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隧道初期支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初期支护,大断面黄土隧道,现场监测,受力特征
隧道初期支护论文文献综述
叶万军,魏伟,陈明[1](2019)在《深埋大断面黄土隧道初期支护受力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避免初期支护局部破坏对深埋黄土隧道安全产生危害,依托甘肃省境内早胜3号隧道施工开展深埋大断面黄土隧道初期支护受力规律的现场试验研究。通过埋设振弦式传感器对围岩与初期支护接触压力、喷射混凝土应变、钢拱架应变、相邻钢拱架间作用力进行监测,同时建立模拟隧道施工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分析得到初期支护内力分布特点。结果表明:1)初期支护受力随时间表现出迅速增长—缓慢增长—逐渐稳定的特点,曲线在二次衬砌闭合12 d后基本稳定; 2)应力空间分布上部大下部小,偏压特性明显,荷载理论计算值偏小; 3)拱顶及边墙区域为初期支护薄弱部位,需采取措施并加强监控量测; 4)数值计算表明锚杆末端轴力较小,设计中可考虑适当缩短锚杆长度。(本文来源于《隧道建设(中英文)》期刊2019年10期)
刘兆新,田斌华,陈元培,徐帮树,石伟航[2](2019)在《基于Revit的新奥法隧道初期支护构件参数化建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推动BIM技术在新奥法隧道设计与施工中的应用,开展隧道初期支护构件的参数化建模研究。通过研究锚杆、小导管、格栅钢架等初期支护构件在隧道设计与施工过程中的特点,利用Revit进行二次开发,研究隧道构件的参数化建模方法,通过改进算法开发一种能够实现初期支护模型快速创建与自动布设的插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Revit进行二次开发,能够显着提高新奥法隧道初期支护构件的建模效率,在实际建模过程中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本文来源于《隧道建设(中英文)》期刊2019年10期)
王明年,王奇灵,胡云鹏,王翊丞,刘大刚[3](2019)在《高地温环境下隧道初期支护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川藏铁路桑珠岭超高地温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实测和热-力耦合数值模拟手段,对超高地温环境下初期支护的力学特性展开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开挖后,初期支护混凝土应力在10 d内变化较快,18 d后基本稳定;初期支护轴力和弯矩随温度的升高而成增大趋势;随着围岩初始温度的升高,初期支护最大压应力、拉应力与无温度场时的比值逐渐增大,扩大倍数可表示为围岩初始温度的二次函数;当围岩初始温度大于50℃时,初期支护存在破坏趋势;随着围岩温度的升高,初期支护最大压应力的分布范围由边墙扩大到边墙和拱腰,最大拉应力由墙脚扩大到墙脚、拱肩和仰拱。研究结论对高地温隧道初期支护的施工有一定的指导价值。(本文来源于《铁道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夏勇[4](2019)在《白垩系全风化红砂岩深埋隧道初期支护受力特性与荷载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阳城隧道穿越大量红砂岩地层,该地层遇水易崩解软化。本文通过对现场试验结果分析得出含水率对该隧道围岩压力的影响显着,富水区域围岩压力大,容易导致隧道偏压。经对比3种理论计算方法,太沙基理论围压压力计算值与实测值最接近,因此依据太沙基理论计算全风化红砂岩深埋隧道围岩压力。在此基础上结合试验段现场实测数据,给出全风化红砂岩深埋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与设计规范推荐的计算方法相比,采用该方法进行初期支护结构设计具有更多安全余量。研究成果可供类似地层隧道设计施工参考。(本文来源于《铁道建筑》期刊2019年10期)
闫红江,刘成禹,邓志刚,罗洪林[5](2019)在《丽香铁路中义隧道初期支护大变形的力学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初期支护大变形力学机制研究的不足,以隧址区地应力最大主应力为水平方向,且与隧道轴线接近垂直的丽香铁路中义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现场监测资料的综合分析,得出了大变形区段初期支护变形、破坏的力学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变形控制措施。研究表明:在地应力最大主应力为水平方向且与隧道轴线垂直的条件下,初期支护表现出水平收敛大于拱顶下沉的变形特点,破坏形式以拱顶喷射混凝土剥落、掉块,边墙拱架压曲外鼓为主,初期支护边墙段既是受力最大的部位,又是变形最大的部位,应将其作为变形控制的重点部位;初期支护边墙段的变形、破坏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边墙受力以围岩的水平挤压应力为主,变形以水平向围岩压力作用下的弯曲变形为主;第二阶段边墙受力以竖向压力为主,变形以压弯共同作用下的压弯屈服破坏为主。(本文来源于《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缪康[6](2019)在《高速公路隧道初期支护变形原因及治理措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垣渑高速韶山峡隧道左洞ZK44+910-ZK44+958段、右洞YK44+953-YK44+985段初支变形为例,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在监控量测的基础上,以新奥法施工为指导思想,分析了初期支护变形、开裂的原因,并提出其处治措施,汲取相关的技术成果和经验总结,以指导隧道安全施工。(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信息》期刊2019年28期)
杨涅,刘大刚,王明年,于丽[7](2019)在《基于变形-结构法的隧道初期支护安全性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行隧道设计中,初期支护的安全性评价是实现隧道施工阶段初期支护动态设计的关键。为解决这一问题,基于矩阵位移法建立以关键节点位移为已知量的变形-结构法,即由关键节点的位移值直接反算结构荷载及内力,进而依据规范定量评价初期支护的安全性;并编制相应的计算程序,依托郑万高铁香炉坪隧道进行工程应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变形-结构法较之其他以位移为基础的反分析方法,具有原理简单、参数易选取、计算速度快等优点。2)关键节点的空间位置应尽可能均布,并应兼顾特征点,如拱顶点、跨度最大点、墙脚点等,且关键节点的数量应不小于5。考虑到施工现场的复杂性和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建议关键节点的数量取7。3)隧道施工过程中,可通过关键节点的位移监控量测数据,利用变形-结构法进行初期支护的安全性评价。(本文来源于《隧道建设(中英文)》期刊2019年09期)
闫有民[8](2019)在《钢管拱初期支护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根据我国道路发展的需要,公路等级不断提高,穿越山岭地区的公路长大隧道也越来越多,隧道埋深大,设计地质勘测难度大大提升,地质勘测不全面导致隧道支护设计深度不足,设计支护情况与现场实际开挖围岩情况不匹配,支护参数过强,造成工程浪费,支护参数过弱不能保证结构质量和安全。本文通过敦当试验段II标阿尔金山特长隧道初期支护钢管拱的灵活应用可有效解决隧道初期支护参数与围岩情况不相匹配的问题,尤其在围岩裂隙发育,结构破碎,宜掉块,且岩块有一定强度,沉降、收敛较小的石质隧道,配合监控量测,可极大地优化隧道初期支护参数,减少工程浪费,同时,保障现场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也有效加快隧道施工进度,创造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中国标准化》期刊2019年18期)
李雪峰,尚应超,谷笑旭,于介,杨文波[9](2019)在《隧道穿越红黏土接触带初期支护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不同岩性接触带地质条件复杂,围岩软硬不均,隧道变形与常规地层隧道有所不同。本文以贾塬隧道穿越红黏土与砂岩夹泥岩接触带地段为依托,建立相应数值模拟分析模型,对初支厚度、拱架间距、锚杆长度和间距在控制围岩变形和初支应力方面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结论:(1)隧道穿越红黏土与砂岩夹泥岩接触带时,开挖扰动引起的洞周变形占总变形量较大;(2)初期支护厚度和钢拱架间距两个参数对隧道变形和初支应力控制效果明显;(3)边墙锚杆的长度和间距对隧道变形影响不明显;(4)该成果可为隧道穿越不同岩性接触带时的支护参数优化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铁道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赵治冶[10](2019)在《基于现场监测数据的隧道初期支护参数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在现场监测的基础上对初期支护进行了优化,减少了锚杆支护形式。优化后试验段的监测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初期支护中喷射混凝土最大压应力为其极限抗压强度的43%,其抗压性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喷射混凝土主要受压没有拉应力出现,最大压应力为10.3MPa,是混凝土极限抗压强度的43%,在充分利用混凝土抗压性能的同时仍有足够的安全余量。该设计优化方案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与参考。(本文来源于《工程技术研究》期刊2019年17期)
隧道初期支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推动BIM技术在新奥法隧道设计与施工中的应用,开展隧道初期支护构件的参数化建模研究。通过研究锚杆、小导管、格栅钢架等初期支护构件在隧道设计与施工过程中的特点,利用Revit进行二次开发,研究隧道构件的参数化建模方法,通过改进算法开发一种能够实现初期支护模型快速创建与自动布设的插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Revit进行二次开发,能够显着提高新奥法隧道初期支护构件的建模效率,在实际建模过程中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隧道初期支护论文参考文献
[1].叶万军,魏伟,陈明.深埋大断面黄土隧道初期支护受力特征分析[J].隧道建设(中英文).2019
[2].刘兆新,田斌华,陈元培,徐帮树,石伟航.基于Revit的新奥法隧道初期支护构件参数化建模研究[J].隧道建设(中英文).2019
[3].王明年,王奇灵,胡云鹏,王翊丞,刘大刚.高地温环境下隧道初期支护力学性能研究[J].铁道学报.2019
[4].夏勇.白垩系全风化红砂岩深埋隧道初期支护受力特性与荷载模式[J].铁道建筑.2019
[5].闫红江,刘成禹,邓志刚,罗洪林.丽香铁路中义隧道初期支护大变形的力学机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9
[6].缪康.高速公路隧道初期支护变形原因及治理措施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9
[7].杨涅,刘大刚,王明年,于丽.基于变形-结构法的隧道初期支护安全性评价研究[J].隧道建设(中英文).2019
[8].闫有民.钢管拱初期支护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J].中国标准化.2019
[9].李雪峰,尚应超,谷笑旭,于介,杨文波.隧道穿越红黏土接触带初期支护优化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2019
[10].赵治冶.基于现场监测数据的隧道初期支护参数优化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