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油剂论文_徐海明,德小明,沈忱,郭强之,张昌运

导读:本文包含了驱油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油剂,油藏,纳米,表面活性剂,油田,缔合,氢键。

驱油剂论文文献综述

徐海明,德小明,沈忱,郭强之,张昌运[1](2019)在《基于GHS健康危害性数据分析耐温抗盐丙烯酰胺系聚合物驱油剂的毒性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耐温抗盐型PAM类水溶性聚合物的研制成为国内外聚合物驱油剂研究的热点课题。该类驱油剂的广泛使用,对生物有机体及周围生境存在潜在的影响。在本研究中,笔者以常见耐温抗盐丙烯酰胺系聚合物驱油剂为研究对象,以Pub Chem数据库为检索源,通过分析GHS健康危害性数据(GHS Safety and Hazards)及毒性数据(toxicity),以期客观评价化学品对生物有机体及外部环境的危害性。同时,为耐温抗盐丙烯酰胺系聚合物驱油剂的科学使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翟怀建[2](2019)在《新型烷基苄基甜菜碱驱油剂的制备与性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得耐盐性能良好的甜菜碱型两性表面活性剂,以十二烷基苯(直链)、多聚甲醛、二甲胺及3-氯-2-羟基丙磺酸钠为主要原料,通过氯甲基化反应、亲核取代及季铵化反应合成了烷基苄基甜菜碱驱油剂——N-十二烷基苄基-N,N-二甲基羟丙基磺基甜菜碱(DB-17)。用质谱及红外光谱对合成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测定了DB-17溶液与新疆原油的油水界面张力,并用岩心驱替实验装置评价了DB-17的驱油效果。结果表明,在N,N-二甲基羟丙基磺酸钠与十二烷基苄基氯的投料摩尔比为1.3∶1、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6 h的条件下合成的DB-17的产率为90.3%。DB-17具有较强的界面活性。随DB-17浓度的增大,油水界面张力降低。DB-17质量浓度为250 mg/L时,可将油水界面张力降至1.3×10-3m N/m。DB-17的抗盐性较好,15 g/L NaCl溶液对DB-17与原油的界面张力影响较小。250 mg/L的DB-17可使高渗天然岩心在水驱基础上平均提高驱油效率14.7%,DB-17的驱油效果较好。图6表2参15(本文来源于《油田化学》期刊2019年03期)

王鹏涛,赵琪,王小军,张旭,王勇[3](2019)在《耐温型分子膜驱油剂性能评价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室内评价了耐温型分子膜驱油剂的表面活性、耐温性能、吸附特性、润湿性和防膨性能,利用岩心驱替实验对分子膜驱油剂提高岩心水驱后的采收率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耐温型分子膜驱油剂具有一定的表面活性;在120℃下老化24 h后,阳离子度变化较小,具有良好的抗温性;分子膜驱油剂可使岩心切片表面润湿性向亲水方向转化,能将处理成强亲油的岩心切片(接触角103. 51°)表面转变为弱亲水(接触角49. 52°);分子膜浓度为3 000 mg/L时,饱和吸附量达到15 mg/g以上,防膨率达到90%以上,驱油效率的增幅较为明显,可使水驱后的采收率提高11%以上。现场应用结果表明,产液量和产油量均有大幅提高,并且有效期较长,取得了良好的驱油效果。(本文来源于《钻采工艺》期刊2019年05期)

邢贝贝[4](2019)在《叁次采油驱油剂性能对比分析与实际应用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采油率,本文分析对比了几种常用的叁次采油驱油剂性能,重点对化学驱具体包括:碱水驱,表面活性剂驱,聚合物驱以及复合驱等一系列驱油剂性能进行了分析,并详细探讨了这些驱油剂的具体应用,以供同行参考。(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与装备》期刊2019年09期)

鲍文博,卢祥国,刘义刚,李彦阅,张云宝[5](2019)在《微球/高效驱油剂复合驱油体系增油效果及作用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渤海油藏地质和流体为模拟对象,建立层内非均质岩心"分注分采"的实验方法,利用SEM、粒径分布、界面张力测试等方法评价了聚合物微球APS/高效驱油剂H1复合体系的增油效果。实验结果表明,APS微球水化240 h后膨胀倍数大于8倍,H1在质量浓度为1 000 mg/L时界面张力为9.15×10~(-2) mN/m,可组成APS/H1复合体系。APS/H1复合体系随后续水驱逐渐降低高渗层入口分流率5%~15%,采收率增幅最大,表现出良好的协同效应;单独注入H1时可快速降低高渗层入口分流率,但易产生绕流现象,采收率增幅最小;APS+H1组合体系对入口分流率影响较小,先注入的微球易伤害低渗层,影响后续高效驱油剂和水的吸液量,采收率介于上述二者之间。(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期刊2019年08期)

兰海宽,毛艳妮,刘旻,周传臣,罗晓龙[6](2019)在《驱油剂聚丙烯酰胺在油田生产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丙烯酰胺的产品性能优良,在各领域应用较为广泛,比如在油田开采以及造纸和水处理等行业中。较其他行业,油田生产更为重要,能够提高能源开采效率。基于此,文章对聚丙烯酰胺在油田的生产过程的用途,主要从驱油剂方向应用进行探讨。聚丙烯酰胺被归纳为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其本身在分子的结构以及理化性质上,较为特殊化,其特殊性在造纸以及污水处理和石油等行业中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石油生产中的调剖堵水以及叁次采油和钻井中应用较为深层化。与此同时,聚丙烯酰胺又被称为万能产品、百业助剂等,油田叁次采油技术中,聚丙烯酰胺被大范围的推广。因此,在石油生产中运用较为频繁,对其应用进行探讨能够为油田生产带来助益。(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9年23期)

王敬元,刘义坤,刘岩[7](2019)在《致密油藏驱油剂优化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储存在低渗透低孔隙储层中的非常觃油气资源致密油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其的实验研究也在逐渐加深。我国致密油资源的潜力很大,分布范围广泛。致密油是指储存于低渗透率介质中的原油,渗透率一般小于0.1 md。致密油已经在部分国家取得了商业性的开发,而我国致密油的开发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我们不能照搬其他国家致密油的开发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分析幵采用相关的开发方式,这对我国致密油藏合理有效开采具有重大意义。以大庆油田和新疆高盐地区致密油藏为研究对象,利用现场产出的原油,进行了室内物理模拟实验,优选出适合工业生产的驱油剂体系。(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期刊2019年07期)

雷群,罗健辉,彭宝亮,王小聪,肖沛文[8](2019)在《纳米驱油剂扩大水驱波及体积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低场核磁共振(LF-NMR)岩心驱替实验测试iNanoW1.0纳米驱油剂扩大特低渗透岩心水驱波及体积的效果,并通过氧谱核磁共振(~(17)O-NMR)和毛细作用分析实验分析其扩大水驱波及体积的机理。LF-NMR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iNanoW1.0纳米驱油剂能够在常规水驱的基础上增加10%~20%的波及体积,使水分子进入常规水驱不能波及的低渗小孔隙区域。~(17)O-NMR实验和毛细作用分析证实iNanoW1.0纳米粒子能够减弱水分子间的氢键缔合作用,有效改变水分子网络结构,从而使普通水进入常规水驱不能波及的低渗小孔隙区域,增加波及体积;其减弱氢键缔合作用的能力随iNanoW1.0纳米粒子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强,且在达到0.1%后趋于稳定。图11表3参24(本文来源于《石油勘探与开发》期刊2019年05期)

赵洋,江绍静,段景杰,姚振杰,李剑[9](2019)在《特低渗透油藏超级纳米强降驱油剂的研究与应用——以延长油区志丹油田试验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特低渗透油藏油井产能低、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快、启动压力和注水压力高、采收率低的问题,通过纳米材料、表面活性剂以及盐等物质的络合反应,研制了一种适用于延长油区特低渗透油藏的超级纳米强降驱油剂,通过室内试验对该新型驱油剂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超级纳米驱油剂在浓度为3‰时可大大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在地层环境下80d保持稳定;抗吸附能力强;改变岩石表面的润湿性为强亲水,而且不发生润湿性反转。在志丹油田任山区块开展了矿场试验,进一步说明了超级纳米强降驱油剂对于提高采收率的效果。(本文来源于《非常规油气》期刊2019年02期)

王骁轲,赵金麟[10](2019)在《复合表面活性剂驱油剂的性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活性剂驱油已成为现阶段提高驱油效果最常用的方法。本实验主要评价几种驱油用表面活性剂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能力,考察溶液浓度对其界面性能的影响。同时,以析液半衰期测定为评价指标,对其乳化能力进行考察。通过对表观黏度的测定,评价几种驱油用聚合物稳定性。最终评价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复配之后对界面张力产生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应用》期刊2019年02期)

驱油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获得耐盐性能良好的甜菜碱型两性表面活性剂,以十二烷基苯(直链)、多聚甲醛、二甲胺及3-氯-2-羟基丙磺酸钠为主要原料,通过氯甲基化反应、亲核取代及季铵化反应合成了烷基苄基甜菜碱驱油剂——N-十二烷基苄基-N,N-二甲基羟丙基磺基甜菜碱(DB-17)。用质谱及红外光谱对合成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测定了DB-17溶液与新疆原油的油水界面张力,并用岩心驱替实验装置评价了DB-17的驱油效果。结果表明,在N,N-二甲基羟丙基磺酸钠与十二烷基苄基氯的投料摩尔比为1.3∶1、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6 h的条件下合成的DB-17的产率为90.3%。DB-17具有较强的界面活性。随DB-17浓度的增大,油水界面张力降低。DB-17质量浓度为250 mg/L时,可将油水界面张力降至1.3×10-3m N/m。DB-17的抗盐性较好,15 g/L NaCl溶液对DB-17与原油的界面张力影响较小。250 mg/L的DB-17可使高渗天然岩心在水驱基础上平均提高驱油效率14.7%,DB-17的驱油效果较好。图6表2参1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驱油剂论文参考文献

[1].徐海明,德小明,沈忱,郭强之,张昌运.基于GHS健康危害性数据分析耐温抗盐丙烯酰胺系聚合物驱油剂的毒性效应[J].当代化工研究.2019

[2].翟怀建.新型烷基苄基甜菜碱驱油剂的制备与性能评价[J].油田化学.2019

[3].王鹏涛,赵琪,王小军,张旭,王勇.耐温型分子膜驱油剂性能评价及应用[J].钻采工艺.2019

[4].邢贝贝.叁次采油驱油剂性能对比分析与实际应用探讨[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9

[5].鲍文博,卢祥国,刘义刚,李彦阅,张云宝.微球/高效驱油剂复合驱油体系增油效果及作用机理[J].石油化工.2019

[6].兰海宽,毛艳妮,刘旻,周传臣,罗晓龙.驱油剂聚丙烯酰胺在油田生产中的应用研究[J].化工管理.2019

[7].王敬元,刘义坤,刘岩.致密油藏驱油剂优化实验研究[J].当代化工.2019

[8].雷群,罗健辉,彭宝亮,王小聪,肖沛文.纳米驱油剂扩大水驱波及体积机理[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9

[9].赵洋,江绍静,段景杰,姚振杰,李剑.特低渗透油藏超级纳米强降驱油剂的研究与应用——以延长油区志丹油田试验区为例[J].非常规油气.2019

[10].王骁轲,赵金麟.复合表面活性剂驱油剂的性能评价[J].石油化工应用.2019

论文知识图

实验设备及流程驱油剂浓度对界面张力的影响不同驱油剂的电导率新型高效驱油剂岩心驱替实验结果驱油剂组分对Zeta电位的影响驱油剂对界面张力的影响

标签:;  ;  ;  ;  ;  ;  ;  

驱油剂论文_徐海明,德小明,沈忱,郭强之,张昌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