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王志云[1]2004年在《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分制是以选课为前提,以学分作为计量学生学习分量的单位,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为毕业标准,采用多样的教育规格和较为灵活的过程管理方式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本研究以大连市女子职业中专为对象,对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实行学分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2、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重构学分制的课程体系;用学分和成绩分双重评价指标来衡量学生学习的量和质;对难度较大的课程实行分层次教学;实行弹性学制;建立和完善选课制和导师制。3、中等职业学校在试行学分制过程中应遵循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管教管导、分步推进等原则,采取措施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宏观调控,完善相关政策;加大对学分制的宣传力度,取得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内部保障。

李乃夫[2]2004年在《广州市轻工业中等专业学校实施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广州市轻工业中等专业学校从2000/2001学年开始进行实施学分制工作,并从01级开始全面实行学分制(学年学分制),是广州市属中等职业学校中最早实行学分制的学校之一,也是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研究课题———“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学分制的构建与实施”的参

董丹虹[3]2003年在《中等职业学校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课程是实现国家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课程在教育工作中占据着核心的位置。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在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系统工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运行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本文首先在综述课程概念的基础上赋予了中等职业学校课程的定义,并对课程理论进行了概述,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课程现状的调查及结果的统计,总结了近年来课程改革的经验,分析了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系统科学的有关理论,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依据迁移理论的有关论点,在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就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最后对一所学校的课程进行了案例分析,以期对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有所启示。

沈兰[4]2004年在《普通高中学分制研究》文中指出近10年来,我国一些高质量的普通高中已开始了学分制管理的探索,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这些学校学分制实验如火如荼地展开时,学界对普通高中实行学分制的探讨和研究近乎空白。因此,本文的选题是针对这一缺失提出的。 本文将学分制定位为:以选课制为前提,用学分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并以修满规定的下限学分为学生获得毕业资格的基本条件:结合弹性学制、学分互认制度等相关制度的弹性课程管理制度。 学分制诞生于高等院校,从产生以来,自始至终都是为了打破传统课程管理制度的束缚,培养和发展学习者的个性。学分制被移植和应用到高中教育中是有其深刻的历史与教育发展背景的。学业成就机会平等、尊重个性的教育理念,以及由此带来的课程多样化追求是学分制引入中等教育,并且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而选课制以及单轨制学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都为学分制在高中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本研究是一项非介入性研究,采用比较法和文献研究方法。一方面,对学分制在美国中等教育中的产生和运用的制度背景与哲学内涵进行深入的考察和理解,探询几个国家教育系统使用学分制对高级中学进行管理的共同特征,揭示趋同的国际趋势。另一方面,将国内外高中学分制政策与实践进行比较分析,并剖析当前我国学校学分制实验的经验与问题。指出在现有的课程结构框架和配套制度不完善情况下,实验学分制的学校大部分是将学分制作为学生鉴定性评价的一种手段,没有充分发挥学分制管理的优势。 在分析基础上,研究建构了针对我国在课程政策层面实行学分制的要素,并对我国普通高中在学校管理层面实行学分制提出建议。提出在政策层面上除了需要对高中毕业最低学分及学分结构进行统一规定并与认定,并建立学校之间学分互认制度外,建立多样化的课程结构,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自主权,优化外部评价,都是在政策层面实施学分制的前提和条件。而学校管理层面上,实行学分制管理意味着学校必须构建必修课、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引导学生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乃至修订新的相关管理办法。采用这些弹性的课程管理办法才能从制度上实现高中课程的选择性。

李向伟[5]2006年在《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若干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学分制是以学分为计算学习量的单位,以学分衡量学生学习完成情况,并以学生必须取得最低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余地的教学制度。它能适应学生个性差异,并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教学制度创新,满足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自1996年到现在,有一大批中等职业学校积极进行了学分制的试点工作,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在理论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规范管理制度、改革课程体系、以及创新教学方法等具体实践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极大地推动了学分制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实行,也极大地促进了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但学分制的实行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继续推行学分制,本文在论述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及其解决进行了探讨研究。通过仔细查阅资料,本文首先论述了论文选题的背景、论文研究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详细阐述了学分制的内涵、学分制的基本特征、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的特征以及我国学分制的发展历程,并从以人为本、人的发展和终身教育叁个方面阐述了实行学分制的理论基础,随后分析了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的现状,总结了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的实施经验,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接着对部分发达国家实施学分制的情况进行了论述和比较,以期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最后,在前面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师资现状、学生特点及发展状况,从教育观念、思想认识;学分制实行的课程、师资、教学及硬件条件;学分制下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的建立以及政策保障等若干方面提出了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的一些建议和思考,为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提供了一种思路。

张莹[6]2009年在《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下的教学管理改革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年,由于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并随着社会转型的历史步伐,也开始了转型,即从传统的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转变。这个转变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手段和教学管理等等方面的转变。特别是在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为重点的教学管理改革,对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以杭州市为代表的区域实践案例,并以杭州市人民职业学校、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为代表的学校实践案例,解析了学分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制订了具有中等职业学校特点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总结了学分制在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的成功经验。本文主要创新在于:在构建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管理模式过程中,通过提供杭州市人民职业学校、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等学校以及杭州市实行学分制管理的实践案例以直观的方式呈现了学分制管理改革取得的经验;分析了学分制背景下出现的学籍管理、课程体系优化、选课指导、学生管理、教师发展与评价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形成具有学校特点的学分制教学管理相关制度。这为其他中等职业学校实行有特色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提供了广阔思路和具体参照。在学校实践层面探讨学分制下的教学管理改革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推动学生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更有利于职业教育面向社会,“以就业为导向”的长足发展。

张颖[7]2006年在《高职学制多样性选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4年6月教育部出台的将高职学制由叁年改为两年的政策(后文简称“叁改二”)引起高职业内人士的强烈反响。赞成与反对者各成一派,各抒己见。笔者认为,高职学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应积极适应各种需求的变化,实行学制的多样性选择。全文围绕“高职学制多样性选择”这一中心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理论分析一章,本文首先对高职学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数学模型的建构和分析,接着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对高职的界定、高职与社会的发展、高职与人的发展几个方面系统阐述了高职学制多样性选择的相关理论依据。在接下来的一章,本文从实践角度论述了高职学制多样性选择的现实要求及国际经验。全文在最后一章提出了实行高职学制多样性选择的具体策略和相关保障条件。本研究的目的有叁:一是启迪,通过本研究引发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学制多样性选择问题的更多关注,促进对高职学制多样性选择的研究和应用;二是参考,通过本研究,为人们深入了解和把握影响高职学制选择的多种因素提供较全面的论述资料;叁是应用,期望通过本研究,可以为高职学制改革提供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参考思路,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早日走上健康、快速的发展轨道。在研究过程中,本文运用了文献综述法、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法。

路军方[8]2006年在《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德育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文中提出德育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实质是把德育内容内化为一个人稳定的品质。德育的主体是学生,德育的真谛是育人。可见,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原则、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等必须也只能通过学生来体现。而原有的学生德育评价体系“重知识轻实践,重考分轻能力,重均衡轻

李远平[9]2007年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导师制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文中研究说明高中新课程改革带来了多样化、选择性的课程结构,同时也伴随着学分管理和选课指导制的实施,学校如何改革才能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根据国内外实施中学学分管理的经验,导师制是配合多样化、选择性课程结构有效实施的辅助制度,它将成为联结教师、课程与学生的纽带,协调新课程改革下的师生与课程的关系,从而有效保障高中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为了给学校实施高中导师制提供理论支持和现实指导,本文循着导师制的理论研究和我国高中导师制的建构两条主线进行探究,论文体现了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全文主要分为叁大部分,第一部分研究导师制的界定、历史发展及特点;第二部分从多学科视角探究高中导师制的理论基础,深入分析其合理性;第叁部分结合本人所参加的课题《普通高中课改形式下的导师制探索》,提出实施策略以便于在实践中指导学校实施高中导师制。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多学科视角对高中导师制进行了独到且深入的理论分析,并提出了建构高中导师制的指导思想、原则、以及学校实施导师制的具体实践操作。研究过程中,笔者综合运用了文献分析、调查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获得了大量的科学论据,使论文的观点得到了有力的支持。

佚名[10]2008年在《第一章 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新理念》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在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中,教育承担着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形成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历史使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教育、尤其是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空间。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 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王志云. 辽宁师范大学. 2004

[2]. 广州市轻工业中等专业学校实施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J]. 李乃夫. 中国轻工教育. 2004

[3].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D]. 董丹虹. 天津大学. 2003

[4]. 普通高中学分制研究[D]. 沈兰.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5]. 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若干问题研究[D]. 李向伟. 天津大学. 2006

[6]. 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下的教学管理改革研究[D]. 张莹. 浙江工业大学. 2009

[7]. 高职学制多样性选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张颖. 辽宁师范大学. 2006

[8]. 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德育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 路军方. 职教通讯. 2006

[9].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导师制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 李远平. 东北师范大学. 2007

[10]. 第一章 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新理念[C]. 佚名. 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理论与实践. 2008

标签:;  ;  ;  

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