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竖向承载特性单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砂土,特性,模型,荷载,弯矩,水平,桩基。
竖向承载特性单桩论文文献综述
陈枝东,韩晓峰,张领帅,陆钊,陈锐[1](2019)在《不同成桩工艺对单桩竖向承载特性影响的现场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成桩工艺不同,桩基的承载机理和工作性状会有明显差异。通过现场试验,研究了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和全套管护壁钻孔灌注桩两种施工工艺对单桩竖向承载特性的影响,以及两种施工工艺对桩身轴力和桩侧阻力发挥的影响规律,同时分析了两种工艺导致的桩基承载力差异。结果表明:全套管全回转钻孔灌注桩的极限承载力是泥浆护壁钻孔桩的1. 25倍,桩顶沉降前者比泥浆护壁钻孔桩减小了36%,全套管全回转桩的施工工艺相较于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可以提供更高的桩基承载力。(本文来源于《路基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郭沛翰,邹新军[2](2018)在《均质砂土地基中竖向力–水平力–桩顶扭矩共同作用下单桩承载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单桩在竖向力(V)、水平力(H)与桩顶扭矩(T)共同作用下的承载特性,基于自行设计的V-H-T组合加载装置,完成一系列室内单桩载荷模型试验,获得V-H-T共同作用时的桩身内力变形曲线,以及3个荷载分量对桩身承载力的相互影响曲线和桩身承载力包络线,并通过无量纲化处理与拟合,得到相应的桩身承载力计算公式。试验结果表明:相比于纯受扭桩的桩身扭转极限承载力(T_u),H和V的作用将导致桩身扭转承载力降低,如在0.6V_u(桩身竖向极限承载力)–0.6H_u(桩身水平极限承载力)组合下桩身极限扭矩减幅达66%;V-H-T组合作用时,预先施加的V削弱了桩身扭转承载力,但同时有利于提高桩身水平力,而H对于桩身竖向承载力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另外,3个荷载分量间存在复杂耦合关系,随T增大,桩身水平和竖向位移均会有所增加,说明桩侧摩阻力与水平抗力存在相互影响,因此,在工程设计中不能简单地基于迭加原理来评估组合载荷作用下桩身承载能力。(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王成龙[3](2018)在《砂土中能量桩单桩竖向荷载传递机理与承载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能量桩是一种通过在桩基中埋设热交换管,实现上部建筑与土体进行热交换而获取浅层地温能的新技术。加热或制冷过程中,能量桩承担上部建筑荷载的同时还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而桩体和土体受温度影响会产生膨胀或收缩,引起结构的热力学响应。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能量桩热响应方面,而对桩体热力耦合效应的研究仍相对较少。本文采用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及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循环温度作用下能量桩单桩竖向荷载传递机理与承载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着重探讨了埋管形式对能量桩热力耦合效应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能量桩单桩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本文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开展了有无外部荷载和不同土体压实度下的能量桩热力耦合效应模型试验,揭示了桩端土压力和桩侧水平土压力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机理,获得了桩体应变、应力、侧摩阻力分布规律以及桩顶位移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桩侧水平土压力值与桩顶上部荷载无关,加热后桩体应力沿深度分布规律发生变化,自然恢复后,外部荷载作用下桩顶也产生了不可恢复的沉降位移;桩侧土体相对密实度对桩体的热膨胀约束较为明显。(2)开展了桩体两端刚度约束、桩基埋管形式及环境温度对能量桩热力耦合效应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了桩顶上部荷载约束刚度和桩端土体约束刚度对位移零点位置以及桩体热应力分布的影响,对比分析了W型和单U型桩体的桩顶横截面倾斜度变化规律,提出了减少桩顶非均匀沉降的方法,进一步探讨了外界环境的热对流对桩体温度以及桩顶位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位移零点分别随着桩顶上部荷载和桩端土体约束刚度的增大而上移和下移,热应力则逐渐增大,并且分别沿深度减小和增加;相同温差梯度下,单U型埋管形式桩体的倾斜度约为W型桩的2倍;环境温度对桩体温度的变化有一定影响,而对桩顶位移的影响较小,当考虑外界温度的热对流时,其温度的深度影响范围达到了17%L。(3)开展了不同埋管形式对能量桩热力学特性影响的模型试验,对比分析了单U型、螺旋型、W型埋管桩的桩体和桩周土体温度、桩端土体压力、桩侧水平土压力、桩体热应力以及桩顶位移的差别,进一步研究了温度变化引起的热应力和桩顶位移对结构安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W型埋管桩变化最为明显、继而依次为螺旋型和单U型;W型桩在制冷过程中产生的拉应力和桩顶沉降位移对结构的安全性影响较大。研发了一种新型埋管形式的能量桩,综合新型能量桩的传热性能和力学响应,其对结构安全影响较小,适用性较强。(4)开展了长期温度循环下能量桩热力耦合效应研究,揭示了多次温度循环作用下土体的储热机理,获得了桩体内部的应力积累和桩顶位移的长期沉降变化规律。开展了能量桩极限承载力模型试验,得到了不同温度和温度循环下桩体的荷载-沉降曲线,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1次、3次和5次冷热循环后桩体极限承载力的差别,进一步探讨了干燥和饱和条件、土体密实度、不同埋管形式对桩体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桩基极限承载力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大,1次冷热循环后,桩体极限承载力基本无变化,而多次冷热循环后桩体极限承载力下降明显;土体密实度较大、埋管形式换热量较大时桩体极限承载力变化较为明显。(5)建立了能量桩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影响因子以及基于β法的能量桩极限侧摩阻力计算方法。基于已有现场试验和部分模型试验,提出影响因子λ和η,分别对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的变化进行分析。给出λ和η的变化区间以及平均值,进一步分析了不同承载类型桩体的影响因子变化规律以及温度变化的影响。基于已有规范的β推荐值,结合现场试验,提出适用于能量桩的β参考值。(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4-01)
朱杰清[4](2018)在《福建某电厂叁期工程单桩竖向承载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福建某电厂叁期工程中,由于场地回填了大量的不规则抛石,经过多年的超载沉降,软弱土层发生固结变化,同时,圆形煤场区持力层(基岩)埋深大,部分地方碎块状强风化厚度大。为了对不同桩端持力层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桩基设计所需的参数指标、并确定适宜的成桩工艺,确定施工所需的有关参数,对某电厂两组6根试桩进行载荷试验来确定单桩承载特性。(本文来源于《河南建材》期刊2018年01期)
赵春风,刘丰铭,杨砚宗,赵程[5](2016)在《砂土中泥浆循环时间对单桩竖向承载特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泥浆护壁的钻孔灌注桩,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泥浆循环时间的不同,会在桩身表面形成一层不同厚度的泥皮,导致桩侧阻力降低,影响单桩的承载特性。通过对4根泥浆循环时间不同的钻孔灌注桩进行室内模型试验,对比分析了砂土中泥浆循环时间对模型桩受力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泥浆循环时间的增加会导致桩顶沉降的增大,模型桩S2,S3和S4的桩顶沉降分别较S1增加了14.0%,26.2%和53.8%;泥浆循环时间的长短,会对桩身轴力的分布造成一定影响,且随着泥浆循环时间的增加,桩身轴力递减幅度变小,桩端阻力逐渐增大,总的桩侧阻力逐渐降低,但不同埋深段的桩侧阻力变化规律有所差异;在相同的桩土相对位移下,各模型桩不同埋深段的桩侧阻力随埋深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泥浆循环时间的增加,桩侧阻力完全发挥所需的极限桩土相对位移量逐渐增大。(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S1期)
杨卫东,安江龙,贾益[6](2015)在《单桩穿越大型溶洞的竖向承载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大型溶洞地区,由于开挖不便、回填难度大等原因,处理溶洞较为困难,因而常常采用桥梁桩基直接穿越溶洞进入持力层的施工工艺,通过有限元仿真分析,分析了桩长、桩径、洞高以及洞跨对桩基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并利用灰色理论对洞高与洞跨影响下的桩基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公式进行数据拟合,基于此提出了溶洞地区桩基础施工与设计的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本文来源于《山西交通科技》期刊2015年04期)
纠永志,黄茂松[7](2016)在《开挖条件下黏土中单桩竖向承载特性模型试验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已有的离心机预固结加荷装置,开发了一套可以有效控制超固结比的模型桩竖向加荷系统,进行了开挖条件下饱和黏土中单桩竖向承载特性的室内模型试验。在模型试验用高岭土单元体试验的基础上,考虑开挖引起土体K0系数和不排水抗剪强度变化对桩侧极限摩阻力的影响,提出了开挖卸荷条件下饱和黏土中单桩竖向承载特性的非线性简化计算方法,并通过与模型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计算方法的正确性,算例分析表明:开挖将会使得竖向桩顶刚度和极限承载力的降低,合理的预测方法应该既要考虑开挖卸荷引起的桩侧土上覆压力的减少,又要考虑桩侧土体K0值和不排水抗剪强度的提高。(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赵春风,刘丰铭,邱志雄,赵程,王卫中[8](2015)在《砂土中竖向和水平荷载共同作用下的单桩承载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平荷载引起桩体水平位移,导致桩侧摩阻力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单桩的竖向承载特性;竖向荷载影响桩周土体抗力,并随着桩身挠曲变形而产生附加弯矩,从而影响单桩的水平承载特性。利用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了砂土中单桩在竖向和水平荷载共同作用下的受力和变形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预先施加竖向荷载有利于单桩水平承载力的提高和水平位移的减小;预先施加水平荷载对桩身上部桩侧阻力的发挥有减小作用,但水平荷载的增大对桩端阻力的发挥有促进作用,总体上表现为预先施加水平荷载削弱了单桩的竖向承载力;单桩水平荷载引起的最大弯矩位置在地面以下约5d~7d处,水平荷载对桩身弯矩和桩侧摩阻力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地面以下0~10d的深度范围内。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和理论分析,验证了试验成果的合理性并从理论上分析了砂土中竖向和水平荷载共同作用下的单桩承载机理。(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王伟,孙硕[9](2013)在《竖向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单桩动力承载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动力有限元分析理论,利用ABAQUS软件的动力时程分析结合无限元边界实现了有限元-无限元耦合的地震作用模拟。通过模拟抗滑桩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情况,对竖向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单桩动力承载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竖向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在不同峰值加速度激励下弯矩分布形式基本不变,且比普通悬臂桩弯矩大值有明显减小,具有良好的动力承载特性。(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3年36期)
位俊俊[10](2013)在《桩身刚度对超长单桩竖向承载特性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超长桩在大型桥梁及超高层建筑中的普遍运用,人们对超长桩的研究展开了大量的理论分析、现场实测及数值模拟等工作,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目前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超长桩的荷载传递机理、超长桩有效桩长、超长桩竖向承载力及变形等方面。部分已有研究成果中简单提到过桩身刚度对超长单桩竖向荷载承载特性有影响,但并未展开深入研究,更没有提出相应的工程措施。本文就桩身刚度这一单独因素对超长单桩竖向承载特性影响展开了理论分析、模型试验及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研究。通过研究得出,提高桩身刚度能够显着提高超长单桩竖向承载特性,并对提高桩身刚度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给出了一些工程建议。本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⑴当桩身弹性模量小于300GPa时,提高桩身刚度能够显着提高超长单桩竖向承载特性;当桩身弹性模量大于300GPa时,提高桩身刚度对提高超长单桩竖向承载特性的效果已不太明显。⑵在超长单桩桩顶沉降相等的条件下,提高桩身刚度能够使桩顶荷载得到显着提高;在超长单桩桩顶荷载相等的条件下,提高桩身刚度能够使桩顶沉降得到大幅减小。⑶提高桩身刚度可以增大桩土相对位移,提高超长桩侧摩阻力的发挥程度,从而使单桩承载力得到大幅提高。⑷提高桩身刚度有利于桩顶荷载竖向传递,能够使桩顶荷载传递至更深更好的土层,从而提高超长单桩竖向承载力。⑸桩身弹性模量小于150GPa时,提高桩身刚度可以显着提高超长单桩有效桩长。超长桩有效桩长的提高能够使之获取更高的单桩竖向承载力。⑹在满足超长单桩承载力及桩顶沉降要求的条件下,通过提高桩身刚度能够减小桩长或桩径,从而可以降低施工难度,缩短施工周期,节约工程成本。(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3-06-01)
竖向承载特性单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讨单桩在竖向力(V)、水平力(H)与桩顶扭矩(T)共同作用下的承载特性,基于自行设计的V-H-T组合加载装置,完成一系列室内单桩载荷模型试验,获得V-H-T共同作用时的桩身内力变形曲线,以及3个荷载分量对桩身承载力的相互影响曲线和桩身承载力包络线,并通过无量纲化处理与拟合,得到相应的桩身承载力计算公式。试验结果表明:相比于纯受扭桩的桩身扭转极限承载力(T_u),H和V的作用将导致桩身扭转承载力降低,如在0.6V_u(桩身竖向极限承载力)–0.6H_u(桩身水平极限承载力)组合下桩身极限扭矩减幅达66%;V-H-T组合作用时,预先施加的V削弱了桩身扭转承载力,但同时有利于提高桩身水平力,而H对于桩身竖向承载力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另外,3个荷载分量间存在复杂耦合关系,随T增大,桩身水平和竖向位移均会有所增加,说明桩侧摩阻力与水平抗力存在相互影响,因此,在工程设计中不能简单地基于迭加原理来评估组合载荷作用下桩身承载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竖向承载特性单桩论文参考文献
[1].陈枝东,韩晓峰,张领帅,陆钊,陈锐.不同成桩工艺对单桩竖向承载特性影响的现场试验研究[J].路基工程.2019
[2].郭沛翰,邹新军.均质砂土地基中竖向力–水平力–桩顶扭矩共同作用下单桩承载特性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8
[3].王成龙.砂土中能量桩单桩竖向荷载传递机理与承载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8
[4].朱杰清.福建某电厂叁期工程单桩竖向承载特性研究[J].河南建材.2018
[5].赵春风,刘丰铭,杨砚宗,赵程.砂土中泥浆循环时间对单桩竖向承载特性的影响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6
[6].杨卫东,安江龙,贾益.单桩穿越大型溶洞的竖向承载特性分析[J].山西交通科技.2015
[7].纠永志,黄茂松.开挖条件下黏土中单桩竖向承载特性模型试验与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16
[8].赵春风,刘丰铭,邱志雄,赵程,王卫中.砂土中竖向和水平荷载共同作用下的单桩承载特性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5
[9].王伟,孙硕.竖向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单桩动力承载特性研究[J].科技资讯.2013
[10].位俊俊.桩身刚度对超长单桩竖向承载特性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2013
论文知识图
![工况③计算结果](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8816770.nh0035&suffix=.jpg)
![受偏心水平荷载影响时P71剪应力](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8816770.nh0041&suffix=.jpg)
![受水平荷载影响时P31剪应力](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8816770.nh0040&suffix=.jpg)
![工况⑧计算结果](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8816770.nh0042&suffix=.jpg)
![地表水平应力分布](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8816770.nh0045&suffix=.jpg)
![地表水平应力分布](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8816770.nh0046&suffix=.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