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杨[1]2006年在《金菊花化学成分与指纹图谱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菊花为菊科植物金菊花的头状花序。原植物由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赵子恩研究员鉴定为Dendranthema morifolium Tzvel.et Zhao。具有平肝明目、清热解毒、散风降压的功效。金菊花为神农香菊与黄山贡菊的杂交新品种,神农香菊为80年代由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刘启宏等在神农架林区发现的一种民间用于治疗慢性肝炎的菊科新品种,由于神农香菊的生长条件要求高,产量少,不能在平原地区大面积种植,限制了该品种的推广。90年代末我们与神农架林区科技局、华中农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等四单位联合开发,在神农香菊的基础上运用DNA和分子标记等技术培育出神农香菊与黄山贡菊的杂交新品种—金菊花。金菊花与神农香菊和黄山贡菊相比较,具有疗效好,花序大,产量高,花色金黄,香气浓郁,口感好、味甘甜的特点,是一种深受欢迎的保健饮料。金菊花改变了神农香菊分布范围小和解决了只在神农架林区海拔2000m以上生长的问题。适应平原地区大面积种植,是一种很有经济价值的菊花新资源,为湖北省的特有品种,在湖北地区有大面积的种植,已作为菊花商品在市场上流通,用于防治感冒、头痛、菌利、肠炎、便秘、冠心病和高血压等疾病,入药或茶饮,是一种很有经济价值的菊花新资源。然而,这一品种功效作用的物质基础是什么,此品种在质与量方面与其它主流菊花品种是否相同,为了保证人们用药和饮用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我们开展了对湖北地道药材金菊花的实验研究,这对湖北这一特有药用植物品种金菊花的品种优化、资源开发、扩大和综合利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本论文运用硅胶柱色谱对金菊花中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IR,MS,UV,~1H-NMR,~(13)C-NMR,2D-NMR)进行结构鉴定;从金菊花中分离并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16,28-二羟基羽扇醇、正二十七烷醇、绿原酸、槲皮素、木犀草素、β-香树脂醇、β-谷甾醇,这些都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的化学成分。其中绿原酸、槲皮素、木犀草素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抗病毒等多种生物活性。运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氨基酸自动分析法,测定出金菊花中含有丰富的Zn、Se、Fe、Cu等微量元素和7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9种药用氨基酸和5种增香剂氨基酸,分别占氨基酸总量的38.7%、38.8%、
胡志刚[2]2006年在《金菊花提取物及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菊花为菊科植物金菊花(Dendranthema indicum(L.)Des Monl var.aromaticum ‘jinju’ O.H.Liu et.S.F.Zhang.)的头状花序。具有平肝明目、清热解毒、散风降压的功效。金菊花是神农香菊与黄山贡菊的杂交新品种,为湖北省的特有品种,在湖北地区有大面积的种植,已有商品在市场上流通,用于防治感冒、头痛、菌利、肠炎、便秘、冠心病和高血压等疾病,入药或作茶饮。金菊花与神农香菊和黄山贡菊相比较,具有花序大、产量高、花色金黄、香气浓郁、口感好、味甘甜的特点,是一种深受欢迎的保健饮料。金菊花改变了神农香菊分布范围小和解决了只在神农架林区海拔2000m以上生长的问题,适应平原地区大面积种植,是一种很有经济价值的菊花新资源。然而,这一品种功效作用的物质基础是什么,此品种在质与量方面与其它主流菊花品种是否相同,这些问题均需研究和解决。为了保证人们用药和饮用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本文开展了金菊花的实验研究,这对湖北这一特有药用植物品种的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采用正交设计、均匀设计法和超临界CO_2流体提取(SFE)法对金菊花总提物、总黄酮、总挥发油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浸膏最佳提取工艺为60%乙醇5倍量回流2h,共提取2次;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为60%乙醇5倍量加热回流1h,共提取2次。考察结果显示:浸膏得率可达47.81%,总黄酮溶出量可达4.37%。SFE法提取挥发油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压力20Mpa,提取温度39℃,解析压力8Mpa以上,解析温度36℃,采用SFE工艺提取,萃取率为2.06-2.52%,而水蒸气蒸馏提取方法的提取率仅为0.47-0.56%。 通过对金菊花中挥发油、总黄酮与不同品种菊花的比较研究,考察金菊花的品质。按《中国药典》改良法测定不同品种菊花中挥发油的含量,应用气相色谱对挥发油中樟脑和龙脑进行了分析,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的含量。结果表明:挥发油的总含量为金菊花>神农香菊>贡菊花>杭菊花,不同品种的菊花中总黄酮的含量差别不大。采用气相色谱一质谱法对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并与黄山贡菊和神农香菊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了比较。共鉴定了41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成分的73%以上。金菊花挥发油成分中有17种与黄山贡菊和神农香菊中的挥发油成分相同,而2,2,7-叁甲基-环(3,1,1)庚-乙烯-6-酮;6,6-二甲基-2-烯和环(2,2,1)-庚-3-酮等成分是菊科植物中未曾报道的化合物。 对金菊花的药材性状和显微特征进行了研究,为其质量鉴别提供了依据。运用薄层色谱法对金菊花中木犀草素和绿原酸分别进行了定性分析,结果显示在与各自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显相同颜色斑点。分别对金菊花、神农香菊、贡菊花、野菊花以及全草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用不同的比较方法进行色谱斑点比较,结果在各自的位置显示相应的斑点。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金菊花中绿原酸和木犀草素的含量,结果绿原酸浓度线性范围在0.095-0.475μg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形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9;木犀草素浓度线性范围0.05647—3.0201μg,相关系数为0.9999,平均回收率为91.8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92%(n=6)。在此基础上按照《中国药典》2000版体例建立了金菊花药材质量标准草
彭少平[3]2003年在《金菊花化学成分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金菊花是神农香菊与黄山贡菊的杂交新品种,原植物由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赵子恩研究员鉴定为Dendranthma morifolium Tzvel.et zhao.。该品种在湖北省有大面积的种植,并已作为菊花商品在市场上流通。与神农香菊和黄山贡菊比较,金菊花花色金黄,清香浓郁,花序大,通过实验发现其挥发油的种类多、含量高;药理实验表明其有效部位具有良好的保肝护肝作用;入茶口感好,味甘甜,很受消费者欢迎,由武昌区药材公司饮片厂制作的神农金菊花商品远销东南亚,是一种质量好、附加值高的湖北省道地药材新资源。 本课题对金菊花的化学成份进行了研究:运用硅胶柱色谱法,从金菊花的氯仿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出了7个化合物,经理化鉴定结合UV、IR、~1H-NMR、~(13)C-NMR及~(13)C-~1HCOSY等波谱分析,鉴定出其中5个,分别为:槲皮素、绿原酸、正二十七烷醇、16β,28-二羟基羽扇醇和β-香树脂醇,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另外对金菊花中所含的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金菊花含丰富的Zn、Se、Fe、Cu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含量超过文献报道的其他商品菊花;重金属含量低于国家绿色标准;含有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和药用氨基酸,占其中总氨基酸含量的80%以上。 药用菊花的主要有效成分为挥发油和黄酮类,为了探索金菊花总黄酮提取条件,本课题以总黄酮为指标,采用正交实验法对其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回流时间、乙醇浓度对总黄酮提取含量有显着性影响(P<0.05),合理提取路线为:以10倍量60%Et0H回流2次,每次1小时,总黄酮含量可达到4 .38%为探讨金菊花有效部位及其药理作用,本课题在急性乙醉中毒肝损伤模型上观察了金菊花乙酸乙醋提取物(EAEDM)对肝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醇组血清和肝中MDA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 0.01),GsH一PX活性显着降低(P<0.01);金菊花组与乙醉组比较拟、心、灯含量明显降低(P<O.01)活性明显升高(P<0.01);而与对照组比较,ALT和AST含量明显升高,这表明金菊花乙酸乙醋提取物对乙醉中毒大鼠肝脏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徐玉婷[4]2009年在《同生境地引种栽培菊花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菊花是常用中药,是菊科植物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干燥头状花序,具有疏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之功效。临床上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目赤、心胸烦热、疔疮、肿毒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菊花具有治疗冠心病、降低血压、预防高血脂、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衰老等多种药理活性。挥发油为菊花的主要活性部位。生态环境对菊花品质、挥发油含量及其化学成分的影响较大,为探讨挥发油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并研究菊花生态适应性,本文将不同品系菊花种苗移栽到同生境地栽培,即海拔2500m以上,东经109°58′、北纬31°60′的湖北中医学院与湖北中烟工业有限公司合作的“神农架天然植物科技示范园”中栽培,进行同生境地引种栽培菊花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为了探讨同生境地引种栽培菊花中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提取工艺,本文以药典规定品种杭白菊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试验法进行研究,最终确定提取工艺为药材粉碎过50目筛,加15倍量水、浸泡1h、提取时间为8h。并且用此方法提取了亳州白菊、福田河白菊、金菊花、神农香菊、黄山贡菊、野菊花等,比较各引种栽培菊花的挥发油含量。实验结果表明,神农香菊中挥发油含量最高,且显着高于其他品种,挥发油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神农香菊、野菊花、金菊花、福田河白菊、杭白菊、亳州白菊、黄山贡菊。另外神农香菊挥发油含量高与其具有浓郁的香味有关,表明神农香菊具有较大的药用价值和开发前景,值得进一步的研究。为了研究不同引种栽培菊花挥发油化学成分,本文还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相同色谱条件下对各引种栽培菊花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揭示了各样品挥发油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为其推广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以色谱条件为HP-FFAP(0.25mm~*30m~*0.25μm)毛细管色谱;进样口温度230℃;载气为高纯氦,流速为1.0mL·min~(-1);恒流,分流比30:1;程序升温80℃2℃·min~(-1) 100℃0.5℃·min~(-1) 130℃5℃·min~(-1) 230℃(5min);离子源EI源(120eV),离子源温度230℃;四极杆温度150℃;质量范围m/z 50~500全程扫描;溶剂延时3min。实验结果表明,野菊花挥发油所含化合物个数最多,其他引种栽培菊花挥发油中所含化合物的数量从多到少依次为亳州白菊、福田河白菊、杭白菊、金菊花、神农香菊、黄山贡菊。其次,引种栽培菊花挥发油中,挥发油化学成分大致分为倍半萜类及其氧化物、单萜及其氧化物、烷类化合物叁大类,其中以倍半萜类及其氧化物含量最高,倍半萜类及其氧化物多具有抗肿瘤、镇静、抗菌、抗病毒等作用,故为菊花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开发与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引种栽培菊花挥发油中均含有石竹烯、氧化石竹烯,含量高且稳定,它们是挥发油中的主要活性物质,是生物活性较强或芳香气味的主要组成成分,在日用化工、医药、食品、烟草、香精香料工业中具有重要价值和应用意义。本文研究结果还表明,福田河白菊与杭白菊两者中的挥发油化学成分相近,揭示它们之间亲缘关系较近,这一结论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因为福田河白菊是杭白菊引种栽培到湖北福田河地区后形成的当地的一种特有品种,并已得到广泛应用;金菊花挥发油含量较高,其不仅继承了神农香菊的浓香品质,解决了神农香菊种植区域受限的问题,又改善了黄山贡菊挥发油含量少,香气不明显的缺点,是一种很有经济价值的湖北省特有资源。
熊永兴[5]2014年在《福白菊种质资源研究及其优良品系的优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菊花为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干燥头状花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是一种药食兼用,需求量较大的大宗常用中药材之一。湖北麻城大别山一带具有悠久的福白菊种植历史,是我国药用白菊花的主要产区之一,菊花产量大、品质佳,备受推崇,但由于福白菊的种质研究不充分,品种混杂,产品知名度不高,导致其实际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优良品种的选育和繁育是提高中药材产量、质量和药材稳定性的重要措施,也是发展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的一项基本工程,推进中药材GAP的实施,必须加强遗传育种的基础研究,只有采用性状稳定,质量优良的种子、种苗,并结合规范化的栽培技术,才能生产出优质、高产的中药材,为了保证福白菊种质的纯净,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完善福白菊的GAP建设,保障优良品种的推广和规范化生产,将很有必要对其品种的鉴定和优良品系的选择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构建良好的品牌体系,从而提高福白菊的品质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对麻城地区菊花栽培品种的调查发现,该地区的菊花类群通过长期的人工栽培优育,已形成相对稳定的栽培品种,具有较好的道地性,整个栽培地区菊花品种类型达十余个,具有丰富的种质资源,其中栽培量最大的品种主要为本地早花和本地晚花。采用HPLC法对34批不同品种的菊花药材进行含量测定分析,湖北麻城所产“福白菊”与我国其他药用菊花相比叁大指标成分(绿原酸、木犀草苷、3,5-0-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均远高于药典标准,充分体现了“福白菊”品质优良的特性。对38份不同品种、不同采收时间的菊花样品进行色谱分离,建立了福白菊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共确定共有峰15个,福白菊主要峰群基本一致,与其他品种的菊花具有明显的不同,38份药材相似度均在0.839-0.99之间,通过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菊花品种基本以种相聚,本地早花和本地晚花聚组成的亚类和杭菊、贡菊组成的亚类聚为一类,说明本地早花和本地晚花与杭菊、贡菊主要化学成分及含量较为相似。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麻城地区主要菊花栽培品种进行研究分析,建立福白菊种质遗传多样性指纹图谱,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分析其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和遗传特性,指导福白菊新品种的选育。实验最终筛选出13条最适宜的引物,共扩增出条带114条,其中多态性条带为80条,多态性百分率达70.18%。不同品种菊花间的相似系数在0.570-0.885之间,聚类分析显示福白菊与杭白菊之间的遗传距离较远,与本地区栽种的异叶大白菊及滁州的滁菊较近,说明本地种菊花可能与异叶大白菊和滁菊具有较亲的亲缘关系。采用随机区组田间试验设计、高效液相色谱等试验方法,结合方差统计分析,对麻城地区10个主要菊花栽培品种的植物性状、物候期、抗逆性、产量差异和药材品质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为福白菊优良品种的选择提供科学的依据。10个品种中本地早花和本地晚花的遗传性状相对稳定,各方面抗性较强,产量较高,品质较好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开发前景,适合作为主要推广品种进行大面积的发展。
张晓媛[6]2007年在《河北香菊化学成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菊花为菊科植物菊花( 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干燥头状花序,是传统中药,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降压之功效。菊花原产中国,我国各地均有栽培,品种繁多。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经过长期人工栽培选育,加之特殊的加工方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药用品种。目前,我国主流药用菊花主要有杭白菊、亳菊、滁菊、贡菊、济菊、祁菊、黄菊和怀菊八大类。河北香菊是河北省农科院药植所研究培育的菊花新品种,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浓香型菊花。其挥发油含量达1.6%,是同类菊花含量的3倍左右;总黄酮含量为5.1% ,明显高于同类菊花。由于河北香菊的挥发油及总黄酮含量均明显高于同类产品,极具研究开发价值。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表明,河北香菊总提物有显着降血压作用,为了找到降血压的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本课题在药理实验的跟踪指导下,对河北香菊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对一个较好的降压活性部位-60%乙醇部位总黄酮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目的:1对河北香菊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利用硅胶柱层析、硅胶薄层层析、聚酰胺柱层析及葡聚糖凝胶柱层析等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利用UV、1H-NMR、13C-NMR、DEPT、MS等技术对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确定各化合物的结构,为寻找河北香菊的降血压活性部位及活性成分提供基础性研究。2对活性部位—60%乙醇部位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为该部位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1河北香菊化学成分的提取与分离预实验:取干燥菊花100g,用1500 mL 95%乙醇,采取热回流法,提取两次(第一次800 mL,第二次700 mL),每次1.5小时。分别制成总提物浸膏、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各部位浸膏,计算出膏率。2河北香菊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用15倍量的95%乙醇,采取热回流法,提取两次(第一次8倍量,第二次7倍量),每次1.5小时。适当减压浓缩提取液得总提物。将一部分总提物留做药理实验,其余总提物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减压浓缩后得相应各部位。将各部位的一部分做药理实验用,其余做化合物的系统分离纯化。利用硅胶柱层析对各部位进行初步分离后,采用硅胶柱层析、硅胶薄层层析、聚酰胺柱层析及葡聚糖凝胶柱层析相结合,对初步分离所得粗沉淀进一步分离与纯化。于石油醚部位得化合物Ⅰ~Ⅲ。乙酸乙酯部位得化合物Ⅳ~Ⅶ。正丁醇部位得化合物Ⅷ、Ⅸ。运用化学方法和UV、1H-NMR、13C-NMR、DEPT、MS等技术对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3采用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富集了河北香菊70%乙醇提取物中总黄酮,并用蒸馏水洗脱,至流出液Molish反应呈阴性;再用60%乙醇洗脱,得60%乙醇部位。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V),以金合欢素-7-O-?-D-葡萄糖苷为对照品,对60%乙醇部位总黄酮含量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1河北香菊化学成分的提取与分离预实验: 95%乙醇提取物总出膏率为30.0%,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各部位的出膏率分别为:6.4%、9.2%、6.1%。并且通过薄层色谱检识,发现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含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2河北香菊化学成分的研究:通过溶剂提取法和色谱分离法得到9个单体化合物,经波谱学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Ⅱ)、金合欢素(Ⅳ,)、3,5,3’-叁羟基-6,7,4’-叁甲氧基黄酮(Ⅴ)、香叶木素(Ⅵ)、芹菜素(Ⅶ)、金合欢素-7-O-β-D-葡萄糖苷(Ⅷ)、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Ⅸ)。3从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柱所得60%乙醇部位总黄酮含量的测定: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波长为328nm下,测得60%乙醇部位总黄酮含量平均值为37.35%。结论:在河北香菊化学成分的系统研究中所用提取溶剂和提取方法恰当,利用硅胶柱层析、硅胶薄层层析、聚酰胺柱层析及葡聚糖凝胶柱层析、重结晶等方法相结合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较好的分离与纯化;经结构鉴定的7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河北香菊中获得。采用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富集其70%乙醇提取物的总黄酮,经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得60%乙醇部位总黄酮含量为37.35%,药理实验表明该部位有显着的降压活性,所以总黄酮可能为降压活性部位之一。
路伟[7]2007年在《氮磷钾及微量元素配施对亳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试验于2005—2006年连续两年在安徽省亳州市中药材高科技示范园进行。试验内容涉及药用菊花栽培学、植物营养学及植物生理学等领域,通过田间试验的分析,研究了N、P、K配施以及N、P、K与微量元素配合施用对菊花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同时对亳菊的光合生理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提出了亳菊高产优质栽培的推荐施肥配方,即N15kg/667m~2,P_2O_5 10kg/667m~2,K_2O 15kg/667m~2,ZnSO_41kg/667m~2,FeSO_43kg/667m~2,为亳菊专用肥配制和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2、随着施N水平的提高,亳菊的一次分枝和二次分枝数增加。在N肥水平相同的条件下,随着施K水平的提高,一次分枝数与二次分枝数均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当K_2O水平达到10kg/667m~2时为最大。在N_(15)P_(10)K_(15)配施基础上同时增施Zn、Fe微量元素能显着增加亳菊的一次分枝与二次分枝数。而单独增施Zn或Fe,对一次分枝和二次分枝的影响不大。施N量对成花数的影响不大,施K量对其有较大的影响。在施N水平10kg/667m~2以下,随着施K水平的提高单株成花数先升后降,施K_2O 10kg/667m~2时达到最大。在相同施N水平下,随着施K水平的提高,单株产量随之增加。3、盛花期亳菊植株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呈现明显的“双峰”曲线,两个峰值分别出现在11时与15时,其中第一个峰值明显高于第二个峰值。而且15时前后是该时期全天干物质积累的一个重要时间段。4、N、P、K、Zn、Fe配合施用能显着提高亳菊总黄酮含量。P肥能显着影响亳菊总黄酮的合成,K肥对总黄酮的合成也有较大影响,但相对P肥的影响要小一些,增施Zn肥有助于亳菊总黄酮的合成。
叶倩[8]2008年在《绿茶和菊花茶饮料色泽褐变机理和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绿茶饮料和菊花茶饮料含有丰富的多酚类物质,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但是这些饮料在贮放过程中其多酚类物质在光温等因素影响下会发生氧化褐变,加深饮料色泽。本论文针对这类饮料在货架期的汤色褐变问题,以绿茶饮料、菊花茶和菊花饮料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机理及控制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以黄酮单体木犀草素和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含量、总黄酮含量和水浸出物含量作为菊花提取物品质鉴定评价指标,确立菊花最佳的浸提条件为85℃-90℃,浸提时间30min,料液比1:40。同时本研究建立了黄酮单体木犀草素和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的高效液相色谱的测定方法。分析条件如下:岛津LC-2010A型高效液相色谱仪;色谱柱为岛津Shim-pack CLC-ODS柱(6.0mm×150mm,5μm);;检测波长350nm;流动相A为乙酸:乙腈:水=0.5:3:96.5(v/v),流动相B为乙酸:乙腈:水=0.5:30:69.5(v/v);B相由30%(v)到100%(v),洗脱时间45min,流速1.0 ml/min。2.研究了β-环糊精和异抗坏血酸钠对绿茶饮料的护色效果。在绿茶饮料中添加β-环糊精和异抗坏血酸钠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儿茶素类的氧化和异构化,控制茶饮料色泽褐变。3.探讨了茶饮料在光照和加温等老化处理过程多酚类化合物的变化及其与色泽褐变的关系。在持续加温条件(40℃和50℃)和持续光照条件(3000lux和5000lux)下茶饮料儿茶素类的氧化形成有色化合物,导致色泽褐变,同时表型儿茶素类(EGCg,EGC,ECg,Ec)产生异构化作用,导致非表型儿茶素类(GCg,Gc,Cg,C)浓度上升;其中温度对该两个化学变化发生的作用大于光照的作用,降低贮藏温度是防止褐变的重要措施。4.菊花饮料在加温和光照等老化条件下,黄酮类总浓度和主要黄酮苷木犀草素-7-O-β-葡萄糖苷呈现波浪形下降趋势,其变化与菊花饮料的汤色因子存在显着相关性。与绿茶饮料儿茶素类变化不同的是:光照条件对菊花饮料色泽褐变和黄酮类化合物变化的作用大于加温处理的作用。因此,避免光照影响是控制菊花饮料色泽褐变的重要措施。5.研究了本研究开发的新型茶饮料护色剂(护色剂1和护色剂2)和现有主要茶饮料企业使用的护色剂3对无糖和含糖的绿茶、菊花茶和菊花饮料褐变的控制效果。从感官品质评价、化学成分变化和色泽变化等3方面指标衡量,3种护色剂的综合效果次序为:护色剂1>护色剂2>护色剂3;该3种护色剂对无糖饮料绿茶、菊花茶和菊花饮料的护色效果与含糖饮料效果相似,但添加护色剂后,对感官的香气评价有负面影响,在使用时应控制剂量或适当使用增香剂,以保持产品在色香味等感官品质因子的平衡。
胡碧波[9]2005年在《杭白菊指纹图谱及其主要黄酮苷成分分析》文中提出中药指纹图谱技术源于指纹鉴定学。通常是指狭义的表达植物药物代谢产物化学特征的指纹图谱,即中药化学(成分)指纹图谱,含中药材(原料药材)指纹图谱;中药原料药(包括饮片、配伍颗粒)指纹图谱和中药制剂指纹图谱,是中药生产质量的一种新型标准,被用来鉴别原药材以及控制原料药与制剂的质量,因为中药材的不同种类、不同生长环境、不同的采摘时间和不同贮存条件等都能引起原药材的化学成分及含量的变化,同时药品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工艺的不稳定也可能引入一些其他成分,所以指纹图谱技术可用来评价原料药材、半成品以及成品质量的均一性和稳定性,它突破了传统的质控技术单一、不稳定等缺陷,确保了中药的一致性,疗效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是组分群体的特征图谱,全面反映了中药所含化学成分的种类与数量,进而反映中药材及产品的质量,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中药注射剂必须制定药材及制剂的指纹图谱。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96年草药评价指导原则中也规定:如果草药的活性成分不明,可以提供色谱指纹图谱以证明产品质量的一致。 杭白菊(Flos Chrysanthemi),为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具有“清热散风、平肝明目”之功效。含木犀草素-7-β-D-葡萄糖苷、芹菜素-7-β-D-葡萄糖苷、金合欢素-7-β-D-葡萄糖苷等多种黄酮类有效成分,早期研究发现菊花具有解热、抑菌、抗流感病毒、抗心血管、抗炎等作用,近年来国内外有研究显示菊花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爱滋等作用。为了进一步规范杭白菊用药、比较杭白菊药材的内在品质和鉴别特征,本文通过高效液相、红外、紫外等方法从叁个方面对不同产地、不同采摘时间、不同加工工艺和不同采摘时间等影响因素下的杭白
王亚君[10]2007年在《药用菊花化学成分及质量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菊花为菊科(Composetea)菊属(Chrysanthemum L.)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干燥头状花序,在临床上已有悠久的应用历史。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菊花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舒血管、降血压、抗肿瘤、驱铅等药理作用。为了较全面地了解药用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化学成分,为药用菊花栽培类型的确立提供化学方面的佐证,亦为其质量评价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本研究对药用菊花化学成分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并对国内主产区药用菊花不同栽培类型的挥发油组分和黄酮苷类化合物的含量进行了比较。1.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20个栽培类型药用菊花挥发油,用GC毛细管色谱柱进行分析,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GC-MS鉴定化学成分。从20个药用菊花栽培类型中共检出并鉴定了460个化合物,各栽培类型挥发油检出物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52.01~89.23%。菊花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单萜和倍半萜类化合物,20个菊花栽培类型中杭菊(除红心菊和大白菊外)倍半萜类化合物含量高于单萜类化合物含量,其他栽培类型中单萜类化合物的含量皆高于倍半萜类化合物的含量。菊花挥发油的共有成分有桉叶素、龙脑、樟脑、龙脑醋酯、α-姜黄稀、顺式-石竹烯、石竹烯氧化物等,可作为菊花挥发油的特征性成分。菊花挥发油因产地和栽培类型不同存在明显的的差异,可作为菊花质量评价的指标。2.对产自江苏省射阳洋马镇药用菊花基地的黄菊进行化学成分研究,从75%乙醇提取、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了24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鉴定了13个化合物,其中12个黄酮苷类化合物,分别是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CM-1)、蒙花苷(CM-2)、橙皮苷(CM-3)、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CM-4)、香叶木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CM-5)、刺槐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CM-6)、橙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CM-7)、菊花黄苷(CM-8)、木犀草素7-O-β-D-(6″-乙酰基)吡喃葡萄糖苷(CM-9)、刺槐素7-O-β-D-(3″-乙酰基)吡喃葡萄糖苷(CM-10)、木犀草素(CM-11)、槲皮素(CM-12);1个二咖啡酰奎宁酸类化合物,1,3-O-二咖啡酰基-表奎宁酸(CM-13)。化合物CM-8为新化合物,CM-7和CM-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3.应用RP-HPLC对从药用菊花中提取分离得到的6个黄酮苷类化合物CM-1、CM-2、CM-4、CM-5、CM-6和CM-8进行同时定量分析,并对20个药用菊花不同栽培类型中这6个化合物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浙江桐乡近年培育的新品种香溢幼菊中的黄酮苷含量最高,达41.17 mg/g,其次是异种大白菊19.10 mg/g。本实验以药用菊花挥发性成分和黄酮苷为指标比较分析了药用菊花不同栽培类型化学质量的差异。首次建立了一个应用RP-HPLC法,简单、快速、精确定量多种黄酮苷的质量分析方法,为不同栽培类型药用菊花的植物学分类和质量评价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金菊花化学成分与指纹图谱研究[D]. 曹杨. 湖北中医学院. 2006
[2]. 金菊花提取物及质量标准研究[D]. 胡志刚. 湖北中医学院. 2006
[3]. 金菊花化学成分的实验研究[D]. 彭少平. 湖北中医学院. 2003
[4]. 同生境地引种栽培菊花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D]. 徐玉婷. 湖北中医学院. 2009
[5]. 福白菊种质资源研究及其优良品系的优选[D]. 熊永兴.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4
[6]. 河北香菊化学成分的研究[D]. 张晓媛. 河北医科大学. 2007
[7]. 氮磷钾及微量元素配施对亳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D]. 路伟. 安徽农业大学. 2007
[8]. 绿茶和菊花茶饮料色泽褐变机理和控制技术研究[D]. 叶倩. 浙江大学. 2008
[9]. 杭白菊指纹图谱及其主要黄酮苷成分分析[D]. 胡碧波. 浙江大学. 2005
[10]. 药用菊花化学成分及质量分析[D]. 王亚君. 南京农业大学.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