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审美规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规律,美学,创意,宗教,少数民族,文学,书籍。
审美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刘海涛[1](2019)在《创意的相关生成与审美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型小说写作者用"微型小说因果思维"来感知生活、创建模型,展示他主观心灵里所认知、体验的现实生活。他通过精妙的文学构思来显现微型小说的"因果情节",希望读者也跟随他这样来认同微型小说的因果情节,理解他通过这样的因果情节来领悟微型小说的文学创意。这就是目前微型小说文体的读写常态。现在我们需要谈另一个话题了。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可分为两种基本的连接方式:事物的因(本文来源于《微型小说选刊》期刊2019年29期)
隋李娜,陈田甜[2](2019)在《探析《园冶》美学话语中的设计审美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天启叁年,计成执笔《园冶》并付梓成书。该书中外影响深远,其内藏实践方法,计成对园林艺术独创的见解以及精辟的论述,都折射出深厚的设计美学知识,并赋予美的规律和追求。基于设计美学视角,笔者深入其中试析此书所蕴含的设计审美规律。(本文来源于《流行色》期刊2019年07期)
魏梦然[3](2019)在《论电影审美规律及其主导下的美学风格——以电影《社交网络》与《一一》佐证》一文中研究指出观摩电影时;作为受众个体会调动自身审美感官和规律形成评判;而创作者,会有意识运用既定审美规律来主导自己作品。受众评判与创作者的风格在内容上因涉及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心理层面问题,即体现出共通性,又显现出特有性。本文,笔者结合《社交网络》和《一一》进行具体论述。(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9年06期)
张光祥[4](2018)在《符牌的艺术特征及审美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社会发展需要和实物崇拜观念的影响下,符牌作为历经数千年时间发展演变的实物符号而极具代表性。本文通过对现有资料的分析,探讨了符牌产生的主要原因,即传达与交流的需要、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美与审美文化的需要。在此基础上,从造型、色彩、材质、工艺等方面进一步分析了符牌的艺术特征,并从图案创作和意境营造的角度阐述其审美规律。(本文来源于《四川戏剧》期刊2018年08期)
黄欣凤[5](2018)在《中国画中线的艺术特性与审美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画是有着民族艺术特色和审美习惯的艺术,"以线写形"则是中国画主要的表达方式。"山不待空青而翠",中国画中的线可以不用赋彩,仅仅靠墨线的传达,亦能展现其多样性的美。而"画者文之极也",其线艺术的魅力,不单单是轮廓的塑形,更是人类对宇宙起源、主观与自然等审美体验的解读和关照,往往以"散观"的视野,游心于天地之间,"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捕捉生命之美,画面推崇诗、书、画、印等合为一体的综合性表现,有着丰富的内蕴和艺术性。文章就此展开,讨论和总结了中国画中线的艺术特性与审美规律。(本文来源于《通化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李昆鹏[6](2018)在《书籍设计背后——从“阅读”到“悦读”的审美规律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书籍之美,在于设计师赋予有限的纸质平面无限可延伸的多维审美体验,在于对书籍形态、材质、色彩、气味、装订方式发生的读者与书籍亲密融合与微妙互动所建构的审美对话与精神气质。其中,艺术的处理方式无疑承担了最柔和、愉悦和让人感动的那一部分。时至今日,优秀的纸质书籍并没有在数字化时代中湮没,还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呈蓬勃之势,全民读书已蔚然成风,成为文化城市新时尚。究其主要原因,书籍的设计之美,使阅读成为一个与审美对话的互动过程,从"阅读"生成为"悦读",这种愉悦的(本文来源于《艺术工作》期刊2018年01期)
卢昱卉[7](2017)在《论中国民族声乐表演的审美规律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音腔论》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及其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从《音腔论》的解读入手,依托"对比统一"的规律来探析民族声乐表演学科理论,从理论层面解释了汉语声乐演唱过程中"依字行腔"的原理,将"依字行腔"、"声情并茂"、"乐感"、"音乐修养"等因素有机融合,同时指出根本性的实践方法。(本文来源于《黄河之声》期刊2017年18期)
林瑞艳[8](2017)在《宗教“文学化”的法度——新时期少数民族宗教叙事审美规律的探寻》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的宗教叙事作品频出,但宗教文学化必须遵循一定的审美规律。宗教进入文学的理想状态,在于叙事者要对宗教这一审美对象保持适当的审美距离、通过象征将抽象的宗教概念具象化,在文本中让"神性"与"人性"都发出自己的声音,以"对话"来贴近人的内心,让宗教在符合文学规律的同时又能激发出文学的新质。(本文来源于《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林瑞艳[9](2017)在《文学宗教化表达与想象的可能——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宗教叙事审美规律的探寻》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作家笔下出现了大量的宗教叙事作品。宗教进入文学,以自身的特性加强了文学的品质。文学宗教化表达与想象的可能主要体现在:文学应该和宗教一样,是一种信仰;宗教开拓了文学的叙事伦理;文学应该和宗教一样,追求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文学的宗教化正可以增强文学的品质,使文学获得更恒久的魅力。(本文来源于《齐鲁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何妍,李冠华[10](2017)在《论高校美学教材的改革方向——兼评赵惠霞《现代美学:审美机理与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教材是教学活动中核心的教学材料,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开展学习的基本资料,而美学教材是能够集中体现美学教学问题的重要领域。因此,美学教材的改革也必须从吸收学术研究的前沿成果、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等几个方面来着手。《现代美学:审美机理与规律》借鉴了神经医学的最新成果,运用"现实思维方法"和多种技术方法,并引入了大量的审美案例进行编写。这为高校美学教材的改革、改善美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提供了极好的思路和范例。(本文来源于《学园》期刊2017年14期)
审美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天启叁年,计成执笔《园冶》并付梓成书。该书中外影响深远,其内藏实践方法,计成对园林艺术独创的见解以及精辟的论述,都折射出深厚的设计美学知识,并赋予美的规律和追求。基于设计美学视角,笔者深入其中试析此书所蕴含的设计审美规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审美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1].刘海涛.创意的相关生成与审美规律[J].微型小说选刊.2019
[2].隋李娜,陈田甜.探析《园冶》美学话语中的设计审美规律[J].流行色.2019
[3].魏梦然.论电影审美规律及其主导下的美学风格——以电影《社交网络》与《一一》佐证[J].艺术品鉴.2019
[4].张光祥.符牌的艺术特征及审美规律研究[J].四川戏剧.2018
[5].黄欣凤.中国画中线的艺术特性与审美规律[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8
[6].李昆鹏.书籍设计背后——从“阅读”到“悦读”的审美规律探究[J].艺术工作.2018
[7].卢昱卉.论中国民族声乐表演的审美规律解读[J].黄河之声.2017
[8].林瑞艳.宗教“文学化”的法度——新时期少数民族宗教叙事审美规律的探寻[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9].林瑞艳.文学宗教化表达与想象的可能——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宗教叙事审美规律的探寻[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7
[10].何妍,李冠华.论高校美学教材的改革方向——兼评赵惠霞《现代美学:审美机理与规律》[J].学园.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