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骨形态发生蛋白微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蛋白,形态,发生,支架,聚乳酸,生物,组织。
骨形态发生蛋白微球论文文献综述
周思睿,肖红利,黄文良,邓江,叶鹏[1](2019)在《载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缓释微球的复合生物支架修复超临界骨缺损》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前期研究制备了丝素/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生物支架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缓释系统。目的:观察载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缓释微球的复合生物支架,修复犬桡骨超临界骨缺损的效果。方法:采用真空冷冻干燥及化学交联法制备丝素蛋白/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生物支架,采用复乳挥发法制备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缓释微球,将二者整合后制备成载缓释微球的叁维生物支架。取8只成年犬(遵义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制作桡骨临界骨缺损模型(桡骨中段截骨3 cm),其中4只骨缺损处植入载缓释微球的叁维生物支架与自体松质骨(实验组1),另4只仅植入自体松质骨(对照组1);另取8只成年犬,制作桡骨超临界骨缺损模型(桡骨中段截骨5cm),其中4只骨缺损处植入载缓释微球的叁维生物支架与自体松质骨(实验组2),另4只仅植入自体松质骨(对照组2)。术后4,8,12周进行X射线检查;术后12周,取出缺损区桡骨,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实验已通过遵义医科大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号:伦审(2016)2-071号。结果与结论:①X射线:术后12周,实验组1缺损处髓腔基本再通,骨皮质形成,对照组1缺损处基本完成骨连接,但未完成髓腔再通与皮质骨塑形;实验组2髓腔基本再通,骨皮质塑形与骨长入基本完成,对照组2未完成骨连接,无皮质骨塑形;②组织学观察:实验组1骨缺损处已完成骨连接,可观察到骨皮质形成及完全髓腔再通,对照组1可见骨组织形成,其间可见大量纤维组织,无皮质骨,髓腔未完成再通;实验组2骨缺损处已有皮质骨形成及完成髓腔再通,对照组2可见少量骨组织,无皮质骨形成及髓腔再通;并且实验组1骨修复效果优于实验组2;③结果表明载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缓释微球的丝素蛋白/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叁维生物支架,能有效修复一定范围内的犬桡骨临界及超临界骨缺损。(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18期)
高浚淮,邱素均,殷杰,史本超,闵少雄[2](2018)在《NAC-PCCs载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纳米微球促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半胱氨酸及磷酸胆碱共接枝的仿生壳聚糖载体(NAC-PCCs),并包封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基因进行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研究。方法制备p BMP2/NAC-PCCs材料,检测其粒径、形态,绘制DNA缓释曲线,研究微球抗DNA酶降解能力。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材料共培养过程中,检测材料的转染效能、ROS清除能力、BMP2蛋白分泌水平、成骨相关基因RUNX2、OC表达、碱性磷酸酶活性等指标,以研究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结果微球材料能有效避免DNA被生物酶降解,其转染效率为23.1%,ROS清除率为(36.13±0.47)%。同时实验结果显示与NACPCCs共培养的细胞,其细胞内BMP2表达水平高于其余各组且成骨分化效果最佳。结论 NAC-PCCs包封BMP2基因形成的纳米微球材料具有促进BMSC成骨分化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鲍玉成,王勇,张文龙,谢祎,于美丽[3](2018)在《不同粒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制备及体内外释放性能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应用生物可降解材料包载骨细胞生长因子制成微球缓释的技术,为生长因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可行性。目的:制备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和微米微球,通过体内外释放实验比较两种微球的释放行为差异。方法:通过控制匀浆速度,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缓释纳米和微米微球。(1)体外缓释实验:将两种微球分别溶于PBS中70 d,采用ELISA法检测不同时间点上清液中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浓度;(2)体内缓释实验:将44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2组,分别在股骨转子缺损处植入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缓释纳米和微米微球,植入70 d内采用ELISA法检测股骨转子缺损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浓度。结果与结论:(1)体外缓释实验:纳米微球前3 d存在突释情况,累计释放将近达到41%,随后呈持续平稳缓慢释放,70 d时达到83%左右;微米微球突释情况较纳米微球小,前3 d累计释放约为20%且持续释放时间长,70 d累计释放约为70%;(2)体内缓释实验:纳米微球前3 d存在突释情况,累计释放将近35%,随后呈持续平稳缓慢释放,70 d时达到72%左右;微米微球突释情况较纳米微球小,前3 d累计释放约为21%且持续释放时间长,70 d累计释放约为63%左右;(3)结果表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米微球缓释释放时间与骨生长周期相适宜,更有利于临床治疗骨缺损修复。(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卢春闻[4](2017)在《可负载并缓释骨形态发生蛋白的高分子微球与复合叁维支架的制备及成骨分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目前,骨缺损是常见临床病症,其传统的治疗方法,如骨移植存在大量的问题,譬如供体来源有限、潜在的并发症,尤其是对于大段骨缺损的修复。组织工程技术和材料科学的发展改变了骨缺损修复的传统模式,改善了传统疗法的缺点,有望成为解决临床上骨缺损修复的有效手段。骨组织工程修复支架材料是目前骨缺损修复的研究热点之一。理想的骨替代材料应具有叁维多孔结构、机械耐受性、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和骨诱导性等,但大部分用于组织工程的高分子材料不具有骨诱导性。而骨形态发生蛋白(BMP)是一种骨诱导性的生长因子,可与高分子材料结合。因此,需要研制出可负载和缓慢释放骨形态发生蛋白的复合高分子材料,用于骨组织工程的应用研究。第一部分 可负载并缓释骨形态发生蛋白的高分子微球的制备目的:研制出负载和缓慢释放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骨形态发生蛋白-7的乳酸-羟基乙酸-乙二醇共聚物微球(PGLA-PEG MS),可用于骨组织工程的应用研究。方法: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W1/O/W2)分别制备负载BMP-2和BMP-7的两种PGLA-PEG微球,并检测微球的粒径大小、BMP包封率及BMP-2和BMP-7的缓释效果。人来源的成骨细胞与所制备的微球共培养,研究微球的细胞增殖能力及其成骨分化能力。结果:所制备的负载和缓慢释放BMP-2和BMP-7的乳酸-羟基乙酸-乙二醇共聚物微球(PGLA-PEG MS)具有较高的BMP包封率,且能缓慢地释放两种BMP。在细胞培养的第10天,添加微球的细胞活性与细胞培养板对照组接近。同时添加微球细胞的碱性磷酸酶和Ⅰ型胶原蛋白、骨钙素和骨桥蛋白叁种成骨基因表达都大于未负载BMP的微球对照组。结论:成功地研制出一种可负载并缓慢释放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骨形态发生蛋白-7的PGLA-PEG微球,本支架可用于骨组织工程的应用研究。第二部分 可同时负载并缓释两种骨形态发生蛋白的高分子复合支架的制备目的:研制一种可同时释放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骨形态发生蛋白-7的叁维的生物活性支架,用于骨组织工程的应用研究。方法:首先,分别采用乳化法和相分离法,制备出负载BMP-2和BMP-7的PGLA-PEG微球和叁维多孔的PCL支架。采用改良的二氯甲烷熏蒸法,将微球粘附在支架上,形成同时负载BMP-2和BMP-7的复合支架,并检测两种BMP的缓释效果。将人来源的成骨细胞种植在复合支架中,研究支架上的细胞增殖能力,及其成骨分化能力。结果:所制备的复合支架能同时缓慢的释放两种BMP。在细胞培养的第10天,复合支架上的细胞活性明显优于传统支架,细胞形态正常。同时复合支架上细胞碱性磷酸酶和Ⅰ型胶原蛋白、骨钙素和骨桥蛋白叁种成骨基因表达都高于传统的PCL支架。结论:成功的研制出一种可同时释放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骨形态发生蛋白-7的生物活性支架,本支架可用于骨组织工程的应用研究。第叁部分可大量负载并长期缓释骨形态发生蛋白的磷脂/高分子复合支架的制备目的:研制一种可大量负载且能长期缓释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的聚己内酯复合支架,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用于骨组织工程的应用研究。方法:首先,利用磷脂(PL)修饰BMP-2,形成BMP-2/PL混合物(BMP-2/PL),使其能分散在二氯甲烷溶液中。再与PCL混合,采用相分离法制备出负载BMP-2的叁维的PCL支架,并检测BMP的缓释效果。将人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种植在复合支架中,研究支架上的细胞增殖能力,及其成骨分化能力,并与传统的支架进行对比。结果:与传统的支架对比,所制备的复合支架具有良好的BMP-2缓释能力。在细胞培养的21天里,复合支架上的细胞活性明显优于传统支架。同时复合支架上细胞的碱性磷酸酶和Ⅰ型胶原蛋白、骨钙素和骨桥蛋白叁种成骨基因表达都高于传统的PCL支架。结论:我们成功地制备出一种可缓释BMP-2的高分子复合支架在,本支架可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并优于传统支架。(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17-05-01)
孟祥飞[5](2015)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明胶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对SD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骨缺损和骨不愈合是临床常见病,如何修复骨缺损和促进骨愈合也是骨组织工程研究的重要内容。支架、细胞和因子是骨组织工程研究的叁大要素。近年来,有关骨生长因子的研究日益增多,BMP-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骨形态发生蛋白-2)是最重要的骨生长因子之一,其促进骨修复的功能已得到相关研究证实。BMP-2在体内含量很少,基因重组表达技术则实现了rh BMP-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批量生产,使其临床应用成为可能,但rh BMP-2的应用存在体内半衰期短、降解快的问题,如果增加其使用量将又会带来一系列的并发症,使其临床应用严重受限。微球缓释技术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rh BMP-2与微球复合,不但能保护因子,还能延长其在体内的作用时间,减少并发症和治疗费用。所以,本研究的目的是为rh BMP-2制备一种纳米载体,使其更广泛地应用于骨科疾病的治疗。目的:1.制备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明胶纳米微球(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Gelatin nanoparticle,rh BMP-2-GN),检测其理化特性和释药特点。2.检测rh BMP-2-GN对BMSCs(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的增值和分化效应。3.为rh BMP-2的临床应用提供合适的纳米载体,为下一步动物实验提供必要的依据和更加可靠的解决方案。方法:1.rh BMP-2-GN的制备及检测:(1)制备空白明胶纳米微球。(2)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明胶纳米微球的表面形态,计算其平均粒径,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观察明胶纳米微球的内部结构,粒度分析仪检测其吸水后的平均粒径,计算其溶胀率。(3)将rh BMP-2和GN进行复合制备rh BMP-2-GN,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测定加载的rh BMP-2量,计算其包封率和载药量。(4)将rh BMP-2-GN分散到磷酸盐缓冲液(PBS)中,检测其累计释药的百分率。2.rh BMP-2-GN对BMSCs的生物效应:(1)利用CCK-8法检测rh BMP-2-GN对BMSCs早期增殖效应的影响。(2)利用ALP染色法检测rh BMP-2-GN对BMSCs早期分化效应的影响。(3)利用茜素红-S钙结节染色法检测rh BMP-2-GN对BMSCs晚期分化效应的影响。结果:1.rh BMP-2-GN的制备:(1)“二次凝聚法”成功制备空白明胶纳米微球。(2)明胶纳米微球的物理特性:明胶纳米微球表面光滑,球形规整,内部多孔隙、通道,分散均一,干粉状态平均粒径为171.49 nm,吸水膨胀后平均粒径为313.01 nm,溶胀率为1.83。(3)成功制备rh BMP-2-GN,其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是98.13±0.131%和58.89±0.079 ng/mg。(4)rh BMP-2-GN的体外释药时间在一个月以上。2.rh BMP-2-GN对BMSCs的生物学作用:(1)rh BMP-2-GN组在第4天和第7天的细胞增值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和明胶纳米微球组(P<0.05)。(2)rh BMP-2-GN孔在第4天和第7天的ALP染色均比对照孔和明胶纳米微球孔的染色要深,差异较明显。(3)rh BMP-2-GN孔在第28天出现钙结节的数目能明显多于对照孔和明胶纳米微球孔。结论:1.“二次凝聚法”成功制备空白明胶纳米微球,使rh BMP-2-GN具有较高的包封率和载药量,体外缓释效果良好。2.rh BMP-2-GN通过明胶纳米微球的降解逐步释放rh BMP-2,延长了rh BMP-2的作用时间,明显促进了BMSCs的早期增殖和向成骨细胞分化。(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15-05-01)
马立坤,邓江,黄文良,叶鹏,田仁元[6](2015)在《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缓释微球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聚乳酸(PLA)缓释微球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相容性。方法通过复乳干燥法制备rhBMP-2-PLA缓释微球,并与兔BMSCs共培养,采用MTT法检测rhBMP-2-PLA缓释微球对细胞的毒性及增殖,并通过倒置显微镜及扫描电镜等评价材料的细胞相容性。结果 rhBMP-2-PLA缓释微球各浓度浸提液与BMSCs培养得出对细胞无毒性。实验组与对照组4个不同时间细胞增殖光密度(OD)值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出时间之间O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实验组与对照组O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实验组OD值高于对照组,时间与组数有显着交互效应,二者变化趋势明显不同(P=0.006)。倒置显微镜观察材料组细胞增殖正常,扫描电镜发现接种7d后细胞周边有rhBMP-2-PLA缓释微球,细胞生长良好,增殖分裂活跃。结论 rhBMP-2-PLA缓释微球对BMSCs无毒性,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本文来源于《重庆医学》期刊2015年08期)
马立坤,邓江,叶鹏,佘荣峰,黄文良[7](2015)在《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缓释微球的生物支架复合自体松质骨修复骨缺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含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 BMP-2)聚乳酸(Poly Lactic Acid,PLA)缓释微球的丝素蛋白(Silk Fibroin,SF)/壳聚糖(Chitosan,CS)/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 hydroxyapatite,n-HA)支架复合部分自体松质骨修复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取成年新西兰大白兔60只,随机分4组,制备右侧中段桡骨1.5cm的骨缺损模型。A组:含rh BMP-2/PLA缓释微球的SF/CS/n-HA整合支架复合部分自体松质骨,B组:含rh BMP-2的SF/CS/n-HA支架复合部分自体松质骨,C组:单纯自体松质骨,D组:单纯SF/CS/n-HA支架。术后4、8、12周摄X片、并参照Lane-Sandhu骨缺损修复组织X线评分标准,组织学、并参照Lane-Sandhu组织学评分标准进行评分,骨密度检测评估各组骨缺损修复效果。结果术后4、8、12周X片和组织学检查的结果显示,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于其他各组(P<0.05)。术后12周骨密度结果示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含rh BMP-2/PLA缓释微球的SF/CS/n-HA整合支架复合部分自体松质骨与自体松质骨修复兔桡骨缺损的疗效一致,说明可以大大减少自体松质骨的使用,有望成为一种新型、优良的复合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本文来源于《现代预防医学》期刊2015年05期)
马立坤,叶鹏,黄文良,田仁元,邓江[8](2014)在《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缓释微球的制备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聚乳酸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优良的药物缓释载体。目的:制备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缓释微球,考察其理化特性。方法: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缓释微球,进行扫描电镜、激光粒度、Zeta电位、溶胀性能检测及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包封率、载药率及体外释药率。结果与结论:扫描电镜见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缓释微球微球近似圆形,形态较规则,分散性较好,表面光滑。激光粒度分析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缓释微球微平均粒径839.6 nm,Zeta电位(-32.93±3.74)mV,微球溶胀系数1.157±0.059,包封率及载药率分别为(88.943±2.878)%,(0.026±0.001)%;微球在第1天释药约10.199%,随后释药较恒定,至第19天累计释药率为54.643%。说明制备出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缓释微球的粒径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第10版二部关于亚微球的定义标准及包封率不低于80%的要求,并且在体外具有很好的缓释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4年03期)
罗菲,卢来春,曾勇,赵智亮,祝金香[9](2013)在《改性后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纳米微球缓释系统促进下颌骨缺损修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改性后聚乳酸(PLA)包裹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制备的纳米微球缓释系统对兔下颌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将PLA进行接枝聚合反应改性后,应用超声乳化法制备PLA纳米微球(PLA-Ns)、BMP-2-PLA纳米微球(BMP-2-PLA-Ns)凝胶。将45只家兔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PLA-Ns凝胶组(对照组)、BMP-2-PLA-Ns凝胶组(实验组),建立骨缺损动物模型,对照组植入PLA-Ns凝胶,实验组植入BMP-2-PLA-Ns凝胶,空白组不予特殊处理。术后第1、2、4周处死家兔,截取缺损区颌骨段,进行影像学、苏木精-伊红(HE)染色、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影像学观察可见:实验组骨缺损区修复良好,阴影不明显,修复效果好于对照组和空白组。HE染色观察可见:实验组和对照组有大量新生血管和继发性骨痂形成,实验组骨痂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可见:第1、2周,实验组PCNA阳性软骨细胞多于对照组和空白组;第4周,各组PCNA阳性细胞均罕见,PCNA阳性细胞检出率低于第1、2周。结论 BMP-2-PLA-Ns缓释系统能明显促进下颌骨缺损修复。(本文来源于《华西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3年02期)
田志超,杨杨,肖骏,邱进俊,朱元莉[10](2012)在《用于组织工程骨的磁性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骨形态发生蛋白2微球的合成及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组织工程骨支架常因支架材料的孔隙率不佳和无法以合适的方式提供生物活性因子给种子细胞,导致支架对细胞的黏附及诱导性不强,成骨效率低下。目的:合成一种新型的可用于组织工程骨的磁性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骨形态发生蛋白2缓释微球并对其各项性能进行检测分析。方法:复乳法合成磁性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骨形态发生蛋白2微球。结果与结论:扫描电镜下可见微球呈正圆形,粒径10~100μm;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微球上分布均匀;振动样品磁强计检测结果显示微球具有超顺磁性;微球载药量为(1.00±0.18)μg/g;微球对其具有缓释效果;经45℃处理微球后测得微球载药量为(0.98±0.20)μg/g。说明合成的磁性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骨形态发生蛋白2缓释微球具有一系列良好的特性,为新型磁性组织工程骨支架的研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2年16期)
骨形态发生蛋白微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构建半胱氨酸及磷酸胆碱共接枝的仿生壳聚糖载体(NAC-PCCs),并包封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基因进行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研究。方法制备p BMP2/NAC-PCCs材料,检测其粒径、形态,绘制DNA缓释曲线,研究微球抗DNA酶降解能力。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材料共培养过程中,检测材料的转染效能、ROS清除能力、BMP2蛋白分泌水平、成骨相关基因RUNX2、OC表达、碱性磷酸酶活性等指标,以研究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结果微球材料能有效避免DNA被生物酶降解,其转染效率为23.1%,ROS清除率为(36.13±0.47)%。同时实验结果显示与NACPCCs共培养的细胞,其细胞内BMP2表达水平高于其余各组且成骨分化效果最佳。结论 NAC-PCCs包封BMP2基因形成的纳米微球材料具有促进BMSC成骨分化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骨形态发生蛋白微球论文参考文献
[1].周思睿,肖红利,黄文良,邓江,叶鹏.载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缓释微球的复合生物支架修复超临界骨缺损[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
[2].高浚淮,邱素均,殷杰,史本超,闵少雄.NAC-PCCs载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纳米微球促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8
[3].鲍玉成,王勇,张文龙,谢祎,于美丽.不同粒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制备及体内外释放性能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8
[4].卢春闻.可负载并缓释骨形态发生蛋白的高分子微球与复合叁维支架的制备及成骨分化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7
[5].孟祥飞.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明胶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对SD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15
[6].马立坤,邓江,黄文良,叶鹏,田仁元.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缓释微球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容性研究[J].重庆医学.2015
[7].马立坤,邓江,叶鹏,佘荣峰,黄文良.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缓释微球的生物支架复合自体松质骨修复骨缺损[J].现代预防医学.2015
[8].马立坤,叶鹏,黄文良,田仁元,邓江.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缓释微球的制备及表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
[9].罗菲,卢来春,曾勇,赵智亮,祝金香.改性后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纳米微球缓释系统促进下颌骨缺损修复的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3
[10].田志超,杨杨,肖骏,邱进俊,朱元莉.用于组织工程骨的磁性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骨形态发生蛋白2微球的合成及检测[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