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胎心变异减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胎心,新生儿,脐带,产儿,酸中毒,方式,心率。
胎心变异减速论文文献综述
赵国强,徐华林[1](2019)在《胎心监护Ⅱ类图形变异减速持续时间对新生儿酸中毒的预测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胎心监护Ⅱ类图形中变异减速持续时间对预测新生儿酸中毒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选择单胎足月孕产妇709例,按新生儿脐血pH<7.20和(或)碱剩余<-12.00 mmol/L分为酸中毒组(62例)和非酸中毒组(647例),比较两组分娩前胎心监护Ⅱ类图形中变异减速持续时间与新生儿酸中毒的关系,并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以及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根据约登指数确定诊断临界值。结果酸中毒组胎心监护Ⅱ类图形中变异减速持续时间明显长于非酸中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Ⅱ类图形变异减速持续时间为62分钟时,约登指数为0.28,AUC为0.663(95%CI=0.574~0.692),此时诊断新生儿酸中毒的敏感度为74.2%,特异度为53.5%。以Ⅱ类图形变异减速持续时间≥62分钟作为诊断新生儿酸中毒的标准,其阳性预测值为13.3%,阴性预测值为95.6%。结论当变异减速持续超过62分钟时,应综合判读减速的深度与发生频率等特征并及时干预。(本文来源于《浙江实用医学》期刊2019年04期)
赵坚,阮秀兰,吴朝勇,冯彦[2](2015)在《第二产程中胎心监护变异减速持续时间与新生儿结局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第二产程中胎心监护变异减速持续时间长短与新生儿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在本院分娩第二产程中胎心监护出现间歇或反复变异减速者,共256例。分别记录其变异减速时间、Apgar评分、出生时脐动脉血气分析、新生儿窒息例数。结果 p H值和低Apgar评分对照组与试验2、3组有统计学差异,新生儿窒息对照组与试验3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当第二产程中胎心监护变异减速持续时间大于60min时,新生儿预后存在显着性差异,为避免新生儿严重并发症和后遗症,建议在间隙性变异减速持续1h内终止妊娠。(本文来源于《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期刊2015年05期)
雷延玲,张晓侠[3](2012)在《第二产程胎心监护变异减速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第二产程变异减速对胎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0年10月~2011年10月109例第二产程胎心监护出现变异减速的产妇。结果:新生儿窒息程度与变异减速的程度、基线变异性及变异减速出现与胎儿娩出之间的时间有关。结论:全面正确分析第二产程中的变异减速波形,能预测新生儿的结局,正确处理,可降低围生儿发病率、死亡率。(本文来源于《吉林医学》期刊2012年23期)
苏奕[4](2011)在《胎心监护中观察变异减速波型与脐带绕颈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胎儿电子胎心监护中胎心率变异减速(VD)波形与新生儿脐带绕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1156例产妇胎心监护及新生儿脐带绕颈的临床资料。结果出现VD 278例,产前52例,产时226例。"V"型波194例,脐带绕颈165例(85.05%);"U"型波75例,脐带绕颈70例(93.33%);"W"型波9例,脐带绕颈9例(100%)。结论胎心监护变异减速可以作为预测脐带绕颈的一种有效手段,也可作为选择分娩方式的依据。(本文来源于《医药论坛杂志》期刊2011年06期)
陶萍[5](2010)在《胎心监护中变异减速116例与新生儿结局的关系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胎儿电子监护中变异减速(VD)波形对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928例产妇胎心外监护及新生儿结局的临床资料。结果:出现VD116例,产前34例,产时82例。"V"型波72例,新生儿窒息2例(2.78%);非"V"型波44例,新生儿窒息8例(18.18%),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χ2=6.38,P<0.05)。"V"型波组均为顺产,而非"V"型波组24例剖宫产(54.54%)。结论:VD波型的严重程度对新生儿窒息有直接影响,出现非"V"型波VD时,即有胎儿窘迫可能,需尽快结束分娩。(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10年22期)
邓琳琪,张俊英[6](2010)在《胎心监护变异减速早期发现脐带缠绕138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脐带缠绕胎儿颈部、四肢或躯干,约占孕产妇的25%[1]。其中90%以上为脐带缠绕颈部,是分娩过程中发生胎儿宫内窘迫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时可使胎儿猝死宫内或导致新生儿窒息,甚至死亡[2]。在产前进行胎心监护时出现变异减速与任何部位的脐带缠绕均有关。如能早期(本文来源于《护理研究》期刊2010年13期)
戴哲凡,曾素清[7](2009)在《胎心监护无负荷试验中变异减速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胎心监护无负荷试验(non-stress test,NST)中重复出现的变异减速(variable deceleration,VD)的影响因素发生率及其结局与处理。方法回顾分析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3010例NST中出现VD的216例监护图形,比较不同图形的分娩异常因素及围产儿结局。结果NST中重复出现的VD发生率7.18%(216/3010)。单纯VD中影响因素发生率57.26%(67/117),不典型VD中影响因素发生率95.96%(95/99),差异具有显着意义(P<0.01);在分娩216例新生儿中,1分钟Apgar评分>7分193例,≤7分者23例,其中单纯VD组新生儿窒息率2.56%(3/117),而不典型VD中新生儿窒息率23.23%(23/99),差异具有显着意义(P<0.01);单纯VD组剖宫产率21.37%(25/117)低于不典型VD组58.59%(58/99),差异具有显着意义(P<0.01)。结论NST中重复出现的VD与多种因素有关,脐带因素最常见,不典型VD较典型VD影响因素更明确,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高,VD较典型VD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高。(本文来源于《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期刊2009年05期)
刘胜辉,朱波[8](2006)在《第二产程胎心电子监护变异减速与围生儿预后不良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电子胎心监护中变异减速(VD)程度与围生儿预后不良的关系,防止新生儿窒息的发生,指导产科处理。方法:选择我院近6年来第2产程电子胎心监护发生变异减速的病例253例,根据kubli分型法,其中轻型有162例,中重型91例,观察产后其羊水状况及新生儿出生1分钟(min)阿普加评分(Apgarscore)对比VD轻、中重型发生围生儿预后不良情况。结果:轻型VD围生儿预后不良发生率12.96%,新生儿窒息4.94%;中重型VD围生儿预后不良率90.1%,新生儿窒息25.27%。结论:中重型VD的围生儿预后不良发生率及新生儿窒息率明显高于轻型VD(P<0.005),故发生中重VD应立即结束分娩,轻型VD可在严密观察下等待自然分娩。(本文来源于《实用临床医学》期刊2006年10期)
王远菊,李晓东,冯桂军[9](2005)在《产前胎心变异减速对围产儿及分娩方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胎心监护仪是产科临床诊断胎儿宫内情况的一种精密仪器,能估计临产时胎儿对宫缩的耐受能力,及时发现高危胎儿和降低围产儿病死率。本文通过产前胎心变异减速(VD)波型的分析,观察胎儿出生时情况及分娩方式,评价VD波型的产前诊断意义。(本文来源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期刊2005年01期)
林传喜[10](2004)在《胎心监护中变异减速波形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胎心监护中各种变异减速 (VD)波形对胎心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 390例妊娠≥ 36孕周的高危孕妇进行产前及产时的外监护 ,将 VD分为 V型组和非 V型及混合波组 ,对比分析两组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结果 共出现 VD波型 6 3例 ,其中产前 1 5例 ,产时 4 8例。 V型波者为轻度 VD,其分娩时所见脐带绕颈及受压等异常发生率为 6 6 .7% ,新生儿窒息率为 5 .1 % ;非 V型及混合波者均为中度和重度 VD,其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2 5 .0 %。结论 对胎心外监护出现 V型 VD者 ,无其它产科手术指征者不需要立即剖宫产结束分娩 ;凡出现非 V型及混合波 VD者 ,需放宽剖宫产手术指征 ,尽快结束分娩(本文来源于《淮海医药》期刊2004年04期)
胎心变异减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中胎心监护变异减速持续时间长短与新生儿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在本院分娩第二产程中胎心监护出现间歇或反复变异减速者,共256例。分别记录其变异减速时间、Apgar评分、出生时脐动脉血气分析、新生儿窒息例数。结果 p H值和低Apgar评分对照组与试验2、3组有统计学差异,新生儿窒息对照组与试验3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当第二产程中胎心监护变异减速持续时间大于60min时,新生儿预后存在显着性差异,为避免新生儿严重并发症和后遗症,建议在间隙性变异减速持续1h内终止妊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胎心变异减速论文参考文献
[1].赵国强,徐华林.胎心监护Ⅱ类图形变异减速持续时间对新生儿酸中毒的预测价值[J].浙江实用医学.2019
[2].赵坚,阮秀兰,吴朝勇,冯彦.第二产程中胎心监护变异减速持续时间与新生儿结局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5
[3].雷延玲,张晓侠.第二产程胎心监护变异减速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2
[4].苏奕.胎心监护中观察变异减速波型与脐带绕颈的关系[J].医药论坛杂志.2011
[5].陶萍.胎心监护中变异减速116例与新生儿结局的关系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0
[6].邓琳琪,张俊英.胎心监护变异减速早期发现脐带缠绕138例分析[J].护理研究.2010
[7].戴哲凡,曾素清.胎心监护无负荷试验中变异减速的临床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09
[8].刘胜辉,朱波.第二产程胎心电子监护变异减速与围生儿预后不良的关系[J].实用临床医学.2006
[9].王远菊,李晓东,冯桂军.产前胎心变异减速对围产儿及分娩方式的影响[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5
[10].林传喜.胎心监护中变异减速波形的临床意义[J].淮海医药.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