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集作用论文_高烨炀,李晔,李东明,陈丽虹,魏建兵

导读:本文包含了富集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幔,重金属,土壤,作用,等离子体,油茶,电感。

富集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高烨炀,李晔,李东明,陈丽虹,魏建兵[1](2019)在《鞍山某铁矿区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是土壤污染整治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近几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同时也是现今土壤污染治理中环境友好、成本低廉的技术。本文采集几种植物样品,研究其富集作用及迁移转化的情况,以为尾矿区土壤修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并根据初筛结果,选择适宜的修复植物和修复方法,从而为矿区土壤环境生态修复提供数据积累和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期刊2019年16期)

张乐添[2](2019)在《碱蓬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富集作用及在湿地污染修复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湿地作为一种具有多种功能和蕴含丰富资源的生态系统,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同时也是野生动植物的主要栖息地。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生产活动产生的废弃物不断的进入湿地,对湿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重金属作为一种不可被降解的污染物能够通过水体以及大气的运输进入湿地并不断累积,其毒性以及可通过食物链放大的特点是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因此,对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刻不容缓。目前,重金属污染的主要修复方法有物理淋洗法、化学沉淀法以及植物修复法等,植物修复法由于具有实施成本低、修复过程绿色环保等优点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选取秦皇岛湿地为研究区域,通过对比耐高盐碱蓬体内重金属含量以及种植碱蓬后不同月份的表层沉积物和柱状沉积物中重金属浓度的变化,分析耐高盐碱蓬对不同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以及重金属在碱蓬体内的分布与迁移;探讨碱蓬种植后表层沉积物与柱状沉积物中重金属浓度变化,以期为耐盐植物进行湿地修复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耐高盐碱蓬体内,Fe(0.4~2.1 g?kg~(-1))、Zn(11.69~23.32 mg?kg~(-1))、Cu(5.08~9.21 mg?kg~(-1))的含量较高,这些元素都是植物自身生长发育的必须元素。碱蓬对除Cr外的所有重金属生物富集系数最高值均出现在9月,说明碱蓬在7月至9月间根系与土壤活动剧烈,根部对重金属的吸收能力提高,同时碱蓬对Cd、Mo、Cu、Zn、As的生物富集系数大于1,对Mo、Zn、Cd的转移系数大于1,表明碱蓬主要吸收土壤中的Cd、Mo、Cu、Zn、As,并将其中的Cd、Mo、Zn转移到叶片中储存;富集系数的研究表明,碱蓬对土壤中的Cd、Mo、Zn、Cu具有一定的移除能力。(2)对研究区域的背景调查显示,土壤中重金属的平均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Fe>Zn>Cr>Pb>Ni>Cu>As>Mo>Cd,所有重金属的浓度偏低,处于较清洁的水平,重金属浓度较高的站位分别位于河流与陆地附近,可能受到来自水体与陆地污染的影响。种植碱蓬后种植区表层土壤中Cu、Zn、As、Mo和Cd的浓度在2月至9月间分别降低了13.11%、11.63%、15.32%、49.40%和30.59%,同时柱状土壤中Cu、Zn、As、Cd在(0~5 cm)层浓度低于或近似于(5~10 cm)层浓度,表明碱蓬对这些元素的吸收富集;Cr、Ni、Mo的表层浓度高于次表层,说明碱蓬对这些元素具有固定作用,能够防止其向深层土壤中迁移。(3)种植区中Cu、Zn、Mo、As可提取态的含量在5月至7月间均有所降低,Cu的可提取态浓度在5月至7月间降低了64.45%,这与Cu的可交换态与碳酸盐结合态浓度较高有关,Mo、Cr的有机物结合态含量升高同时可交换态含量降低,体现出碱蓬根部对重金属的固定,Cd的可提取态含量升高可能是受外来污染的影响。Fe的可提取态的含量降低可能是向残渣态转化,而Ni、Pb的可提取态以及各形态所占的比例变化不大。(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赵新苗[3](2019)在《地幔再富集作用对岩石圈地幔Fe-Mg-Ca同位素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目前的大洋玄武岩和华北地幔橄榄岩捕虏体的Fe-Mg-Ca同位素研究结果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地幔再富集作用对岩石圈地幔Fe-Mg-Ca同位素组成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认识华北岩石圈地幔物质组成转变的方式提供新途径。统计结果表明,没有受到地幔交代作用影响的橄榄岩,其Fe-Mg-Ca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小,而地幔再富集作用会导致岩石圈地幔的Fe-Mg-Ca同位素组成明显不均一,说明地幔再富集作用是导致岩石圈地幔Fe-Mg-Ca同位素组成变化的重要机制。(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期刊2019年04期)

冀雪莉,韦荣编,宋茹[4](2019)在《磁性纳米Fe_3O_4对黄鲫蛋白抗菌肽的富集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磁性Fe_3O_4粒子为基粒,采用溶胶-凝胶法在基粒表面键合二氧化硅,将基粒制成改性磁性纳米Fe_3O_4用于吸附黄鲫蛋白抗菌肽中的活性肽,从而达到对黄鲫蛋白肽中有效抗菌组分的快速分离富集。[方法]黄鲫蛋白肽经改性磁性纳米Fe_3O_4吸附后,测定抑菌率、肽含量、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含量指标,再结合透射电镜分析和高效液相分析结果,比较黄鲫蛋白肽在吸附前后的变化。[结果]透射电镜结果显示,改性磁性纳米Fe_3O_4吸附黄鲫蛋白抗菌肽,可在粒子表面形成"冕层"。经改性磁性纳米Fe_3O_4吸附后,黄鲫蛋白抗菌肽液对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显着降低,其中黄鲫蛋白肽中的肽含量、蛋白质含量分别由吸附前的7.249 mg和416.221μg降低至6.297 mg和346.183μg,而吸附后肽液中氨基酸含量则略有提高。高效液相分析结果表明,黄鲫蛋白肽经改性磁性纳米Fe_3O_4吸附后主要分离峰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均发生改变。[结论]改性磁性纳米Fe_3O_4能有效吸附黄鲫蛋白肽中的抗菌肽,实现对抗菌组分的分离富集作用。(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刘世科[5](2019)在《芦苇对衡水湖底质中铜和铅的富集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在污水中的重金属含量明显提升,在环境当中的处理难度同样较大。衡水湖地处重要的水域之内,充沛的水量也使得其成为了生态湿地。生态湿地可以被当作是一种全新的污水处理系统,且部分湿地的植物对于重金属具有良好的富集能力。文章以芦苇为例,针对性地探讨在衡水湖底质当中芦苇对于铜和铅等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为后续的污染处理工作提供技术参考与借鉴。(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9年14期)

彭德乾,闫超,吴友根,张军锋,王灿红[6](2019)在《ICP-MS法同时测定海南油茶不同部位的24种矿质营养元素含量及富集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油茶矿质营养元素的测定方法,并评价海南油茶中的不同部位对栽培土壤中矿质营养元素的富集能力。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简称ICP-MS)法测定海南油茶及其栽培土壤中的矿质营养元素含量。本研究测定海南油茶根、果和叶中的24种矿质营养元素(Li、Be、B、Na、Mg、Al、K、Ca、Ti、V、Mn、Fe、Co、Ni、Zn、Ga、Se、Sr、Sn、Ba、Sb、Tl、Bi、Mo),其中根和果中含量最大的元素是K,分别达到50.47、69.72 mg/kg,而在叶中含量最大的是Ca(103.8 mg/kg);Li、Ti、V、Ni、Se、Sb、Bi、Mo等元素含量较低,这些结果和生物必需矿质营养元素的含量一致。矿质营养元素的富集系数均存在差异,表明海南油茶不同部位对矿质营养元素具有不同的富集能力。海南油茶不同部位的矿质营养元素和生物必需矿质营养元素的含量一致,这可为评价油茶品质和开发利用油茶资源提供重要的试验依据和保障。(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黄勤,张金阳[7](2019)在《Cu元素在岩浆演化过程中的富集作用:赛什塘与鸭子沟杂岩体锆石微量元素特征对比的指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岩浆演化过程中影响成矿物质富集的因素十分复杂,Cu元素的富集与岩浆中的硫化物存在密切联系,而岩浆氧化状态对硫化物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岩浆演化过程中岩浆水含量的变化对于金属元素的溶解、富集、搬运起到关键作用,同时结晶分异过程也对Cu元素的富集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而对于岩浆演化过程中控制Cu元素富集的主要因素至今仍存(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彭德乾,闫超,吴友根,张军锋,王灿红[8](2018)在《海南油茶对土壤重金属的富集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海南油茶植物及其种植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并评价海南油茶中的不同部位对种植土壤中重金属的富集能力。研究结果表明,种植海南油茶的土壤和果实中,Pb含量最高(分别为16.2、88.4μg/kg),而油茶植物根部和叶中,Cu的含量最高(分别为59.6、53.3μg/kg),以上重金属的测定值远远低于GAP药用植物标准。此外,海南油茶的根、叶和果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均有差异,其大小分别为根Cu>Pb>Cr、叶Cu>Cr>Pb和果Pb>Cu>Cr。(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8年21期)

王鹏[9](2018)在《玉龙铜矿Ⅱ号似层状矿体次生富集作用的控制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原生矿体位于地表侵蚀基准面之上,与大气及地下水接触时,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就会强烈的氧化,通过有利的地形地貌就有可能发生次生富集作用。次生富集作用可以显着地提高矿体品位,从而大大提高矿体的工业价值。玉龙铜矿Ⅱ号似层状矿体正是在强烈广泛的次生富集作用下形成的,对玉龙铜矿Ⅱ号似层状矿体次生富集作用的有关控制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对玉龙铜矿区外围找矿工作寻求新方向有积极地意义。(本文来源于《世界有色金属》期刊2018年14期)

王孝程[10](2018)在《深海化能生态系统大型生物营养来源分析及对重金属的富集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深海化能生态系统由于其极其特殊的理化环境特点和生物群落特征,一直是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其中深海热液和冷泉生态系统是最主要的研究部分。热液和冷泉生态系统从发现开始,人们就没有停止对其的探索。研究这样特殊环境下大型生物的营养来源和对重金属的富集作用能够帮助解释其生存策略和适应性,有助于了解深海化能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本文主要选用稳定同位素法和脂肪酸标记法,并辅以消化道内含物法,利用2015年5-7月和2016年6-9月“科学”号采集的样品,测定并分析了南海Formosa Ridge冷泉区、马努斯盆地热液区和冲绳海槽热液区大型生物的稳定同位素值和脂肪酸含量,对叁个区域的大型生物食物来源情况及食性进行分析。选取南海Formosa Ridge冷泉区四种典型的大型生物,首次利用生态学混合模型分析了食物来源比例,定量的描述了各营养源对其食物的贡献,平端深海偏顶蛤(Bathymodiolus platifrons)作为主要的初级消费者,以内共生菌作为主要的营养源,其所提供的营养大约占95%,水体中的悬浮颗粒物也为其提供营养,仅占5%,两种甲壳类属于杂食性,以捕食为主,对颗粒物的摄食占了大约30%,长刺石蟹(Lithodes longispina)主要以捕食冷泉生态系统中的大型生物为食。同时参考大型生物的行为特点和其他海区的研究结果,首次描绘出南海冷泉区的食物网结构图,平端深海偏顶蛤、乳白深海笠贝(Bathyacmae lactea)和螺Provanna glabra处于第二营养级,属于初级消费者,海鳞虫(Branchipolynoe pettibonae)、长角阿尔文虾(Alvinocaris longirostris)、柯氏潜铠虾(Shinkaia crosnieri)以及螺Phymorhynchus buccinoides处于第叁营养级,为次级消费者,入侵种长刺石蟹处于最高级,为顶级消费者。选取不同区域的贻贝类,比较稳定同位素和脂肪酸特点,分析环境对贻贝营养源情况的影响。利用南海Formosa Ridge冷泉区平端深海偏顶蛤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组织中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测定,并与不同海区贻贝组织中重金属含量进行了对比,从生物适应性和生物学功能角度解释了其分布模式。在南海Formosa Ridge冷泉区生态系统中,对平端深海偏顶蛤(B.platifrons)、乳白深海笠贝(B.lactea)、柯氏潜铠虾(S.crosnieri)、长角阿尔文虾(A.longirostris)、海鳞虫(B.pettibonae)、两种腹足类P.buccinoides和P.glabra,以及入侵种长刺石蟹(L.longispina)进行了分析。其碳稳定同位素值均小于-40‰,脂肪酸组成以单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在此生态系统中甲烷营养型细菌作为主要的初级生产者而存在。平端深海偏顶蛤作为主要的初级消费者,以内共生菌作为主要的营养源。乳白深海笠贝作为次级消费者,以冷泉生态系统的微生物和有机碎屑作为食物源,其中微生物为主要营养源。腹足类P.glabra作为次级消费者,同样以冷泉生态系统的微生物和有机碎屑作为食物源,但相比于乳白深海笠贝,其营养来源更多的来自于有机碎屑。腹足类P.buccinoides作为次级消费者,主要以生物尸体和上层沉降有机碎屑为主要食物源,相比于P.glabra,其更多的营养源来自于光合作用系统。海鳞虫作为次级消费者,以贻贝和其它高营养级生物尸骸为主要食物源。长角阿尔文虾作为次级消费者,为杂食性,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体和颗粒有机物为主要食物源。柯氏潜铠虾作为次级消费者,为杂食性,主要以体表微生物、低营养级的生物体和颗粒有机物为主要食物源。入侵种长刺石蟹作为顶级捕食者,主要以冷泉生物为主要食物源,并且也会摄食有机颗粒物。在马努斯盆地热液区生态系统中,对潜铠虾Munidopsis lauensis、虾Chorocaris vandoverae、贻贝Bathymodiolus manusensis、管状蠕虫Arcovestia ivanovi以及两种腹足类Ifremeria nautislei和Provanna nassariaeformis进行了分析。其碳稳定同位素值均大于-35‰,脂肪酸组成除P.nassariaeformis外均以单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硫氧化型细菌作为主要的初级生产者供给整个生态系统。贻贝B.manusensis作为主要的初级消费者,其营养源主要来自其共生细菌,并且其共生细菌利用卡尔文循环(Calvin-Benson-Bassham,CBB)进行固碳作用,属于RubiscoⅠ型,其体内的共生多毛类营养源主要依赖于其宿主。管状蠕虫A.ivanovi同样以内共生的化能自养细菌为主要营养源,但其类型与贻贝中共生物微生物不同。两种腹足类I.nautislei和P.nassariaeformis均以碎屑和动物尸骸为主要营养源,主要营养源来自于热液生态系统本身,但二者相比,后者来源于上层光合作用系统的营养源较多。潜铠虾M.lauensis和虾C.vandoverae为杂食者,主要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体和颗粒有机物为主要食物源。在冲绳海槽热液区生态系统中,对长角阿尔文虾(A.longirostris)、光足新海虾(Shinkaicaris leurokolos)、海鳞虫(B.pettibonae)以及拟阿尔文虫(Paralvinella hessler)进行了分析。其碳稳定同位素值均大于-35‰,脂肪酸组成除Dive#102区域的海鳞虫外均以单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甲烷营养型和硫氧化型细菌同时作为主要的初级生产者供给整个生态系统。平端深海偏顶蛤作为主要的初级消费者,其营养源主要来自其共生细菌,同时也存在滤食作用来源,在Dive#102区域的贻贝中表现较明显。海鳞虫共生于贻贝的外套膜腔内,营养主要来源于其宿主,同时也摄食微生物和生物尸骸和有机碎屑。拟阿尔文虫以共生的化能自养细菌为主要营养源,但其类型与贻贝不同,主要为硫氧化型细菌。两种长角阿尔文虾和光足新海虾都以化能自养细菌和低营养级生物体为主要食物源,但是两种虾所利用的化能自养细菌类型不同,前者所利用的化能细菌主要利用CBB循环固碳,而后者所利用的化能细菌主要利用还原性叁羧酸循环(reductive tricarboxylic acid cycle,rTCA)来固碳。对深海化能生态系统中的贻贝类与近海远东偏顶蛤(Modiolus kurilensis)进行对比分析。远东偏顶蛤表现出明显的差别,碳同位素值大于-20‰,脂肪酸组成以多不饱和脂肪酸为主,且富含C20:5ω3和C22:6ω3系列脂肪酸。其主要通过滤食作用获取食物,营养源来自于光合作用系统,主要为藻类,而深海冷泉和热液区贻贝类的营养来源主要来自于化能自养细菌。对南海Formosa Ridge冷泉区平端深海偏顶蛤的鳃、外套膜和壳中的20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多数金属元素在鳃中都显着富集,这可能与食物的吸收和共生菌的存在有关。在壳和外套膜中,Mn的含量都特别高,这可能与对碳酸盐结构中Ca的替代作用有关。在鳃和外套膜中发现了Ca、Sr和Mg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与以往在热液和近岸贻贝中的研究结果相符。相比于其他深海环境和近岸环境中的贻贝,金属的富集展现出地域的差异但也存在着相似的富集和吸收模式,这意味着对必需元素的需求在不同区域贻贝中存在着相似性。Mn和Ag含有较高的生物浓度因子(BCF),这说明了它们与生物特别的适应和生命循环过程中特殊功能和调节机制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8-06-01)

富集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湿地作为一种具有多种功能和蕴含丰富资源的生态系统,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同时也是野生动植物的主要栖息地。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生产活动产生的废弃物不断的进入湿地,对湿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重金属作为一种不可被降解的污染物能够通过水体以及大气的运输进入湿地并不断累积,其毒性以及可通过食物链放大的特点是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因此,对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刻不容缓。目前,重金属污染的主要修复方法有物理淋洗法、化学沉淀法以及植物修复法等,植物修复法由于具有实施成本低、修复过程绿色环保等优点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选取秦皇岛湿地为研究区域,通过对比耐高盐碱蓬体内重金属含量以及种植碱蓬后不同月份的表层沉积物和柱状沉积物中重金属浓度的变化,分析耐高盐碱蓬对不同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以及重金属在碱蓬体内的分布与迁移;探讨碱蓬种植后表层沉积物与柱状沉积物中重金属浓度变化,以期为耐盐植物进行湿地修复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耐高盐碱蓬体内,Fe(0.4~2.1 g?kg~(-1))、Zn(11.69~23.32 mg?kg~(-1))、Cu(5.08~9.21 mg?kg~(-1))的含量较高,这些元素都是植物自身生长发育的必须元素。碱蓬对除Cr外的所有重金属生物富集系数最高值均出现在9月,说明碱蓬在7月至9月间根系与土壤活动剧烈,根部对重金属的吸收能力提高,同时碱蓬对Cd、Mo、Cu、Zn、As的生物富集系数大于1,对Mo、Zn、Cd的转移系数大于1,表明碱蓬主要吸收土壤中的Cd、Mo、Cu、Zn、As,并将其中的Cd、Mo、Zn转移到叶片中储存;富集系数的研究表明,碱蓬对土壤中的Cd、Mo、Zn、Cu具有一定的移除能力。(2)对研究区域的背景调查显示,土壤中重金属的平均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Fe>Zn>Cr>Pb>Ni>Cu>As>Mo>Cd,所有重金属的浓度偏低,处于较清洁的水平,重金属浓度较高的站位分别位于河流与陆地附近,可能受到来自水体与陆地污染的影响。种植碱蓬后种植区表层土壤中Cu、Zn、As、Mo和Cd的浓度在2月至9月间分别降低了13.11%、11.63%、15.32%、49.40%和30.59%,同时柱状土壤中Cu、Zn、As、Cd在(0~5 cm)层浓度低于或近似于(5~10 cm)层浓度,表明碱蓬对这些元素的吸收富集;Cr、Ni、Mo的表层浓度高于次表层,说明碱蓬对这些元素具有固定作用,能够防止其向深层土壤中迁移。(3)种植区中Cu、Zn、Mo、As可提取态的含量在5月至7月间均有所降低,Cu的可提取态浓度在5月至7月间降低了64.45%,这与Cu的可交换态与碳酸盐结合态浓度较高有关,Mo、Cr的有机物结合态含量升高同时可交换态含量降低,体现出碱蓬根部对重金属的固定,Cd的可提取态含量升高可能是受外来污染的影响。Fe的可提取态的含量降低可能是向残渣态转化,而Ni、Pb的可提取态以及各形态所占的比例变化不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富集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高烨炀,李晔,李东明,陈丽虹,魏建兵.鞍山某铁矿区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作用研究[J].河南科技.2019

[2].张乐添.碱蓬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富集作用及在湿地污染修复中的应用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9

[3].赵新苗.地幔再富集作用对岩石圈地幔Fe-Mg-Ca同位素组成的影响[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9

[4].冀雪莉,韦荣编,宋茹.磁性纳米Fe_3O_4对黄鲫蛋白抗菌肽的富集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9

[5].刘世科.芦苇对衡水湖底质中铜和铅的富集作用研究[J].化工管理.2019

[6].彭德乾,闫超,吴友根,张军锋,王灿红.ICP-MS法同时测定海南油茶不同部位的24种矿质营养元素含量及富集作用[J].江苏农业科学.2019

[7].黄勤,张金阳.Cu元素在岩浆演化过程中的富集作用:赛什塘与鸭子沟杂岩体锆石微量元素特征对比的指示意义[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8].彭德乾,闫超,吴友根,张军锋,王灿红.海南油茶对土壤重金属的富集作用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8

[9].王鹏.玉龙铜矿Ⅱ号似层状矿体次生富集作用的控制因素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18

[10].王孝程.深海化能生态系统大型生物营养来源分析及对重金属的富集作用[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8

论文知识图

半地堑盆地层序地层及沉积相发育模式...神经递质的信息传递Fig.1-1Chemicalt...成矿流体物理化学条件fo2-pH图(底图...3-38 白云岩砂中 SiO白云岩砂中Al2O3和Fe2O3含量百分比变...相对于CON库unigenes在ALB库的GO分类...

标签:;  ;  ;  ;  ;  ;  ;  

富集作用论文_高烨炀,李晔,李东明,陈丽虹,魏建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