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黄土高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寒气候,黄土,高原
中国黄土高原论文文献综述
何俊琦,王旭,尹亚楠,李安蔚,陈晓勇[1](2019)在《黄土高原高寒气候孕育中国藜麦之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1981—2016年中国气象站基本气象要素日数据集(V3. 0)的基本日值气象要素与站点经纬度、高度等资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周边环境华北区域进行比对分析得到,藜麦的主产区静乐县娑婆乡属于高海拔山区,地理、气候条件特殊,沟深滩平,水源充足;降水偏少、光照充分,昼夜温差大、夏季气温冷凉,前期藜麦生长期温度为15~20℃,主要生长期温度20~22℃;土壤养分高、轻盐碱、通透性好;外加传统的种植收割工艺保证了藜麦的营养价值;造就了黄土高原高寒气候区的"中国藜麦之乡"。(本文来源于《农业与技术》期刊2019年19期)
朱照宇,黄慰文,吴翼,邱世藩,饶志国[2](2019)在《中国黄土高原最早的古人类活动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北方黄土高原被厚厚的黄土层覆盖着,黄土层里埋藏着我们人类先祖的活动遗迹。陕西蓝田距今163万年的古人类化石和212万年的旧石器记录了黄土高原最古老的人类活动历史,拓展了黄土序列与古人类演化序列重大科学研究的新方向。(本文来源于《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王友郡[3](2019)在《基于铁磁性矿物证据的中国黄土高原西部黄土物源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巨厚的黄土高原黄土-古土壤沉积序列由于其沉积连续、年代序列长、分辨率高等特点受到古气候学者的青睐。如此良好的沉积序列能够完整的记录亚洲古粉尘的演化历史,反演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同时记录亚洲内陆干旱化和沙漠化的过程。对于黄土-古土壤古气候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且取得很多辉煌的科研成果。然而针对黄土高原风成沉积物物源的研究却一直存在争议,只有明确黄土高原风成沉积物的物源区,才能更好的阐明和理解上述一系列热点科学问题。本研究选取中国西北地区包括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阿拉善高原、鄂尔多斯高原的沙漠沉积物与中国黄土高原西部的黄土,详细地开展了不同粒径组分(31-63?m,8-31?m,2-8?m)的叁种主要铁磁性矿物即磁铁矿、赤铁矿和针铁矿的含量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北部和其毗邻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阿拉善高原南部)内松散沉积物的铁磁性矿物含量普遍偏低,而在中亚造山带附近盆地(准噶尔盆地,阿拉善高原北部和鄂尔多斯高原)内松散沉积物的铁磁性矿物含量普遍偏高。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阿拉善高原北部和南部以及黄土高原西部的黄土都显示随沉积物粒径的变细,磁铁矿含量降低,而属于华北克拉通板块西部的毛乌素沙地与其它盆地存在明显区别,随粒径的变细而磁铁矿含量增高。中国西北地区各内陆盆地和中国黄土高原西部黄土的针铁矿都具有明显粒径效应,显示随粒径的减小,针铁矿含量显着增高,而赤铁矿含量随粒径的变化波动小,粒径效应不明显。利用中国西北地区各内陆盆地沙漠沉积物不同粒径组分的叁种主要铁磁性矿物百分含量,数据拟合初步计算得到中国西北地区各潜在物源区对黄土高原西部的黄土不同粒径组分的贡献,结果如下:(1)8-31?m颗粒组分,是黄土高原西部黄土的粒径成分最重要的组分,主要由毗邻和处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和中亚造山带的四个内陆地区贡献,包括塔里木盆地,阿拉善高原南部,阿拉善高原北部和柴达木盆地,其中以毗邻和处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造山带的内陆盆地贡献为主。(2)阿拉善高原南部是黄土高原西部黄土31-63?m粗颗粒组分的主要物源区。(3)黄土高原西部黄土2-8?m细颗粒组分的物源区基本全部来自柴达木盆地。(4)鄂尔多斯高原的碎屑物质对黄土高原的贡献十分有限,尤其是对黄土高原的西部地区几乎没有贡献。基于中国西北地区沙漠沉积物的铁磁性矿物含量的空间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进一步通过沙漠沉积物粉砂组分磁学参数的模糊聚类分析,最佳分组为叁种组分。第一组分为昆仑山脉-阿尔金山-祁连山脉系统的冲洪积扇附近或戈壁。与之相对应,第二组分主要是来源于天山山脉和阿尔泰山脉系统的冲洪积扇附近或戈壁。第叁组分主要包括阴山的西北侧地区、额济纳盆地、塔里木盆地中央地带和额尔齐斯河流域地区。模糊聚类分析的叁种组分彼此之间存在明显磁学性质区别,主要受造山地质带的控制,此结果直接指示了高大山脉和附近盆地内部沙漠的粉砂组分存在着密切联系。其次,各盆地沙漠沉积物和黄土高原西部黄土不同粒径组分磁铁矿和赤铁矿的百分含量变化特征结果显示,磁铁矿和赤铁矿并没有随粒径变细含量增高,且百分含量普遍偏低,尤其是在2-8?m粒径组分百分含量没有明显增加,表明两种矿物含量主要受物源区地质单元控制,后期的成壤作用影响微弱。然而,中国西北沙漠和黄土高原西部黄土的针铁矿的百分含量随粒径变细数值明显升高,尤其在2-8?m粒径组分明显高于31-63?m粒径组分,暗示了针铁矿含量受后期成壤作用影响,而盆地内部的沙漠地区环境不利于针铁矿的形成。结合其它地质证据,推断中国西北地区各盆地周围高山所具有温度偏低和湿润的环境条件是唯一能够持续不断的生产和提供大量携带高含量针铁矿碎屑物质的地质条件。中国西北地区各内陆盆地的“高山过程”产生的大量碎屑物质是各盆地内的沙漠和黄土高原黄土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发源于盆地周围高山的河流搬运这些碎屑物质到达相对低海拔的盆地内部,形成面积巨大的洪/冲积扇等,这些碎屑物质经过运移、跃移、漂浮等复杂的风选过程,沉积为沙漠沉积物和黄土高原风成沉积物。在整个过程中河流起到了运输纽带的作用,而沙漠是储存黄土粉尘细颗粒物质的中转站,可直接和间接的为黄土高原乃至亚洲提供粉尘物质。(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黄晓维[4](2019)在《中国致命性滑坡和黄土高原滑坡的灾害与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滑坡是中国发生最频繁的地质灾害之一,而致命性滑坡每年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黄土高原是中国滑坡灾害最盛行的地区,各类黄土滑坡也导致了巨大的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给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和危害。为全面认识和评价全国致命性滑坡与黄土高原滑坡的灾害与风险,为防灾减灾提供参考,本论文系统收集和统计全国致命性滑坡灾害数据,对不同等级事件的人员及经济损失、趋势变化、空间位置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采用半定量估计方法研究了滑坡的灾害与风险。同时结合文献数据,收集并统计了黄土滑坡信息,对黄土高原滑坡进行了灾害评价,基于具有面积、体积和厚度等完整几何参数的黄土滑坡数据,分析了不同类型滑坡的运动基本特征并预测了各自存在的潜在风险。研究结果表明,全国527起致命性滑坡造成了5151人死亡,经济损失达67亿元;随着灾害信息记录的日益完善,更多的致命性滑坡得以记录。同时,受差异性地质环境和降雨条件的影响,滑坡在空间上集中分布在西南和中南地区,而时间上则集中分布在一年的雨季期。四川、贵州、湖南、广东、广西和福建等省滑坡密度值较高,滑坡相对发生较广;而甘肃拥有着最高的死亡人数密度值。采用半定量法研究全国致命性滑坡风险评价的结果表明,滑坡防治工程数量、建设用地和防护林面积的增长百分比叁个要素对不同省份的滑坡风险影响差异较大,其中四川、广东处于较高风险,但大多省份处于较低滑坡风险。黄土高原致命性滑坡年际变化差异性较大,但在近几年呈现下降趋势。黄土致命性滑坡在空间上的分布差异也较明显,甘肃数量最多,陕西和山西次之。从黄土滑坡几何参数角度研究滑坡风险大小结果表明,不同类型黄土滑坡的频率—体积关系表现出一致性的规律,滑动型和崩塌型滑坡有出现小体积范围内指数翻转现象,而对体积呈大、中型规模的滑坡,尾部均呈现幂律衰减,拟合指数分布比较集中。黄土滑坡H/L值与滑坡体积的关系呈现负相关增长,不同黄土滑坡类型H/L值随体积变化规律不一,其中滑动型中的黄土基岩接触面滑坡变化较大,这表明该种类型滑坡的最大长度更长,也意味着发生滑动后的滑动距离更大,从而对人类造成的威胁也更大。此外,黄土高原滑坡的面积随体积的增加,面积增量更大,因此也预示着存在更大的滑坡风险。通过上述研究表明,致命性滑坡给全国及黄土高原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灾害,但随着国家政府防灾减灾政策力度加大,群测群防体系的大力推广,更多的滑坡灾害能够得以避免,使得大量的人类生命财产能够免于受灾。同时,该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滑坡灾害与风险评价也有着借鉴和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3-01)
韩晓东[5](2018)在《中国山水画对黄土高原表现的差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黄土高原为题材的中国山水画是近代才开始被艺术家大量表现的。五代到两宋时期,是中国山水画兴起与成熟的阶段,当时的画家主要关注名山大川以及江南山峦的描绘,很少有画家关注黄土高原题材。20世纪30年代,由于陕北成为当时抗战的北方重镇,黄土高原题材才开始被艺术家们关注。在该题材发掘的前期艺术创作大部分以人物版画为主,建国后逐渐有以长安画派为主的画家创作黄土高原为题材的山水画。以石鲁、赵望云等为代表的长安画派,坚定的执行党中央的文艺方针和政策——深入生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更好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石鲁更是提出“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口号,在石鲁的这一思想指导下,他们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大部分不同于传统的黄土高原题材山水画纷纷问世。1961年,西安美协中国画研究室习作展在全国巡回展出,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在全国取得了深远的影响。让全国人民认识到了黄土高原题材创作的可行性,引起了全国山水画家的关注。于是很多京派、海派、金陵画派和岭南画派等众多山水画家也开始到黄土高原采风,黄土高原的独特地貌特征和人文风俗以及其革命题材的重要地位都是艺术家眼中的宝库,艺术家们将自己眼中的黄土高原与自己的创作手法相结合,创作了大量黄土高原题材的山水画作品,这些作品都充分的结合了画家自身技法和认识修养。本文旨在运用图像研究分析黄土高原题材山水画由于视角的不同,呈现的表现方式也各不相同,创作结果自然风格多样。他们在取材角度、构图手法、表现技法、画面效果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突破,形成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景象,这样的差异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与内在规律,以及个别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表现形式的形成与创作思路的不同,根据这样的规律指导我们的山水画创作思路。古今中外,每一个人的生活环境、教育背景、个人经历、性格、角度、喜好各不相同,当下我们在创作山水画时也会遇到和前人一样的问题,面对一个全新的题材怎样创作,如何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面对传统与创新的问题如何在其中找寻到自己的创作方向。这些疑问我们可以参考前人在面对黄土高原这一新题材上各自找寻自己创作中突破点的共性,他们或在传统上继承发展;或在写生中寻找灵感;或是借鉴其他艺术;或是以上方法皆而有之。给我们当下的创作与自身优点的结合提供了多种思路。(本文来源于《四川美术学院》期刊2018-03-21)
王佳雯,韩扬眉[6](2018)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卫健 积极实施黄土高原治理“26字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王佳雯 实习生韩扬眉)“黄土高原地区地貌特征复杂,对于不同的地貌应该进行有针对性地治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卫健说。她建议,应积极实施黄土高原治理的“26字建议”:“塬区固沟保塬、坡面退耕还林草、沟壑治沟造地、沙区退林还灌草”,并(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8-03-16)
郑丽[7](2017)在《中图版“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材优点与改进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图版"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材设计具有紧扣课标,主题突出;图片丰富,清晰直观;结构清晰,层层递进等优点,但需要增强课前"探索"说服力,清晰标明地图图例,调整内容呈现顺序,详细阐明重点内容,内容阐述更具条理性等,以使教材能够不断得到完善。(本文来源于《地理教育》期刊2017年10期)
郭立霞[8](2017)在《运用平板电脑打造高效地理课堂——以《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治理》一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课程改革提出"让地理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呼唤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依赖于主体的不断活动,激发其内驱力。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提倡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新课程的一系列改革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进。平板电脑作为一种个人便携式移动终端,为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平板电脑走进高中课堂,不仅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本文就是笔者根据近年来教学实践经验,以《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治理》一课为例,主要从平板电脑运用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在地理教学中如何运用及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谈运用平板电脑打造高效地理课堂。(本文来源于《数字化教学探索与创新——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数字化教学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7-09-20)
Tsegay,Bereket,Menghis[9](2017)在《利用~(137)Cs技术评价中国黄土高原灵宝柿子湾流域不同土地利用土壤侵蚀》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河南省下柿子湾流域的农业活动开始,由于土壤侵蚀引起的流域水库的污染,导致土地面积逐渐下降。沉积物和土壤养分物质通过地表径流和水土流失到达水库。过去几十年来,为控制水土流失和沉积,实行了如梯田植被恢复和保护性耕作等水土保持措施,。然而,目前鲜有研究来评估土壤侵蚀的程度,并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坡度梯度和土壤粒度对土壤侵蚀速的率影响,以及土壤侵蚀对SOC含量的作用。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这些问题,寻求进一步的土壤水分保护措施和流域管理,确保土地有更好的农业生产力。通过量化来自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和沉积物损失,并利用~(137)Cs测量来确定处于风险的区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将流域划分为7种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了每种土地利用的边界。在每个土地利用类型的代表性区域进行了~(137)Cs和土壤物理性质(有机质、土壤颗粒组成和容重等)采样。根据小区域覆盖面积的数据推广到土地利用类型和整个流域。基于这种方法,将21种复合样品分为五种程度的土壤侵蚀,大约12个样品表明净土壤损失,平均为-75.56 t ha~(-1) yr~(-1),另外9个剖面被认为发生土壤沉积,平均值为22.76t ha~(-1) yr~(-1)。虽然估计每年有大约22633吨的水土流失,年平均沉积物量估计为12561吨。年平均产沙量为2558.07吨,其次为斜坡15~o的耕地,其沉积速率(141.8 t ha-1 yr-1)最高,其次是不同坡度(7~o),112 t ha-1 yr-1,但斜坡长度为10m的梯田,净沉积物产量为46.5 t ha~(-1) yr~(-1),年均沉积物产量排名第一,占全球沉积物产量的近40%,占全球最大面积。由于植被覆盖降低了侵蚀率,因此,尽管地形陡峭,林地被认为减少了侵蚀。边坡长度为4m的坡地和果园土地被发现是土壤沉积的主要地区,分别为11.7和4.1 t ha-1 yr-1,其中斜坡15~o农业用地土壤流失了141.8 t ha~(-1) yr~(-1)。因此,坡地15~o度的农田不仅可以改为森林,还可以改为与林地相比增加经济效益的果园或梯田。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结果表明,SOC库存量随着流域水平尺度下的土壤侵蚀减少而增加。(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7-05-01)
刘贵陶[10](2016)在《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探索——以中图版“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理核心素养是体现地理学科价值的关键素养。本文以中图版教材必修叁"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内容为例,探索在实际教学设计时渗透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策略。(本文来源于《地理教育》期刊2016年12期)
中国黄土高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北方黄土高原被厚厚的黄土层覆盖着,黄土层里埋藏着我们人类先祖的活动遗迹。陕西蓝田距今163万年的古人类化石和212万年的旧石器记录了黄土高原最古老的人类活动历史,拓展了黄土序列与古人类演化序列重大科学研究的新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黄土高原论文参考文献
[1].何俊琦,王旭,尹亚楠,李安蔚,陈晓勇.黄土高原高寒气候孕育中国藜麦之乡[J].农业与技术.2019
[2].朱照宇,黄慰文,吴翼,邱世藩,饶志国.中国黄土高原最早的古人类活动记录[J].科学.2019
[3].王友郡.基于铁磁性矿物证据的中国黄土高原西部黄土物源解析[D].兰州大学.2019
[4].黄晓维.中国致命性滑坡和黄土高原滑坡的灾害与风险评价[D].兰州大学.2019
[5].韩晓东.中国山水画对黄土高原表现的差异性研究[D].四川美术学院.2018
[6].王佳雯,韩扬眉.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卫健积极实施黄土高原治理“26字建议”[N].中国科学报.2018
[7].郑丽.中图版“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材优点与改进建议[J].地理教育.2017
[8].郭立霞.运用平板电脑打造高效地理课堂——以《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治理》一课为例[C].数字化教学探索与创新——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数字化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17
[9].Tsegay,Bereket,Menghis.利用~(137)Cs技术评价中国黄土高原灵宝柿子湾流域不同土地利用土壤侵蚀[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
[10].刘贵陶.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探索——以中图版“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为例[J].地理教育.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