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语义选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语义,词语,情态,英汉,多义词,词汇,语义学。
语义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李姗[1](2019)在《Leech语义七分法视角下翻译的语义选择——以中韩翻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辩义乃翻译过程的重要一环,翻译的过程首先是语义的选择过程。在翻译研究的语言学途径中,以语义研究为对象的语义学越来越显示其重要价值。语义的理解与掌握贯穿翻译全过程,对翻译的理解和表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Leech的语义七分法出发,将语义进行分类,针对中韩翻译实例进行评判,以期对中韩翻译中的语义选择起到实际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北亚外语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南懿珊,谌莉文[2](2019)在《英汉交传过程角色构建对语义选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30名英语口译专业硕士研究生为受试对象,考察英汉交传过程中角色构建对语义选择的影响。通过口译测试、问卷调查和译后访谈,进行受试内(比较有无语义选择困难的两篇文本试译)与受试间(比较有无主体角色构建的两组受试表现)比较研究。研究显示,英汉口译过程中,主体角色构建能减少提取准确意义的难度,角色互动频率越高,主体性构建障碍越低,语义选择的准确率越高,反之亦然。实验结果可为主体性概念框架构建提供实证数据,为处理英汉交传过程语义选择提供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期刊2019年01期)
贾玉祥,赵倩倩,李育光,郑一,昝红英[3](2019)在《基于词语相似度的语义选择限制知识获取》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察基于词语相似度的语义选择限制知识获取方法.首先获取种子论元,再利用词语相似度进行论元扩展.比较了基于词向量的词语相似度计算方法与基于词典的词语相似度计算方法在选择限制知识获取任务中的表现.实验表明,前者效果更好,且二者有一定互补性,可以结合使用.与语义选择限制知识获取的其他方法相比,基于词语相似度的方法,种子选取灵活,不要求对语料进行深层句法语义分析,在伪消歧实验中也取得了较高的正确率,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魏萍,巢文涵,罗准辰,李舟军[4](2018)在《基于触发词语义选择的Twitter事件共指消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与普及,如何识别短文本中事件描述的共指关系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传统的事件共指消解研究中,需要从NLP工具和知识库中获得丰富的语义特征,这种方式不仅限制了领域的扩展性,而且还导致了误差传播。为了打破上述局限,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基于事件触发词来选择性表达句子语义的方法,以判断短文本中事件的共指关系。首先,利用双向长短记忆模型(Bi-LSTM)提取短文本的句子级语义特征和事件描述级语义特征;其次,通过在句子级特征上应用一个基于事件触发词的选择门来选择性表达句子级语义,以产生潜在语义特征;然后,设计了触发词重迭词数和时间间隔两个辅助特征;最后,通过融合以上特征形成一个分类器来预测共指关系。为评估上述方法,基于Twitter数据标注了一个新的数据集EventCoreOnTweets(ECT)。实验结果表明,与两个基准模型相比,提出的选择性表达模型显着提升了短文本共指消解的性能。(本文来源于《计算机科学》期刊2018年12期)
谷吉梅[5](2018)在《英汉互译中多义词语义选择的制约因素——以“change”的汉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词义选择是影响翻译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英汉互译过程中往往需要进行多义词之间的语义选择,然而语义选择受多种因素制约,本文以"change"的汉译为例,运用语义、语境、认知等理论对英汉互译过程中多义词语义选择的制约因素进行理论探讨。研究认为制约多义词词义选择的关键因素除了词的指称意义或概念意义之外,更重要的是词在语篇中所处的语境、语体及译者的语言水平及认知能力等因素。(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张海洋[6](2018)在《基于语义选择的机器翻译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翻译方法存在翻译不准确的问题,提出基于语义选择的机器翻译方法可对该问题进行有效解决。通过对融合语义信息的英语单元进行列举,结合语义信息特征,对翻译技术路线展开研究;利用GIZA++作为翻译基石,运用伯克利对准器将词对齐;引入反向转录语法,描述汉语语言形式和英语翻译语言形式中的结构关联特征,通过语句动静搭配和歧义求解,完成机器翻译方法的研究。设计机器翻译方法测试实验,并记录测试结果。实验结果得出,该方法在对准器<15词时,准确率为0.6780%,在对准器≥15词时,准确率为0.8542%,比传统方法高了3个百分点,充分表明,该机器翻译方法具有较高的翻译准确率,能够为英汉机器翻译提供技术上的支持。(本文来源于《自动化与仪器仪表》期刊2018年08期)
李沿[7](2018)在《果敢地区汉语学习者个体量词与事物名词语义选择关系偏误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外华裔的语言学习与言语交际存在着语言接触影响的特殊性。移民杂居与当地政府的语言政策使得海外华人聚集区形成双语地区,双语现象、不成系统的词汇与结构借用、系统感染,乃至语言联盟等接触现象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通用语的使用及发展变化。汉藏语系语言缺乏形态变化,果敢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给事物、行为计量时同样都要使用量词。缅甸果敢地区是华侨主要聚集地,属典型的双语地区,作为西南官话分支的果敢话是这一地区的通用语。果敢地区的学习者除汉语外还得修习缅语和英语,受语言接触影响,作为普通话的海外语言地域变体的果敢语逐渐有了明显的地域特点,汉语教学也就有了二语习得与母语习得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学习的要求。虽然缅甸果敢地区学习者对量词并不陌生,但是普通话和缅甸果敢语中的量词使用差异对于学习者学习和使用汉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量词使用范围的扩大或缩小、量词的误用、漏用及冗余等方面。因此,如何用汉语共同语的语法规范对这些不合规范的用法加以辨正,是果敢语汉语教学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我们把果敢语中量词的学习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合汉语量词运用规则的典型错误现·象也称为偏误,选取学习者物量词学习使用过程中选择倾向这一典型角度,确定考察范围,对特定研究范围内的语料进行分类描述,总结合乎语法规范用法的量词取舍规则理据,找出不合规范用例的偏误成因并提出相应的纠偏措施,继而提出可行性的教学策略。果敢地区目通行的汉语教材是暨南大学出版社北京华文学院编的《汉语》系列教材(修订版)。我们以缅甸东枝果文中学小学部二年级下——《汉语》第四册所收个体量词为考察范围,以缅甸东枝果文中学五年级到初中二年级的学习者为调查对象,首先立足于学习者汉语量词与事物名词的双向选择关系认识的考察,给出基于个体量词与事物名词语义选择关系调查的叁种针对性问卷,得出符合汉语语法规范的语料范围与不合规范的偏误语料的误用情况比例;其次为研究的普适性计,就考察范围内的量词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偏误语料误用情形进行例举式的对比分析验证;然后归纳出针对果敢语学习者的汉语量词使用不同的难度等级,给出双语地区特定语言点教学的有效学习策略及相应的语言教学建议。(本文来源于《安阳师范学院》期刊2018-05-20)
赵倩倩[8](2018)在《词语相似度计算及其在语义选择限制知识获取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词语相似度计算是自然语言处理的基础性工作,可以应用于信息检索、机器翻译、知识获取等任务。本文结合汉语特点,提出融合词典、词向量、汉字、部首等多源知识的词语相似度计算方法,探讨了词语相似性与相关性之间的区别,以构建更为合理的词语相似度计算评测数据集,最后将词语相似度计算应用于语义选择限制知识获取。具体内容如下:(1)基于多源知识的词语相似度计算。提出基于同义词词林、词向量、汉字和部首的词语相似度计算方法,并以线性组合的方式进行融合。实验结果表明,融合方法的结果优于单一方法,在NLPCC-ICCPOL 2016词语相似度计算评测数据集(PKU-500)上的结果超过了第二名。(2)区分词语相似性与相关性。对中英文词语相似度计算主流评测数据集进行了分析,区分出了相似词对与相关词对,以相似词对为基础,构建了更加精准的词语相似度计算评测数据集,使得对词语相似度计算结果的评价更加准确。(3)基于词语相似度的语义选择限制知识获取。借助未知论元与种子论元之间的词语相似度进行论元扩展,从而得到谓词对论元的选择倾向。比较了基于词向量的词语相似度计算方法与基于词典的词语相似度计算方法在选择限制知识获取任务中的表现。实验结果表明,前者效果更好,且二者有一定的互补性,可以结合使用。与语义选择限制知识获取的其他方法相比,基于词语相似度的方法,种子选取灵活,不要求对语料进行深层句法语义分析,在伪消歧实验中也取得了较高的正确率,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8-05-01)
贾玉祥,李育光,昝红英[9](2018)在《基于MDL的汉语语义选择限制自动获取》一文中研究指出语义选择限制是一种重要的词汇语义知识,有助于自然语言的句法语义分析,也有助于解决自然语言处理中的数据稀疏问题.提出了基于语义分类体系和最小描述长度原则的汉语语义选择限制知识自动获取方法,对现有的名词语义分类体系进行改造,实现了一个知识获取的高效算法.基于大规模语料进行知识获取,对获取的优选语义类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伪消歧实验,与基于KL距离的方法进行了对比,体现了所用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强星娜[10](2017)在《副词“一时”的句法语义选择限制与偏好》一文中研究指出副词"一时"高频出现的句法环境有:否定形式的主句谓语,肯定形式的主句谓语,表原因、伴随义的状语性从属句。"一时"用于否定式的主句谓语时,句子均为动力情态和认识情态的否定表达;且"一时"表现出对动力情态否定式的偏好,这是主观化介入的后果。"一时"所在的肯定式主句谓语不能表达事件,而是描摹状态,且有夸张色彩;所描摹的状态在说话时已结束。"一时"出现在状语从句中,其后的谓词具有非恒久性的语义特征,且要求主句具有反预期的语义特征。本研究指出,"一时"在句法语义方面的选择偏好和选择限制都与"一时"的"短时语义特征"相关,由于主观性和主观化的介入,产生了临时义、夸张义、反预期等浮现义。(本文来源于《汉语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语义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以30名英语口译专业硕士研究生为受试对象,考察英汉交传过程中角色构建对语义选择的影响。通过口译测试、问卷调查和译后访谈,进行受试内(比较有无语义选择困难的两篇文本试译)与受试间(比较有无主体角色构建的两组受试表现)比较研究。研究显示,英汉口译过程中,主体角色构建能减少提取准确意义的难度,角色互动频率越高,主体性构建障碍越低,语义选择的准确率越高,反之亦然。实验结果可为主体性概念框架构建提供实证数据,为处理英汉交传过程语义选择提供解决方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语义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1].李姗.Leech语义七分法视角下翻译的语义选择——以中韩翻译为例[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9
[2].南懿珊,谌莉文.英汉交传过程角色构建对语义选择的影响[J].现代语文.2019
[3].贾玉祥,赵倩倩,李育光,郑一,昝红英.基于词语相似度的语义选择限制知识获取[J].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2019
[4].魏萍,巢文涵,罗准辰,李舟军.基于触发词语义选择的Twitter事件共指消解研究[J].计算机科学.2018
[5].谷吉梅.英汉互译中多义词语义选择的制约因素——以“change”的汉译为例[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6].张海洋.基于语义选择的机器翻译方法研究[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8
[7].李沿.果敢地区汉语学习者个体量词与事物名词语义选择关系偏误考察[D].安阳师范学院.2018
[8].赵倩倩.词语相似度计算及其在语义选择限制知识获取中的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8
[9].贾玉祥,李育光,昝红英.基于MDL的汉语语义选择限制自动获取[J].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2018
[10].强星娜.副词“一时”的句法语义选择限制与偏好[J].汉语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