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沉积环境格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盆地,环境,滩涂,鄂尔多斯,格局,沉积物,中生代。
沉积环境格局论文文献综述
厉成伟,赵萌,陶燕东,钟胜财,于克锋[1](2018)在《滨海湿地植被-土壤相互作用及其对沉积环境分异的响应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展滨海湿地植被与土壤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对湿地植被修复工程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旨在解析海叁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如何响应湿地土壤沉积环境的改变,并建立植被指数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统计关系模型。选择南汇东滩滩涂,采集了2015—2017年32个采样点的土壤理化参数数据及高程数据,以及7个采样点的海叁菱藨草光谱反射率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Arc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植被指数、土壤理化参数及滩涂高程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将高程变化与NDVI变化的幅度分为12个级别,取中值6作为分析的阈值。结果表明,高程变化值与NDVI变化值同时不低于6的区域占总区域面积的51.45%,主要集中在研究区东部,西部有小范围分布。80.45%的NDVI变化值为级别6及以上区域包含在滩涂高程变化值为级别6以上的区域里,同时,围垦后南汇东滩高程逐年增加,NDVI值也呈增加趋势。这表明,在一定范围里,滩涂高程与植被NDVI变化在空间动态里具有同步性。滩涂高程与土壤理化因子地统计分析表明,高程与土壤盐度、含水率具有统计显着性的空间相关性,土壤盐度、含水率是显着影响海叁棱藨草群落空间分布的主导土壤因子。研究表明,沉积环境分异所导致的高程变化是海叁棱藨草空间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而基于NDVI的植被指数研究有利于从宏观上把握植被群落的变化及扩散的整体格局动态。(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8年11期)
闫小雄[2](2001)在《鄂尔多斯中生代盆地古物源分析与沉积环境格局恢复》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勘探已经持续了近一个世纪,盆地基础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认为:在中生界油藏的诸多成藏地质条件中,发育良好的储层砂体是基础,多类型圈闭是条件;在当前各项研究中,查明良好的渗透性砂体的形态及其展布就显得十分重要,即精确确定上叁迭统延长组的湖泊叁角洲和水下扇、延安组的河道砂体的位置、形态及其展布方向,对指导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文主要采用古流与古物源分析的方法,同时借助盆地分析的其他方法如地层厚度对比法等作为辅助手段,研究盆地古地貌、河湖展布、岸线的分布位置及盆地原型,最终揭示盆地各个沉积时期的沉积环境格局、沉积和沉降中心的关系,为确定渗透性砂体的形态及其展布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研究结果认为:鄂尔多斯中生代盆地具有多物源区。多物源区是指盆地的北缘、西缘、南缘在不同时期均可作为盆地的主要物源区,并且物源既有的来自周缘古老褶皱带、造山带,也有来自盆地内部的沉积岩。盆地中生代的沉积相主要以湖泊相、湖泊叁角洲、河流相、河流叁角洲为主,经历了湖盆范围扩大—缩小—扩大的几个旋回,沉积相带一般呈东西向展布,形成了中生界油藏的主力烃源岩和储集层。盆地沉积中心由东向西迁移,沉降中心却一直由西向东迁移。这种迁移规律控制了上叁迭统和中下侏罗统烃源岩及储集岩的时空分布及配置关系,从而决定了油气藏的空间分布及展布规律。盆地在晚侏罗世早期的构造—热事件后开始生油,其生油中心位于盆地东南部。盆地现今的叁迭系油藏有利地区为盆地的中部偏北和西南地区,侏罗系油藏的有利地区在盆地的中西部地区。(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01-04-01)
李文厚,周立发,柳益群,梁世君,龙道江[3](1997)在《吐哈盆地沉积格局与沉积环境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论述了吐哈盆地晚石炭世、早叁迭世、晚二迭世早-中期、晚二迭世晚期-早叁迭世、中晚叁迭世、早中侏罗世、中晚林罗世和白垩纪-新生代的沉积格局和物源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吐哈盆地的演化特征,认为,从晚石炭世至叁迭纪,吐哈盆地和博格达地区由裂谷盆地逐渐演化为坳陷型盆地.早中侏罗世,吐哈盆地与准噶尔盆地一起成为统一的准平原化坳陷型盆地.到了中晚侏罗世,统一的大盆地开始解体,至第叁纪和第四纪,吐哈盆地北部才发展成为前陆盆地.(本文来源于《新疆石油地质》期刊1997年02期)
沉积环境格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勘探已经持续了近一个世纪,盆地基础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认为:在中生界油藏的诸多成藏地质条件中,发育良好的储层砂体是基础,多类型圈闭是条件;在当前各项研究中,查明良好的渗透性砂体的形态及其展布就显得十分重要,即精确确定上叁迭统延长组的湖泊叁角洲和水下扇、延安组的河道砂体的位置、形态及其展布方向,对指导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文主要采用古流与古物源分析的方法,同时借助盆地分析的其他方法如地层厚度对比法等作为辅助手段,研究盆地古地貌、河湖展布、岸线的分布位置及盆地原型,最终揭示盆地各个沉积时期的沉积环境格局、沉积和沉降中心的关系,为确定渗透性砂体的形态及其展布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研究结果认为:鄂尔多斯中生代盆地具有多物源区。多物源区是指盆地的北缘、西缘、南缘在不同时期均可作为盆地的主要物源区,并且物源既有的来自周缘古老褶皱带、造山带,也有来自盆地内部的沉积岩。盆地中生代的沉积相主要以湖泊相、湖泊叁角洲、河流相、河流叁角洲为主,经历了湖盆范围扩大—缩小—扩大的几个旋回,沉积相带一般呈东西向展布,形成了中生界油藏的主力烃源岩和储集层。盆地沉积中心由东向西迁移,沉降中心却一直由西向东迁移。这种迁移规律控制了上叁迭统和中下侏罗统烃源岩及储集岩的时空分布及配置关系,从而决定了油气藏的空间分布及展布规律。盆地在晚侏罗世早期的构造—热事件后开始生油,其生油中心位于盆地东南部。盆地现今的叁迭系油藏有利地区为盆地的中部偏北和西南地区,侏罗系油藏的有利地区在盆地的中西部地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沉积环境格局论文参考文献
[1].厉成伟,赵萌,陶燕东,钟胜财,于克锋.滨海湿地植被-土壤相互作用及其对沉积环境分异的响应格局[J].生态学杂志.2018
[2].闫小雄.鄂尔多斯中生代盆地古物源分析与沉积环境格局恢复[D].西北大学.2001
[3].李文厚,周立发,柳益群,梁世君,龙道江.吐哈盆地沉积格局与沉积环境的演变[J].新疆石油地质.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