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近代武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火车站,武汉,近代,城市发展
近代武汉论文文献综述
潘军,郭建[1](2019)在《火车站对近代武汉城市发展影响的研究(1861—1949年)》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近代城市规划进程中,武汉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其独特性。1861年汉口开埠,武汉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正式迈入近代化,"九省通衢"的交通地理优势进一步得到体现。1861—1949年期间,武汉的交通运输状况有了很大的变化,火车站点的相继建立通车,对近代武汉的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9年09期)
余泽阳,谭刚毅[2](2019)在《近代武汉建筑事务所——景明洋行历任主要负责人之身世及作品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景明洋行是近代武汉重要的建筑事务所之一,其设计作品造型典雅,紧随国际建筑思潮。对于景明洋行设计作品的研究已相当全面,然而对于运营洋行的建筑师的相关研究却鲜有涉及。该文在已有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新发掘的史料,明确景明洋行的成立时间,并对洋行五位历任主要负责人即海明斯、伯克利、帕克因、雷纳兹以及胡珀的身世背景及职业生涯进行梳理,对其作品进行分析,从而探究景明洋行对于近代武汉建筑发展之影响。(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19年08期)
宋伟东[3](2019)在《张之洞与武汉近代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武汉的近代化与张之洞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张之洞督鄂期间(1889—1907)在武汉创办了许多近代化的事业。如创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发展铁路,兴办民用工业,编练新军等,而对传统武汉冲击最深、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在武汉大力发展新式学堂,创办新式教育。张之洞是科举正途出身,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大力倡导"洋务"之时,他或为外省学政,或为京城清流人物,对洋务运动的早期发展并未做出积极回应。但他所处大环境及自身的经历,使他逐步改变了传统观念,很少进行破坏性的抨击。他认为"塞外藩僧,泰西智巧,驾驭有方,皆可供我策潜",在他上任(本文来源于《百科知识》期刊2019年18期)
郑超引[4](2019)在《武汉近代城市规划历史GIS数据库的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的城镇化快速发展,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工作在不断发生。在此背景下,掌握一个城市的发展规律,了解一个城市在不同阶段里的规划建设内容,才有可能为如今的规划设计方案制定最为精准的策略,因此有关城市规划历史的研究显得更加重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对传统的研究方式和理论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基于地理信息技术(GIS)的发展,为城市规划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当前,已经有大量学者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规划领域进行分析研究与管理应用,而利用GIS进行城市规划历史的研究则极为少见。本文以近代武汉的城市规划为例,采用理论研究、实地调研、多学科交叉、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主要对武汉近代城市规划历史GIS数据库的设计方法进行研究,提出基于GIS的近代武汉城市规划历史数据库的研究框架,并对此数据库进行信息化的构建。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试图为当前武汉城市规划历史信息的保护利用与研究管理等方面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与技术支持,对传统的城市规划历史研究方法进行补充,并在一定程度上为相关的设计提供依据。文章总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引言,从文章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框架等方面探讨了运用地理信息(GIS)技术研究城市规划历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第二章,对当前城市规划历史的研究及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理解分析,表明运用GIS技术在城市规划历史研究中的可行性,为基于GIS的城市规划历史数据库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第叁章,具体以近代武汉的城市规划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GIS的武汉近代城市规划历史数据库的设计方法。从历史信息的整理与提取、分类与查询、转译叁个重要步骤来进行数据库的设计,并总结出近代武汉城市规划历史数据库的构建框架;第四章,根据上述的设计方法对此数据库进行构建,从而实现对武汉近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内容进行信息化表达与直观的分析,并对其在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探讨;第五章,总结与展望。最后总结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规划历史领域研究中应用优势与劣势,探讨后续研究的可行性,并对此领域的相关研究提出建议与展望。(本文来源于《湖北工业大学》期刊2019-05-26)
汤若蒙[5](2019)在《武汉近代公馆外环境保护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公馆即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以来兴建的具有西式风格的洋房住宅,武汉现存近代公馆约有40余处,包括部分名人故居和原领事馆官邸等。武汉近代公馆存量不多,大量具有高度文化艺术价值的近代公馆因历史原因和现代化建设被付之焦土,实在是令人扼腕痛惜。对于近代公馆进行研究并提出合理的保护设计方案,就是为了唤起人们对于近代公馆等历史建筑的重视,让人了解其具有的价值和存在的合理性,不要让已经为数不多的近代公馆继续消失;同时也为了让历史建筑能够更好地与现代社会相融;这对于保护历史文化和延续城市脉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于武汉近代公馆的研究,尝试提出更加合理的保护方案,复原武汉往昔的居住文化和景观环境,让人们对于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增进了解,推动传统文化复兴;同时集中对于近代公馆外环境进行研究与保护设计,主要基于现在对于公馆建筑外环境的忽视甚至无视,建筑外环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缺乏私密性的空间很容易被随意改造毁坏,所以保存现状大多令人堪忧。院落等外环境空间之于公馆比起别的历史建筑显得尤为重要,公馆与公寓住宅或是里份住宅最大的区别之一即其拥有宽阔的院落作为日常生活的延伸空间。是一个居住者用来享受生活的空间,包含了非常重要的居民文化和景观文化,所以将公馆外环境空间作为保护设计中同样重要的一环来进行合理的保护,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加入具有生态意义和人文关怀的设计,使近代公馆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焕发全新的活力和吸引力。(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9-05-21)
王升远,张箭飞[6](2019)在《日本近代文学、思想中的北京与武汉》一文中研究指出张箭飞:在我看来,《文化殖民与都市空间:侵华战争时期日本文化人的"北京体验"》(叁联书店,2017年)一书由你博士论文基础扩展升华而成,挑战的是一个特别难题:中日之间的百年爱恨,一衣带水的暧昧面相。从写作层面来说,你不得不面临说什么如何说的挑战。材料和判断,政治和审美,中国学者的民族立场,换位思考的他者情感……凡此种种,一定折磨着你的整个写作过程。我佩服的是:面对一个复杂的研究对象,你选择了一个特别切入角度,踏入鲜被探触的深水区,也即本(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9年13期)
陈倩[7](2019)在《武汉近代名人公馆建筑初探及保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特殊时代的产物,武汉近代公馆建筑受到西方建筑文化的涌入和新建筑潮流的影响。它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代表了武汉近代住宅建筑的最高水平,体现了武汉建筑在近代特殊背景下的特色。武汉历史公馆带有“东方芝加哥”的辉煌和沉重的历史记忆,这是武汉现代建筑史的一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住宅遭受了西方文化的洗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人居文化换血的过程中,公馆建筑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武汉作为近代时期的军政要冲,各路军官要员纷纷在此建造住宅,这些当时的风云人物对住宅的审美势必也影响了彼时住宅建造样式。武汉的本土的公馆建造者和设计者在思想上同时受到西方的先进建筑文化和深根扎于脑海中的传统中国建筑文化的羁绊,再加上公馆主人的个人价值取向和审美的不同,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碰撞交融,产生了武汉近代名人公馆建筑装饰多样性特征。对于每栋历史公馆本身而言,根据占地面积的不同,每一座公馆类建筑的布局都大相径庭,但仔细研究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公馆类建筑基本上都由独栋建筑和花园庭院组成,一方面保留了传统中式府邸花园的优美景观,另一方面融入了西方近代的建筑外观和装饰审美,其功能上既具有居住的舒适性,同时奢华的装饰和多功能的各个场所也满足了社交和工作的需要,结合公馆主人的身份背景和爱好需求,也进行了各种功能性的设计和改造,使不同的公馆类建筑各具特色,颇具研究价值。“大拆大建摧毁了城市的记忆”,据不完全统计,武汉现存的历史公馆建筑尚存29栋,夏斗寅故居、孔庚公馆、方本仁公馆、杨锦昱公馆蔡汉卿公馆、鲁寿安公馆等建筑已被拆毁,针对武汉历史建筑价值挖掘和保护研究迫在眉睫。在建筑空前发展的今天,研究这些有价值的历史建筑,有利于对这些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整,同时也有助于建筑艺术的传承和发扬。论文以相关文献和背景知识为基础,确认近代时期保存至今的武汉历史公馆建筑名录,在此基础上重点对其建筑样式、建造技术手段和相关文化背景展开分析,基于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历史建筑价值的角度对其进行讨论,并选取具有代表性实例进行分析。将其放到复杂的城市发展格局中讨论,从保护的基本原则到建筑功能再到城市居民的介入等方面提出对武汉历史公馆建筑的保护策略(本文来源于《湖北美术学院》期刊2019-05-01)
廖烜俪[8](2019)在《近代武汉里份住宅居住特征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武汉里份是一类典型的中国近代里式住宅,它立足于中国传统住宅"院落式"的基础,兼收并蓄西方文化,呈现出现代居民的居住特征。里份住宅的空间形态变化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居住文化及特征的转变,是近代居民居住观念变化下的物质载体。文章通过对武汉里份住宅的诞生、发展及其类型分布综合归纳,探讨近代里份住宅的居住形态及建筑空间的特征演变,追溯其价值内涵,希望能够在当代语境下提供一种住宅保护、更新及改造的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9年04期)
杨茂云[9](2019)在《武汉近代工业遗产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业遗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是城市文化内涵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重要的文化资源。通过查阅文献和田野调查,对近年来武汉工业遗产的理论研究和保护实践进行回顾,在此基础上,对武汉工业遗产的研究现状与国内外工业遗产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研究,找出武汉近代工业遗产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对于明确武汉工业遗产的研究方向,进一步地开展工业遗产保护实践,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邓景煜,程琢涵[10](2019)在《武汉地区近代建筑构建解析 以汉口商业银行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和外国建筑文化在东方的传播。这两种建筑活动的碰撞与融合,形成了中国现代建筑史的主线,使中国建筑独具特色,呈现出多种风格。中国现代建筑作为各种建筑文化下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中国现代建筑也是中国建(本文来源于《中华建设》期刊2019年04期)
近代武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景明洋行是近代武汉重要的建筑事务所之一,其设计作品造型典雅,紧随国际建筑思潮。对于景明洋行设计作品的研究已相当全面,然而对于运营洋行的建筑师的相关研究却鲜有涉及。该文在已有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新发掘的史料,明确景明洋行的成立时间,并对洋行五位历任主要负责人即海明斯、伯克利、帕克因、雷纳兹以及胡珀的身世背景及职业生涯进行梳理,对其作品进行分析,从而探究景明洋行对于近代武汉建筑发展之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近代武汉论文参考文献
[1].潘军,郭建.火车站对近代武汉城市发展影响的研究(1861—1949年)[J].建筑与文化.2019
[2].余泽阳,谭刚毅.近代武汉建筑事务所——景明洋行历任主要负责人之身世及作品探究[J].华中建筑.2019
[3].宋伟东.张之洞与武汉近代教育[J].百科知识.2019
[4].郑超引.武汉近代城市规划历史GIS数据库的设计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9
[5].汤若蒙.武汉近代公馆外环境保护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
[6].王升远,张箭飞.日本近代文学、思想中的北京与武汉[J].长江丛刊.2019
[7].陈倩.武汉近代名人公馆建筑初探及保护研究[D].湖北美术学院.2019
[8].廖烜俪.近代武汉里份住宅居住特征演变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9
[9].杨茂云.武汉近代工业遗产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9
[10].邓景煜,程琢涵.武汉地区近代建筑构建解析以汉口商业银行为例[J].中华建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