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贯通裂隙介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裂隙,介质,力学,模型,损伤,强度,岩土。
非贯通裂隙介质论文文献综述
毕贵权,李宁,李国玉[1](2009)在《非贯通裂隙介质中波传播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研究非贯通裂隙对波传播的影响为主要目标,采用类岩石材料模型试件模拟节理裂隙介质,对不同裂隙长度、裂隙厚度、裂隙倾角、裂隙密度、裂隙形态(连续与非连续)的非贯通裂隙试件的声波特性进行超声波试验研究,测试和分析纵波在裂隙介质中的波速变化和振幅衰减规律。以国际大型的岩土工程分析程序FINAL为数值分析平台,进行与模型试验相对应的裂隙介质中的波传播数值仿真分析,对比分析纵波波速和波幅衰减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波速随裂隙长度变化很不明显;波幅的衰减取决于与波传播方向相垂直方向的裂隙水平投影长度,裂隙水平投影长度越大,波幅衰减量越大;随裂隙排数的增加,波幅发生衰减,2排裂隙试件的波幅值约为1排裂隙波幅值的1/2,3排裂隙试样的波幅值约为1排裂隙波幅值的1/3,且随裂隙增加,最大波幅值发生滞后现象。(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09年S1期)
陈蕴生,刘晟锋,李宁,韩信[2](2007)在《裂隙对非贯通裂隙介质强度与变形特性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类岩石材料水泥砂浆,制作成含有不同裂隙倾角和不同裂隙数目的非贯通裂隙模型试样,在岩石叁轴、剪切复合机上进行单轴压缩试验研究,分析非贯通裂隙试件在单轴压缩条件下的破坏方式、变形和强度特性,并建立了其与非贯通裂隙倾角和裂隙数目的关系;加载的同时利用超声波检测仪进行声波测试,分析了其内部裂纹的扩展情况。试验结果表明,裂隙的存在使试件强度显着降低;试件中有无裂隙对其强度的影响明显大于裂隙角度的影响;试件强度一般随裂隙数量的增加而降低,但也与裂隙的位置有关;裂隙角度对强度的影响有随裂隙数量增加而减小的趋势。(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7期)
张平,贺若兰,李宁,李夕兵[3](2007)在《不同应变速率下非贯通裂隙介质的单轴抗压强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滑移型裂纹模型模拟分支裂纹扩展,并采用裂纹密度的方法考虑多裂隙的相互作用,对不同应变速率下含不同裂隙空间位置、不同裂隙数目的非贯通裂隙模型试样强度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滑移型裂纹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裂隙试样产生拉伸及拉剪复合型贯通破坏的强度,但不能反映裂隙试样出现剪切型贯通的强度;不同应变速率荷载作用下含多条裂隙试样的强度特性并不与试样内预存的裂隙总数有关,而与引起试样破坏的贯通裂隙数目(即控制性裂纹数目)有关;在中低加载速率条件下(应变速率为1.7×10-5~1.7×10-1 s-1),通过提高试样断裂韧度即可很好模拟裂隙试样的强度随加载速率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07年S1期)
张平,李宁,贺若兰,徐建光[4](2006)在《不同应变速率下非贯通裂隙介质的力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地震、爆破等动力荷载作用下节理裂隙岩体的稳定性问题,采用含2条、3条闭合非贯通裂隙的类砂岩模型试样,对应变速率为1.7×10-5s-1、1.7×10-3s-1、1.7×10-1s-1条件下的含裂隙试样进行了单轴加载试验。结果表明:裂隙试样的变形与内部裂隙的贯通过程紧密相关,且呈现显着的局部化渐进破坏特征;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裂隙试样应力-应变曲线斜率显着增加,裂隙试样与无裂隙试样弹模差别减小;不同应变速率下裂隙试样强度明显受控于裂隙的空间位置,且共面非贯通裂隙试样在倾角为35°左右时峰值强度呈现最低值,这与贯通裂隙试样在60°左右时强度出现最小值不同;不同应变速率下含3条预制裂隙试样破坏时的强度与预制裂隙间的贯通模式有关,且与发生相同贯通模式时的含2条预制裂隙试样峰值强度基本相同;裂隙试样峰值强度随应变速率的增加而增加,且含3条裂隙试样强度增幅较含2条裂隙试样、无裂隙试样明显,即随着应变速率的提高,含裂隙试样的弱化作用降低。(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06年06期)
陈蕴生,韩信,李宁,马立新,蒲毅彬[5](2005)在《非贯通裂隙介质单轴受力条件下的损伤本构关系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裂隙与孔隙、微裂隙两类不同层次损伤的演化特征与相互关系进行试验研究与分析的基础上,分别确定了表征这两类损伤的奇异损伤变量和分布损伤变量,推导了单轴压缩条件下非贯通裂隙介质损伤本构方程,并运用试验结果对其进行了验证。(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05年S2期)
陈蕴生,李宁,韩信,蒲毅彬,廖全荣[6](2005)在《非贯通裂隙介质裂隙扩展规律的CT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非贯通裂隙试件在加载过程中的实时CT扫描以及CT图像的叁维重建技术,对非贯通裂隙介质在单轴压缩过程中的裂隙扩展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对破坏后试件进行高密度CT扫描,重建了破坏后试件的叁维CT图像;利用叁维CT图像,对试件内部任意方向上裂隙扩展情况进行观察分析,得到了不同成因裂纹的扩展规律;在二维CT图像的基础上,绘制出不同应力水平扫描断面上损伤演化等值线图,根据试件内部损伤演化过程,对裂隙扩展机理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05年15期)
陈蕴生,张平,吕强[7](2002)在《非贯通裂隙介质变形与强度效应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类岩石材料模型试件模拟节理裂隙介质,对不同裂隙倾角,裂隙数目的非贯通裂隙试件在单轴压缩条件下的力学特性及声波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系统研究了非贯通裂隙试件在单轴压缩条件下的破坏方式、变形和强度特性,并建立了其与非贯通裂隙倾角和裂隙数目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02-09-01)
陈蕴生[8](2002)在《单轴压缩条件下非贯通裂隙介质损伤演化特征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贯通裂隙岩体作为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工程岩体,其力学特性为工程界和岩石力学界所关注。目前为数不多的对岩体力学特性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贯通裂隙岩体,而对非贯通裂隙岩体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采用内含不同角度、不同数量非贯通裂隙的类岩石材料试件,利用MTS、声波测试仪及CT设备,对非贯通裂隙介质在单轴压缩条件下的破坏形式、变形与强度特性及细观损伤演化规律作了探索性研究。由MTS试验及加载过程中即时声波检测,得到了试件变形、强度及破坏形式与裂隙角度、数量之间的关系和裂纹扩展与纵波波速之间的关系;利用非贯通裂隙试件在加载过程中的CT扫描资料与重建的叁维CT图像,分析了破坏过程中试件内部裂纹扩展规律;通过对CT图像灰度及其分布随应力变化的分析,研究了不同角度裂隙试件细观损伤演化特征,并绘制出试件在不同应力水平下、不同层位损伤等值线图,对损伤演化作定量描述;在对裂隙与孔隙、微裂隙两类不同层次损伤的不同演化特征与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别确定了表征这两类损伤的奇异损伤变量和分布损伤变量,推导了单轴压缩条件下非贯通裂隙介质的细观损伤本构方程,并利用试验作了验证;最后,运用分形几何方法,对损伤演化过程中试件内部裂纹的扩展与分布作分形描述,提出并测算出损伤扩展的分维数,由损伤扩展分维数与应力之间的关系定义的损伤局部化参数。(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02-03-01)
李宁,陈文玲,张平[9](2000)在《动荷作用下非贯通裂隙介质的强度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裂隙岩体介质的脆性材料模型试验,在MTS810动叁轴仪上对非贯通裂隙的半连续岩体介质动强度特性进行了不同动载下,不同裂隙几何特性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非贯通裂隙介质与无裂隙介质的强度均随加载速率的提高而明显提高;(2)高频动荷下裂隙介质的单轴抗压强度具有一定的残余强度;(3)裂隙倾角45°时裂隙介质的强度最小,这些均与静载下裂隙的强度性质不同。(本文来源于《自然科学进展》期刊2000年11期)
陈文玲,李宁[10](2000)在《含非贯通裂隙岩体介质的损伤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断裂力学的单个裂隙引起的附加应变能增量与损伤力学的损伤应变能释放量相关联的思路出发 ,推导了半连续 (断续 )裂隙介质的细观损伤张量表达式 ,从而引出了一个新的能够反映裂端局部应力场集中、裂隙相互影响的细观脆性损伤模型 ,并与脆性材料实验结果进行对比 ,两者十分吻合(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00年04期)
非贯通裂隙介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类岩石材料水泥砂浆,制作成含有不同裂隙倾角和不同裂隙数目的非贯通裂隙模型试样,在岩石叁轴、剪切复合机上进行单轴压缩试验研究,分析非贯通裂隙试件在单轴压缩条件下的破坏方式、变形和强度特性,并建立了其与非贯通裂隙倾角和裂隙数目的关系;加载的同时利用超声波检测仪进行声波测试,分析了其内部裂纹的扩展情况。试验结果表明,裂隙的存在使试件强度显着降低;试件中有无裂隙对其强度的影响明显大于裂隙角度的影响;试件强度一般随裂隙数量的增加而降低,但也与裂隙的位置有关;裂隙角度对强度的影响有随裂隙数量增加而减小的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贯通裂隙介质论文参考文献
[1].毕贵权,李宁,李国玉.非贯通裂隙介质中波传播特性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
[2].陈蕴生,刘晟锋,李宁,韩信.裂隙对非贯通裂隙介质强度与变形特性影响的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3].张平,贺若兰,李宁,李夕兵.不同应变速率下非贯通裂隙介质的单轴抗压强度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
[4].张平,李宁,贺若兰,徐建光.不同应变速率下非贯通裂隙介质的力学特性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6
[5].陈蕴生,韩信,李宁,马立新,蒲毅彬.非贯通裂隙介质单轴受力条件下的损伤本构关系探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
[6].陈蕴生,李宁,韩信,蒲毅彬,廖全荣.非贯通裂隙介质裂隙扩展规律的CT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
[7].陈蕴生,张平,吕强.非贯通裂隙介质变形与强度效应的试验研究[C].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2002
[8].陈蕴生.单轴压缩条件下非贯通裂隙介质损伤演化特征的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2
[9].李宁,陈文玲,张平.动荷作用下非贯通裂隙介质的强度性质[J].自然科学进展.2000
[10].陈文玲,李宁.含非贯通裂隙岩体介质的损伤模型[J].岩土工程学报.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