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挽歌论文-李沁园

魏晋挽歌论文-李沁园

导读:本文包含了魏晋挽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魏晋南北朝,挽歌,精神,特质

魏晋挽歌论文文献综述

李沁园[1](2014)在《浅谈魏晋南北朝挽歌的精神与特质》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诗》、《骚》与唐诗宋词之间的"夹缝"时期,也是文体辨析风尚盛行与文学高度自觉的诗歌艺术美学飞跃性成长期。南朝萧统编选《文选》时以"类"想从,共分为二十叁类,其中独设"挽歌"一类,可见挽歌这一体裁是经过编者详细周密的品鉴别裁﹑芟繁剪芜后独立出来的独特体式。本文试从挽歌文本、精神、功用入手分析魏晋南北朝挽歌的精神与特质。(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4年05期)

胡前胜[2](2011)在《论魏晋药、酒、挽歌背后的悲剧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晋时期是一个动乱的时代,士人开始对传统价值观产生怀疑,他们力争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从传统里解放出来后对生命价值重新定义,或裸裎醉饮,或吃药行散,或扪虱而谈,出现了"以丑为美"的怪异现象,然而这些荒诞不经的现象却体现着强烈的悲剧精神。这种悲剧精神在这个时期集中外化为药、酒和挽歌,其实质就是理想与现实之间深刻的悲剧冲突。(本文来源于《安康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方静[3](2010)在《挽歌在魏晋时期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挽歌通常是作为死者送葬的歌曲使用,表达生者对于死者的怀念与哀悼之情。但挽歌体制的形成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到东汉时,出现"以挽歌为乐"的现象,尤其是到魏晋六朝时期怪异而复杂现象越来越多。魏晋时期正处于起承转合的重要阶段,出现新的衍变,这与玄学、佛学的兴盛、魏晋文人风尚等有着莫大的关系。(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3期)

尹福佺[4](2010)在《魏晋挽歌与士人心态》一文中研究指出挽歌是一种哀祭文体,其传统源远流长。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命危浅,文人开始大量创作挽歌。这些挽歌是士人对于生与死思考的艺术反映,由于他们的出身、地位、文化传统、人生观不同,其心态也表现了多元性。(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3期)

王晓静[5](2010)在《魏晋挽歌诗的坟墓意象和悲美的生命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出生入死"是人类的必经之路,对于死亡的恐惧源于对短暂个体生命的认识。歌是人类最初表达情感的声音,魏晋士人用挽歌诗宣泄对生死的痛苦之思,其坟墓意象是诗人直面死亡、认同死亡的表象,通过这样的表象,传达出他们悲美的生命意识,其中陶渊明的挽歌诗为人类畏死情结找到了解脱的最佳方式。(本文来源于《韶关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程荣[6](2005)在《魏晋文人《挽歌诗》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死亡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最爱表现的一个主题,我国魏晋时的诗文尤其如此,挽歌诗是典型的探讨死亡的诗歌体裁。魏晋文人挽歌诗是在理性的觉醒和动荡的历史土壤中酿就,文人通过挽歌诗表达了浓烈的感伤情绪和对死亡主题的终极关怀,并且不同时期所关怀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本文来源于《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6期)

杜瑞平[7](2004)在《魏晋南北朝挽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挽歌是一种行为,又是一种哀祭文体;是一种文化,又是一种文学现象。它与魏晋南北朝结下了不解之缘。本文以魏晋六朝挽歌为研究对象,探讨魏晋六朝挽歌在文学及审美文化方面的价值。 通过对挽歌起源的考察,说明它是早在上古时期就已产生的一种类似于号子的劳歌,因其曲调悲哀,被丧葬仪式所用,从此就与哀生悼死、慎终追远的丧葬仪式发生了紧密联系。产生于实用的挽歌,其与送葬过程的紧密联系成为本文挽歌的判断标准,即以送葬的顺序和过程(乍死而殓、祭奠送葬、入土埋葬)进行布局谋篇。 以挽歌的判断标准为据,对挽歌作品进行了考证和判断。魏晋六朝之前的挽歌直接影响了挽歌的发展。魏晋六朝挽歌在原先挽歌基础上加以大胆的创新和改造,赋予这一古老的话题以新的结构形式和艺术因素。 魏晋南北朝挽歌经历了独特的魏晋时代和南北朝时期挽歌的演变和定型。挽歌是魏晋文人抒发生死感慨和排遣焦虑的抒情手段和文体形式。陶渊明的叁首挽歌是魏晋挽歌的代表,至此,魏晋挽歌达到了高峰;经过南北朝挽歌的发展和演变,挽歌逐渐成熟和完善,至北朝已成为标准的实用挽歌体制。魏晋六朝挽歌的发展可概括为:实用型——抒情型——实用型;他挽诗——自挽诗——赠献挽诗。 不可忽略的是,挽歌还是一种行为,这种特殊的行为便构成了挽歌文化。挽歌与音乐的关系、挽歌所反映的生死观、行为挽歌与诗体挽歌的交织,一起构成了魏晋六朝人的风度与美,唱出了一首凄美绝艳的魏晋六朝挽歌。(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04-04-01)

李金荣[8](2002)在《汉末魏晋挽歌及其流变论——兼谈挽歌的产生》一文中研究指出尽管挽歌产生的确切时间和原因今天已很难说清,但到汉末魏晋时,葬礼中使用挽歌以助哀已成惯例,却是不争的事实。汉末魏晋人除了在葬礼中使用挽歌外,他们还喜欢在“宾婚嘉会”之际或日常生活中于酒酣之后吟唱挽歌,但已明显不以助哀为目的,相反,崇尚“以悲为乐”的审美时尚,表达身处乱世的人们对于生命危浅的惶惑和忧惧,追求行为的放诞和风流,则成为汉末魏晋人喜欢在非葬礼场合于酒酣之后吟唱挽歌的原因和目的。汉末魏晋人喜欢在非葬礼场合于酒酣之后吟唱挽歌,这实际上是以助哀实用为目的的葬礼挽歌在本时期产生的“变调”亦或说流变。(本文来源于《涪陵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2年04期)

胡宝珍[9](2001)在《挽歌诗:魏晋文人生命的哀歌》一文中研究指出用诗歌的形式来叩问死亡、抒发由此引发的忧伤 ,由来已久 ,中国古代的挽歌即其中之一种。挽歌起于执绋者的讴歌 ,本是送葬仪式的组成部分 ,但是自汉末起 ,挽歌的抒情功能被强化 ,开始在葬仪以外的场合流行起来。此后 ,魏晋文人不仅好唱挽歌 ,且自制新辞。文人挽歌诗往往带有自挽的性质 ,是特定时代的产物。陶渊明的《挽歌诗》堪称此类作品的千古绝唱。(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1年04期)

黄亚卓[10](1999)在《试论魏晋文人挽歌诗及“死亡”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晋诗坛上曾出现了大量直接以“死亡”为主题的挽歌诗。魏晋文人们所以能突破传统挽歌的表达方式而使挽歌成为个体抒情的特定文学样式,有时代思潮影响和文学观念发展的双重缘由。而且,“死亡”主题在魏晋具体各个时期文人挽歌诗中又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它展示着不同时代文人不同的生命观和诗歌的精神实质(本文来源于《柳州师专学报》期刊1999年02期)

魏晋挽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魏晋时期是一个动乱的时代,士人开始对传统价值观产生怀疑,他们力争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从传统里解放出来后对生命价值重新定义,或裸裎醉饮,或吃药行散,或扪虱而谈,出现了"以丑为美"的怪异现象,然而这些荒诞不经的现象却体现着强烈的悲剧精神。这种悲剧精神在这个时期集中外化为药、酒和挽歌,其实质就是理想与现实之间深刻的悲剧冲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魏晋挽歌论文参考文献

[1].李沁园.浅谈魏晋南北朝挽歌的精神与特质[J].青春岁月.2014

[2].胡前胜.论魏晋药、酒、挽歌背后的悲剧精神[J].安康学院学报.2011

[3].方静.挽歌在魏晋时期的演变[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4].尹福佺.魏晋挽歌与士人心态[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5].王晓静.魏晋挽歌诗的坟墓意象和悲美的生命意识[J].韶关学院学报.2010

[6].程荣.魏晋文人《挽歌诗》探微[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

[7].杜瑞平.魏晋南北朝挽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4

[8].李金荣.汉末魏晋挽歌及其流变论——兼谈挽歌的产生[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

[9].胡宝珍.挽歌诗:魏晋文人生命的哀歌[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10].黄亚卓.试论魏晋文人挽歌诗及“死亡”主题[J].柳州师专学报.1999

标签:;  ;  ;  ;  

魏晋挽歌论文-李沁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