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产量模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模型,产量,作物,昌吉,春小麦,籼稻,积温。
产量模拟论文文献综述
杨帆,冉启全,刘立峰,孔金平[1](2019)在《高温压裂液对低流度型致密油压裂水平井产量影响因素模拟研究——以新疆昌吉J3水平井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温压裂液技术对低流度型致密油起到降稠、有效避免储层冷伤害的作用,为找到不同压裂施工参数对低流度致密油开发效果的影响,建立井筒温度场模型和模拟压裂液的注入反排过程,得到精确的井筒温度场,并计算出高温压裂液从井口到井底的温度变化、各压裂施工参数对于生产过程的影响。研究后认为,低于54℃的高温压裂液从地面到达井底会升温,反之会降温;随压裂液温度的升高,初期能有效增产,随时间增长,增产效果下降;原油黏度对压裂液温度越敏感,高温压裂液的增产效果越明显,并随压裂液的温度增高,增产效果越好;注入高温压裂液后,关井时间越长,获得的累计产油量越小,但日产油量在关井半年时间能获得最大值。(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董智强,王萌萌,李鸿怡,薛晓萍,潘志华[2](2019)在《WOFOST模型对山东省夏玉米发育期与产量模拟的适用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夏玉米作为山东省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其生长发育与产量变化,对保障地区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生育期内气象要素的不同组合对夏玉米发育进程与产量形成等将产生重要影响。WOFOST作物模型机理性较强、定量水平高,且更为高效,能够为客观、定量、动态地评估气象要素对夏玉米生产的影响提供技术支撑。为提高作物模型模拟的准确性,将山东省分为鲁西北、鲁中、鲁西南、鲁东南与半岛5个调参区域,并结合山东省10个夏玉米观测站2012-2014年玉米主栽品种的生长发育数据,开展模型的调参验证与适用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WOFOST模型对山东省各观测站点所有年份出苗期的模拟误差均不超过4d,决定系数(R~2)在0.43~0.99,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为0.3%~1.9%;针对开花期和成熟期,各观测站点绝大多数年份模拟误差均不超过5d,大多数观测站点R~2分别在0.77~0.99与0.51~0.99,各观测站点n RMSE分别在0.4%~2.3%与0.7%~3.2%;绝大多数观测站点产量模拟R2在0.68~0.99,相对误差为0.8%~16.7%,绝大多数观测站点相对误差小于10%;nRMSE在1.2%~19.5%,均小于30%,大部分观测站点n RMSE小于10%。各评价指标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WOFOST模型能够对山东省夏玉米发育期与产量进行较准确的模拟。(本文来源于《作物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米娜,张玉书,蔡福,纪瑞鹏,方缘[3](2019)在《干旱胁迫对玉米物候及产量组成的影响及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产量关键期干旱胁迫对玉米物候及产量和产量组成的影响,评估作物生长模型对干旱胁迫下玉米物候和产量模拟的效果,基于锦州农业气象试验站2011—2015年分期播种试验玉米产量和产量组成观测资料,尤其是2014年和2015年天然干旱胁迫试验数据和2015年玉米开花、吐丝物候加密观测资料,分析了产量关键期干旱胁迫对玉米物候及产量和产量组成的影响,评估了CERES-Maize模型对不同降水年型玉米产量和产量组成的模拟效果,提出了模型改进的方向。结果表明,2014年和2015年辽宁省西部地区在玉米开花期前后经历了较严重的干旱胁迫过程,干旱胁迫导致玉米吐丝延迟程度大于开花, 90%以上的植株能到达开花阶段,但仅有45%~88%的植株能到达吐丝阶段,直接影响株籽粒数(不同播期下的玉米株籽粒数相差32%)及最终产量(产量下降33%~78%)。CERES-Maize模型对正常年玉米产量及产量组成的模拟效果较好,对干旱年的模拟效果较差,部分原因在于模型在模拟玉米物候时不对开花和吐丝期加以区别,只考虑了温度对花期的影响,而没有考虑干旱胁迫下玉米因开花–吐丝间隔增大、雌穗发育异常、物候期推迟而造成的减产作用。因此,玉米产量关键期干旱胁迫直接影响玉米物候(开花—吐丝期),进而影响玉米穗粒数及最终产量;为提高干旱胁迫下作物模型的模拟评估能力,亟待开展干旱胁迫下基于冠层吐丝动态的玉米产量模拟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期刊2019年12期)
来兴发,杨宪龙,王自奎,沈禹颖[4](2019)在《遮雨棚模拟黄土旱塬区降水变化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降水变化对黄土旱塬区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通过遮雨棚模拟冬小麦生长季减少30%降水(R-30%)、正常降水(CK)和增加30%降水(R+30%)情景,于2016-2018年研究了黄土旱塬区两季冬小麦土壤相对有效含水量、LAI、NDVI、生物量、产量及其构成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降水正常的2016-2017年(降水距平百分率位于±15%以内),与CK相比,R-30%处理的土壤相对有效含水量在返青至抽穗期显着下降,冬小麦冠层NDVI显着降低,LAI和干物质增长速率明显变缓,冬小麦的穗数和千粒重显着降低,而R+30%处理下冬小麦LAI和干物质保持稳定增长优势。R+30%、CK和R-30%叁种降水条件下冬小麦产量分别为4.66、3.12和2.43 t·hm~(-2),处理间差异显着。在降水偏多的2017-2018年(降水距平百分率超过30%),不同降水处理间土壤相对有效含水量、冬小麦LAI、冠层NDVI、生物量、产量及其构成等指标均未表现出显着差异。R+30%、CK和R-30%叁个处理下冬小麦的产量分别为3.70、3.39和3.14t·hm~(-2),处理间差异亦不显着。因此,在正常降水年份,生长季增加30%降水可使冬小麦显着增产44.2%,减少30%降水可使冬小麦显着减产28.4%;在降水偏多年份,生长季降水增加30%或减少30%对冬小麦的生长及产量没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茹晓雅,李广,闫丽娟,陈国鹏,聂志刚[5](2019)在《基于APSIM模型模拟水氮调控对旱地春小麦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水氮调控对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产量的影响,研究自然降水条件下小麦产量达到最佳所需含氮量,将田间试验数据与农业生产系统模拟模型(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 Simulator,APSIM)结合,分别设定降水和施氮梯度为春小麦的产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并对模型予以检验。APSIM模型对春小麦产量模拟精度较高,决定系数(R2)、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模型一致性指标(D)分别为0.95、27.36%和0.91。随降水量或施氮量的增加,整体产量表现出先增后减趋势;其次,在所有组合中降水增加到20%,施氮量为157.5 kg·hm~(–2)的处理较好,平均产量最高达到5 406.64 kg·hm~(–2);最后,根据产量变化曲面拟合方程得出产量最佳方案:当自然降水增加55%,施氮量增加到257.25 kg·ha~(–1),产量达到最佳,为5 988 kg·hm~(–2)。(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石丽娜,杨天辉,常生华,侯扶江[6](2019)在《模拟轮牧条件下黄土高原叁叶草产量与营养品质的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黄土高原地区叁叶草(Trifolium)的产量、营养品质与生长时间、≥0℃积温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白叁叶(Trifolium repens ‘KopuⅡ’)、红叁叶(Trifolium pretense ‘Sensation’)为对象,通过模拟轮牧试验,分析生长时间、≥0℃积温与其产量、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粗蛋白、粗脂肪、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粗灰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两种叁叶草的生长时间、≥0℃积温与其产量及各营养指标之间显着相关(P <0.05),据此建立了利用叁叶草生长时间和≥0℃积温预测其产量和品质的Ⅱ类估测模型。预测模型准确性较高,可以为黄土高原地区叁叶草的栽培管理和收获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易艳红,王文霞,曾勇军,谭雪明,吴自明[7](2019)在《人工模拟机械开沟穴直播提高早籼稻茎秆抗倒伏能力及产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机械开沟穴直播对早籼稻茎秆抗倒伏能力及产量的影响,为水稻机械化直播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方法】试验以常规稻中嘉早17和杂交稻株两优171品种为材料,系统比较人工模拟机械开沟穴直播(MFP)、表面穴直播(SBP)与覆土穴直播(SCP)对直播早籼稻出苗率、植株抗倒性能及产量与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与表面穴直播和覆土穴直播相比,人工模拟机械开沟穴直播可提高早籼稻供试品种的出苗率,增幅为5.19%—13.89%,且与表面穴直播处理差异显着(P<0.05)。同时,人工模拟机械开沟穴直播有利于提高直播水稻品种产量,两品种增产幅度为4.52%—11.20%;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产量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千粒重提高。此外,人工模拟机械开沟穴直播有利于提高供试品种植株抗折力,降低植株倒伏指数,尤其是第3节间;有利于增加株高、重心高度与第3节间(I3)茎壁厚度和节间粗度,提高不同节间的单位长度节间干重、单位体积节间干重以及木质素含量。大部分节间的节间干重与抗折力有显着的正相关,而与倒伏指数为显着的负相关。节间干重与单位长度节间干重是影响植株倒伏的主要因素,而株高、重心高度、节间长度和节间粗度并不能同时影响植株抗倒伏能力与倒伏指数,木质素与各节间抗折力有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结论】人工模拟机械开沟穴直播不仅有利于提高直播早籼稻产量,还显着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降低倒伏风险,可在生产中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5期)
王雅[8](2019)在《晋西北两种耕作方式下玉米产量及土壤水分养分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田耕作管理方式不同,对作物产量以及土壤水热和养分过程会产生影响,耕作管理方式不适宜,不但会降低作物产量及品质,还可导致水土资源流失和环境污染问题。因此,研究不同耕作管理方式对土壤水分和养分以及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为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壤质量,降低环境风险,实现合理的区域农田管理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田间试验基础上,采用DSSAT作物模型进行模拟研究,比较免耕秸秆覆盖和传统耕作两种农田耕作管理方式的区域适用性,并对模型模拟结果进行评估。利用2014-2016年的田间耕作试验数据,评估免耕秸秆覆盖(NTS)和传统耕作(CT)两种方式对玉米产量、作物生长状况以及土壤水分养分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田间试验结果表明CT处理玉米产量较NTS处理高。应用CT处理下玉米实测产量和叶面积指数校正玉米品种参数,DSSAT模型中CSM-CERES-Maize模块得到成功校正,其中玉米籽粒产量模拟和实测结果拟合程度较高(nRMSE=0.02%,E=-0.67 kg·hm~(-2),d=1.00),叶面积指数的也达到较好拟合结果。并在NTS处理下成功进行了模型验证(nRMSE=0.79%,E=-34 kg·hm~(-2),d=1.00),叶面积指数的在NTS处理模拟效果略低于CT处理。结果表明该模型在晋西北地区能够很好用来模拟玉米产量及其生长状况。(2)CT和NTS处理下各土层土壤含水量都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CT处理下0-100 cm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总体模拟值高于实测值,平均误差E在0-0.04 cm~3·cm~(-3)之间,但平均土壤含水量的模拟值和实测值并未达到显着性差异。NTS处理下模型的拟合程度高于CT处理。其中NTS处理在80-100 cm深度模拟效果最好。两种处理下水分利用率(WUE)在2015年最高,CT处理下达到43.5%,而NTS处理水分利用率为24.8%,表明水分利用效率在正常降水年份,主要受耕作方式的影响,NTS处理下2014-2016年比CT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分别降低了10.5%、18.7%和10.0%。(3)土壤矿化氮含量在2015年和2016年施用基肥后明显增加,但在较短时间内又恢复到稳定状态。同时两种耕作方式下模拟值均低于实测值。CT处理2016年实测土壤矿化氮的拟合程度高于2015年,且在20-60 cm土层深度下模型模拟精度较高。NTS处理2015年各土层深度的土壤矿化氮的模拟值与实测值拟合程度高于2016年。对于土壤凋落物有机碳储量和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在2014-2016年两种处理下模型模拟值均无显着差异。同时凋落物有机碳储量和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变化趋势相同,都呈现“M”型变化趋势。表明免耕秸秆覆盖这一保护性耕作方式在短期内未能使土壤有机碳含量得到提高。(4)对土壤水分、养分和玉米产量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出苗期,地上部分累积干物质量与作物蒸腾量和土壤氮矿化量具有极显着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84和0.322;拔节期影响作物生长的主要为作物蒸腾量和土壤氮矿化量;抽雄期地上部分干物质累积量与土壤水分和累积氮矿化量有显着正相关性,而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极显着负相关性,作物蒸腾量与土壤含水量有显着负相关性,累积氮矿化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显着正相关性;在玉米收获期内,地上部分干物质累积量与作物蒸腾量成显着负相关,而与土壤含水量、累积氮矿化量、土壤有机碳含量、玉米产量成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传统耕作方式在较短时间内更适合晋西北地区,保护性耕作在较短时间内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不明显。模型在晋西北地区可以极好的模拟玉米产量;对土壤水分模拟效果较好,模拟值高于实测值;在土壤养分方面模拟效果较差。模型应用结果表明,干旱年份下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传统耕作下水分利用效率高于保护性耕作。(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聂志刚,任新庄,李广,雒翠萍,董莉霞[9](2019)在《旱地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灌溉效应的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灌水时期与灌水量对黄土丘陵区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规律,依据黄土丘陵典型区域定西1971-2016年气象数据及定西市安定区凤翔镇安家沟村2016年大田试验数据,利用APSIM(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Simulator)平台,动态模拟各灌溉处理下的小麦生长发育过程,并对各灌溉响应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全生育期需水量为315.25 mm,各生育阶段需水量为播种~出苗21.13 mm、出苗~分蘖26.60 mm、分蘖~拔节33.27 mm、拔节~孕穗77.17 mm、孕穗~开花69.31 mm、开花~灌浆36.19 mm、灌浆~成熟51.58 mm。为提高产量,最佳灌水时期应在播种至拔节,灌水量不宜超过60 mm;开花前各生育阶段灌溉处理都明显提高了单位面积籽粒数量,其中以分蘖~拔节阶段(TS)最明显,拔节~孕穗阶段(JS)灌水量不宜超过80 mm、孕穗~开花阶段(BS)灌水量不宜超过20 mm。开花~灌浆阶段(FS)灌水量40 mm对粒重增加的促进作用最明显。(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孙擎,杨再强,杨世琼,王琳,赵和丽[10](2019)在《多种格点作物模型对中国区域水稻产量模拟能力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部门间影响模型比较计划(The Inter-Sectoral Impact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ISIMIP)FAST-TRACK轮模拟中由5种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全球气候资料驱动下的6种水稻格点作物模型模拟水稻产量的结果,评估了格点作物模型模拟中国区域水稻历史产量(1980-2004年)的时空分布模拟效果,并基于多种作物模型等权重集合平均(Multi-Crop Models Ensemble,MCME)对未来(2020-2099年)4种不同典型浓度路径(Recommended Concentration Pathways,RCPs)情景下的中国区域水稻产量进行预估。结果表明:相对于单种水稻模型模拟的结果,采用MCME可以有效提高水稻模型在中国区域的模拟能力。MCME模拟中国区域水稻历史年平均产量相关系数R和RMSE分别为0.798和1540.6kg·hm~(-2),在空间上对东北和西南地区模拟效果较好,其它地区模拟效果一般,模拟水稻产量的空间变率较大。未来随着气温和CO_2浓度的上升,水稻产量呈增加趋势,在RCP8.5情景下中国区域平均水稻产量在21世纪末增加最多,达到22%,RCP6.0情景下约增产15%,RCP2.6和RCP4.5情景下水稻产量在21世纪上半叶增产,21世纪下半叶产量保持稳定甚至略有下滑,在21世纪末分别增产约4%和10%,在空间上东北和西南地区水稻增产较多,可达40%以上,其它水稻主产区如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增产较小。(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气象》期刊2019年04期)
产量模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夏玉米作为山东省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其生长发育与产量变化,对保障地区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生育期内气象要素的不同组合对夏玉米发育进程与产量形成等将产生重要影响。WOFOST作物模型机理性较强、定量水平高,且更为高效,能够为客观、定量、动态地评估气象要素对夏玉米生产的影响提供技术支撑。为提高作物模型模拟的准确性,将山东省分为鲁西北、鲁中、鲁西南、鲁东南与半岛5个调参区域,并结合山东省10个夏玉米观测站2012-2014年玉米主栽品种的生长发育数据,开展模型的调参验证与适用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WOFOST模型对山东省各观测站点所有年份出苗期的模拟误差均不超过4d,决定系数(R~2)在0.43~0.99,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为0.3%~1.9%;针对开花期和成熟期,各观测站点绝大多数年份模拟误差均不超过5d,大多数观测站点R~2分别在0.77~0.99与0.51~0.99,各观测站点n RMSE分别在0.4%~2.3%与0.7%~3.2%;绝大多数观测站点产量模拟R2在0.68~0.99,相对误差为0.8%~16.7%,绝大多数观测站点相对误差小于10%;nRMSE在1.2%~19.5%,均小于30%,大部分观测站点n RMSE小于10%。各评价指标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WOFOST模型能够对山东省夏玉米发育期与产量进行较准确的模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产量模拟论文参考文献
[1].杨帆,冉启全,刘立峰,孔金平.高温压裂液对低流度型致密油压裂水平井产量影响因素模拟研究——以新疆昌吉J3水平井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董智强,王萌萌,李鸿怡,薛晓萍,潘志华.WOFOST模型对山东省夏玉米发育期与产量模拟的适用性评价[J].作物杂志.2019
[3].米娜,张玉书,蔡福,纪瑞鹏,方缘.干旱胁迫对玉米物候及产量组成的影响及模拟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19
[4].来兴发,杨宪龙,王自奎,沈禹颖.遮雨棚模拟黄土旱塬区降水变化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9
[5].茹晓雅,李广,闫丽娟,陈国鹏,聂志刚.基于APSIM模型模拟水氮调控对旱地春小麦产量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9
[6].石丽娜,杨天辉,常生华,侯扶江.模拟轮牧条件下黄土高原叁叶草产量与营养品质的预测[J].草业科学.2019
[7].易艳红,王文霞,曾勇军,谭雪明,吴自明.人工模拟机械开沟穴直播提高早籼稻茎秆抗倒伏能力及产量[J].中国农业科学.2019
[8].王雅.晋西北两种耕作方式下玉米产量及土壤水分养分模拟研究[D].山西大学.2019
[9].聂志刚,任新庄,李广,雒翠萍,董莉霞.旱地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灌溉效应的模拟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9
[10].孙擎,杨再强,杨世琼,王琳,赵和丽.多种格点作物模型对中国区域水稻产量模拟能力评估[J].中国农业气象.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