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活塞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活塞,内燃机,润滑油,动力学,纳米,摩擦,油膜。
活塞组论文文献综述
王普凯,康琦,韩立军,何盼攀,董意[1](2018)在《基于有限元的活塞组摩擦产热计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了活塞组摩擦产热计算模型,通过发动机工作过程的计算得到了活塞组摩擦产热计算所需的运动学和动力学边界。以某12缸增压柴油机为研究对象,计算得到了标定工况下其活塞组瞬时摩擦力及瞬时摩擦产热功率随曲轴转角的变化,活塞组平均摩擦产热总功率及其在活塞环、活塞裙部、气缸套的分配,以及活塞组摩擦产热所导致的活塞组、气缸套温升情况,计算分析了转速和负荷对活塞组摩擦产热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车用发动机》期刊2018年03期)
胡成志[2](2016)在《纳米润滑油改善内燃机活塞组—气缸套润滑摩擦热物理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活塞组-气缸套的润滑摩擦直接影响内燃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可靠性。由于活塞组-气缸套的润滑摩擦环境极为复杂,伴随高温、重载、变速等不利于润滑的因素,使其处于流体润滑、薄膜润滑、边界润滑共存的混合润滑状态。由纳米颗粒与基础油组成的纳米润滑油,具有改善润滑摩擦和强化换热的双重优势,非常适用于活塞组-气缸套的润滑和冷却。不同润滑状态下,纳米颗粒改善润滑摩擦的热物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传统的研究方法无法将这几种润滑状态分开进行研究。分子动力学(MD)方法可以模拟不同的润滑状态和工作状态,有效地从微观角度揭示润滑摩擦的机理,并能够准确地描述纳米流体的结构特点,因此可以采用MD方法对各润滑状态下,纳米润滑油改善润滑摩擦的热物理机制分别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根据活塞组-气缸套的润滑状态分别建立了流体润滑、薄膜润滑和边界润滑模拟模型,采用MD方法对比分析了基础油和纳米润滑油润滑摩擦特性的不同,给出了各润滑状态下纳米颗粒所发挥的作用,最后对纳米流体强化换热与润滑摩擦的耦合作用机制做了进一步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流体润滑状态下,分别研究了光滑表面和非平表面条件下,纳米颗粒对润滑膜剪切流动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纳米颗粒通过影响流体的微观结构使得润滑膜的承载能力有所增大;沉积到凹坑内的纳米颗粒对摩擦表面起到了填充作用,降低了摩擦阻力;除了沉积到凹坑内的纳米颗粒,润滑膜中其他位置的纳米颗粒均增大了摩擦阻力;不管是基础流体还是纳米流体,随着温度的上升,润滑膜的承载能力下降。(2)薄膜润滑状态下,主要分析了纳米流体与基础流体润滑摩擦特性的不同。研究发现,随着载荷的增加,基础流体和纳米流体润滑膜均由液态转变为“类固态”,但纳米流体的转变压力高于基础流体;纳米颗粒通过提高润滑膜的转变压力,使得摩擦力能够在较宽的载荷范围内维持在较低的水平;纳米流体在较高的载荷下表现出减摩效果的物理机制为:纳米流体较高的液固转变压力、纳米颗粒的无规则运动以及体积效应。(3)边界润滑状态下,分别研究了软质Cu和硬质金刚石纳米颗粒对边界润滑膜承载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纳米润滑油的承载能力显着高于基础油,并且随着载荷的增加,这种增强效果更加明显。纳米颗粒提高边界润滑膜承载能力的物理机制主要有叁点:一是纳米颗粒周围致密的吸附层使得润滑剂分子排列得更加紧密有序,提高了边界膜的强度;二是随着载荷的增加,油膜结构逐渐转变为“上壁面吸附层-颗粒周围吸附层-纳米颗粒-下壁面吸附层”这种特殊形式,该形式大大提高了边界膜的强度:叁是随着载荷的进一步增加,在边界膜破裂前,纳米颗粒就已经开始为边界膜提供良好的支撑作用。(4)发生凸峰接触时,文中研究了软质Cu、硬质金刚石和Si02纳米颗粒对凸峰接触润滑摩擦特性的影响,主要考察了纳米颗粒与摩擦副间的协同作用关系,以及纳米颗粒对摩擦副机械特性的影响。研究证实了软质纳米颗粒在摩擦表面间形成了固体润滑膜,模拟结果表明这层固体润滑膜有效承担了摩擦副间的剪切作用,降低了摩擦副的塑性变形、内部缺陷和温度分布;硬质纳米颗粒有效地避免了摩擦表面的直接接触,并具有“滚动轴承”和“抛光”效果,摩擦副的温度和缺陷结构大大降低;不管是硬质还是软质纳米颗粒,纳米颗粒改善凸峰接触润滑摩擦特性的效果随着温度的上升变得更加明显。当相对滑动速度较高时,摩擦界面附近出现了“转移层”,纳米颗粒进入“转移层”,失去了抗磨减摩效果。(5)通过研究纳米颗粒对流动特性的影响,以及纳米流体流动与换热的耦合作用,进一步明确了纳米流体的强化换热机理,最后对纳米流体强化换热与润滑摩擦的耦合作用机制进行了阐述。结果表明:纳米流体的速度脉动相对于基础流体增强,纳米颗粒与连续相间存在速度滑移;纳米颗粒微运动和导热系数增加对纳米流体对流换热性能提高的贡献比例相当;纳米流体的强化换热特性有助于改善活塞组-气缸套的摩擦磨损。(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6-09-07)
赵亚茹[3](2016)在《发动机活塞组—缸套—冷却水耦合传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如今,发动机越来越多地向高功率、低油耗的方向发展,对各个零部件整体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为了让发动机在运转时能够处于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中,并能保证各个零件的温度等在规定的范围之内,对发动机的传热过程进行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发动机的传热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在对其研究时不仅涉及了发动机结构上(活塞组、缸套、冷却水)的耦合,也涉及到了物理场上(流体场与固体场)的耦合。通过将活塞组、缸套、冷却水作为一个整体,可以实现发动机的整体耦合传热研究。首先,利用多相流模型、动网格技术等对活塞内冷油腔的振荡传热进行研究,得到了不同曲轴转角处油腔内机油的分布情况、油腔壁面换热系数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TDC处,机油大部分都分布在上壁面;在BDC处,机油大部分都分布在下壁面。在1200曲轴转角附近,机油的体积分数最大;在3300曲轴转角附近,机油的体积分数最小。平均换热系数的变化趋势和机油体积分数的变化趋势大致是一样的,但是稍微有些滞后,换热系数的最大值在BDC之后。然后,对油腔壁面换热系数进行平均化处理,利用顺序耦合的方式,将其结果施加在活塞组?缸套?冷却水的耦合模型上,采用直接耦合的方式,将活塞、缸套、冷却水作为一个耦合整体研究了发动机的耦合传热。其中,忽略润滑油膜的流动换热,将其处理成一维热阻,缸套与冷却水之间采用固-流耦合的方式进行相关的定义。耦合模型的其他外边界条件,分别按照经验公式、第叁类边界条件或者参考的文献资料等来进行相关的定义。通过上述的分析,运用顺序耦合、直接耦合相结合的办法,可以较好地研究发动机的传热,为活塞等温度场的求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6-06-02)
周峰[4](2016)在《高压共轨柴油机活塞组动力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内燃机技术的发展,发动机强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在动力性提升的同时,对经济性和排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活塞组作为发动机的核心零部件,面临着高强化所带来的更加苛刻的工作环境,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特性。研究活塞组动力学特性,可为改善和优化活塞组结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以某四缸高压共轨柴油机活塞组件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活塞组动力学模型,采用硬度塞与热电偶试验方法对模型所需的活塞与缸套的温度场边界条件进行测量,并将仿真模型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标定,为后续仿真提供基础。重点研究了活塞结构参数包括活塞裙部结构、配缸间隙、销孔偏心等对活塞二阶运动、润滑特性、摩擦损失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活塞环结构下,缸内的机油消耗、环组摩擦损失以及对窜气量的影响规律。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当试验用柴油机在额定工况工作时,活塞最高工作温度达到了360.2℃,位于喉口位置,最低温度为156.3℃,平均温度为258.3℃;缸套的测量最高温度达178.3℃,最低温度为91.3℃。(2)活塞结构对活塞在缸内运动影响很大。活塞裙部中凸点从10mm处上移5mmm可使最大倾斜角降低48.1%,摩擦损失功增大84.2%。减小活塞裙部的椭圆度有利于降低敲击动能,但过大的接触面积会使得摩擦损耗增加,在原机的基础上椭圆度减小0.2mmm摩擦损失增大26.6%。活塞销孔的偏置,无论是偏向主推力面或是次推力面均可降低敲击噪声,但偏向次推力面会增大摩擦损失。增大配缸间隙会导致活塞二阶运动幅值与敲击动能增大,但可以降低摩擦损失,在原机的基础上增大0.02mm,摩擦损失降低了25.8%。(3)环组结构极大的影响发动机的窜气量与机油耗。活塞第二环岸间隙从0.15mm增大到0.95mm,漏气量大幅增加,增大了62.9%。叁道环的闭口间隙中,顶环与二环的闭口间隙对漏气量的影响较大,顶环的开口间隙从0.45mmm增大到0.65mm,窜气量增加了35.2%,从开口处的窜油同时也增加。环槽的背隙与侧隙对窜气量影响较小。增大活塞环的径向弹力有利于降低窜气量,但会增大环组的摩擦损失。(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6-04-01)
刘浩[5](2015)在《内燃机活塞组—气缸套纳米润滑油传热、润滑摩擦的综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内燃机是车辆的动力源之一,可将燃料燃烧所释放的热能转化成驱动车辆行驶的机械能,其工作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车辆能否安全运行。活塞组-气缸套作为内燃机的一个重要摩擦副,其热负荷和润滑摩擦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内燃机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对内燃机的动力性能、经济性和安全运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活塞组一气缸套摩擦副的工作条件十分恶劣,经常处在高温、高压和高冲击负荷的工作环境。循环瞬变的高温高压燃气使活塞组-气缸套承受着大量的热负荷,如果内燃机受热零部件的温度过高,会使材料硬度和强度急剧下降,可能引发受热部件烧蚀、变形,润滑油膜被破坏甚至结焦,导致磨损加剧,最终失去工作能力。如何解决好这对摩擦副的传热和润滑摩擦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大量实验证明,在传统换热介质中添加纳米粒子可以强化其传热效果,在传统润滑油中添加纳米粒子可以显着提高其润滑摩擦性能。本文针对纳米流体强化传热和改善润滑摩擦的双重效果,将纳米金刚石润滑油应用于内燃机,通过实验手段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其实际应用价值,并探讨其强化传热、改善润滑摩擦的耦合作用机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纳米金刚石润滑油应用于内燃机的基础实验研究。首先,通过二步法制备纳米金刚石润滑油;其次,进行纳米金刚石润滑油输运参数(黏度、导热系数和比热容)的实验研究,并与预测模型进行比较;然后,进行纳米金刚石润滑油的常规摩擦实验,研究其承载能力和抗磨、减摩性能;接着,模拟活塞组-气缸套在连续变化工况(变温度、变速度和变载荷)中的滑动摩擦,进行纳米金刚石润滑油的滑动摩擦模拟实验研究;最后,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摩擦副表面的形貌,并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探讨纳米金刚石润滑油改善润滑摩擦的物理机制。(2)纳米金刚石润滑油的内燃机实机实验研究。将纳米金刚石润滑油应用于真实内燃机,通过AVL台架实机实验系统,进行发动机的倒拖实验、速度特性实验、负荷特性实验、万有特性实验和活塞组-气缸套温度场实验,考察纳米金刚石润滑油改善润滑摩擦、强化传热及提高燃油经济性的实机应用效果,为后文的数值模拟提供相关实验依据,并考证纳米金刚石润滑油的实际应用价值。(3)引入纳米金刚石润滑油,建立活塞组-润滑油膜-气缸套传热、润滑摩擦的耦合数学物理模型。首先,考虑纳米金刚石润滑油对传热的影响,建立活塞组-润滑油膜-气缸套耦合传热数学物理模型,其中包括了动接触部件(活塞组-气缸套)传热模型、纳米金刚石润滑油物性参数预测模型、冷却油腔气-液两相流对流换热模型和摩擦热分配模型;然后,考虑纳米金刚石润滑油对润滑摩擦的影响,基于传统流体动压润滑理论,建立非稳态热混合润滑摩擦数学物理模型,其中包括了活塞环平衡方程、平均Reyno1ds方程、表面粗糙度、油膜厚度方程、油膜能量方程、黏温方程、微凸体接触模型和活塞环间气体压力模型。(4)使用纳米金刚石润滑油,进行活塞组-润滑油膜-气缸套传热、润滑摩擦耦合数值计算。首先,进行耦合系统稳态温度场的验证,证实该传热、润滑摩擦耦合数学物理模型的合理性和可信性;其次,利用该数学物理模型进行循环瞬态传热、润滑摩擦耦合数值模拟,整体考察纳米金刚石润滑油对活塞组-润滑油膜-气缸套传热和润滑摩擦的耦合影响(温度场、最小油膜厚度、摩擦力、摩擦热、油膜温度、油膜黏度等);然后,利用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应用纳米金刚石润滑油后,摩擦热单独作用于活塞组-气缸套对传热的影响;接着,分析活塞内冷却油腔应用纳米金刚石润滑油后,对活塞组-气缸套传热和润滑摩擦的影响,分别考察纳米金刚石润滑油强化活塞组-气缸套传热的效果,以及该强化传热效果对活塞组-气缸套润滑摩擦的影响;最后,根据耦合数值模拟结果,进行纳米金刚石润滑油强化传热、改善润滑摩擦的耦合机制分析。(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5-04-01)
朱金华,吴海[6](2015)在《航空发动机汽缸活塞组磨损的原因及预防》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结出了活塞式航空发动机故障规律和内涵要点,阐述了活塞式航空发动机汽缸活塞组的受力受热情况、磨损原因、危害与预防措施;为保证发动机工作可靠性,确保飞行安全提供了宝贵经验。(本文来源于《航空精密制造技术》期刊2015年01期)
丁加岑[7](2014)在《活塞组工作性能多目标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内燃机NVH性能的优化是目前汽车舒适性提升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而活塞是内燃机的主要运动件之一。目前的研究表明,活塞的工作性能不仅对内燃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能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内燃机的NVH性能也有非常突出的影响。因此,研究活塞组的动力学特性,优化其工作性能对改善内燃机NVH性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内燃机活塞组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活塞及活塞环组动力学模型,对活塞组的二阶运动、窜气、机油消耗以及活塞敲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建立了模拟活塞二阶运动的仿真分析模型。通过建立活塞连杆机构的动力学模型、有限元模型与润滑模型,对活塞进行综合仿真分析。研究了活塞二阶运动特性、接触力、敲击能及摩擦损失,在分析的基础上对活塞进行结构优化,有效改善了活塞的二阶运动。对活塞环组特性进行研究,建立了活塞环组动力学模型。模型主要包括力学模型、气体流动模型、润滑模型及机油消耗模型。对环组的运动状态、润滑状态、窜气量以及机油消耗等工作性能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活塞环组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基于综合评分法的多目标正交设计,研究了活塞环开口的结构参数对活塞组窜气及机油消耗的影响,并在研究的基础上对活塞环开口进行结构优化,在控制窜气量与机油消耗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将活塞动力学模型中获得的敲击载荷施加到内燃机有限元模型上,建立活塞敲击模型,对活塞敲击导致的机体表面振动开展了研究。其中,通过自由模态试验验证了发动机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通过倒拖试验验证了活塞敲击模型的可靠性。最后通过敲击模型研究了活塞配缸间隙对机体表面振动的影响,对该发动机目前的活塞配缸间隙方案做出了评价。(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12-01)
巴林[8](2014)在《活塞组润滑及润滑边界条件下活塞顶疲劳失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活塞组摩擦是内燃机机械摩擦损失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活塞组润滑研究,降低摩擦、减小磨损,对于提高内燃机机械效率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模拟仿真和试验研究等手段,进行了活塞裙部-缸套、活塞销孔-活塞销和活塞环-缸套活润滑研究及润滑边界条件下的活塞顶疲劳失效分析。利用硬度塞法测量活塞温度,发现进气过程中冷空气对活塞顶进、排气门侧冷却不均造成活塞顶排气门侧温度明显高于进气门侧。为了考虑这一因素的影响,利用CFD分析计算了进气过程中活塞顶进、排气门侧冷却量,并以此修正活塞顶热边界条件,提高了活塞温度场分析精度。建立活塞裙部弹性流体动力润滑模型和用于活塞二阶运动分析的柔性多体动力学模型,求解得到活塞裙部油膜压力和干接触压力、流体摩擦功率和干接触摩擦功率等润滑特性参数以及活塞二阶运动特性参数,研究活塞间隙、活塞销偏置、裙部椭圆、裙部型线、裙部波纹度等设计参数对裙部-缸套润滑特性和活塞二阶运动特性的影响。建立活塞销孔弹性流体动力润滑模型和相应的柔性多体动力学模型,求解得到活塞销孔最大油膜压力、干接触压力和最小油膜厚度等润滑特性参数,分析活塞销与销孔弹性变形、活塞销刚度、销孔间隙和销孔几何形状对其润滑特性的影响。建立包含油膜空穴的活塞环弹性流体动力润滑模型和动力学模型,研究活塞环的润滑特性,分析活塞环桶面度、活塞环切向弹力、活塞环轴向高度等参数对其流体摩擦功率和干接触摩擦功率等润滑特性参数的影响。在摩擦试验机上进行活塞环-缸套摩擦试验,研究活塞环法向载荷、往复运动频率、往复运动行程对摩擦系数的影响。针对活塞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活塞顶裂纹情况,考虑活塞销孔油膜、裙部油膜对相应部位受力的影响,进行活塞热机耦合分析。结合裂纹面扫描电镜(SEM)观察与能谱分析(EDS)、活塞材料化学成分分析和金相组织分析、硬度测试等技术手段,研究活塞顶裂纹的产生和扩展机理。(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4-11-01)
张凤[9](2014)在《简析曲轴偏置式462Q发动机活塞组减摩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曲轴中心式462Q发动机为基础,在曲轴、连杆、缸径等重要参数不变的情况下,仅仅改变其曲轴中心的位置(本文以正偏置22mm为例),能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但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活塞对气缸壁的侧压力始终存在,造成摩擦增大,功耗增加。本文从分析曲轴偏置式462Q发动机侧压力着手,提出改进措施,减小活塞对气缸壁的摩擦,降低功耗,延长使用寿命。(本文来源于《山东工业技术》期刊2014年18期)
宁李谱,孟祥慧,谢友柏[10](2014)在《基于无线传输的内燃机活塞组-缸套摩擦力测量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了平均指示有效压力法测量活塞组-缸套摩擦力的原理,给出了活塞组及连杆的惯性力计算方法,利用无线传输方法实现了连杆应力信号的可靠传输,并通过倒拖试验得到了不同转速条件下柴油机活塞组-缸套系统的摩擦力.(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9期)
活塞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活塞组-气缸套的润滑摩擦直接影响内燃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可靠性。由于活塞组-气缸套的润滑摩擦环境极为复杂,伴随高温、重载、变速等不利于润滑的因素,使其处于流体润滑、薄膜润滑、边界润滑共存的混合润滑状态。由纳米颗粒与基础油组成的纳米润滑油,具有改善润滑摩擦和强化换热的双重优势,非常适用于活塞组-气缸套的润滑和冷却。不同润滑状态下,纳米颗粒改善润滑摩擦的热物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传统的研究方法无法将这几种润滑状态分开进行研究。分子动力学(MD)方法可以模拟不同的润滑状态和工作状态,有效地从微观角度揭示润滑摩擦的机理,并能够准确地描述纳米流体的结构特点,因此可以采用MD方法对各润滑状态下,纳米润滑油改善润滑摩擦的热物理机制分别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根据活塞组-气缸套的润滑状态分别建立了流体润滑、薄膜润滑和边界润滑模拟模型,采用MD方法对比分析了基础油和纳米润滑油润滑摩擦特性的不同,给出了各润滑状态下纳米颗粒所发挥的作用,最后对纳米流体强化换热与润滑摩擦的耦合作用机制做了进一步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流体润滑状态下,分别研究了光滑表面和非平表面条件下,纳米颗粒对润滑膜剪切流动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纳米颗粒通过影响流体的微观结构使得润滑膜的承载能力有所增大;沉积到凹坑内的纳米颗粒对摩擦表面起到了填充作用,降低了摩擦阻力;除了沉积到凹坑内的纳米颗粒,润滑膜中其他位置的纳米颗粒均增大了摩擦阻力;不管是基础流体还是纳米流体,随着温度的上升,润滑膜的承载能力下降。(2)薄膜润滑状态下,主要分析了纳米流体与基础流体润滑摩擦特性的不同。研究发现,随着载荷的增加,基础流体和纳米流体润滑膜均由液态转变为“类固态”,但纳米流体的转变压力高于基础流体;纳米颗粒通过提高润滑膜的转变压力,使得摩擦力能够在较宽的载荷范围内维持在较低的水平;纳米流体在较高的载荷下表现出减摩效果的物理机制为:纳米流体较高的液固转变压力、纳米颗粒的无规则运动以及体积效应。(3)边界润滑状态下,分别研究了软质Cu和硬质金刚石纳米颗粒对边界润滑膜承载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纳米润滑油的承载能力显着高于基础油,并且随着载荷的增加,这种增强效果更加明显。纳米颗粒提高边界润滑膜承载能力的物理机制主要有叁点:一是纳米颗粒周围致密的吸附层使得润滑剂分子排列得更加紧密有序,提高了边界膜的强度;二是随着载荷的增加,油膜结构逐渐转变为“上壁面吸附层-颗粒周围吸附层-纳米颗粒-下壁面吸附层”这种特殊形式,该形式大大提高了边界膜的强度:叁是随着载荷的进一步增加,在边界膜破裂前,纳米颗粒就已经开始为边界膜提供良好的支撑作用。(4)发生凸峰接触时,文中研究了软质Cu、硬质金刚石和Si02纳米颗粒对凸峰接触润滑摩擦特性的影响,主要考察了纳米颗粒与摩擦副间的协同作用关系,以及纳米颗粒对摩擦副机械特性的影响。研究证实了软质纳米颗粒在摩擦表面间形成了固体润滑膜,模拟结果表明这层固体润滑膜有效承担了摩擦副间的剪切作用,降低了摩擦副的塑性变形、内部缺陷和温度分布;硬质纳米颗粒有效地避免了摩擦表面的直接接触,并具有“滚动轴承”和“抛光”效果,摩擦副的温度和缺陷结构大大降低;不管是硬质还是软质纳米颗粒,纳米颗粒改善凸峰接触润滑摩擦特性的效果随着温度的上升变得更加明显。当相对滑动速度较高时,摩擦界面附近出现了“转移层”,纳米颗粒进入“转移层”,失去了抗磨减摩效果。(5)通过研究纳米颗粒对流动特性的影响,以及纳米流体流动与换热的耦合作用,进一步明确了纳米流体的强化换热机理,最后对纳米流体强化换热与润滑摩擦的耦合作用机制进行了阐述。结果表明:纳米流体的速度脉动相对于基础流体增强,纳米颗粒与连续相间存在速度滑移;纳米颗粒微运动和导热系数增加对纳米流体对流换热性能提高的贡献比例相当;纳米流体的强化换热特性有助于改善活塞组-气缸套的摩擦磨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活塞组论文参考文献
[1].王普凯,康琦,韩立军,何盼攀,董意.基于有限元的活塞组摩擦产热计算分析[J].车用发动机.2018
[2].胡成志.纳米润滑油改善内燃机活塞组—气缸套润滑摩擦热物理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
[3].赵亚茹.发动机活塞组—缸套—冷却水耦合传热研究[D].中北大学.2016
[4].周峰.高压共轨柴油机活塞组动力学特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
[5].刘浩.内燃机活塞组—气缸套纳米润滑油传热、润滑摩擦的综合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
[6].朱金华,吴海.航空发动机汽缸活塞组磨损的原因及预防[J].航空精密制造技术.2015
[7].丁加岑.活塞组工作性能多目标优化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4
[8].巴林.活塞组润滑及润滑边界条件下活塞顶疲劳失效研究[D].天津大学.2014
[9].张凤.简析曲轴偏置式462Q发动机活塞组减摩措施[J].山东工业技术.2014
[10].宁李谱,孟祥慧,谢友柏.基于无线传输的内燃机活塞组-缸套摩擦力测量方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