国土地流转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五章对土地产权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土地产权制度的分析,认为,国外土地流转制度之所以比较发达,对生产的促进作用比较明显,与其土地产权比较清晰、土地流转的机制比较合理有着密切关系;在西方土地经济学中,土地产权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而是每个国家都有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完善而具体的土地权利束制度,士地市场上的供求双方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供给能力,确定是否进行士地流转,如何进行土地流转,需要进行流转的是士地权利束中的哪部分权利,从而在多元化、多层次的上地流转市场中,合理、合法、方便地进行士地流转,以优化土地资骡的合理配置。这对建立、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现代上地流转制度,培育我国的土地流转市场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六章对士地流转的基础理论进行了研究。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企业学说、产权理论、地租理论和邓小平关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我国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特别是对加诀新时期我国士地流转的制度建设,促进以市场机制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同时,西方的一些经济学理论、特别是西方的古典地租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交易成本、制度变迁等理论;对于经济转轨型国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对于我国士地制度的创新和士地流转制度的完普,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现代民法理论中的物权理论和债权理论,其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与现代上地流转理论更是一脉相通,可以直接指导我国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第七章专门研究了农用地的内部流转。在农用地内绍的初次流转阶段,笔者鉴于农户因农地承包权不稳定等原因不愿意或者无能力进行土地流转的实际情况,建议通过落实家庭承包经营制。进一步扩大农户的上地权利,通过向承包户发放《农村上地使用权证》,确认农户的承包权为物权,通过尽快制定《物权法》,对农户的权利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为了解决“增人个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土地长期承包政策与“土地权利人人平等”的上地调整理山在实践中的矛盾;笔者建议向已经承包士地的农户收取“士地先占费”,用于解决土地承包后新出牛的农民因无地可分。无地可种造成的生活困难,例如用于其生活补贴和非农产业枝能培训等。同时,建议取
陈宇[8]2012年在《中国土地收支预算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威廉·配第曾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随着改革的发展深入,土地财富资源不断地涌现,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发展面临各种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土地收益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比例不断攀升,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却并未形成有效的收支管理模式,这不仅加剧了地方政府对土地收益依赖性,也助长了地方政府土地收支分配行为的随意性。因此,深入探究土地出让金的收支渠道,将土地出让收入由过去预算外资金管理方式转变为“体制内+预算内”的管理方式,努力构建土地收支预算管理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叁大部分:第1章和第2章为基础研究部分。第1章重点介绍了本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与框架、主要概念界定及研究方法。第2章深入阐述了土地收支预算管理研究的基本理论,并对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评析。第3章至第7章为主体研究部分。第3章深入研究中国土地收支预算管理的历史沿革,实证考察中国土地收支预算管理现状,总结中国土地收支预算管理的总体特征。第4章探讨了中国土地收支预算管理的计划调节功能、收入分配功能和反映监督功能。第5章具体分析了中央地方政府间的“非零和博弈”特征,阐释中央地方政府间利益博弈的经济学分析及Nash讨价还价博弈解,构建中央对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支预算管理的博弈支付矩阵,并以省际土地出让收支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土地出让收入对地方经济增长效应。第6章重点探讨了构建中国土地收支预算管理的目标模式,提出了构建土地收支预算的指导思想与原则、土地收支预算管理流程,以及重构土地收支预算管理框架的初步建议。第7章从体制机制、考评工作机制,以及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叁个方面进行中国土地收支预算绩效评价。第8章为全文的总结部分。该章节系统归纳了全文研究结论,指出了本文的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同时也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1)土地出让收支预算体制的演进是多方博弈过程,而这种博弈也是一种相互依存、互相妥协与合作的“非零和”博弈。在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非零和博弈中,(努力征收,预算内管理)是该博弈的一组占优策略均衡,此时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效用之和达到最大,由此实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2)自2007年以来,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非零和”博弈,拓宽了中央财政的预算监督范围,地方土地出让收支以政府性基金预算方式纳入了中央财政的监管视线,由此土地出让收支实现了“由体制外走入体制内、由预算外列入预算内”的巨大转变。(3)利用2001-2009年间省际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检验发现,土地出让收入占地区GDP的比重越大,越能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较高的固定资产投资能够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社会就业人口增长可以推动经济增长,同时适度的通货膨胀率也有效刺激了地方经济增长。(4)新的土地收支预算管理模式是在现有土地出让收支预算管理的基础上,将土地出让收支预算单列为财政预算结构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借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的构建模式,将当前的土地出让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编制成综合性的土地收支预算,构建成一个完整独立的土地预算体系,有利于提高政府预算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同时能够增强土地收支预算的约束力和透明度,以更好地接受人大和社会的监督管理。本文的研究创新主要体现在:(1)融合制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立足土地收支预算管理这一视角,建立将土地收益纳入财政预算的制度模式和技术体系。(2)首次采取事件研究的分析方法,通过设置指标,采集数据,回归模型分析等步骤,实证评价了我国的土地收支预算管理影响因素和绩效考评。(3)深入分析土地出让收支预算的起源、现状及问题,突破现有的财政预算体制安排,大胆提出将土地出让收支预算单列成财政预算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尤其是设计创新技术方法、管理流程、绩效评价等政策制度,为我国转型期的土地预算管理实践提供重要参考。
张明[9]2005年在《城市土地整理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人口不断增加、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地矛盾愈来愈尖锐。2003年度全国建设占用耕地22.9万公顷,比2002年增长17%;耕地面积由2002年年末的1.26亿公顷下降到2003年年末的1.23亿公顷,而中国的人口却以每年近1000到1200万人的速度在增长,人均耕地只相当于世界人均的43%。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中国采取了“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土地资源的占用受到了严格的控制。为实现有限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解决好“吃饭与建设”的矛盾,各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保持耕地“占补平衡”。要实现上述目标,出路只有两条:一是开垦宜农荒地,直接增加土地面积;二是开展土地整理,利用现有存量土地,通过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变用地结构而腾出土地。长期以来,我国土地利用十分粗放,浪费严重,通过土地整理增加土地资源的潜力很大。土地整理作为落实我国基本国策、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解决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土地供求矛盾、协调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主要手段,已在我国各地蓬勃开展起来。 城市土地整理手段作为土地整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由于一方面,城市土地整理还是新生事物,人们对其理论认识的深度不够;另一方面,人们的风险意识普遍不强,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城市土地整理过程中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其带来的损失,更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来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致使在实际中城市土地整理的风险不断发生,既影响了城市土地整理收益的实现,也阻碍了城市土地整理事业的发展。因此,为保证我国的城市土地整理事业的顺利发展,防范风险的发生,迫切需要对城市土地整理风险进行全方面的研究,从理论上研究其风险的特征、风险类别、风险成因及风险管理理论,从实践上提出风险管理与防范的方法,为城市土地整理服务。 正是基于上述理论上和现实上的需要,本文对城市土地整理风险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是:探寻城市土地整理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影响整理项目顺利实施、影响预期收益实现的各种风险因素,对这些风险因素的种类、特性、风险发生机率以及风险损失等方面加以分析研究,构建恰当的风险分析模型来评估城市土地整理风险,并针对分析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从而减少风险、抑制风险,为城市土地整理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借鉴意义。本研究分为导论和正文两部分。 导论部分对选题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城市土地整理风险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研究体系与结构进行了简介。
于芳[10]2013年在《城市土地储备资金短缺解决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土地储备是一项资金密集型工作,土地储备的每个环节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土地储备资金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土地储备制度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由于我国土地储备制度建立时间不长,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现有研究虽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但缺乏系统地解决问题的整体架构。本文尝试从资金供给与资金需求的角度探讨解决土地储备资金短缺问题的办法,以完善土地储备制度。本文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方法,运用土地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等知识,从土地储备的制度、管理与融资叁个层面并结合土地储备的实践,构建叁位一体的土地储备资金瓶颈解决机制,希望能为这方面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土地储备制度层面。完善的土地储备制度是土地储备融资的必要条件,论文从土地储备融资的角度,分析了土地储备的立法、目标和机构性质。论文从法律效力位阶的角度对土地储备法律体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应将土地储备制度纳入土地管理法的建议;基于制度变迁理论对土地储备目标进行了动态考察,将储备目标划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分析了以公司形式出现的土地储备机构运作模式,指出无论是事业单位的储备机构还是公司形式的储备机构,其实质都是事业单位法人。2.土地储备管理层面。论文按着土地储备的运作环节即土地收购、一级开发和储备的程序,从控制成本的角度优化了土地储备管理系统。首先,论文分别从土地产权、土地增值和地租的角度分别分析了土地储备收购价格内涵,明确土地储备收购价格包含内容;其次,将土地储备机构与土地一级开发企业统一于委托—代理理论框架下,建立了土地储备机构与土地一级开发企业委托—代理模型并对激励强度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认为较合理的控制开发成本的做法就是一级开发资金由开发企业筹集并承担部分开发风险,从而提出了土地一级开发应采用BT模式的建议;最后,基于存储理论,借鉴EOQ模型建立了土地储备量模型,为解决土地储备适度规模的问题提供参考。3.土地储备融资层面。依据土地储备融资特点、土地储备目标及储备机构性质和我国金融管制要求,提出了国有土地收益基金的设想。
参考文献:
[1]. 内蒙古自治区国有企业改制中土地资产处置问题研究[D]. 沈红梅. 内蒙古大学. 2004
[2]. TM公司IPO中土地有偿处置问题案例研究[D]. 田洪阳.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6
[3]. 改制中土地资产的处置与评估[N]. 宁有民, 李汇. 首都建设报. 2007
[4]. 城市土地市场运行与政策控管研究[D]. 李涛. 南京农业大学. 2004
[5]. 国土资源部关于促进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J]. 佚名. 国土资源通讯. 2010
[6]. 内蒙古自治区城市土地资产收益流失问题研究[D]. 敖登. 内蒙古大学. 2005
[7]. 土地流转制度研究[D]. 孙佑海. 南京农业大学. 2000
[8]. 中国土地收支预算管理研究[D]. 陈宇. 华中科技大学. 2012
[9]. 城市土地整理风险管理研究[D]. 张明. 华中农业大学. 2005
[10]. 城市土地储备资金短缺解决机制研究[D]. 于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土地储备论文; 土地流转论文; 预算管理论文; 土地整理论文; 土地产权论文; 土地出让方式论文; 产权理论论文; 资金预算论文; 预算控制论文; 预算调整论文; 资产处置论文; 预算执行论文; 社会风险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土地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