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变形链球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链球菌,菌株,抑菌剂,生物,龋齿,电泳,唾液。
变形链球菌论文文献综述
李帆,姜晓东,张颖,卢洁,谭凯璇[1](2019)在《不同抑菌剂对变形链球菌毒力因素影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变形链球菌是最重要的致龋菌。抑制变形链球菌的毒力因素在预防和治疗龋齿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抑菌剂的使用是临床中的常用方法。变形链球菌毒力因子的控制对龋病的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本文将针对不同抑菌剂对变形链球菌毒力因素的影响进行一综述。(本文来源于《临床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杨艺,徐大可[2](2019)在《变形链球菌对口腔金属材料316L不锈钢的微生物腐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一定得生物相容性,被广泛用作口腔修复、正畸、充填和种植体等。口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电解质环境,口腔内唾液是稀的电解质溶液(含水、少量无机物和有机物),同时口腔环境温暖、潮湿、食物残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供给且局部为厌氧环境,因此口腔内的环境不仅适合微生物的繁殖生长,而且也有利于金属腐蚀的发生。金属的腐蚀会降低材料的力学性能,缩短材料的使用寿命,腐蚀后产生的金属离子可能还会对口腔产生炎症刺激。因此,口腔医用材料的微生物腐蚀正成为研究的热点。本课题聚焦于口腔变形链球菌在模拟唾液溶液中对医用金属材料316L不锈钢的腐蚀研究。本课题采用微生物成膜检测、电化学检测、腐蚀产物分析、样品腐蚀形貌检测、腐蚀后金属离子溶出检测等方法,系统深入探索腐蚀行为及相关腐蚀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变形链球菌在14天的研究周期内对医用金属材料316L不锈钢产生点腐蚀,与无菌对照组相比腐蚀加剧。通过观察生物被膜发现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金属表面生物被膜的生物量显着增加且生物被膜仍旧保持较好的活性和分泌蛋白多糖的活力;通过对腐蚀后金属表面的腐蚀产物检测分析,发现有菌组和无菌组的腐蚀产物相同;通过去除生物被膜和腐蚀产物后观察样品表面的点腐蚀坑,发现有菌组的不锈钢表面平均点腐蚀深度为4.13±0.17μm,腐蚀坑密度163±28 N cm-2,无菌组的不锈钢表面平均点腐蚀深度为1.23±0.13μm,其密度为25±18 N cm-2;浸泡14天后,变形链球菌在模拟唾液的腐蚀体系中使溶液p H值下降至3.98±0.01,而无菌组保持在5.30±0.10;通过对金属在腐蚀体系内溶解的金属离子浓度测量,发现有菌组金属腐蚀溶解出的镍、铬、锰、铁的离子浓度也较无菌组在7天和14天周期内均有显着升高;电化学实验监测结果表明,有菌条件下金属腐蚀倾向加剧,腐蚀速率增大,耐蚀性明显降低。目前,关于口腔金属材料的微生物腐蚀报导较少,主要原因在于腐蚀的发生是一个长期的效应,造成的不良后果也具有滞后性且不易立刻发觉,另外这也是跨学科的领域,所以医用口腔金属材料腐蚀这一现象较容易被忽视。因此人们对于口腔环境下腐蚀性微生物对医用金属材料微生物腐蚀的特点、腐蚀机制和腐蚀产生的毒性离子对口腔细胞及人体的影响等也都知之甚少。本研究结果为口腔微生物腐蚀的相关机制和口腔金属材料的应用提供科学研究资料和理论支撑,对丰富微生物腐蚀金属的机理以及更好的设计口腔医用抗菌金属材料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10-24)
林玲雯,黄明东,林敏魁[3](2019)在《新型酞菁类光敏剂对口腔变形链球菌体外抗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采用一种新型对细菌具有亲和性的酞菁类光敏剂单取代酞菁锌-五聚赖氨酸偶合物(ZnPC-5K)对口腔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Sm)进行体外光动力消毒,同时评估其介导光动力消毒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的体外毒性,探究ZnPC-5K对Sm的体外抑制作用及其细胞生物安全性。(本文来源于《2019第九次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10-11)
刘芸,张强,杨秀巧,孟玉生[4](2019)在《唾液变形链球菌感染水平与乳牙龋病现状及发展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唾液变形链球菌感染水平与乳牙龋病的现状及发展的相关性,评价Dentocult SM法作为龋活跃性检测方法的有效性。方法:以223名2~4岁幼儿为研究对象进行口腔检查,并采用Dentocult SM法检测唾液变形链球菌感染水平,计算患龋率、龋失补牙数(dmft)、龋失补牙面(dmfs)、龋蚀指数(CSI);两年后再次进行口腔检查,统计学分析相关指标。结果:两次检查的患龋率、dmft、dmfs和CSI均随Dentocult SM分度的增加而增加,dmft、dmfs和CSI两次检查的差值亦随Dentocult SM分度的增加而增加(P<0.001),而两次检查的患龋率差值在Dentocult SM各分度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Dentocult SM分度与两次检查的dmft、dmfs和CSI以及其增加值均呈高度正相关。结论:唾液变形链球菌感染水平与幼儿乳牙的患龋状况和龋病发展趋势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Dentocult SM分度是一种可靠有效的龋活跃性检测方法。(本文来源于《口腔生物医学》期刊2019年03期)
郭馨蔚,赵洪岩,程博群,钱鑫,张志民[5](2019)在《耐氟变形链球菌对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陶瓷与牙体组织粘接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变形链球菌及其耐氟菌株对3种陶瓷与牙釉质、牙本质、流体树脂粘接界面的影响。方法:诱导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制备瓷-牙釉质/牙本质/流体树脂试件,分别浸于变形链球菌菌液UA159、其耐氟菌株菌液、BHI培养液中,连续培养14 d,体视显微镜及电镜下观察粘接界面。结果:(1)瓷-粘接剂界面:浸于UA159的试件瓷与粘接剂间的裂隙要多于浸于耐氟菌株的试件;树脂基陶瓷Lava Ultimate与粘接剂之间产生的裂隙最多;(2)粘接剂-牙体组织界面:流体树脂、牙釉质、牙本质与粘接剂间的裂隙依次递增;UA159与其耐氟菌株对此界面产生的破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变形链球菌及其耐氟菌株会对瓷-粘接剂-牙体组织界面产生破坏,且对树脂基陶瓷产生的破坏最大。(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研究》期刊2019年08期)
戴煦原,崔伟,杨光,王成龙[6](2019)在《差异致龋性变形链球菌细胞外蛋白质组学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不同致龋性变形链球菌之间细胞外蛋白质的差异性,研究变形链球菌的胞外蛋白在细菌致龋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相同条件培养变形链球菌的不同致龋性的临床分离株,提取各菌株的细胞外蛋白,利用双向电泳和质谱分析进行蛋白组学的分析,重组表达并纯化在不同致龋性变形链球菌表达有差异的胞外蛋白。结果:获得在不同致龋性变形链球菌中构成与表达量有差异性的细胞外蛋白,并重组表达了这一组蛋白中的S1蛋白。结论:不同致龋性变形链球菌细胞外蛋白表达有差异,这些差异蛋白有可能在变形链球菌致龋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陈卓瑜,邝亦元,廖志清,王艳琼,刘梦[7](2019)在《氧化石墨烯对变形链球菌抑制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氧化石墨烯对变形链球菌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选用变形链球菌UA159作为研究菌株,应用48孔板和梯度稀释法,以洗必泰溶液为阳性对照,检测氧化石墨烯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应用48孔板及梯度稀释法,检测氧化石墨烯的抑菌率。结果氧化石墨烯对变形链球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氧化石墨烯对变形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320μg/ml,最小杀菌浓度为640μg/ml。氧化石墨烯对变形链球菌的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上升而增强,当浓度为640μg/ml时抑制率达到顶峰。结论氧化石墨烯对变形链球菌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3期)
曹建华[8](2019)在《蒙古族4~6岁儿童龋病治疗及涂氟前后唾液中变形链球菌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蒙古族4~6岁儿童龋病治疗及涂氟前后唾液中变形链球菌的状况。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蒙古族儿童龋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为3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涂氟治疗,观察组接受去腐后进行树脂充填及涂氟治疗,分析两组唾液中变形链球菌分布状况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高于对照组的3.33%(1/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唾液中变形链球菌数量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蒙古族4~6岁龋病患儿,予以树脂充填及涂氟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儿童唾液中变形链球菌的数量,且Cariostat试验可作为龋病活跃性检测方式。(本文来源于《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19期)
杨瑶瑶,张志民,赵洪岩,郭馨蔚,刘璐[9](2019)在《氟化物对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生物膜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体外成膜过程,并与亲代菌株进行比较;探讨氟化物对耐氟菌株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及亲代菌株,分为亲代组(变形链球菌亲代菌株生长于无氟BHI培养基中)、耐氟组(耐氟菌株生长于无氟BHI培养基中)和含氟组(耐氟菌株生长于含氟量为1 g/L的BHI培养基中)。通过结晶紫染色、扫描电镜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3组在6、12、18、24、36、48 h生物膜形成情况,采用SPSS 21.0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1)结晶紫染色法观察到生物膜生物量随时间增加,24~36 h达到最大值且相对稳定。亲代组及耐氟组生物膜生物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含氟组生物量在实验的6个时间点均明显少于耐氟组(P<0.05)。(2)扫描电镜可见生物膜随时间的延长结构更加复杂,含氟组在实验时间内未见形成完整生物膜。(3)激光共聚焦实验通过细菌活死染观察到6~24 h生物膜呈绿色荧光,以活菌为主;36~48 h生物膜呈黄色荧光,以死菌为主。在不同时间段,实验组之间细菌密度及活菌比例均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通过对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及亲代菌株体外成膜情况无明显差异;氟化物对耐氟菌株生物膜的形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实验为后续药物对生物膜防治作用的研究及代谢组学的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康佳,付甜,王一席,胡红梅[10](2019)在《外源性c-di-GMP影响口腔变形链球菌生物膜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外源性环鸟苷二磷酸(c-di-GMP)对口腔变形链球菌形成生物膜能力的影响。方法在含变形链球菌菌液的BHI肉汤培养基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的外源性c-di-GMP(实验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比较两组变形链球菌数量及生长情况,并对比不同浓度c-di-GMP对变形链球菌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实验组对于变形链球菌生物膜的形成有影响并且具有效量关系。结论 c-di-GMP对于变异链球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有明显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变形链球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一定得生物相容性,被广泛用作口腔修复、正畸、充填和种植体等。口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电解质环境,口腔内唾液是稀的电解质溶液(含水、少量无机物和有机物),同时口腔环境温暖、潮湿、食物残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供给且局部为厌氧环境,因此口腔内的环境不仅适合微生物的繁殖生长,而且也有利于金属腐蚀的发生。金属的腐蚀会降低材料的力学性能,缩短材料的使用寿命,腐蚀后产生的金属离子可能还会对口腔产生炎症刺激。因此,口腔医用材料的微生物腐蚀正成为研究的热点。本课题聚焦于口腔变形链球菌在模拟唾液溶液中对医用金属材料316L不锈钢的腐蚀研究。本课题采用微生物成膜检测、电化学检测、腐蚀产物分析、样品腐蚀形貌检测、腐蚀后金属离子溶出检测等方法,系统深入探索腐蚀行为及相关腐蚀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变形链球菌在14天的研究周期内对医用金属材料316L不锈钢产生点腐蚀,与无菌对照组相比腐蚀加剧。通过观察生物被膜发现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金属表面生物被膜的生物量显着增加且生物被膜仍旧保持较好的活性和分泌蛋白多糖的活力;通过对腐蚀后金属表面的腐蚀产物检测分析,发现有菌组和无菌组的腐蚀产物相同;通过去除生物被膜和腐蚀产物后观察样品表面的点腐蚀坑,发现有菌组的不锈钢表面平均点腐蚀深度为4.13±0.17μm,腐蚀坑密度163±28 N cm-2,无菌组的不锈钢表面平均点腐蚀深度为1.23±0.13μm,其密度为25±18 N cm-2;浸泡14天后,变形链球菌在模拟唾液的腐蚀体系中使溶液p H值下降至3.98±0.01,而无菌组保持在5.30±0.10;通过对金属在腐蚀体系内溶解的金属离子浓度测量,发现有菌组金属腐蚀溶解出的镍、铬、锰、铁的离子浓度也较无菌组在7天和14天周期内均有显着升高;电化学实验监测结果表明,有菌条件下金属腐蚀倾向加剧,腐蚀速率增大,耐蚀性明显降低。目前,关于口腔金属材料的微生物腐蚀报导较少,主要原因在于腐蚀的发生是一个长期的效应,造成的不良后果也具有滞后性且不易立刻发觉,另外这也是跨学科的领域,所以医用口腔金属材料腐蚀这一现象较容易被忽视。因此人们对于口腔环境下腐蚀性微生物对医用金属材料微生物腐蚀的特点、腐蚀机制和腐蚀产生的毒性离子对口腔细胞及人体的影响等也都知之甚少。本研究结果为口腔微生物腐蚀的相关机制和口腔金属材料的应用提供科学研究资料和理论支撑,对丰富微生物腐蚀金属的机理以及更好的设计口腔医用抗菌金属材料具有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变形链球菌论文参考文献
[1].李帆,姜晓东,张颖,卢洁,谭凯璇.不同抑菌剂对变形链球菌毒力因素影响的研究进展[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9
[2].杨艺,徐大可.变形链球菌对口腔金属材料316L不锈钢的微生物腐蚀研究[C].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2019
[3].林玲雯,黄明东,林敏魁.新型酞菁类光敏剂对口腔变形链球菌体外抗菌研究[C].2019第九次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9
[4].刘芸,张强,杨秀巧,孟玉生.唾液变形链球菌感染水平与乳牙龋病现状及发展的相关性分析[J].口腔生物医学.2019
[5].郭馨蔚,赵洪岩,程博群,钱鑫,张志民.耐氟变形链球菌对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陶瓷与牙体组织粘接的影响[J].口腔医学研究.2019
[6].戴煦原,崔伟,杨光,王成龙.差异致龋性变形链球菌细胞外蛋白质组学的初步研究[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19
[7].陈卓瑜,邝亦元,廖志清,王艳琼,刘梦.氧化石墨烯对变形链球菌抑制作用的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9
[8].曹建华.蒙古族4~6岁儿童龋病治疗及涂氟前后唾液中变形链球菌的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
[9].杨瑶瑶,张志民,赵洪岩,郭馨蔚,刘璐.氟化物对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生物膜形成的影响[J].口腔医学研究.2019
[10].康佳,付甜,王一席,胡红梅.外源性c-di-GMP影响口腔变形链球菌生物膜形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