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乳胶粒形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乳胶,形态,乳液,热力学,交联,种子,动力学。
乳胶粒形态论文文献综述
袁腾,梁斌,黄家健,杨卓鸿,邵庆辉[1](2019)在《壳层厚度对中空苯丙乳胶粒结构形态及遮盖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利用叁层交联型碱溶胀法制备中空苯丙乳胶粒的基础上,采用粒径分析仪、粘度计、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 spectrophotometry)等测试方法考察了壳层厚度对中空乳胶粒结构形态和遮盖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壳层的厚度对中空聚合物乳胶粒的形态和遮盖性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壳层厚度的增加,乳胶粒粒径先减小后增大,并在壳/中间层包覆核的比值等于7时达到最小值,乳液粘度也一直减小。同时,在壳层厚度增加的过程中,中空聚合物乳胶粒表面粗糙程度逐渐降低,破裂和塌陷的乳胶粒逐渐减少,遮盖性先增强后减弱。壳/中间层包覆核的最佳比值为7~9。(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璐[2](2016)在《无皂种子乳液聚合制备各种不对称乳胶粒及其形态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一种通过无皂种子乳液聚合(SSEP)制备形态可控的各向异性聚丙烯酸叔丁酯/聚苯乙烯(PtBA/PS)纳米粒子简便通用的方法。首先,通过乳液聚合合成非交联的带有酯基和羰基极性官能团的PtBA种子,然后,以苯乙烯(St)为单体,通过SSEP法制备PtBA/PS复合粒子。系统地研究了单体/种子配比、聚合时间、聚合温度等因素对PtBA/PS复合粒子形态演变的影响。在St的聚合过程中,由于PS与PtBA之间的热力学不相容而发生了相分离,从而形成了许多有趣形态的PtBA/PS复合粒子,有汉堡形、荔枝形、半蘑菇形、开口的半蘑菇形、草莓形、满碗形和雪人形等。最后,基于以上实验结果提出了一种可能的形成机理。通过马尔文激光粒径仪表征了种子以及复合粒子的平均粒径及其分布;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表征种子以及复合粒子的化学组成;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复合粒子表面元素的种类和含量进行了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超薄切片表征种子和复合粒子的表观和内部微观形貌;通过热失重(TGA)对复合粒子的核/壳比和热稳定性进行了测定与表征;并通过接触角测试仪对复合粒子的亲水性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PtBA种子粒子呈均匀的球形,且种子表面的极性基团是均匀分布的。它们在乳液中向水相伸展,降低与水的界面张力来稳定乳胶体系。St单体溶胀到种子内部,聚合之后,部分PS从种子中挤出,与种子发生了相分离,在PS凸起的融合的过程中种子表面的极性基团起到了阻碍作用。实验中聚合时间、单体/种子投料比和聚合温度对复合粒子的形态影响很大。当单体/种子投料比为3.0 g/1.0 g时,复合粒子呈现出汉堡形结构;当单体/种子投料比为4.0 g/1.0 g时,复合粒子呈现出草莓形结构;在较高单体/种子投料比(5.0 g/1.0 g)时,随着聚合时间的延长,复合粒子依次呈现出半蘑菇形、开口的半蘑菇形、满碗形和雪人形结构。在室温和低配比(2.0 g/1.0 g)下,可以很容易得到荔枝形的超疏水复合粒子。此外,随着聚合时间的延长,复合粒子的核/壳比逐渐减小,而热稳定性越好。(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期刊2016-05-01)
李志国,白龙,顾继友[3](2013)在《核壳型聚醋酸乙烯酯基乳胶粒形态控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核壳型聚醋酸乙烯酯(PVAc)基乳液乳胶粒形态控制机理的研究进展,重点评述了核壳型PVAc基乳胶粒形态控制中热力学与动力学的控制作用,并对核壳型PVAc基乳胶粒形态演变模型进行了概述。PVAc基乳胶粒的热力学性质决定其最终平衡形态,而动力学条件则决定其形态演变历程。在实际聚合反应中,核壳型PVAc基乳胶粒形态是由热力学因素和动力学因素共同决定的。核壳型PVAc基乳胶粒形态演变模型的建立有助于热力学与动力学的有机结合,为深入理解核壳型PVAc基乳胶粒形态演变及其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3年12期)
白龙,李志国,顾继友[4](2013)在《PVAc/PSt复合乳液乳胶粒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两阶段半连续饥饿态种子乳液聚合法,通过苯乙烯(St)在预先形成的聚醋酸乙烯酯基(PVAc-based)种子乳液中聚合,制备了具有均一粒径分布、体系稳定的PVAc/PSt复合乳液。实验中,分别通过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动态光散射(DLS)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分析了复合乳液聚合物组成、复合乳液乳胶膜相结构及复合乳液乳胶粒微观形貌。实验结果表明:复合乳液体系中,VAc、St和BA叁者都参与了聚合反应;乳胶膜存在明显的相分离结构,分别对应PVAc基聚合物相和PSt基聚合物相;制备的复合乳胶粒表面是非光滑的,是具有覆盆子结构的乳胶粒。(本文来源于《'2013北京国际粘接技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亚洲粘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3-09-16)
伍燕,成煦,蒋禹旭,杜宗良[5](2013)在《软段结构对聚氨酯-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乳胶粒形态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聚氨酯水分散液(WPU)的软段结构对聚氨酯-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PUA)乳胶粒子形貌结构的影响,首先分别合成了不同软段结构的WPU,然后以其为种子乳液并滴加溶有引发剂的丙烯酸酯混合单体形成预乳液,升温聚合后得到PUA。通过对乳胶粒径测试和形貌观察发现,软段分子量较小时,形成的PUA乳胶粒没有明显的核/壳结构,软段分子量较大时,形成过渡层型、梯度型和草莓型结构的核/壳结构PUA乳胶粒,采用两种分子量的软段共混得到的PUA乳胶粒具有复杂的核/壳结构。(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3年11期)
李辉[6](2013)在《聚合物中空乳胶粒的制备及其形态和遮盖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合物中空乳胶粒具有极强的光学遮盖性,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涂料、纸张涂布、皮革复鞣和化妆品等领域,预计未来在宇航、阻尼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中空乳胶粒的制备需克服一系列的技术难题,国外已有少数几家公司成功制备出了性能优异,满足工业应用要求的中空聚合物产品。但由于技术保密等原因,国内没有任何企业和学者开发出相应的产品;而且,在现有的已公布的文献和专利中,对多层结构中空乳胶粒形态和遮盖性的研究较少,故本文通过碱溶胀法制备聚合物中空乳胶粒,并对其形态和遮盖性进行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碱溶胀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运用层层聚合包覆的方式,首先制备出了羧基含量较高的核乳胶粒,然后在核乳胶粒的表面包覆强疏水、弱亲水性的中间层,最后在中间层的表面再包覆完全疏水的壳层,制壳阶段加碱溶胀,最终制备出了平均粒径为350-750nm,空腔大小为30%-90%(体积分数)的中空乳胶粒,体系的固含量为31wt.%。论文中红外和转化率的测量证明了实验按照预期反应进行,采用粒径和粘度对中空乳胶粒的溶胀程度进行了研究,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对中空乳胶粒的形态进行了表征,酸值对中间层对核乳胶粒的包覆效果进行了测定,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UV-Vis spectrophotometry)将聚合物中空乳胶粒的遮盖性进行了量化。实验中最终考察了中间层厚度、壳层厚度、壳中交联单体用量、核中交联单体用量、中间层交联单体用量、碱溶胀阶段和中间层玻璃化温度对中空乳胶粒形态和遮盖性的影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中空乳胶粒的溶胀程度决定着其表面光滑程度、内部空腔大小、乳胶粒是否会塌陷、破裂等形态;中空乳胶粒的形态决定其遮盖性,形态越规整,破裂塌陷的乳胶粒数目越少,其遮盖性越好。制备中空乳胶粒的最佳条件为,中间层/核=8;壳层/中间层包覆核=7-9;壳中交联单体用量为6wt.%(壳单体总量);碱溶胀阶段为30wt.%-50wt.%(制壳阶段);核宜采用表面交联,且交联单体的用量为1wt.%-3wt.%(核单体总量);中间层不交联,中间层的理论玻璃化温度为90℃。(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3-04-01)
李辉,胡剑青,王锋,涂伟萍[7](2013)在《壳中交联单体用量对中空乳胶粒形态及遮盖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多步乳液聚合法合成了单分散性良好的中空乳胶粒,并采用粒径分析仪、粘度计、酸值测量、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和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UV-Vis spectrophotometry)测量考察了交联单体用量对中空乳胶粒形态和遮盖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壳中交联单体用量的增加,乳胶粒强度增加,溶胀程度降低,空腔均匀性和表面平整性提高;且当交联单体用量<6%(质量分数)时,中空乳胶粒的遮盖性随着交联单体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交联单体用量>6%(质量分数)时,中空乳胶粒的遮盖性基本不变。交联单体的最佳用量为6%(质量分数)。(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3年01期)
张凯,黄春保,沈慧芳,陈焕钦[8](2012)在《氯丁胶乳-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复合乳胶粒结构形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氯丁胶乳(Pa)为种子乳液,甲基丙烯酸甲酯(Pb)为第二单体,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了氯丁胶乳-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复合乳胶粒。热力学分析表明,当Pb的体积分数Φb<0.69时,可同时形成Pa-Pb型正核-壳和(Pa+Pb)分离型乳胶粒,当Φb>0.69时,形成Pb-Pa型翻转型核壳结构乳胶粒,并伴有Pa-Pb型正核-壳结构乳胶粒的形成。动力学分析表明,引发剂类型、第二单体的加入方式、种子乳胶粒的交联、单体/聚合物质量比是影响乳胶粒形态的主要因素。采用水溶性引发剂过二硫酸钾(KPS),以饥饿态方式加入单体,氯丁胶乳-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CR-PMMA)复合乳胶粒呈现正核-壳结构,以充溢态方式加入单体则不能形成明显的核-壳结构;而以油溶性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时,单体无论以充溢态方式加入还是饥饿态加入均倾向于形成翻转核-壳型粒子。在种子乳胶粒中加入一定量交联剂二缩叁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有利于形成明显的正核壳结构。以饥饿态进料,KPS为引发剂时,随着单体用量增加,壳层变厚,仍呈正核-壳结构,与热力学分析结果相吻合;以AIBN为引发剂时,随着单体用量增加,PCR-PMMA复合乳胶粒逐渐由翻转核壳型结构变为互穿结构。(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12年10期)
陈照,贾钗,毛端平,柴仕淦,李小琴[9](2011)在《染色剂对聚合物乳胶粒形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pH=4.0的醋酸铀、磷钨酸(PTA)、磷钼酸分别对有机硅乳液、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乳液进行染色,用透射电镜(TEM)对乳液的粒子形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对于酸性、中性的有机硅和PMMA乳液,采用pH=4.0的醋酸铀染色后,微球的形态清晰,效果最佳;对于碱性乳液样品,选择pH=6.4的PTA的染色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胶体与聚合物》期刊2011年04期)
曹云玉,付娆,郭丽萍,巫辉[10](2008)在《聚合物Ⅱ链的生成及相分离对复合乳胶粒形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复合乳胶粒的特殊结构使其比均相乳胶粒具有更好的综合性能和更广泛的应用领域。本文综述了分步种子乳液聚合第二步反应中,聚合物Ⅱ链的生成以及由此引起的相分离对复合乳胶粒形态的影响。在聚合物Ⅱ链的生成过程中,种子乳胶粒中引发剂的类型和浓度、单体M2的浓度及其在乳胶粒中的分布等会影响聚合物Ⅱ链的生成位置和生成速率,进而影响复合乳胶粒的形态;在相分离中,新生成的聚合物Ⅱ链在界面张力的驱动下扩散迁移,缠结成簇,与种子聚合物Ⅰ相分离,通过成核-增长(NG)的相分离影响复合乳胶粒的形成过程。(本文来源于《高分子通报》期刊2008年12期)
乳胶粒形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提出了一种通过无皂种子乳液聚合(SSEP)制备形态可控的各向异性聚丙烯酸叔丁酯/聚苯乙烯(PtBA/PS)纳米粒子简便通用的方法。首先,通过乳液聚合合成非交联的带有酯基和羰基极性官能团的PtBA种子,然后,以苯乙烯(St)为单体,通过SSEP法制备PtBA/PS复合粒子。系统地研究了单体/种子配比、聚合时间、聚合温度等因素对PtBA/PS复合粒子形态演变的影响。在St的聚合过程中,由于PS与PtBA之间的热力学不相容而发生了相分离,从而形成了许多有趣形态的PtBA/PS复合粒子,有汉堡形、荔枝形、半蘑菇形、开口的半蘑菇形、草莓形、满碗形和雪人形等。最后,基于以上实验结果提出了一种可能的形成机理。通过马尔文激光粒径仪表征了种子以及复合粒子的平均粒径及其分布;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表征种子以及复合粒子的化学组成;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复合粒子表面元素的种类和含量进行了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超薄切片表征种子和复合粒子的表观和内部微观形貌;通过热失重(TGA)对复合粒子的核/壳比和热稳定性进行了测定与表征;并通过接触角测试仪对复合粒子的亲水性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PtBA种子粒子呈均匀的球形,且种子表面的极性基团是均匀分布的。它们在乳液中向水相伸展,降低与水的界面张力来稳定乳胶体系。St单体溶胀到种子内部,聚合之后,部分PS从种子中挤出,与种子发生了相分离,在PS凸起的融合的过程中种子表面的极性基团起到了阻碍作用。实验中聚合时间、单体/种子投料比和聚合温度对复合粒子的形态影响很大。当单体/种子投料比为3.0 g/1.0 g时,复合粒子呈现出汉堡形结构;当单体/种子投料比为4.0 g/1.0 g时,复合粒子呈现出草莓形结构;在较高单体/种子投料比(5.0 g/1.0 g)时,随着聚合时间的延长,复合粒子依次呈现出半蘑菇形、开口的半蘑菇形、满碗形和雪人形结构。在室温和低配比(2.0 g/1.0 g)下,可以很容易得到荔枝形的超疏水复合粒子。此外,随着聚合时间的延长,复合粒子的核/壳比逐渐减小,而热稳定性越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乳胶粒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1].袁腾,梁斌,黄家健,杨卓鸿,邵庆辉.壳层厚度对中空苯丙乳胶粒结构形态及遮盖性的影响[J].材料导报.2019
[2].王璐.无皂种子乳液聚合制备各种不对称乳胶粒及其形态演变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6
[3].李志国,白龙,顾继友.核壳型聚醋酸乙烯酯基乳胶粒形态控制研究进展[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3
[4].白龙,李志国,顾继友.PVAc/PSt复合乳液乳胶粒形态研究[C].'2013北京国际粘接技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亚洲粘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
[5].伍燕,成煦,蒋禹旭,杜宗良.软段结构对聚氨酯-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乳胶粒形态结构的影响[J].功能材料.2013
[6].李辉.聚合物中空乳胶粒的制备及其形态和遮盖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7].李辉,胡剑青,王锋,涂伟萍.壳中交联单体用量对中空乳胶粒形态及遮盖性的影响[J].功能材料.2013
[8].张凯,黄春保,沈慧芳,陈焕钦.氯丁胶乳-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复合乳胶粒结构形态[J].应用化学.2012
[9].陈照,贾钗,毛端平,柴仕淦,李小琴.染色剂对聚合物乳胶粒形态的影响[J].胶体与聚合物.2011
[10].曹云玉,付娆,郭丽萍,巫辉.聚合物Ⅱ链的生成及相分离对复合乳胶粒形态的影响[J].高分子通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