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根系分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根系,玉米,大豆,菌根,氮素,水分,真菌。
根系分隔论文文献综述
廖良宁,汤文艳,潘婷,龙佳峰,许峻模[1](2019)在《施氮及根系分隔处理对间作尾巨桉和降香黄檀幼苗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尾巨桉和降香黄檀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设置了不隔、网隔及膜隔3种根系分隔方式和不施肥、3.0 g/盘、6.0 g/盘3个氮水平,分析了间作尾巨桉和降香黄檀的干物质量和生理代谢指标,探讨不同根系分隔方式和施氮水平对尾巨桉与降香黄檀幼苗生理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水平和根系分隔方式改变了间作尾巨桉和降香黄檀的生理生长特性。施氮显着提高尾巨桉与降香黄檀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保护酶活性、光能利用效率和光合特性,但根系分隔处理对尾巨桉和降香黄檀生理代谢的影响不一致。在不隔模式下,不施氮、低氮和高氮水平的尾巨桉幼苗干物质积累量分别高于网隔、膜隔8.74%、6.97%、5.49%,16.43%、24.18%、15.32%;降香黄檀则是膜隔效果最优,在3种施氮水平下,其干物质积累量分别高于不隔和网隔32.70%、30.82%、38.75%,11.26%、15.39%、4.25%。3种根系分隔模式中尾巨桉竞争力强于降香黄檀,尾巨桉幼苗叶片生理代谢和光合作用表现为不隔>网隔>膜隔,降香黄檀为膜隔>不隔>网隔。因此,尾巨桉和降香黄檀混交是通过提高生理代谢和促进植株光合作用来提高植物的生长量。(本文来源于《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许峻模,潘婷,龙佳峰,汤文艳,田诗韵[2](2018)在《施氮及不同根系分隔模式对尾叶桉和降香黄檀幼苗生长及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豆科与非豆科树种混交作为一种人工林培育可持续发展模式,在保证木材产量和维持氮素平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研究通过大棚盆栽试验,设计3个施氮水平(0、3、6g·株-1)及3种根系分隔方式(不隔、网隔、膜隔),分析了不同氮素水平及根系分隔模式对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与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植株幼苗生长、叶片生理特性、根系形态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施氮量的增加,尾叶桉与降香黄檀的苗高、地径均呈递增趋势;不同根系分隔模式下,尾叶桉苗高、地径均在不隔模式下生长最好,降香黄檀则在膜隔模式下生长最好。(2)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施氮3、6g·株-1水平下尾叶桉与降香黄檀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着升高,而丙二醛(MDA)含量则呈降低趋势。(3)尾叶桉与降香黄檀根系的总长度、总表面积、总体积、平均直径、根尖数和比根长均随氮素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且各氮素水平间的差异显着;同一氮素水平下,尾叶桉的根系生长总体表现为不隔>网隔>膜隔,而降香黄檀根系生长则表现为膜隔>不隔>网隔,且两树种不同分隔模式间差异显着。(4)尾叶桉与降香黄檀各器官生物量及总生物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并在6g·株-1施氮水平下生物量最大;各器官生物量分配中,尾叶桉各器官生物量所占比例大小依次为:茎(40.59%)>叶(32.37%)>根(27.04%),降香黄檀各器官生物量所占比例大小依次为:根(47.67%)>茎(40.08%)>叶(12.25%)。研究表明,尾叶桉与降香黄檀混交一定程度上扩展了根系横向和纵向水平的养分生态位,扩大了根系吸收土壤养分的空间,同时根系互作提高了降香黄檀的固氮能力,对土壤有效氮的产生有较大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刘英超,肖靖秀,郑毅,汤利[3](2018)在《不同施氮水平及根系分隔方式对间作小麦蚕豆氮吸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盆栽试验设置了3种根系分隔方式(无分隔、尼龙分隔、塑料分隔)和3个氮(N/2、N、3N/2)水平,分析了间作小麦蚕豆的干物质量、氮素累积吸收量和养分竞争比率,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及不同施氮水平对小麦蚕豆氮素营养累积吸收特征和养分竞争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水平和根系分隔方式改变了间作小麦和蚕豆的干物质量,小麦拔节期,低氮、常规施氮和高氮水平下,尼龙分隔方式下小麦干物质累积量分别高于不分隔和塑料分隔60.8%、61.46%,71.19%、73.42%,63.02%、61.54%。低氮水平下,无分隔方式蚕豆干物质平均累积量分别低于尼龙和塑料分隔15.46%和20.68%;推荐施氮水平下,抽穗期和成熟期,尼龙分隔蚕豆干物质累积分别低于无分隔和塑料分隔24.53%、23.11%和26.66%、26.96%;高氮条件下,3种根系分隔方式间差异不明显。不同氮水平和根系分隔方式也改变了间作小麦和蚕豆的氮素累积吸收量。其中低氮条件下,无分隔小麦氮素累积吸收量明显高于尼龙和塑料分隔,随施氮量增加,这种优势逐渐不明显;低氮和高氮条件下,3种根系分隔(PB、MB、NB)蚕豆氮素累积吸收量差异不显着,推荐施氮条件下,塑料分隔方式下蚕豆氮素吸收量急剧增加,尤其籽粒膨大期,与尼龙分隔和不分隔相比分别增加29.03%、26.48%。低氮和常规施氮条件下,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尼龙和无分隔体系小麦相对于塑料分隔体系养分竞争比率(NCRcs)高于蚕豆。(本文来源于《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8年01期)
冯福学,孔学夫,殷文,胡发龙,赵财[4](2016)在《小麦间作玉米农田耗水特性及产量变化对根系分隔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小麦间作玉米塑料薄膜隔根(PW//C)、尼龙网隔根(NW//C)、不隔根(W//C)及单作玉米(C)和单作小麦(W)对土壤水分、棵间蒸发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根系分隔显着影响作物的耗水特性,从而显着影响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小麦收获前,W//C、NW//C和PW//C处理玉米带土壤水分含量均高于小麦带,分别提高2.38%、3.82%和6.13%;小麦收获后,NW//C和PW//C处理玉米带土壤水分含量却均低于小麦带,分别降低5.41%和16.07%,而W//C处理玉米带和小麦带间水分差异不显着。根系分隔显着增大了间作模式的作物棵间蒸发量,NW//C和PW//C较W//C处理分别显着提高6.71%和20.13%。以单作小麦、单作玉米加权平均为对照,W//C、NW//C和PW//C处理分别显着提高经济产量33.60%、26.93%和24.69%,增大耗水量-0.2%、1.02%和6.69%,显着提高水分利用效率34.93%、26.67%和17.80%。W//C处理较NW//C和PW//C处理分别提高经济产量5.25%和7.14%,降低耗水量1.21%和6.64%,提高水分利用效率6.52%和14.54%。(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6年04期)
杜青,陈平,付智丹,庞婷,杨欢[5](2016)在《不同结瘤品种与根系分隔对大豆光合特性、生物量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根系分隔盆栽试验,研究了强结瘤(NTS1007)和弱结瘤(南豆12)大豆品种在3种不同根系分隔方式(B1,B2,B3)下大豆的光合特性、农艺性状、生物量及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相对于弱结瘤处理,强结瘤品种可提高大豆的净光合速率,且在R1期达到最大值,比弱结瘤增加了13.17%。随着生育时期的推移,强结瘤品种较弱结瘤品种增加大豆生物量,增幅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从V3期30.95%减小到R1期1.27%,在R4期增长到23.36%。相对于强结瘤品种,弱结瘤品种可降低大豆株高,在V3、R1、R4期下分别降低了18.68%、40.90%、21.65%;增加大豆单株粒数、百粒重与籽粒产量,分别增加87.03%、14.88%、55.94%。不同根系分隔方式下,尼龙网分隔有利于改善大豆的农艺性状。在V3、R1、R4期,尼龙网分隔较完全分隔株高分别降低了17.05%、9.74%、5.51%;在R1、R4期下,尼龙网较不分隔处理茎粗分别增加了4.85%、9.78%。大豆净光合速率在V3、R1、R4期均为尼龙网分隔最高,在V3、R1、R4期较完全分隔高14.67%、2.82%、24.00%。大豆根与茎的生物量在V3期尼龙网分隔最高,较不分隔分别高40.00%、6.06%,在R1、R4期下完全分隔最高,较尼龙网分隔分别高16.45%、8.59%。叶与荚的生物量在V3期以完全分隔最高,较尼龙网高17.14%;在R1、R4期下均以不分隔最高,与尼龙网分隔相比分别高10.55%、11.01%。不同根系分隔方式对大豆的产量有显着影响,大豆百粒重与籽粒产量均为不分隔>尼龙网分隔>完全分隔,不分隔下大豆百粒重与产量较完全分隔分别高11.22%、25.45%。(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16年03期)
杨航[6](2016)在《品种与根系分隔对玉米/大豆套作下作物生长、氮素吸收及大豆生物固氮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大豆套作是我国西南地区近几年发展的一种旱地新型高效多熟套种模式,为了进一步弄清不同结瘤能力的大豆品种与根系互作对该体系下的作物生长、氮素吸收及根瘤固氮的影响,丰富玉米/大豆套作模式栽培技术体系。本试验于2013年采用盆栽方式,以玉米品种“川单418”、大豆强结瘤品种“NTS1007”和大豆弱结瘤品种“南豆12”为研究材料,设计了叁种不同的根系分隔方式(即不分隔、尼龙网分隔和完全分隔),对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下玉米拔节期、抽雄期、成熟期和大豆叁节期(V3期)、始花期(R1期)、盛荚期(R4期)、成熟期(R8期)的农艺性状、光合特性、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植株吸氮量及根瘤固氮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下,相对于强结瘤大豆“NTS1007”,弱结瘤大豆“南豆12”有利于构建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下大豆矮健植株形态(株高显着降低、茎粗增大、第一节间长缩短),可以提高玉米(抽雄期)、大豆(R4期)净光合速率5.99%、48.45%,增加玉米、大豆产量32.42%、55.94%;与根系不分隔相比,尼龙网分隔可以提高玉米、大豆净光合速率,玉米地上部茎、籽粒、雄穗生物产量和玉米产量,分别较不分隔处理增加16.10%、8.18%、12.25%、16.60%、27.50%和11.54%,但降低了大豆地上部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较不分隔处理茎、叶荚和产量分别降低5.81%、9.92%、19.82%。从品种与根系分隔方式的交互作用看,玉米与弱结瘤大豆“南豆12”套作,采用尼龙网分隔方式,可以实现玉米、大豆高产,比与强结瘤品种“NTS1007”套作,根系不分隔方式的交互作用分别增产34.88%、34.76%。2.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下,相对于强结瘤大豆“NTS1007”,弱结瘤大豆“南豆12”对玉米的氮素吸收有利,自身吸氮能力则显着降低,差异达显着水平;而根系互作(不分隔)显着提高了玉米、大豆地上部氮素吸收水平,其中,玉米的茎、叶、籽粒、雄穗的全氮含量分别较完全分隔处理增加55.38%、10.95%、3.64%和19.29%,大豆V3期、R1期、R4期全氮含量比完全分隔分别提高了18.32%、7.53%和9.73%,大豆籽粒含量则较完全分隔增加了7.64%。3.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下,强结瘤大豆“NTS1007”相对于弱结瘤大豆“南豆12”有较高的固氮潜力,其固氮酶活性在R1期、R4期时分别较“南豆12”高14.04%和28.34%,大豆植株吸氮量和生物量也均高于“南豆12”;玉米收后强结瘤大豆“NTS1007”根瘤数目较多但单个重量较小,而弱结瘤大豆“南豆12”数目虽少但单个根瘤重量较大;强结瘤大豆“NTS1007”利于地上部氮素积累,但弱结瘤大豆“南豆12”的氮素及生物量转移效率更高,使得玉米和大豆的最终经济产量高于强结瘤大豆“NTS1007”。根系互作下(不分隔),各生育时期大豆的固氮酶活性、根瘤数与根瘤重均为最高,不分隔虽不利于苗期生长,但大豆固氮潜力的恢复及生长空间的优势使得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及产量及得到提高;尼龙网分隔能够缓解大豆苗期对养分竞争压力,但不利于玉米收获后的养分吸收;根系完全分隔则不利于增加大豆的固氮潜力。(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6-05-01)
杨文英,杜青,杨航,付智丹,庞婷[7](2016)在《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下不同品种与根系分隔对大豆根瘤固氮及氮素吸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下不同品种与根系分隔处理对大豆生物固氮酶活性和吸氮量的影响,为完善间套作系统下氮高效理论提供借鉴。【方法】通过根系分隔盆栽试验,研究了3种根系分隔方式(根系不分隔、尼龙网分隔、塑料膜分隔)对强结瘤大豆品种‘NTS1007’和弱结瘤大豆品种‘南豆12’的根瘤固氮酶活性、地上部生物量及氮素吸收的影响。【结果】‘NTS1007’的地上部植株总生物量与吸氮量、根瘤固氮酶活性均显着高于‘南豆12’,但籽粒的产量和吸氮量比‘南豆12’低48.9%、55.3%。根系不分隔下大豆根瘤固氮酶活性、地上部生物量及植株吸氮量显着高于完全分隔,在R1时期不分隔较完全分隔分别高26.11%、43.4%、18.5%;在R3时期较完全分隔分别高32.2%、46%、25.5%。(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贾广军,郭先华,谷林静,夏运生,张旭东[8](2015)在《AMF接种与根系分隔对红壤上间作玉米生长及磷素吸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盆栽模拟试验研究比较以Glomus mosseae(GM)和Glomus etunicatum(GE)为接种剂,设置不同根系分隔方式(不分隔,隔尼龙网,隔塑料膜)对间作玉米植株生长及磷素吸收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菌根真菌GM和GE对玉米根系的侵染效果相近,GM为玉米优势丛枝菌根真菌(AMF),接种GM使玉米根长、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地上部和根系磷含量、磷吸收量均显着提高;接种GE显着降低了玉米根冠比、株高和根系磷吸收效率。间作体系不同根系分隔方式对玉米的影响也不同,根系隔尼龙网处理显着降低了玉米根长和根系生物量,显着提高了根系的磷含量;根系隔塑料膜处理对玉米的地上部和根系磷含量、磷吸收量以及根系磷吸收效率均起显着降低作用。所有复合处理中,以GM不分隔处理组合对间作玉米的生长及磷素累积的促进作用最好。(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5年04期)
贾广军,柳勇,谷林静,张乃明,侯增龙[9](2015)在《AMF接种与作物根系分隔方式对紫色土上间作大豆生长及磷素吸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比较了不同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接种状况[不接种(NM)、接种Glomus mosseae(GM)、接种Glomus etunicatum(GE)]和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不同根系分隔方式(不分隔,隔尼龙网,隔塑料布)对大豆植株生长及磷素吸收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GM和GE处理下的间作大豆根系侵染率在不同根系分隔方式之间无显着差异,接种AMF抑制了间作大豆根系的伸长,其中接种GM处理能使大豆生物量显着提高,并在根系不分隔处理下使大豆对磷素吸收较多而生长较好,接种GE真菌则不能促进大豆对磷素的积累。间作体系不同根系分隔方式对大豆的影响也不同,其中大豆的根系长度在隔塑料布处理下最短,大豆生物量在根系分隔处理下均大于不分隔处理,根系不分隔处理能够较好的促进大豆对磷素的积累。所有复合处理中,以GM-不分隔处理组合对间作大豆的生长及磷素累积的促进作用最好。(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15年03期)
孔学夫,冯福学,柴强[10](2014)在《根系分隔对小麦玉米套作田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09年3—10月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小麦玉米套作田塑料薄膜隔根(PW/C)、尼龙网隔根(NW/C)、不隔根(W/C)及单作玉米(C)和单作小麦(W)的土壤水分状况。结果表明:以单作小麦、单作玉米加权平均为对照,W/C、NW/C和PW/C处理分别显着提高经济产量33.60%、26.93%和24.69%,增大耗水量-0.2%、1.02%和6.69%,显着提高水分利用效率34.93%、26.67%和17.80%。W/C处理较NW/C和PW/C处理分别提高经济产量5.25%和7.14%,降低耗水量1.21%和6.64%,提高水分利用效率6.52%和14.54%。小麦玉米共生期,土壤水分在套作群体组分间能够优化分配,根系分隔显着降低了作物群体产量及对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4年03期)
根系分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豆科与非豆科树种混交作为一种人工林培育可持续发展模式,在保证木材产量和维持氮素平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研究通过大棚盆栽试验,设计3个施氮水平(0、3、6g·株-1)及3种根系分隔方式(不隔、网隔、膜隔),分析了不同氮素水平及根系分隔模式对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与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植株幼苗生长、叶片生理特性、根系形态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施氮量的增加,尾叶桉与降香黄檀的苗高、地径均呈递增趋势;不同根系分隔模式下,尾叶桉苗高、地径均在不隔模式下生长最好,降香黄檀则在膜隔模式下生长最好。(2)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施氮3、6g·株-1水平下尾叶桉与降香黄檀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着升高,而丙二醛(MDA)含量则呈降低趋势。(3)尾叶桉与降香黄檀根系的总长度、总表面积、总体积、平均直径、根尖数和比根长均随氮素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且各氮素水平间的差异显着;同一氮素水平下,尾叶桉的根系生长总体表现为不隔>网隔>膜隔,而降香黄檀根系生长则表现为膜隔>不隔>网隔,且两树种不同分隔模式间差异显着。(4)尾叶桉与降香黄檀各器官生物量及总生物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并在6g·株-1施氮水平下生物量最大;各器官生物量分配中,尾叶桉各器官生物量所占比例大小依次为:茎(40.59%)>叶(32.37%)>根(27.04%),降香黄檀各器官生物量所占比例大小依次为:根(47.67%)>茎(40.08%)>叶(12.25%)。研究表明,尾叶桉与降香黄檀混交一定程度上扩展了根系横向和纵向水平的养分生态位,扩大了根系吸收土壤养分的空间,同时根系互作提高了降香黄檀的固氮能力,对土壤有效氮的产生有较大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根系分隔论文参考文献
[1].廖良宁,汤文艳,潘婷,龙佳峰,许峻模.施氮及根系分隔处理对间作尾巨桉和降香黄檀幼苗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
[2].许峻模,潘婷,龙佳峰,汤文艳,田诗韵.施氮及不同根系分隔模式对尾叶桉和降香黄檀幼苗生长及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18
[3].刘英超,肖靖秀,郑毅,汤利.不同施氮水平及根系分隔方式对间作小麦蚕豆氮吸收的影响[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8
[4].冯福学,孔学夫,殷文,胡发龙,赵财.小麦间作玉米农田耗水特性及产量变化对根系分隔的响应[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6
[5].杜青,陈平,付智丹,庞婷,杨欢.不同结瘤品种与根系分隔对大豆光合特性、生物量及产量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6
[6].杨航.品种与根系分隔对玉米/大豆套作下作物生长、氮素吸收及大豆生物固氮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6
[7].杨文英,杜青,杨航,付智丹,庞婷.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下不同品种与根系分隔对大豆根瘤固氮及氮素吸收的影响[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6
[8].贾广军,郭先华,谷林静,夏运生,张旭东.AMF接种与根系分隔对红壤上间作玉米生长及磷素吸收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5
[9].贾广军,柳勇,谷林静,张乃明,侯增龙.AMF接种与作物根系分隔方式对紫色土上间作大豆生长及磷素吸收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5
[10].孔学夫,冯福学,柴强.根系分隔对小麦玉米套作田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J].中国沙漠.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