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菌论文_李松亚,费学宁,焦秀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关键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细菌,喹啉,群落,冗余,脂肪酸,污泥,肠道。

关键菌论文文献综述

李松亚,费学宁,焦秀梅[1](2018)在《污泥膨胀关键菌-微丝菌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丝状细菌的过度繁殖常引起大量的泡沫并引发污泥膨胀,其中微丝菌是最经常引起丝状细菌污泥膨胀的一种关键菌。综述了影响微丝菌生长的条件、微丝菌的生理生态特性、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微丝菌研究中的应用和微丝菌的控制措施四个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后续有关微丝菌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8年03期)

臧凯丽,江岩,孙勇,陈庆森,赵林森[2](2018)在《微生态制剂调节便秘、腹泻人群肠道菌群结构与产短链脂肪酸关键菌属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微生态制剂对健康、便秘和腹泻人群肠道菌群结构的调节能力。本研究以健康、便秘和腹泻人群为对象,令其定时、定量摄入水苏糖(stachyose tetrahydrate,Sta)、益生菌纯粉(probiotics power,PP)、益生菌剂(probotic preparations,PPrs)3种微生态制剂,共6周,采集新鲜粪便样本并提取DNA,利用Ion torrent PGM二代测序技术进行16S r RNA V3区扩增子测序,并用气相色谱检测粪便中的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表达水平,最后联合多变量统计学分析方法对测序数据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序列属于硬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约占总序列数的94.37%。随着微生态制剂的摄入,受试人群肠道菌群的群落结构多样性明显增加,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中的Blautia、Lachnospira以及瘤胃菌科(Ruminococcaceae)中的Faecalibacterium、Oscillospir等与产SCFAs相关的菌属都明显地增长,其中Blautia和Faecalibacterium与SCFAs含量呈显着正相关。SCFAs的含量以及肠道中相应菌群的增长与减少都与微生态制剂的成分相关,在3组受试人群中,服用Sta组,丙酸含量显着增加,乙酸与丁酸含量也在2周左右有所增加,并伴随产SCFAs的菌属快速且大量增长;PP组肠道中只有乙酸含量有所增加,丙酸和丁酸含量呈现降低的趋势,而产SCFAs的菌属增长较明显;服用PPrs组,乙酸和丁酸含量明显增加,且便秘和腹泻人群在停止服用后,其SCFAs的含量接近于健康人群,常见的Bifidobacterium、Lactobacillus、Parabacteroides等外源性益生菌均明显增长,可能性致病菌相对丰度降低,表明服用PPrs对肠道菌群结构的调节作用以及影响更大。此外,根据肠型的分析,Bacteroides和Prevotella在饮食的共同驱动下会调整并改变肠型,而仅通过所选择的微生态制剂的作用,在驱动肠型改变方面不显着。综上所述,肠道疾病状态的人群服用微生态制剂后,肠道菌群结构向正常人群的状态调整,菌群多样性和SCFAs表达水平提高,表现出持续抑制肠道有害细菌生长,促进有益菌的增殖,以此来维持肠道菌群结构的稳态。经扩增子测序分析获得初步结论为:微生态制剂有改变腹泻、便秘人群肠道菌群整体结构的功效,并且PPrs要比单一的Sta或PP调整肠道菌群的能力更突出。(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陈冠舟[3](2017)在《喹啉反硝化降解反应器关键菌和关键降解基因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焦化废水中,难降解物喹啉及其衍生物是常见的含氮杂环污染物,因其有毒性、潜在致癌、致突变,因此研究喹啉降解十分必要。在过去四十年间,好氧条件下的喹啉降解研究报道较多,多株降解菌诸如Pseudomonas sp.,Rhodococcus sp.,Comamonas sp.等被分离出,4种降解通路anthranilate途径和8-hydroxycoumarin途径、5,6-dihydroxy-2(1H)quinolinone途径、7,8-dihydroxy-2(1H)quinolino途径被研究者们发现。然而,关于喹啉在无氧和缺氧下的降解研究较少且不够深入。为探究厌氧/缺氧条件下的喹啉降解,实验室建立了一个已稳定运行多年的喹啉(唯一碳源)反硝化降解反应器。前期的工作表明,Thauera可能是该反应器中的功能优势菌,然而多次分离高丰度的Thauera菌株均未成功,分离出的3株Thauera能在除喹啉外的多种污染物为唯一的碳源生长(如吲哚、甲酚、二甲酚及苯酚等)。鉴于反硝化条件下喹啉关键菌和关键降解基因、代谢通路报道十分有限,我们改变思路,引入外界环境变量,试图改变这个较稳定的喹啉降解菌群,从而关联分析群落结构变化和功能变化以探究关键菌,并尝试利用最新的比较转录组学技术,探究厌氧喹啉降解基因和通路。本论文的第一部分,我们在批式培养中采用抗生素扰动反应器原始菌群,试图简化该较稳定的反应器微生物群落结构,通过分析功能与结构的变化,从而研究关键降解菌。实验设置链霉素组和对照组(不加抗生素)。与对照组相比,链霉素处理后,喹啉降解率不降反升,上升7.9%,达66.6%;硝态氮去除率依然较高,超过80%。经过对菌群16S rRNA基因V3-V4区的高通量测序,我们发现Thauera属对链霉素不耐受(低于检测限)。链霉素组在喹啉降解能力不降反升的情况下,得到的关键属水平菌是Pseudomonas,Achromobacter,Bosea等,说明了这个反硝化喹啉降解群落的功能冗余,反应器中一些不占优势的菌可能在抗生素重塑的菌群后成为关键功能菌。本论文的第二部分,为探究厌氧喹啉降解的关键基因及推测出可能的通路,将一个稳定运行多年的缺氧喹啉降解反应器生物膜(菌体)取出并在体外厌氧培养。分别设置2种底物即喹啉和2-羟基喹啉(大量文献表明不论是厌氧或好氧条件,2-羟基喹啉是喹啉降解的第一个产物)作为体外批式培养的唯一碳源,动态取样,结合菌体生长情况和喹啉/2-羟基喹啉去除情况取样,提取mRNA,反转录、宏转录组测序,在RNA水平上分析。试图通过同组不同时间、两组不同碳源的对比找到基因表达差异,尝试找到喹啉的降解相关基因。初步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添加喹啉后,很多基因受到诱导,如反硝化相关的基因、与芳香族化合物降解相关基因如酰基辅酶A脱氢酶(Acyl-CoA Dehydrogenase)基因以及抗氧化胁迫的氧化还原酶(Oxidoreductase)基因等表达量极显着提高。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抗氧化胁迫的氧化还原酶基因在多种反硝化细菌中都极显着地高表达,与无底物饥饿培养后的菌群相比较,该基因的表达高100倍以上。而喹啉诱导表达的基因的来源菌类型多样,大多为反硝化细菌,如Thauera、Aeromonas、Ralstonia、Burkholderia、Pseudomonas、Sphingobium、Achromobacter等属的细菌。高表达基因数最多的是Thauera属细菌,有近60个来自Thauera细菌的基因的表达量高于饥饿菌群表达量的2倍以上。来自Thauera属细菌的功能未知的基因Tmz1t_1458、Tmz1t_1262等在添加喹啉为碳源时表达量提高10-50倍,这些基因可能与喹啉的降解过程有关。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在DNA和RNA两个水平上尝试对反硝化喹啉降解菌群进行探究。通过环境基因组学分析,一方面证明在一个稳定的降解菌群中,该反应器因特定抗生素造成的群落结构的改变并不会造成其降解功能的剧变,且通过链霉素富集Pseudomonas(OTU1),Achromobacter(OTU2),Brevundimonas(OTU12),Bosea(OTU24)等关键OTU,推测这些关键菌可能在喹啉反硝化降解中发挥关键作用,同时是该群落功能冗余的证据。另一方面,通过环境转录组学分析,在代谢通路(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等数据库注释后,喹啉组基因表达提高的基因主要是编码胁迫蛋白的基因,包括编码过氧化物酶的基因,且抗氧化胁迫的氧化还原酶基因在多种反硝化细菌中都显着地高表达。同时发现喹啉组有55.78%的序列无法比对到KEGG数据库中,这暗示着这些序列可能是新基因,且与喹啉反硝化降解相关。(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7-06-01)

顾佳艳,何国富,林楠[4](2016)在《固定膜-活性污泥系统细菌多样性及脱氮关键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固定膜-活性污泥系统具有高效的脱氮效果,是传统活性污泥法升级改造的优选技术之一。对采用该工艺的上海某污水厂进行近2年监测,分析了该系统悬浮相和附着相的细菌多样性及脱氮关键菌,结果表明:1)悬浮相中细菌多样性及均匀度均优于附着相,两相生长的优势细菌有明显差别;2)NOB菌属的Nitrospira菌为整个系统的脱氮关键菌,且主要集中于附着相上;3)4号曝气池中Nitrospira细菌数量明显高于2号池,尤其在低温条件下,表明4号池附着相是脱氮反应的主要发生场所,且能够耐受冬季低温的不利影响。综上,论文从不同相态下功能微生物的角度阐明了其脱氮原理。(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6年08期)

关键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究微生态制剂对健康、便秘和腹泻人群肠道菌群结构的调节能力。本研究以健康、便秘和腹泻人群为对象,令其定时、定量摄入水苏糖(stachyose tetrahydrate,Sta)、益生菌纯粉(probiotics power,PP)、益生菌剂(probotic preparations,PPrs)3种微生态制剂,共6周,采集新鲜粪便样本并提取DNA,利用Ion torrent PGM二代测序技术进行16S r RNA V3区扩增子测序,并用气相色谱检测粪便中的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表达水平,最后联合多变量统计学分析方法对测序数据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序列属于硬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约占总序列数的94.37%。随着微生态制剂的摄入,受试人群肠道菌群的群落结构多样性明显增加,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中的Blautia、Lachnospira以及瘤胃菌科(Ruminococcaceae)中的Faecalibacterium、Oscillospir等与产SCFAs相关的菌属都明显地增长,其中Blautia和Faecalibacterium与SCFAs含量呈显着正相关。SCFAs的含量以及肠道中相应菌群的增长与减少都与微生态制剂的成分相关,在3组受试人群中,服用Sta组,丙酸含量显着增加,乙酸与丁酸含量也在2周左右有所增加,并伴随产SCFAs的菌属快速且大量增长;PP组肠道中只有乙酸含量有所增加,丙酸和丁酸含量呈现降低的趋势,而产SCFAs的菌属增长较明显;服用PPrs组,乙酸和丁酸含量明显增加,且便秘和腹泻人群在停止服用后,其SCFAs的含量接近于健康人群,常见的Bifidobacterium、Lactobacillus、Parabacteroides等外源性益生菌均明显增长,可能性致病菌相对丰度降低,表明服用PPrs对肠道菌群结构的调节作用以及影响更大。此外,根据肠型的分析,Bacteroides和Prevotella在饮食的共同驱动下会调整并改变肠型,而仅通过所选择的微生态制剂的作用,在驱动肠型改变方面不显着。综上所述,肠道疾病状态的人群服用微生态制剂后,肠道菌群结构向正常人群的状态调整,菌群多样性和SCFAs表达水平提高,表现出持续抑制肠道有害细菌生长,促进有益菌的增殖,以此来维持肠道菌群结构的稳态。经扩增子测序分析获得初步结论为:微生态制剂有改变腹泻、便秘人群肠道菌群整体结构的功效,并且PPrs要比单一的Sta或PP调整肠道菌群的能力更突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关键菌论文参考文献

[1].李松亚,费学宁,焦秀梅.污泥膨胀关键菌-微丝菌的研究进展[J].水处理技术.2018

[2].臧凯丽,江岩,孙勇,陈庆森,赵林森.微生态制剂调节便秘、腹泻人群肠道菌群结构与产短链脂肪酸关键菌属的相关性[J].食品科学.2018

[3].陈冠舟.喹啉反硝化降解反应器关键菌和关键降解基因的探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

[4].顾佳艳,何国富,林楠.固定膜-活性污泥系统细菌多样性及脱氮关键菌研究[J].环境工程.2016

论文知识图

不同稀释梯度下蛋白纯化液SDS-PAGE电...叁羧酸循环基因相对表达水平Fig.3-5R...本论文的总体研究框架生物除磷机理由于聚磷菌具有普通异养...基因敲除突变株的PCR鉴定泳道1、...棒状链霉菌ATCC27064及其衍生的克拉...

标签:;  ;  ;  ;  ;  ;  ;  

关键菌论文_李松亚,费学宁,焦秀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