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因应对策论文_姚轩鸽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的因应对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自由贸易区,因应,东亚,中国,对策,中华人民共和国,东盟。

中国的因应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姚轩鸽[1](2012)在《宪政视野的税收治理问题探本——兼论中国宪政税收的现状及其因应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认为,税收治理必须纳入宪政视野,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征纳税人之间权利与义务冲突的根本途径。如果没有税收的真正"入宪",也就不可能建立科学和谐的税收治理体系;没有宪政税收,也就不会提升整个国家治理的水平。宪政税收是公民社会的基石,公民社会就是纳税人主导的社会,就是"把纳税人当人看","使纳税人成为人"的社会。没有宪政税收,也就不可能实现税制的现代化转型,不可能实现增进全社会和每个纳税人福利总量的终极目的。(本文来源于《财政经济评论》期刊2012年01期)

张永忠[2](2012)在《从自由贸易到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法律演进及其因应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法律合作正从贸易自由化向可持续发展演进,可持续发展合作已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法律实践。这是中国与东盟从共同利益出发,合理解决各国的发展差距和区域的环境资源问题,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的法律博弈结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演进,中国与东盟应当保持和加强建设双方贸易、投资领域的合作机制,积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合作的机制化、法制化,实施中国与东盟环保合作战略。(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程尔宁[3](2011)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第叁方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第叁方制度是一项独具特色的制度。根据《关于争端解决的规则与程序的谅解》的规定,赋予了第叁方以广泛的权利,世界各国都在牵涉本国贸易利益的争端中积极以第叁方身份参与进去。随着越来越多的第叁方介入WTO争端解决,第叁方制度暴露出许多问题引起关注。磋商阶段对“实质利益”规定不明确、由争端当事方决定成员国能否作为第叁方加入难有利己之嫌;专家组阶段权力界限不够明确、介入时间限制不清;上诉阶段第叁方资格不确定以及如何加入上诉程序存在争议等。面对存在的这些问题,国际社会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但是又有争议问题难以达成一致:第叁方在磋商阶段的参与权、第叁方在期间评审阶段的评论权、第叁方直接参与上诉程序审理的阶段、专家组与上诉机构报告对于第叁方意见的采纳等。这些争议的不可避免,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第叁方制度改革的进程。尽管如此,根据大多数成员国的一致,我们仍然可以依稀看到改革的进展与动向。当前,在磋商阶段降低第叁方参加协商的门槛、专家组阶段第叁方的权利范围进一步明确和扩大、上诉程序阶段对于第叁方将进一步开放等问题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改革进展。并且我们可以预测未来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第叁方制度改革的趋势在于:借鉴国际法院的相关做法、建立专门的磋商阶段第叁方介入阶段、明确专家组程序中第叁方权利扩大的合理界限、完善第叁方在上诉中的权利。面对变革,中国作为WTO中年轻又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成员,一方面应当充分参与制度的设计,另一方面应当做好充分的应对未来改革的准备,未雨绸缪,举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之合力共同维护中国的贸易利益。(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1-06-01)

余石金,林彬[4](2010)在《中国玩具召回分析与因应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论玩具生产大国,中国首当其冲,已形成"世界玩具生产,中国占七成以上"的格局;谈玩具出口大国,中国当仁不让,全球销售玩具的叁分之二由中国制造,据海关总署统计,我国玩具出口额从2001年的75.81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255.1亿美元。2007年是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一年,中国玩具出口玩具出口总额(本文来源于《玩具世界》期刊2010年02期)

林德木[5](2009)在《CFC税制与双边税收条约兼容性问题及中国因应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CFC税制与双边税收协定兼容性问题上,国际税收界存在着"抵触论"与"一致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际社会中不同国家间税收权益分配存在着矛盾冲突。该兼容性问题影响着国际税收实践。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已采纳CFC税制,为了维护我国税收权益,我们应当采取某些必要措施,消除或减少CFC税制与税收协定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9期)

刘琴[6](2008)在《法定节假日调整后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分析及旅游发展因应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法定节假日调整后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法定节假日调整后对中国旅游业发展影响的主要方面有:旅游者的出游模式、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景区发展、旅游服务质量、旅游综合收益以及旅游经营管理等。继而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开发深度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景区内涵,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强行业指导监督。(本文来源于《江苏商论》期刊2008年09期)

王畅[7](2008)在《“9·11事件”后东亚政治格局新变动与中国的因应对策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东亚政治格局的变化影响了中国在东亚区域内的政治利益,东亚各国都为谋求自身在地区中的最大利益而不断努力。朝核问题、台海问题、东海问题和南海问题等都影响着东亚政治格局,从而引起地区态势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由量变引起质变,最终导致国际格局的分化和重组。只有分析和把握时局的发展态势,用系统的思维方法阐述国家运动的规律,才能够更好的诠释东亚政治格局的变迁。本论文以国际政治格局、地区政治格局的变化规律为线索,系统分析“9·11事件”后东亚政治格局的演变。从主要国家的政策分析入手,借用系统分析理论阐述国家发展和运动的一般轨迹,重点分析东亚政治格局在“9·11事件”后的新变化。在客观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下,运用量、质变原理,分析国际格局的分化和重组趋势,综合评价东亚政治格局在“9·11事件”后的演变对地区主要力量以及对东亚政治格局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的应对策略,为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08-04-01)

武文[8](2006)在《中国大米供求失衡及因应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我国的第一大粮食作物,大米是我国居民的第一主食。本文作者分析,目前国内的大米供求已经严重失衡,正在面临着大米短缺的严峻挑战。本文认为解决我国大米的供求失衡问题,短期来看,只能依靠国内产量的增长;长期来看,只能依靠国际贸易。本文论点可供经济决策者以及稻米产业生产商、贸易商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垦》期刊2006年03期)

李燕[9](2006)在《全球化时代经济因素对中日合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化时代,中日经济合作不断发展,中国和日本在东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断凸显。中日两国在经济、安全和社会文化等领域尤其是经济方面的合作,决定了中日两国在全球化时代扮演重要的角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日合作可以借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模式。中日贸易之所以徘徊不定是因为受到中日政治关系的影响。中日两国应处理好各种制约因素,以政治合作促进经济合作。随着中国加入WTO,中日经贸联系必将进一步扩大。政治上,通过加强双方的经济渗入,将促进今后中日两国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深化发展,符合我营造和平合作周边环境的长远利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推动东亚合作进程,促进亚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此外,由于中国与日本分别是亚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双方合作可以更加有效地维护亚洲国家的权益,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作的国际经济和政治新秩序。经济上,有助于促进双方经济增长和增加贸易量,创造双赢的局面。此外,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还有利于增强各自企业的竞争力,两国相互吸引的外资流入也会相应增加。总之,中日两国经济合作有助于实现优势互补,并利用地理位置邻近的便利,为进一步增加交流、扩大合作提供条件。当然,由于双方的产业结构趋同,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势必会对对方产生一定的冲击,虽然中日合作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但是从长远的趋势来看,中日合作将在推进东亚经济发展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自己的国家利益。(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06-03-01)

房敏[10](2005)在《论中国在东亚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区域一体化的浪潮下,东亚合作不断发展,中国在东亚合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断突显。中国在东亚经济、安全和社会文化等领域处于重要地位,决定了中国在东亚合作中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在东亚合作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中国可以而且应该在东亚合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中国政府的战略、决策和中国的积极参与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对东亚合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已经成为推动东亚合作发展的重要动力。虽然中国在东亚合作中的作用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但是从长远的趋势来看,中国在东亚合作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推动东亚合作的同时实现自己的国家利益。(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05-10-01)

中国的因应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法律合作正从贸易自由化向可持续发展演进,可持续发展合作已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法律实践。这是中国与东盟从共同利益出发,合理解决各国的发展差距和区域的环境资源问题,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的法律博弈结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演进,中国与东盟应当保持和加强建设双方贸易、投资领域的合作机制,积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合作的机制化、法制化,实施中国与东盟环保合作战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的因应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1].姚轩鸽.宪政视野的税收治理问题探本——兼论中国宪政税收的现状及其因应对策[J].财政经济评论.2012

[2].张永忠.从自由贸易到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法律演进及其因应对策[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

[3].程尔宁.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第叁方制度研究[D].东北大学.2011

[4].余石金,林彬.中国玩具召回分析与因应对策[J].玩具世界.2010

[5].林德木.CFC税制与双边税收条约兼容性问题及中国因应对策[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6].刘琴.法定节假日调整后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分析及旅游发展因应对策[J].江苏商论.2008

[7].王畅.“9·11事件”后东亚政治格局新变动与中国的因应对策探析[D].暨南大学.2008

[8].武文.中国大米供求失衡及因应对策[J].中国农垦.2006

[9].李燕.全球化时代经济因素对中日合作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6

[10].房敏.论中国在东亚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D].暨南大学.2005

论文知识图

河南大学鉴定验收项目(13)河南大学鉴定验收项目(1)河南大学鉴定验收项目(3)河南大学鉴定验收项目(2)河南大学鉴定验收项目(7)河南大学鉴定验收项目(6)

标签:;  ;  ;  ;  ;  ;  ;  

中国的因应对策论文_姚轩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