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条锈病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麦条锈病,抗性鉴定,遗传多样性,Yr基因
抗条锈病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徐默然,冯晶,蔺瑞明,王凤涛,徐世昌[1](2019)在《103份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其抗条锈病基因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条锈病是由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的真菌病害,危害我国广大麦区。了解小麦品种资源的条锈病抗性水平及遗传多样性,掌握条锈病抗性基因的分布与利用情况,可为培育和合理利用优良抗条锈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用小麦条锈病流行生理小种CYR32、CYR33和CYR34对103份供试小麦品种进行苗期抗条锈病分小种鉴定、成株期接种CYR32进行抗性鉴定,并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同时利用小麦抗条锈病已知基因的分子标记,对供试小麦品种进行抗条锈病基因检测。苗期抗性鉴定表明,103份供试品种中,有19份品种对生理小种CYR32表现为抗病,占供试材料的18.44%;有34份品种对CYR33表现为抗病,占供试品种的33.01%;有29份品种对CYR34表现为抗病,占28.15%。供试的品种中只有郑6辐、宁麦3号、老兰麦、京411、京作278、扬麦158等6个品种对3个生理小种CYR32、CYR33和CYR34均表现抗病。成株期抗性鉴定表明老兰麦等18份品种表现为全生育期抗性,郑州021等64份品种表现为成株期抗性。在遗传多样性分析中,103份品种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5~0.93,平均为0.66,但小麦品种遗传相似系数与来源地之间无明显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发现,103份品种被分为叁大类,来源于同一系谱的品种被聚在同一亚类,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与来源地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同时,笔者还对供试小麦品种进行已知抗病基因检测,检测到含有Yr9、Yr10、Yr15、Yr18和Yr26特征带的品种分别占18.45%、9.71%、0.97%、27.18%、0.97%,供试品种中未检测到含有Yr5特征带的品种。由于供试品种的抗性水平较低,携带抗性基因Yr5和Yr15频率较低,因此小麦育种工作应充分利用优质已知抗性资源,发掘新抗性材料,培育多基因聚合的持久抗性品种。(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3)
黄亮,肖星芷,刘博,高利,龚国淑[2](2019)在《2000—2016年黄淮海麦区审定的66个普通小麦品种抗条锈病基因推导》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条锈病是由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Pst)引起的一种小麦真菌病害,在我国黄淮海麦区尤为严重。为了解黄淮海麦区小麦品种对小麦条锈病的抗性水平和抗条锈病基因状况,笔者选用15个毒性各异的条锈菌菌株和一套以Avocet S为遗传背景的单基因系,对66个2000—2016年审定的黄淮海麦区普通小麦品种进行基因推导,并利用Yr5、Yr9 (1BL/1RS)、Yr10、Yr15、Yr18和Yr26对应的分子标记进行分子检测,结合品种系谱分析明确测试品种的Yr基因组成。此外,利用条锈菌生理小种CYR32、CYR33和CYR34分小种对这些品种进行成株期抗性水平评价。结果表明,YR9、YR10、YR26和YR32等4个基因以单基因或基因组合的形式存在于24个小麦品种中,6个小麦品种可能不含有任何Yr基因,其余36个品种可能含有未知Yr基因。其中Yr9基因的检出比最高,达28.8%,但是没有检测出Yr5、Yr15和Yr18基因。仅有14个品种对CYR32、CRY33或CYR34表现出成株抗性的特点。综上所述,黄淮海麦区小麦品种条锈病抗性水平仍然偏低,需加大条锈病抗病育种的研究力度,研究结果对这些品种的布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且可以为新品种的繁育发掘有效抗源。(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3)
[3](2019)在《科学家找到小麦抗条锈病新基因》一文中研究指出9月6日,《自然-通讯》杂志在线发表一个新的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AS2388 (国际编号Yr28)。该基因由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吴佳洁团队与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刘登才团队、美国爱达荷大学教授付道林团队等共同克隆成功。他们对其影响小麦条锈病抗性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小麦条锈病俗称"黄疸病",是一种发生普遍、蔓延迅速、危害巨大的真菌病害,其损伤小麦叶片功能、限制小麦籽粒发育,严重年份可造成40%的减产,并显着降低小麦籽粒品质。据了(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李晨,王静[4](2019)在《科学家找到小麦抗条锈病新基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李晨 通讯员王静)小麦条锈病俗称“黄疸病”,是一种发生普遍、蔓延迅速、危害巨大的真菌病害。9月6日,《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一个新的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AS2388(国际编号Yr28)。该基因由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吴佳洁团队与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刘登才(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9-09-09)
陈向东,吴晓军,胡铁柱,李笑慧,李淦[5](2019)在《国内外小麦种质抗条锈病评价及相关基因分子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染色体1BS上与抗条锈病基因Yr10(Yellow rust 10)、Yr15、Yr24共分离或紧密连锁的5个分子标记对国内外124份小麦种质进行检测,并进行4 a的田间成株期发病病级分析,以期为合理利用小麦抗病资源、合理布局抗病品种及品种抗性改良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供试的124份小麦种质中,29份表现中抗及以上水平,占总数的23.39%,其中表现免疫或近免疫、高抗、中抗或中抗到高抗水平的分别有9、2、18份,分别占总数的7.26%、1.61%、14.52%;83份材料表现感病,其中表现中感、中感到高感、高感的分别有4、17、62份,分别占总数的3.23%、13.71%、50.00%;12份种质表现中感到中抗,占总材料的9.68%。Yr基因分子标记检测结果表明,携带Yr10、Yr15、Yr24基因的小麦种质分别有32、28、80份,分别占供试材料的25.81%、22.58%、64.52%。29份表现中抗及以上水平的种质中,12份含有Yr10基因,包括郑育麦9987、农大189、资麦1号、攀道拉、CL0407(早)、CL0438、09智引1号、09智引2号、CARMEN、墨S139、莫斯科39和澳阿优1号;3份含有Yr15基因,包括TAMOI、攀道拉和澳阿优1号;22份含有Yr24基因,其中,济麦22、百农64、农大189、内麦836、云麦57、09智引1号、CARMEN和法国财富麦等8份达到免疫或近免疫水平;同时含有Yr10、Yr15、Yr24基因且表现抗病的种质有攀道拉和澳阿优1号。周麦22、百农矮抗58、新麦19、鄂麦19号、HUAYUN和MRYC等6份种质未检测到上述基因(分子标记)的存在,其抗性可能受其他基因控制。(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王晖[6](2019)在《硬粒小麦V.1135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及小麦TaNHO1基因的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由于气传真菌所引起的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导致小麦每年的产量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减损,灾害严重时可导致大面积减产,乃至绝收。控制其危害可以从农业防治、化学防治以及抗病品种培育等方面入手,但其中最经济、有效的是栽培抗病品种,通过将抗性基因导入到农艺性状良好的小麦品种中,从而达到二者相结合,提高小麦产量。随着小菌变异速度较快,导致抗病基因抗性较难维持很久,病害加剧。因此,拓宽小麦抗病谱,探寻广谱抗性基因,将是未来解决小麦抗病性问题的关键所在。硬粒小麦(Triticum durum)中含有大量可以改良小麦品质的优良基因,属于普通小麦的二级基因库。无论是在小麦白粉病还是小麦条锈病的抗病基因探寻过程中都能看到许多源于普通小麦近缘亲属的基因。在拟南芥中NHO1基因具有非寄主抗性(Non-host resistance,NHR)。NHR是植物对大多数病原菌微生物最普遍的抗病形式之一。与R基因相比,其特点是不具有小种专化性,往往对某些病原菌乃至其整个种、属均具有相对稳定的抗性,不会随小种进化而导致抗性丧失,具有广谱持久抗性的特点。因此,本文以小麦二级基因库中的硬粒小麦V.1135为材料,明确了其抗性基因的遗传方式,加快小麦近缘亲属中抗病基因的挖掘,同时以兼抗种质N9134为研究对象,利用RT-PCR方法克隆出小麦NHO1基因,对其开展表达分析、亚细胞定位、启动子区序列分析。本研究为拓宽小麦抗病谱、探寻小麦中非寄主抗性基因的作用机制提供基础数据。以期达到持久防控病害发生,提高小麦产量的目的。本研究所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鉴定结果显示硬粒小麦V.1135对供试的条锈菌小种都表现出抗性。利用V.1135与两个对CYR33小种高感的硬粒小麦TUR.SNO.1076与V.1172分别杂交后的F_2代以及回交感病亲本的BC_1F_1,进行抗病性遗传分析,明确了V.1135对CYR33的抗性由两对显性基因互补控制。2、通过SSR分子标记筛选,我们将其中一对抗性基因定位于7B染色体上,与Xwmc273、Xcfa2040和Xwmc276标记紧密连锁。通过抗病谱、抗病类型分析,推测其可能为一个新的抗病基因。为进一步解析该基因的作用位点以及等位性测验奠定了基础。3、基于转录组分析结合基因组测序结果,在兼抗种质N9134中克隆获得了转录自叁个部分同源染色体的小麦NHO1基因,属于NBD-糖激酶-HSP70-肌动蛋白超家族中FGGY家族。通过qRT-PCR分析了该基因在小麦白粉菌E09侵染后变化,表明其能响应白粉菌的侵染;通过对同源基因启动子区域序列分析,发现该基因启动子区含有大量能够响应植物激素及抗逆抗病的顺式作用元件,意味着其可受到多种植物激素诱导并参与小麦抗病过程。绿色荧光蛋白定位明确了其作用位点主要作用于细胞质、细胞膜以及核膜上,弥补了该基因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并依据其功能对亚细胞定位结果加以佐证。本研究为进一步深入解析小麦NHO1基因的具体功能和作用机理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29)
杨亨,康晓慧,陈万权,李杰,蒋欣东[7](2019)在《78份冬小麦区试品种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及时动态掌握我国小麦培育过程中对抗性基因的使用情况以及对优势生理小种的抗性水平,同时为小麦的安全生产和育种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采用Yr5,Yr9,Yr10,Yr18及Yr26的分子标记对78份2017—2018年国家冬小麦区试品种中可能含有的抗性基因进行检测,配合使用我国当前流行生理小种CYR32和CYR34进行成株期抗性鉴定,了解我国新培育品种对条锈病的抗性情况以及抗性基因的分布。在供试的78份材料中,成株期对CYR32具有抗性的有52份;对CYR34具有抗性的有42份;同时对CYR32和CYR34具有抗性的有26份(包括来自四川麦区的全部13份材料);分别占鉴定材料的66.7%,53.8%和33.3%。分子检测结果表明,在78份鉴定材料中,可能携带Yr5,Yr9,Yr10,Yr18及Yr26的材料分别为0,21,5,1及9份,分别占鉴定材料的0%,26.9%,6.4%,1.3%及11.5%。鉴定材料中有效抗性基因的使用率低,1B/1R易位系的使用率高,成株期对当前流行小种CYR32以及新小种CYR34的抗性偏低。(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陈发晶[8](2019)在《TaSBT1基因参与小麦抗条锈病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条锈病是由专性寄生真菌——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小麦生产的流行性真菌病害,对全球小麦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实现小麦条锈病的持久防控,寻找新的能有效激发小麦防卫反应的基因资源是主要措施之一。此前多项研究报道类枯草杆菌蛋白酶(subtilases,SBTs)可以在植物—病原互作过程中诱导寄主的过敏性坏死反应(HR)和系统获得抗性(SAR),在植物抗病反应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关于植物类枯草杆菌蛋白酶家族基因在与活体营养专性寄生真菌互作的报道较少,尤其是小麦-条锈菌互作方面。本试验室前期研究发现一个小麦类枯草杆菌蛋白酶TaSBT1可能参与小麦-Pst非亲和互作,但编码该蛋白的基因特性及其具体的功能和作用方式尚不清楚。本研究主要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亚细胞定位技术、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qRT-PCR等方法对编码该蛋白的基因TaSBT1的基本特性和功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为丰富小麦信号传递途径,揭示小麦抗条锈病分子机理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TaSBT1基因的基本特性:TaSBT1在小麦基因组中具有叁个同源序列TaSBT1a、TaSBT1b、TaSBT1d,分别位于小麦4A、4B、4D染色体上,TaSBT1a开放阅读框长2,304 bp,编码767个氨基酸,其编码蛋白分子量为78.47 kD,理论等电点为5.79;TaSBT1b的ORF长2,310 bp,编码769个氨基酸,其编码蛋白分子量为78.61 kD,理论等电点为5.99;TaSBT1d的ORF长2,295 bp,编码764个氨基酸,其编码蛋白分子量为78.25 kD,理论等电点为5.71。TaSBT1编码蛋白由信号肽、原结构域、类枯草杆菌蛋白酶结构域、蛋白酶相关结构域构成,与许多植物的类枯草杆菌蛋白酶亲缘关系较近,与山羊草同源序列相似性高达99%。预测发现叁个TaSBT1同源蛋白均具有N端信号肽,并且利用酵母信号肽筛选系统成功验证了其编码蛋白信号肽的分泌功能,亚细胞定位结果也同时证明了TaSBT1蛋白定位于细胞质膜外侧。2、TaSBT1基因功能:通过qRT-PCR技术分析TaSBT1基因在小麦与条锈菌的互作中的表达特征,结果显示TaSBT1a、TaSBT1b、TaSBT1d均在非亲和互作中的12—24 h之间有强烈的上调表达,其中TaSBT1b在接种后12 h表达量最高为对照的7.2倍,TaSBT1a、TaSBT1d分别为对照的4.3倍、6.2倍;叁者在接种后24 h也显着高于对照,为未接种对照的2.5倍;而在亲和互作中表达量无显着变化。由此推测TaSBT1基因可能参与小麦对条锈菌的防御机制。采用农杆菌瞬时表达技术在烟草叶片中超量表达TaSBT1基因可以诱发植物细胞死亡,表明TaSBT1蛋白参与植物抗病反应中的PCD反应。进一步利用BSMV介导的基因沉默技术,选取目的基因的2个特异片段对小麦中的TaSBT1基因进行沉默,接种条锈菌非亲和小种CYR20的对照小麦叶片观察到明显的过敏性坏死,但沉默植株产生大量的夏孢子堆;接种亲和小种CYR33的小麦叶片观察到目的基因沉默植株与对照相比产孢量无明显变化,均产生大量夏孢子堆,并且通过台盼蓝染色发现后期沉默植株坏死面积相比对照植株减少。qRT-PCR分析证明沉默植株在接种CYR20和CYR33后,TaSBT1基因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进一步说明TaSBT1基因沉默植株对CYR20的抗性显着下降。3、TaSBT1基因可能参与的抗病信号途径:通过外源激素SA、MeJA、ETH处理发现TaSBT1a、TaSBT1b、TaSBT1d基因均在SA处理0.5 h后被诱导上调表达,而在MeJA和ETH诱导后无显着变化,由此推测TaSBT1基因可能参与水杨酸信号转导途径。另外,利用TaSBT1的同源蛋白AtSBT1.7蛋白进行STRING预测,发现互作可能性较高的蛋白有果胶甲酯酶抑制剂PMEI(AT2G47670)、白细胞介素-I-受体家族蛋白酶(AT2G17055)、类受体激酶BAM1(MPA24.5)、粘液质修饰蛋白(MUM2)和AAA型ATP酶家族蛋白(AT3G24530)。通过测定PME活性验证TaSBT1和PMEI的作用,发现TaSBT1基因沉默叶片的粗蛋白酶液与对照植株相比在钌红染色的琼脂糖凝胶培养基上显现更浅的颜色,暗示其PME活性提高。由此说明TaSBT1可以通过调节植物PME活性来影响植物抗病性,且TaSBT1基因沉默植株的PME活性降低,暗示TaSBT1基因可以提高植株PME活性。综上所述,TaSBT1基因编码类枯草杆菌蛋白酶,该基因参与小麦与条锈菌非亲和互作过程,并调控小麦对条锈菌的抗病性。本研究为深入了解类枯草杆菌蛋白酶参与调控小麦对条锈菌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奠定理论基础,对持续全面防治小麦条锈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5-20)
杨媛[9](2019)在《小麦育种亲本材料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育种新技术。为了有针对性的开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工作,掌握亲本材料的基因和标记情况十分重要。本文以近年来从全国各地搜集到的小麦优良新品种(系)为材料,利用前人开发的与Yr2、Yr10、Yr18、Yr32连锁的分子标记对其中的410份小麦育种材料进行了检测筛选,并通过条锈菌混合小种(条中32,33,34)对其进行了抗性接种鉴定,取得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410份不同小麦材料的基因组成及分布:4个抗条锈病基因Yr2、Yr10、Yr18、Yr32在410份不同小麦材料中的占比分别为95.6%、54.9%、0.5%、21.0%,Yr2在育种材料中的存在最为广泛,Yr10与Yr32依次次之,Yr18在育种材料中的存在最低,仅有两份材料lut9594和mr107-02。含有Yr2、Yr10、Yr18抗性基因的材料为2份,即lut9594和mr107-02;含有Yr2、Yr10、Yr32基因的材料有西杂18、金粒9号、秋乐6号等45份;含有Yr2、Yr10基因的材料有涡麦33、益科麦1506、平安0658等215份;含有Yr2、Yr18基因的材料有lut9594和mr107-02两份;含有Yr2、Yr32基因的材料有锦麦24、淮麦304等77份;含有Yr10、Yr32基因的材料有周麦28、cp1915m等50份,含有Yr10、Yr18基因的材料有lut9594和mr107-02两份。2.410份不同小麦材料的抗性评价:117份小麦材料表现为抗病,占28.5%;表现为中度抗病的材料有118份,占28.8%;表现为中度感病的材料数为84份,占20.5%;剩下91份材料表现为感病,占22.2%。总体看来,对条锈菌混合小种具有抗性的材料占比为57.3%,说明育种材料的整体抗病性较为优良。3.抗病性鉴定与分子检测比较分析:在Yr2、Yr10、Yr18、Yr32基因的检测中,均有表现为抗性的但并没有检测到对应分子标记的材料,分别为13份、88份、233份、178份,猜测其可能含有除Yr2、Yr10、Yr18、Yr32之外的抗性基因或新的抗性基因;检测到含有对应标记但表现为感病的材料分别为171份、78份、0份、28份,可能由于田间存在其他的条锈病优势小种造成其感病。筛选出含有Yr2、Yr10、Yr18基因的2份材料lut9594、mr107-02,以及含有Yr2、Yr10、Yr32基因的西杂18、秋乐6号、冷鉴1708等30份材料抗性优良,且明确其携带的抗性基因,因此可在后期的育种中加强对这些材料的利用,配置更优的亲本组合。(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罗毅[10](2019)在《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10功能结构域的初步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条锈病是由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引起的重要的小麦病害,在全球小麦产区普遍流行,给小麦的生产带来重大的损失。小麦条锈菌是一种活体寄生真菌,也是一种转主寄生菌,在小麦上进行无性繁殖,产生夏孢子、冬孢子和担孢子,在转主寄主小檗上进行有性生殖,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小麦条锈菌还有众多的具有不同致病力的生理小种,条锈菌生理小种很容易发生毒性变异,这导致抗病小麦品种抗性“丧失”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小麦抗锈育种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作,含有抗条锈病基因的抗源材料的发掘,抗条锈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以及克隆是小麦抗锈育种的关键。目前,大约有80个抗条锈病基因位点被正式命名,但只有6个抗条锈病被克隆出来。抗条锈病基因Yr10来源于普通小麦“Moro”,是一个全生育期小种特异性抗病基因,在我国大部分地区,Yr10对大多数的当地流行的条锈菌生理小种还具有抗性。因此,Yr10抗病基因在抗病育种中还具有重要利用价值。Yr10编码一个典型的CC-NB-LRR抗病蛋白,但对其功能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因此,开展对其功能的研究很有必要,通过对其功能的研究可以明确其发挥抗病的分子机制,为Yr10在今后抗病育种中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Yr10的前期研究基础上展开,我们通过分析发现,目前克隆的Yr10抗病基因并不完整,并最终克隆获得Yr10基因全长,在此基础上对Yr10的功能结构域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分析发现目前克隆的Yr10序列(AF149112)并不完整,并最终克隆到一条包含四个外显子和叁个内含子的新的Yr10基因序列。新的Yr10编码区全长为2541bp,编码846 aa,命名为Yr10-1;另外还获得了一条缺失了8 bp碱基的序列,编码区全长2604 bp,编码867 aa,命名为Yr10-2,二者编码蛋白Yr10-1和Yr10-2仅在C-端末尾部分存在差异。Yr10-1是一个典型的CC-NBS-LRR类抗病蛋白,分子量大小约95.8 kDa,理论等电点为6.82,是一个亲水性蛋白。Yr10-1的生物信息学预测显示其无跨膜结构和信号肽,定位于细胞质,参与抗病反应和响应水杨酸信号,具有结合ADP/ATP的功能。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Yr10-1与乌拉尔图小麦(Triticum urartu)中的抗病蛋白的TuRPM1亲缘关系相近。2.通过农杆菌介导的瞬时表达体系在本氏烟草(Nicotiana benthamiana)中表达Yr10-1与GFP的融合蛋白,发现其定位于细胞质,并且能诱导烟草产生细胞坏死(cell death),而改变Yr10-1的亚细胞定位使其定位于细胞核时不能诱导烟草产生细胞坏死。同样的,通过农杆菌介导的瞬时表达体系在小麦AvS中表达定位于细胞质的Yr10-1后也能诱导产生细胞坏死,使其对条锈菌CYR32的抗性增强,孢子量减少。上述结果表明,Yr10-1需要定位于细胞质才能诱导产生细胞坏死和发挥抗病作用。3.通过对Yr10-1功能结构域的研究,我们证明了Yr10-1中诱导产生细胞坏死的关键结构域是N-端的CC结构域,核心区域位于1-116之间。CC结构域在烟草中表达后能诱导产生H_2O_2,其保守的“EDVID”基序在CC结构域诱导产生细胞坏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证明了CC结构域只有定位于细胞质时才能诱导产生细胞坏死,与Yr10-1全长诱导产生细胞坏死的定位相同。通过免疫共沉淀和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证明了CC结构域自身之间可以发生相互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抗条锈病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小麦条锈病是由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Pst)引起的一种小麦真菌病害,在我国黄淮海麦区尤为严重。为了解黄淮海麦区小麦品种对小麦条锈病的抗性水平和抗条锈病基因状况,笔者选用15个毒性各异的条锈菌菌株和一套以Avocet S为遗传背景的单基因系,对66个2000—2016年审定的黄淮海麦区普通小麦品种进行基因推导,并利用Yr5、Yr9 (1BL/1RS)、Yr10、Yr15、Yr18和Yr26对应的分子标记进行分子检测,结合品种系谱分析明确测试品种的Yr基因组成。此外,利用条锈菌生理小种CYR32、CYR33和CYR34分小种对这些品种进行成株期抗性水平评价。结果表明,YR9、YR10、YR26和YR32等4个基因以单基因或基因组合的形式存在于24个小麦品种中,6个小麦品种可能不含有任何Yr基因,其余36个品种可能含有未知Yr基因。其中Yr9基因的检出比最高,达28.8%,但是没有检测出Yr5、Yr15和Yr18基因。仅有14个品种对CYR32、CRY33或CYR34表现出成株抗性的特点。综上所述,黄淮海麦区小麦品种条锈病抗性水平仍然偏低,需加大条锈病抗病育种的研究力度,研究结果对这些品种的布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且可以为新品种的繁育发掘有效抗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条锈病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徐默然,冯晶,蔺瑞明,王凤涛,徐世昌.103份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其抗条锈病基因检测[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黄亮,肖星芷,刘博,高利,龚国淑.2000—2016年黄淮海麦区审定的66个普通小麦品种抗条锈病基因推导[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3]..科学家找到小麦抗条锈病新基因[J].中国食品学报.2019
[4].李晨,王静.科学家找到小麦抗条锈病新基因[N].中国科学报.2019
[5].陈向东,吴晓军,胡铁柱,李笑慧,李淦.国内外小麦种质抗条锈病评价及相关基因分子检测[J].河南农业科学.2019
[6].王晖.硬粒小麦V.1135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及小麦TaNHO1基因的克隆[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7].杨亨,康晓慧,陈万权,李杰,蒋欣东.78份冬小麦区试品种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检测[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9
[8].陈发晶.TaSBT1基因参与小麦抗条锈病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9
[9].杨媛.小麦育种亲本材料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检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10].罗毅.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10功能结构域的初步探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