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幔耦合论文_崔小明,孙和平,徐建桥,周江存,陈晓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核幔耦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形,边界,地球,流体,自由,尺度,动量矩。

核幔耦合论文文献综述

崔小明,孙和平,徐建桥,周江存,陈晓东[1](2018)在《核幔耦合对地球自由核章动的激发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球自由核章动(FCN)是地幔与液核相互作用的重要动力学现象,其激发机制涉及地表流体层、地幔和地核等圈层之间的耦合,此前研究多利用地表流体层角动量数据单独研究其对FCN的激发,对核幔耦合的影响考虑不足.本文基于角动量守恒理论分析了核幔耦合对FCN周期及振幅的影响,并结合多个大气及海洋角动量函数时间序列首次估算了核幔耦合在FCN激发过程中的贡献.结果表明核幔耦合对FCN周期产生的固定和时变影响对FCN激发的作用均不可忽视,尤其时变影响可达几十个微角秒,对于进一步解释FCN时变特征非常重要;核幔耦合对FCN振幅的直接影响是地表流体层的激发与实测FCN不相符的主要原因,黏滞、电磁和地形等耗散耦合的存在对地表流体的激发振幅有67%左右的减弱效果.(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叶庆东,贺伟光,毛远凤[2](2018)在《核幔耦合引起的十年尺度日长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幔电磁耦合、地形耦合、引力耦合是影响十年尺度日长变化的主要因素.本文简要阐述了这叁大耦合的机制,并收集了前人的一些资料和数据,分别估算了这叁种耦合的周期、力矩幅度及可能引起的日长变化幅度.结果表明:核幔电磁耦合周期约为10.3年,力矩约为3.1×10~(17)Nm,引起的日长变化幅度约为0.27 ms;核幔地形耦合的周期约为10年,力矩约为1.7×10~(18)Nm,引起的日长变化幅度约为1.4 ms.引力耦合引起的日长变化是否是十年尺度的仍存在争议,采用不同内核叁轴椭球模型,日长变化的周期从亚十年尺度(3.5年、4.6年)到十年尺度(18.4年)变化.由于地核与地幔相对运动状态未知,无法确切估算引力耦合的力矩,但在假定引起耦合引起的日长变化幅度为4 ms的极限情况下,引力耦合的力矩约在10~(18)(十年尺度)~10~(19)Nm(亚十年尺度)的量级,低于前人的计算结果.(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进展》期刊2018年05期)

叶庆东,余大新,毛远凤[3](2017)在《核幔耦合引起的十年尺度日长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日长变化起因于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古生物的研究表明,在不同的地质历史时期,日长差异明显;近代关于日长变化的研究表明,每世纪日长延长1.7ms。高精度的原子钟引入到日长测定以来的半个多世纪观测表明,十年尺度(10~20年)的日长变化是日长变化时间序列中的主要成份。近几十年年来,科学家们提出了不同的核幔耦合机制来解释十年尺度的日长变化,一般认为核幔电磁耦合、地形耦合与引力耦合是引起十年尺度日长变化的主要因素。本文收集了前人的一些资料和数据,分别估(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专题3: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专题4: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7-10-15)

崔小明[4](2013)在《地球自由核章动及核幔耦合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地球自转导致的自由核章动(FCN)及内核自由章动(FICN)等地球简正模是地球内部动力学过程的重要表征,也是认识核幔边界和内外核边界的重要手段,其包含的物理信息可为目前地球深部的研究手段比较匮乏的情况下获得地球深内部结构及物理性质和研究核幔及内外核耦合提供非常重要的约束。本文围绕地球自由核章动利用全球地球动力学计划观测网提供的全球超导重力观测资料和国际VLBI服务组织提供的章动观测资料,采用不同方法研究了自由核章动的本征周期和品质因子等(本文来源于《测绘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崔小明,孙和平,徐建桥,周江存[5](2012)在《利用超导重力技术约束核幔耦合参数》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球液核自由章动(FCN)参数(本征周期和品质因子)与核幔边界的粘滞和电磁等耗散耦合密切相关,基于实际观测与理论推导的FCN参数探讨了液核顶部的粘滞系数,地幔底部的电导率以及核幔边界动力学椭率等核幔耦合机制中的关键参数.根据高精度超导重力仪观测序列调和分析标准差和单个台站资料经不同海潮模型改正后拟合的FCN参数质量,对全球地球动力学合作观测网络台站的超导重力观测资料进行筛选,利用多个最新海潮模型计算平均海潮负荷,并用迭积法拟合了FCN参数,结果与最新超导重力和VLBI同类研究结果一致.在此基础上,结合角动量法推导地FCN理论模型研究了核幔边界的粘滞和电磁耦合参数.数值结果表明液核顶部的粘滞系数应该在6.6×102~2.6×103Pas之间,这与根据地球章动,液核自由章动及日长变化等的实际观测得到的粘滞系数结果非常吻合.地幔底部的电导率需要达到2.6×106~1.0×107Sm-1才能符合实际观测的FCN品质因子量级.耗散耦合对FCN本征周期的影响仅为1~2恒星日.(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2年02期)

闫昊明[6](2011)在《从角动量激发和日长变化探测核幔耦合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角动量守恒的前提下,任何有地表流体(包括大气、海洋、陆地水和冰雪圈)引起的角动量变化都会使固体地球(地壳+地幔+地核)产生一个相反的角动量变化,从而影响到地球自转的速率变化。在计算地表流体角动量与固体地球角动量转换的过程中,需要引入一个物理参数,即固体地球的转动惯量。但问题是:要选择这个固体地球的转动惯量就首先要了解,地核在多大程度上参与了固体地球的自转过程,也就是说,核幔的耦合程度有多大?如果核幔是解耦的,那么这个转换参数就应该只取固体地球(地壳+地幔)的转动惯量;如果核幔是完全耦合的,那么我们就应该选择整个地球(地壳+地幔+地核)的转动惯量。而这二者的差别达到了15%,因此是必须要了解清楚的事情。对于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也可最终为我们提供核幔耦合(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期刊2011-10-17)

董树谦,傅容珊,薛霆啸[7](2001)在《外核流场对核幔耦合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球自转的日长十年尺度变化具有几十年的周期,这种长期变化的物理机制与地球深部圈层动力学过程相联系.普遍认为,核幔耦合作用是日长十年尺度变化产生的最直接的原因.核幔耦合的物理模型有电磁耦合、地形耦合、重力耦合、粘滞耦合等,D.Jault,Le Mouel[1991]研究认为,通过核幔边界的地形起伏与外核流场的相作用,足以提供产生日长十年尺度变化所需的力矩.Andrew Jackson等[1993]研究发现,地球外核表面流场随时间变化的部分,与日长十年尺度变化在时间上具有显着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期刊2001-10-01)

董树谦,傅容珊,薛霆啸[8](2000)在《核幔边界地形起伏对核幔耦合力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球自转日长变化的十年尺度波动一向是地球科学十分关注的问题,普遍假设它是与核幔耦合相联系的.地形耦合作为核幔耦合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力学机制,自从1960年由海德提出以来就备受地学界的关注.但是,通过体波走时和地球自由振荡等方法对核幔界面的研究存在着计算的不确定性.而且,根据地面磁场来估算外核流场也具有不唯一性.虽然计算表明核幔地形耦合产生的力矩足以提供产生十年尺度波动所需的力矩大小,但是尚无法建立日长的十年尺度波动与外核流场及地形起伏之间的明确的对应关系.(本文来源于《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期刊2000-10-01)

李金岭,郑大伟,傅容珊[9](1997)在《地球自转十年尺度波动与核幔耦合的可能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介绍了地球自转变化的一般规律和可能的地球物理激发因素、十年尺度波动与核幔边界耦合之间的联系,以及几种可能的核幔耦合机制。强调了地震波探测手段对于获取地球内部信息的重要性,同时指出将空间大地测量、重力测量和地磁观测与地球物理学方面的理论与模型研究相结合,对于最终分析和确认地球自转变化中的各种信息及其激发因素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进展》期刊1997年06期)

高布锡[10](1983)在《核幔耦合引起的黄赤交角长期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假定地球由刚体地幔和刚体地核组成,并设粘性耦合在平行与垂直于地球自转轴的方向具有不同的粘性系数,据此导出了运动方程,给出了方程的解。通过对解的讨论说明,当假定地核的转动略快于地幔时,可以解释黄赤交角的长期变率差,并且不致引起地球自转减速率过大的矛盾。(本文来源于《天文学报》期刊1983年02期)

核幔耦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核幔电磁耦合、地形耦合、引力耦合是影响十年尺度日长变化的主要因素.本文简要阐述了这叁大耦合的机制,并收集了前人的一些资料和数据,分别估算了这叁种耦合的周期、力矩幅度及可能引起的日长变化幅度.结果表明:核幔电磁耦合周期约为10.3年,力矩约为3.1×10~(17)Nm,引起的日长变化幅度约为0.27 ms;核幔地形耦合的周期约为10年,力矩约为1.7×10~(18)Nm,引起的日长变化幅度约为1.4 ms.引力耦合引起的日长变化是否是十年尺度的仍存在争议,采用不同内核叁轴椭球模型,日长变化的周期从亚十年尺度(3.5年、4.6年)到十年尺度(18.4年)变化.由于地核与地幔相对运动状态未知,无法确切估算引力耦合的力矩,但在假定引起耦合引起的日长变化幅度为4 ms的极限情况下,引力耦合的力矩约在10~(18)(十年尺度)~10~(19)Nm(亚十年尺度)的量级,低于前人的计算结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核幔耦合论文参考文献

[1].崔小明,孙和平,徐建桥,周江存,陈晓东.核幔耦合对地球自由核章动的激发影响[J].地球物理学报.2018

[2].叶庆东,贺伟光,毛远凤.核幔耦合引起的十年尺度日长变化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8

[3].叶庆东,余大新,毛远凤.核幔耦合引起的十年尺度日长变化研究[C].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专题3: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专题4: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2017

[4].崔小明.地球自由核章动及核幔耦合的研究[J].测绘学报.2013

[5].崔小明,孙和平,徐建桥,周江存.利用超导重力技术约束核幔耦合参数[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2

[6].闫昊明.从角动量激发和日长变化探测核幔耦合特性[C].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2011

[7].董树谦,傅容珊,薛霆啸.外核流场对核幔耦合作用的研究[C].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2001

[8].董树谦,傅容珊,薛霆啸.核幔边界地形起伏对核幔耦合力矩的影响[C].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2000

[9].李金岭,郑大伟,傅容珊.地球自转十年尺度波动与核幔耦合的可能机制[J].地球科学进展.1997

[10].高布锡.核幔耦合引起的黄赤交角长期变化[J].天文学报.1983

论文知识图

沂氵术断裂带垂直形变速率合成值图引起可测量的地球重力场时间和空间变...光测距网图意大利F r iu li地区倾斜/应变台站分布...150 Ma以来地球磁场与某些地质事件的...4.1日长观测激发序列的小波分解和去噪...

标签:;  ;  ;  ;  ;  ;  ;  

核幔耦合论文_崔小明,孙和平,徐建桥,周江存,陈晓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