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孙淑佳[1]2003年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的运用》文中研究指明时代在发展,在新的教育背景下,音乐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其课程价值、课程目标和课程的内容正在发生变化。为适应新的教育形势,音乐教学模式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今音乐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研究音乐教学模式的背景入手,研究了音乐教学模式的定义,现有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类别,在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为起点、以开展音乐的审美实践活动为起点、以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的观念和形式为起点思想的指导下,归并、提炼了音乐课堂教学的九种模式。它们分别是:概念模式、体验模式、情境模式、情感模式、技能模式、表演模式、创作模式、探索模式、合作模式等。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以上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探讨了九种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原则。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等有关理论,本文还从理论依据、结构序列、师生角色等方面对以上音乐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教学实验,把九种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音乐教学的实践中。事实证明,理论指导了实践而实践又丰富了理论的内涵,充分体现了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

苏瑾, 邓红[2]2019年在《近十年来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述评》文中认为重视学校的音乐艺术教育是学校提高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教育的主要渠道便是音乐课堂教学。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虽然音乐课作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但现行的课堂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当前对音乐教学的需求,长期以来形成了脱节的课堂现象,因此要提高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就要构建符合我国教育发展模式的音乐课堂教学。

乐晓菁[3]2017年在《中学音乐教学中融入翻转课堂的尝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大数据大时代的来临,许多新型的现代教育技术模式逐渐进入多媒体音乐课堂教学,它们以丰富的表现形式,强人集成的审美,良好交互的可控,为实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中学音乐课堂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充分展示了音乐课堂的艺术性,提高了教学质量,并且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本研究以当今最新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在多媒体音乐课堂中实际运用为出发点,对中学音乐课翻转课堂如何提高学生课外学习效率,从而完成课堂内的音乐教学目标达到良好效果进行了具体研究。文章对中小学音乐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概念、翻转课堂模式的理论支撑、翻转课堂在多媒体音乐课中体现的优势加以了分析,提供了中学音乐课落实翻转课堂的实践策略;并联系实际,阐明了翻转课堂在笔者学校实施落实的情况,并通过多种方法手段完成翻转课堂内的音乐教学目标。“翻转课堂”的开展因需要学校、家庭、个人的共同参与,也需要一定标准的设备匹配,所以在落实翻转课堂时一定得对授课学生做好前期问卷,制定周密的计划,才能让翻转课堂真正成为中学音乐课的先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从而为教育事业的蒸蒸日上锦上添花!

张亚丽[4]2015年在《中国传统音乐即兴创作教学实验调查研究》文中提出中国传统音乐即兴创作教学,旨在通过学校音乐教育传承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与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进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创造性音乐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时代意义。作为中国传统音乐即兴创作教学实验基地的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各中小学校,已进行该课题的实验教学探索两年有余,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着尚需改进的问题。作为研究者,笔者对实验课堂教学、实验教师、实验学生、实验成果等方面进行实地调查,客观而理性地分析其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作为实验教师,笔者还亲自授课,与实验教师共同成长,亲历实验教学全过程,从学习理论与音乐创编技术、选择教学内容、备课、上课、教学反思、收集并分析师生音乐作品到评价实验课堂效果、提出改进意见等,既体验到实验教学成功的喜悦,也亲尝与实验教师同样的困惑,但也更加感到此课题的价值与意义。本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法、课堂观察法、访谈法、调查问卷法。首先从实验学校和实验教师的选择、实验教师的培训、实验教材的选用叁个方面介绍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实验基地概况。其次,从实验教学课堂、教学成果、实验教师专业发展、实验学生个性成长、师生眼中的实验教学等五个方面,系统阐述中国传统音乐即兴创作教学实验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发展的轨迹。最后,总结其成功经验,反思其存在问题,提出对策,为未来中国传统音乐即兴创作教学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陈宗花[5]2003年在《新时期历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文献史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对新时期以来召开的第一至第七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的历届会议资料、会外报导资料等文献史料进行系统整理,并进行归纳、分析与研究,借此总结历届会议的基本特点,探寻新时期音乐教育改革在教学、科研及教育思想等方面的发展脉络、成就与特点。第一至七章主要梳理新时期历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的发展脉络:第一届(1986)主要是对音乐教育的认识探讨,以引起各界重视。会议主要探讨对美育、音乐教育的总体认识,以及在学校教育中如何确立美育、音乐教育的地位。第二届(1987)主要听取对各地艺术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为制定《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作准备,还研讨了音乐家协会及各分会系统如何配合文化、教育行政部门促进国民音乐教育事业。第叁届(1988)主要是学习、讨论《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为《总体规划》的完善、订正提供依据,以使全国学校的艺术教育事业有法可依。第四届会议(1990)主要交流各地贯彻、落实《总体规划》的经验,以促进《总体规划》在各学校贯彻落实。第五届(1992)着重突出“师范性”这一关键问题,对师范音乐教育体系和教学机制等进行了全方位探讨,同时对各级各类师范音乐教育领域中的具体教学改革问题进行研讨。第六届(1995)以“以中华文化为母语,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为主题,主要对关于 “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认识问题从理论层面作了探讨,以及对大会主题进行讨论。第七届(1998)以“跨世纪的音乐教育——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为研讨主题,主要讨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定位问题与音乐教育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应如何改革、发展的问题。结语部分主要是总结历届会议的主要特点,本文归纳为以下几点:1、新时期历届会议召开,对于确立美育在学校艺术教育(包括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在全局上起到了重要作用。2、历届会议的召开,在《全国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8-2000)》的制定和实施中起到了重要作用。3、在指导思想上始终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音乐教育体制,“四有”新人培养放在首位。4、对素质教育问题给予了充分关注。5、对音乐教育中的民族文化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和关注。6、对音乐教学实践和师资培养给予充分关注和重视。7、重视理论研究,从整体上提高了音乐教育理论水准,与教学实践活动的水准。8、注意团结各级各类学校音乐教育的各种力量甚至社会各界。9、老一辈音乐教育家在历届会议发挥了重要作用。概括地讲,本文的研究相对该领域以往的研究相比,其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首次对新时期七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的文献史料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和研究;首次对这七届音教会的基本情况和特点作了归纳和总结。这些归纳和总结,以及相关的认识性成果,使我们对新时期历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及其相关的效益、影响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些研究成果属于当代音乐教育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文后又以“附录”的形式,列出论文研究中经系统梳理而形成的文献整理成果:《新时期历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文献史料汇编目录》。

朱吟雯[6]2011年在《专—博平衡的音乐教学模式的探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践研究经历了近四十年,至今仍不够完善,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音乐的所有需求。如今,学校音乐教育与校外音乐教育并存,两者自身都存在着诸多的优缺点。本文将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作为切入点,通过研究文献资料、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运用分析、观察、比较的方法,分别从一般教学模式所具备的七个方面,即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师生关系、教学评价进行分析和比较,寻找学校、校外音乐教学模式各自具备的优缺点,并加以总结。将两者进行有效结合,进而提出“专-博平衡的音乐教学模式”的构想,并对其内涵、价值、意义、开发原则、特点、可行性进行阐述和分析,为音乐教学模式研究提供新的参考。

骆静禾[7]2017年在《20世纪以来中国基础音乐教育观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旨在对20世纪迄今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各层面的主要观念作系统的考察与全面的分析,并作出合理的评价和学理探讨。论文围绕音乐教育哲学、音乐课程内容、音乐教学方法、音乐教育评价等四大核心领域展开。在这一过程中,论文首先从历史之维对音乐教育各领域的主要观念作客观梳理与深入分析,以此揭示基础音乐教育诸领域的观念转变及各个历史阶段的总体特点。在此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对这些观念的影响、实施和应用作出当代审视。同时,围绕当前基础音乐教育领域出现的一些新理念、新主张,论文从学科视角予以呈现、分析和回应。最后,结合当前国际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从我国音乐教育实际出发,基于“面向现实与未来的音乐教育”的立场,提出了论文作者的些许个人思考。作为“音乐教育观念”的“元问题”,立足于探讨音乐教育的学科价值、音乐课程的实施、音乐教法的应用、音乐教学评价的音乐教育哲学观,是一切音乐教育问题先导与前提。本论文对音乐教育哲学观念的考察主要围绕以“音乐审美教育观”及其延伸的一系列相关观念展开,涉及历史和社会的维度。同时,本文也对当前热点的“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观给予呈现和评述。由不同音乐教育哲学观延展出的各方观念的探讨和争鸣,是我国音乐教育领域长期以来的热点话题,亦是百年来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历史进程的综合呈现。20世纪以来,基础音乐教育课程内容及其历史实践的总体特征,可以概括为,从传统封闭到多元开放的课程观念转变:在价值取向上,体现为从奉行“主义”到关注“主体”、从囿于“双基”到发展“素养”、从借鉴“他者”到构建“特色”。围绕“教什么”的深度追问,则产生了“学科本位”与“学生本位”、“知识技能”与“审美人文”、“开发范式”与“理解范式”等当前基础音乐课程实施中的叁对辩证统一的核心问题。纵观百年音乐教育史,音乐教法观念转变可以大致划分为五个历史阶段。不同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不一。本文认为就当前而言,基础音乐教学实践存在“过分设计”、“过分综合”和“主体偏移”的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在一些教法“新”观念的提法中,在当前音乐教学实践中具有广泛的普遍性。而基于经验性情感体验的“元素—整体”教学论和音乐人类学影响下的教法“新范式”是当前基础音乐教育领域兴起的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教法新观念,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对其给予了扼要呈示。在音乐教育评价观念的历史演进中,“课程主导”和“学生主体”分别主导了音乐教育评价的两种不同价值取向。对这些评价的不同理解和应用,反映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则存在“泛化与笼统”、“局限与盲目”、“限定与制约”等问题。本文认为,解决之策应首先围绕以“技术策略”为导向的音乐教育评价观念展开充分探讨。近年来,我国开展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和实践,对当前的基础音乐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如何最大化的发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给基础音乐教育带来的具有指向性的变革力量,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西方学者提出的“音乐教育文化心理观”主张将音乐教育置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从社会文化视角考察和研究教育主体的心理行为,在当前的文化发展背景下,引发热议。这一观念对我们进一步审思当前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之路提供了新的渠道。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梳理、考察、分析、研究和探讨,本文力图在鸟瞰中国百年基础音乐教育艰难而又蓬勃发展的同时,对主导和推动这一历史进程的音乐教育观念作出综合的反思性回顾,在忠实还原历史的基础上,呈现各家之言,分析其内在的学理机制和社会动因,以期为当下基础音乐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考与理论支持,并推进当前基础音乐教育多层面、多维度的纵深发展。

葛灵月[8]2017年在《扬州民歌纳入扬州市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思考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自上世纪末以来,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文化界、学术界议论的热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有形和无形两种,也称物质和非物质。我国的本土音乐属于无形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主要涵盖了民歌、器乐曲、戏曲等艺术表现形式。民歌是我国本土音乐中的代表之一,属于口头传统。各地民歌体裁多样、风格各异。我国自2005年开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的工作以来,作为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歌来说,逐渐成为各地“申遗”的主要内容之一。这对我国的民歌保护和传承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也是完整保护和传承民歌的良好开端。学校教育作为知识传输的主要途径,是人成为文化人、使社会从野蛮、蒙昧到文明不可忽视的教育手段。每个人接受学校教育是人生不可逾越的阶段。中小学教育是人一生中教育的基础阶段,也是最重要的时期。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课程在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占有很大的份额,对提升学生素养、陶冶学生情操具有积极作用。从教育的功能论来看,学校教育不仅在于知识的教授,还有不可忽视的文化传承的功能。结合当下非遗保护这一热点,强化教育传承文化的功能。如何将地方非遗音乐融入到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中去,是当前文化工作者、教育工作者需要共同关注的议题。也即是围绕“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母题,形成对“非遗”背后所代表的民歌文化的认同。借用教育的手段,发挥教育的功能,来促进地方民歌的保护和传承。拓宽民歌保护和传承的道路,提升大众对民歌的认识。本文以扬州地区主要代表性口头传统——扬州民歌为例,以保护和传承扬州民歌为主要切入点,关注地方中小学音乐教育融合扬州民歌为主要研究目标,以音乐人类学、文化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为依据,采用问卷调查、田野作业、现状分析、文献梳理等研究方法,对扬州地区中小学校当前音乐教育的现状与问题、扬州民歌的生存现状与成因进行论述,结合扬州民歌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和当下意义及中小学音乐教育固有的作用和功能的阐释,提出在扬州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保护和传承扬州民歌的方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的运用[D]. 孙淑佳. 上海师范大学. 2003

[2]. 近十年来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述评[J]. 苏瑾, 邓红.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9

[3]. 中学音乐教学中融入翻转课堂的尝试研究[D]. 乐晓菁. 上海师范大学. 2017

[4]. 中国传统音乐即兴创作教学实验调查研究[D]. 张亚丽. 福建师范大学. 2015

[5]. 新时期历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文献史料研究[D]. 陈宗花. 河南大学. 2003

[6]. 专—博平衡的音乐教学模式的探究[D]. 朱吟雯. 苏州大学. 2011

[7]. 20世纪以来中国基础音乐教育观念研究[D]. 骆静禾. 福建师范大学. 2017

[8]. 扬州民歌纳入扬州市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思考与实践[D]. 葛灵月. 扬州大学. 2017

标签:;  ;  ;  ;  ;  

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