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血管炎论文_孙响波,李永伟,孙红,王嵩

导读:本文包含了系统性血管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血管炎,高血压,相关性,损伤,肠系膜,生物,免疫调节。

系统性血管炎论文文献综述

孙响波,李永伟,孙红,王嵩[1](2019)在《黑地黄丸化裁治疗ANCA相关性系统性血管炎伴肾损伤》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介绍1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系统性血管炎伴肾损伤患者的治疗经过,采取中西医结合,从调理脾肾入手,以健脾补肾的黑地黄丸化裁,促进患者肾功能的恢复,且经过2个月治疗后患者乏力倦怠等症状明显改善,气色如常,纳眠可,泡沫尿减少,大便调,实验室尿常规、肾功能、ANCA等指标逐渐好转,直到恢复正常。(本文来源于《天津中医药》期刊2019年10期)

鲁盈,傅文宁[2](2019)在《系统性小血管炎肾损害的中医病因病机与中西医结合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性小血管炎肾损害乃肾脏病临床之疑难危重症。尽管近年来新型免疫抑制剂,尤其是生物制剂的大量涌现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本病的临床缓解率,但疗效仍不尽如人意,如仍有高复发率、高感染率,以及易导致终末期肾衰竭等问题。因此,很多学者在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以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笔者根据文献复习并结合自身临床体会,主张将中医络病理论应用于本病的辨证治疗。本病的病位在血络,基本病理特征是络脉阻滞,病机特点是本虚邪实,瘀血贯穿病程全过程;治疗过程中宜分期论治,需把握"通"与"补"的辨证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刘珊珊[3](2019)在《血清CD146水平与系统性血管炎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比系统性血管炎(Systemic vasculitis,SV)、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与健康对照(Health control,HC)叁组之间血清CD146水平,探讨血清CD146与SV的关系,旨在为SV的诊断与病情评估提供一个新型的诊断标记物。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高血压中心明确诊断的SV患者53例,包括ANCA相关性血管炎(ANCA-associated vasculitis,AAV)、结节性多动脉炎(Polyarteritis nodosa,PAN)、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收集同期性别及年龄相匹配的EH患者46名,HC组53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血清CD146水平。结果:血清CD146在SV、EH、HC叁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SV组CD146水平明显高于EH组和HC组[SV vs EH(68.67±45.37)vs(36.83±17.35)ng/m L,P<0.001;SV vs HC(68.67±45.37)vs(37.89±13.99)ng/m L,P<0.01],EH组血清CD146水平与HC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83±17.35vs 37.89±13.99ng/m L,P=0.983]。此外,SV组肾损伤患者的血清CD146水平高于非肾损伤患者[78.76±49.97vs53.78±33.37ng/m L P=0.019]。进一步分析可见,在SV的亚组中,叁亚组的血清CD146水平均显着高于HC组[AAV vs HC(69.65±55.31)vs(37.89±13.99)ng/m L,P=0.015;PAN vs HC(66.44±38.81)vs(37.89±13.99)ng/m L,P=0.001;TA vs HC(73.85±41.64)vs(37.89±13.99)ng/m L,P=0.002]。并且在AAV组中肾损伤患者的血清CD146水平明显高于非肾损伤患者[96.20±64.33ng/m Lvs43.09±26.72 ng/m L,P=0.007]。然而,PAN和TA组中肾损伤患者的血清CD146水平略高于非肾损伤患者(均P>0.05)。此外,SV患者的血清CD146水平与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呈显着正相关[r=0.462,P<0.001;r=0.287,P=0.037;r=0.271,P=0.049]。并且AAV患者的血清CD146水平与Scr、BUN也呈显着正相关[r=0.729,P<0.001;r=0.602,P=0.005]。通过ROC曲线分析SV和HC两组的血清CD146水平,血清CD146的最佳截点值为45.05 ng/m L。灵敏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4.2%和77.4%,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0.74、98.2%、10.2%、2.83和0.46。结论:SV组血清CD146水平高于EH组和HC组,尤其在AAV合并肾损伤组明显升高,CD146可能是AAV伴肾损伤的潜在标志物。(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9-06-01)

巴宏军,徐玲玲,李轩狄,林约瑟,彭慧敏[4](2019)在《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合并系统性血管炎1例并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提高对以皮肤损害起病的儿童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AEBV)合并心血管系统损害的认识。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例CAEBV合并系统性血管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患儿起病隐匿,以反复皮肤损害起病,2次病灶活检证实EB病毒感染相关的皮肤损害。2)患儿除皮肤损害外,无其他的临床表现,但实验室检查提示EBV DNA载量4.53×10~6 copies·L~(-1),EBV VCA-IgG阳性,IgA 6.17 g·L~(-1)、IgG 23.2 g·L~(-1)、lgG4 3.3 g·L~(-1)、lgE 55 860 U·mL~(-1)均升高,红细胞沉降率66 mm·h~(-1),CD3~+ 72%、CD19~+ 24.9%、CD3~+/CD4~+比值55.4%、CD3~+/CD8~+比值11.4%、NK细胞2.5%均降低,符合CAEBV的特征。3)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主动脉窦部明显增宽,左右冠状动脉增宽并血栓形成;全身大动脉CT提示主动脉窦部明显扩张,双侧肺动脉扩张,冠状动脉扩张,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主干远段稍扩张;心电图提示ST-T改变。结论 CAEBV有时临床表现不典型,可以反复皮肤损害起病。对反复皮肤损害者应行病灶活检,并行EBV及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CT血管重建等影像学检查,早期、及时地发现合并心血管损害等严重并发症有助于改善临床预后。(本文来源于《实用临床医学》期刊2019年04期)

刘莎莎,朱晴,朱彬,李南方[5](2019)在《MCP-1在系统性血管炎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1, MCP-1),也称趋化因子配体2(C-C motif ligand 2, CCL2),是CC趋化因子家族的一员,也是单核细胞有效的趋化因子。它能够调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等细胞的迁移、渗透、募集,参与多种炎症的发生发展。近年研究发现,MCP-1在过敏性紫癜、ANCA(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相关血管炎、巨细胞动脉炎等系统性血管炎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MCP-1在系统性血管炎中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30期)

房娟娟,邓秋明[6](2019)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肠系膜血管炎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肠系膜血管炎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在我院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肠系膜血管炎患者中选取42例,并严格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1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合理临床护理方法,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对其加以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消化系统病变症状消失时间、红斑消退时间、溃疡皮肤愈合时间、患者住院时间较之对照组短,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对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肠系膜血管炎患者予以合理临床护理方法效果明显,优化治疗时间,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26期)

李春宝[7](2019)在《系统性血管炎患者脑血管病变的临床诊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系统性血管炎患者脑血管病变的临床诊断与临床治疗。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64例系统性血管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32例为观察组先用激素治疗,无效后再予以免疫制剂治疗;剩余32例为对照组仅予以激素治疗,结合观察组患者的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对两组的ESR、CRP、IgG、γ-球蛋白、补体C3、补体C4等指标进行有效监测,比较指标检测结果及临床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的ESR、CRP、IgG、γ-球蛋白指标水平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补体C3、补体C4指标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蛋白定量、细胞数均显着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系统性血管炎脑血管病变患者的ESR、CRP、IgG、γ-球蛋白指标呈高水平状态,补体C3、补体C4呈低水平状态,早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脑血管病变,可获取较好的防治效果。(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23期)

朱彬[8](2019)在《系统性血管炎患者临床特点及生物标记物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近年来,随着高血压筛查手段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高血压被证实是某些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临床症状之一。其中,系统性血管炎(SV)已被证实是顽固性高血压和恶性高血压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其临床表现千差万别且缺乏特异性诊断及病情评估的生物标记物。因此,临床诊断、区别疾病活动期和缓解期以及评估疾病的治疗效果和预测复发非常困难。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诊断为SV的住院患者,深度解析SV及其亚组的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等资料,提高临床医生对SV的认识。并进一步研究SV患者中红细胞分布宽度(RDW)、高迁率组蛋白B1(HMGB1)、溶酶体相关膜蛋白2(LAMP-2)及其自身抗体的表达水平,分析RDW、HMGB1、LAMP-2及其自身抗体其与SV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并评判其临床诊断及病情评估价值。方法:第一部分:对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87例SV住院患者病历进行总结,其中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患者170例、结节性多动脉炎(PAN)患者73例、大动脉炎(TA)患者44例,记录SV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统计学分析SV及各亚组的临床特点。第二部分:根据SV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在SV及其亚组中的临床意义。第叁部分:连续入选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高血压中心明确诊断为SV的患者86例,同期收集与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46例和健康对照(HC)者86例,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和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方法测定血清HMGB1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清中IL-8和IL-23的水平。观察SV及其亚组间血清HMGB1水平变化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第四部分:采用ELISA的方法检测各组间血清LAMP-2及其自身抗体水平,观察各组间血清LAMP-2及其自身抗体水平的表达差异。分析血清LAMP-2及其自身抗体水平与临床指标的关系。进一步评估LAMP-2及其自身抗体联合诊断对于高血压人群中SV患者鉴别诊断的价值。结果:第一部分:SV患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其中以30-40岁和51-60岁年龄段最为常见,男女比例约为1:1。SV亚组中,AAV患者年龄主要分布在50岁以上人群,男女比例约为1:1;PAN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31-60岁之间,男女比例约为1:1,男性略多于女性;TA患者年龄主要分布在40岁以下人群,男女比例约为1:2.2。此外,SV患者以肾脏受累、高血压和发热为最常见首发临床症状。SV亚组中,AAV患者最常见的首发临床表现主要为肾脏受累、肺脏受累和高血压;PAN、TA患者最常见的首发临床表现主要为高血压、发热和头痛。SV患者病程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肾脏受累,其次为高血压。SV亚组中,AAV患者病程中的临床表现以肾脏受累、肺脏受累、高血压最为常见;PAN患者病程中的临床表现以肾脏受累、高血压、头痛最为常见;TA患者病程中的临床表现以高血压、头痛、发热最为常见。进一步把合并高血压的SV患者根据血压水平分为Ⅰ-Ⅲ级,结果显示AAV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以Ⅰ-Ⅱ级为主;PAN和TA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以Ⅱ-Ⅲ级为主。在SV亚组中,白细胞(WBC)、红细胞沉降率(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清肌酐(Scr)在AAV患者中的水平显着高于PAN和TA患者;而红细胞(RBC)和血红蛋白(HB)在AAV患者中的水平显着低于PAN和TA患者。第二部分:SV活动期患者RDW水平显着高于非活动期患者和HC。此外,SV肾损伤患者RDW水平显着高于非肾损伤患者和HC。相关分析表明,RDW与伯明翰血管炎活动期评分(BVAS)、Hs-CRP、ESR、Scr和WBC呈显着正相关,与HB呈显着负相关。RDW是SV活动期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第叁部分:SV患者中血清HMGB1水平显着高于EH和HC组;EH和HC两组之间血清HMGB1水平没有显着差异。SV活动期患者血清HMGB1水平显着高于非活动期患者,且与Hs-CRP和BAVS呈显着正相关。SV肾损伤患者血清HMGB1水平显着高于非肾损伤患者,且与Scr和24小时尿蛋白呈显着正相关。进一步评估HMGB1与相关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血清HMGB1水平与IL-8和IL-23无显着相关。亚组分析显示,PAN患者中血清HMGB1显着高于AAV和TA患者,且与Scr和24小时尿蛋白呈显着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MGB1是SV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第四部分:与EH和HC组相比较,SV患者中血清LAMP-2及其自身抗体水平显着升高。SV活动期患者血清LAMP-2及其自身抗体水平显着高于非活动期患者和HC,且与BAVS和Hs-CRP呈显着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LAMP-2及其自身抗体为SV及活动期发生的危险因素。LAMP-2及其自身抗体联合诊断SV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6.5%和95.7%。LAMP-2及其自身抗体联合诊断SV活动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1.4%和81.3%。结论:第一部分:SV患者可见于任何年龄,其中以30-40岁和51-60岁年龄段最为常见。SV亚组中,AAV患者主要以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为主,PAN患者主要以31-60岁的中青年人群为主,TA患者主要以40岁以下女性青年人群为主。SV患者以肾损受累最为常见,尤其AAV患者。SV患者合并高血压也较为常见,尤其PAN和TA患者常伴有严重的高血压。部分SV患者中,尤其是PAN和TA患者起病时炎症指标与病情严重程度和血管病变情况可能并不呈正比。此外,与PAN和TA患者相比,AAV患者更易发生贫血。第二部分:RDW水平在SV患者中是显着增高的,且可反应SV的疾病活动程度及肾脏受累情况。此外,高RDW水平可能是SV疾病活动期发生的危险因素。第叁部分:SV患者血清HMGB1水平显着高于EH和HC组,且可反映SV的活动期、肾损伤的严重程度。此外,PAN患者血清HMGB1水平显着高于AAV和TA患者,且与Scr和24小时尿蛋白呈显着正相关。HMGB1可成为SV的一个潜在生物标记物,为SV的临床诊断、病情评估及高血压人群中SV的鉴别诊断提供帮助,尤其是在PAN中。第四部分:血清LAMP-2及其自身抗体水平较之EH和HC组是显着增高的,并且可以反映SV活动期的严重程度。LAMP-2及其自身抗体联合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作为新型生物标记物对于SV的诊断及活动期评估以及高血压人群中SV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刘莎莎[9](2019)在《MCP-1与系统性血管炎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通过影响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迁移、单核细胞和T淋巴细胞数量以及渗透作用,在炎症通路中发挥重要作用。炎症与各种类型的系统性血管炎密切相关。因此我们研究了系统性血管炎患者的血清MCP-1水平。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包括43例系统性血管炎患者、43例健康对照组(Healthy controls,HCs)人群及4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清样本。样品中的血清MCP-1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ELISA)测定。结果:系统性血管炎患者血清MCP-1水平明显高于HCs和原发性高血压组[134.65(73.74,262.75)pg/mL,59.1(37.41,90.18)pg/mL,68.43(65.42,104.84)pg/mL,P<0.001]。此外,肾脏受累的系统性血管炎患者MCP-1水平明显高于未受累的患者[196.16(104.41,310.35)pg/mL与73.74(41.24,145.95)pg/mL,P=0.001],HCs[196.16(104.41,310.35)pg/mL与59.10(37.41,90.18)pg/mL,P<0.001]。系统性血管炎患者血清MCP-1水平与血清肌酐水平(r=0.387,P<0.010)、24小时蛋白尿水平(r=0.404,P<0.014)呈正相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MCP-1区分系统性血管炎与HCs的截止值为72.73 pg/mg,ROC曲线下面积为0.772。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6.7%和72.1%。结论:系统性血管炎患者血清MCP-1水平明显高于HCs及原发性高血压组,尤其是在肾受累患者中。因此,血清MCP-1可能成为系统性血管炎合并肾脏受累的生物标志物。(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张丽君,刘祎琪,焦依琳,王天[10](2018)在《维生素D在系统性血管炎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维生素D(VD)在免疫调节方面的作用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就目前关于VD在免疫调节方面的作用及其在多发性大动脉炎(TAK)、白塞病(BD)、巨细胞性动脉炎(GCA)等系统性炎症性血管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期刊2018年34期)

系统性血管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系统性小血管炎肾损害乃肾脏病临床之疑难危重症。尽管近年来新型免疫抑制剂,尤其是生物制剂的大量涌现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本病的临床缓解率,但疗效仍不尽如人意,如仍有高复发率、高感染率,以及易导致终末期肾衰竭等问题。因此,很多学者在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以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笔者根据文献复习并结合自身临床体会,主张将中医络病理论应用于本病的辨证治疗。本病的病位在血络,基本病理特征是络脉阻滞,病机特点是本虚邪实,瘀血贯穿病程全过程;治疗过程中宜分期论治,需把握"通"与"补"的辨证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系统性血管炎论文参考文献

[1].孙响波,李永伟,孙红,王嵩.黑地黄丸化裁治疗ANCA相关性系统性血管炎伴肾损伤[J].天津中医药.2019

[2].鲁盈,傅文宁.系统性小血管炎肾损害的中医病因病机与中西医结合治疗[J].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2019

[3].刘珊珊.血清CD146水平与系统性血管炎的相关性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9

[4].巴宏军,徐玲玲,李轩狄,林约瑟,彭慧敏.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合并系统性血管炎1例并文献复习[J].实用临床医学.2019

[5].刘莎莎,朱晴,朱彬,李南方.MCP-1在系统性血管炎中的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6].房娟娟,邓秋明.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肠系膜血管炎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

[7].李春宝.系统性血管炎患者脑血管病变的临床诊治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8].朱彬.系统性血管炎患者临床特点及生物标记物的相关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9

[9].刘莎莎.MCP-1与系统性血管炎的相关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9

[10].张丽君,刘祎琪,焦依琳,王天.维生素D在系统性血管炎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

论文知识图

1CAEBV合并系统性血管炎的病...1CAEBV合并系统性血管炎的病...1CAEBV合并系统性血管炎的病...原发性系统性血管炎的分类注释...W B法检测系统性血管炎中的AEC...患者ANCA相关性系统性血管炎合...

标签:;  ;  ;  ;  ;  ;  ;  

系统性血管炎论文_孙响波,李永伟,孙红,王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