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的吸附解吸论文-王道涵,焦峰,吕林有,贾岚月,罗祥志

磷的吸附解吸论文-王道涵,焦峰,吕林有,贾岚月,罗祥志

导读:本文包含了磷的吸附解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物质炭,风沙土,吸附,解吸

磷的吸附解吸论文文献综述

王道涵,焦峰,吕林有,贾岚月,罗祥志[1](2019)在《生物质炭改良风沙土对磷的吸附解吸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科尔沁沙地土壤改良方法、提升风沙土的土壤质量,以科尔沁沙地南缘辽宁省彰武县境内的风沙土为试验对象进行了田间试验.在试验田内施加3种不同生物质炭,每种炭设置5种不同浓度,均匀地混合至风沙土中.经过燕麦草12周自然生长周期后,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室内实验.室内吸附解吸实验主要采用外加磷源法,将磷溶液设置为8种不同浓度.研究风沙土混合不同种生物质炭后对磷素的吸附效果及土壤质量改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当风沙土中添加1kg/㎡的秸秆炭时,土壤对磷素的吸附解吸效果最好.且将田间需磷肥量降低约10%.说明生物质炭可以改善风沙土土壤质量,且生物质炭类型的不同对改良风沙土效果明显优于生物质炭的添加量.(本文来源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王琼,展晓莹,张淑香,彭畅,高洪军[2](2019)在《长期不同施肥处理黑土磷的吸附-解吸特征及对土壤性质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影响土壤磷库和土壤性质的变化。研究不同施肥处理下黑土磷的吸附解析特征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响应关系,为黑土合理施用磷肥,提高磷有效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依托于公主岭黑土肥力长期定位试验,供试作物为玉米。选取不施肥(CK)、施氮、钾肥(NK)、氮磷钾平衡施肥(NPK)、氮磷钾+有机肥(NPKM)4个处理。取1990、2000和2010年的0—2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性质,测定磷的吸附解吸值,并用Langmuir方程拟合了磷的吸附曲线,计算磷最大吸附量(Q_(max))、磷吸附常数(K)、最大缓冲容量(MBC)、磷吸附饱和度(DPS)以及土壤易解吸磷(RDP)。【结果】Langmuir吸附等温线方程能很好的拟合土壤吸附磷和相应的平衡溶液磷浓度曲线(R~2=0.93—0.99)。不同施肥处理磷吸附解吸特征参数具有明显的差异。随试验年限的增加,不同处理各特征参数变化不尽相同,与1990年相比,2010年不施磷处理(CK和NK),Q_(max)值分别增加了1.83和1.61倍,MBC值分别增加了0.80%和49.40%,DPS值分别降低了92.04%和87.50%,RDP值分别降低了20.00%和82.83%;NPK处理Q_(max)和DPS值分别增加了81.39%和90.74%,MBC和RDP值分别降低了79.37%和48.57%;NPKM处理Q_(max)和MBC值分别降低了33.35%和78.52%,DPS和RDP值分别增加了11.36倍和1.48倍。施肥21年后,与CK和NPK处理相比,NPKM处理的Q_(max)值降低了64.66%和49.52%,MBC值降低了81.87%和79.56%,DPS值增加了110和3.81倍,RDP值增加了4.36倍和78.57%。NPKM处理显着增加了土壤全磷(Total-P)、有效磷(Olsen-P)、有机质(SOM)和CaCO_3含量,降低了比表面积,维持pH、游离铁铝氧化物值不变。冗余分析结果表明:SOM和Total-P是造成磷吸附解吸特征参数差异的主要因素,分别解释了全部变异的49.5%和18.7%(P<0.05)。【结论】长期有机无机配施可显着增加SOM和土壤中磷素累积,降低土壤对磷的吸附能力,增加土壤对磷的解吸,提高土壤磷的有效性,但同时显着提高了土壤磷吸附饱和度,易引起磷素流失的风险,对于NPKM处理应考虑有机肥与无机肥的投入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1期)

彭启超,刘小华,罗培宇,梁伟健,刘宁[3](2019)在《不同原料生物炭对氮、磷、钾的吸附和解吸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叁种不同原料生物炭(玉米秆炭、稻壳炭、稻秆炭)对氮、磷、钾的吸附解吸试验,了解不同材料来源的生物炭对无机养分的吸附和解吸特征,为将其作为添加物来调节有机肥的性质提供参考。【方法】在pH 6.75±0.25、25℃下,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对叁种不同原料生物炭(玉米秆炭、稻壳炭、稻秆炭)氮、磷、钾的等温吸附进行拟合。对吸附养分后的生物炭进行连续5次解吸,前4次采用水浸提,第5次浸提采用1 mol/L KCl浸提氮,0.5 mol/L的NaHCO3浸提磷,1 mol/L的CH3COONH4浸提钾。【结果】1) 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均可用来拟合生物炭对氮、磷、钾的等温吸附,Langmuir方程对氮、磷的吸附拟合较好,Freundlich方程对钾的吸附拟合较好。对不同原材料而言,稻秆炭对氮、磷、钾的吸附性能均较好,其最大吸附量qm分别为(2.44±0.15) mg/g、(2.91±0.12) mg/g和(4.97±0.22) mg/g。2)不同原材料生物炭对氮、磷、钾的单次解吸率和总解吸率具有一定的差异。生物炭对阳离子(铵根离子和钾离子)的最大吸附量受阳离子交换量和酸性官能团的数量以及pHpzc影响,对磷酸根的最大吸附量主要与阳离子交换量和碱性官能团的数量有关。【结论】所试叁种生物炭对氮、磷、钾的吸附存在单分子层吸附和多分子层吸附,在单次解吸率和总解吸率上不同原料生物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生物炭对氮和钾吸附的总量上,物理性吸附的贡献高于化学吸附;对磷的吸附总量上,化学吸附的贡献高于物理吸附。叁种生物炭对氮、磷、钾的固储和缓释能力具有一定的差异,稻秆炭的保肥供肥能力优于玉米秆炭和稻壳炭。(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胡华英,曹升,杨靖宇,张虹,殷丹阳[4](2019)在《生物炭对杉木人工林土壤磷素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改善磷素吸附作用,提高磷在杉木人工林土壤中的利用率,又防止解吸过度引起土壤磷素淋溶造成资源浪费,以杉木树叶和树干为原料,分别在300℃和600℃下制备4种生物炭:300℃杉叶炭(BL300)、600℃杉叶炭(BL600)、300℃木屑炭(BW300)和600℃木屑炭(BW600),分别向土壤中加入0%、2%、4%、8%比例的生物炭,完成吸附解吸试验。结果表明,制备原料和温度对生物炭的成分和性质有决定性的作用,杉叶生物炭pH值、灰分含量、有效磷等的含量显着高于木屑生物炭,且高温炭大于低温炭,其中BL600生物炭pH值、灰分含量及有效磷含量最高;Langmuir模型能很好地拟合生物炭添加后红壤磷素的吸附过程,在低磷浓度时生物炭添加对土壤磷素吸附作用的影响不大,高磷浓度时则促进吸附作用;其中杉叶炭促进土壤磷素吸附的作用大于木屑炭,高温炭大于低温炭,2%和4%的生物炭添加量促进土壤磷素吸附,但8%的添加量会降低土壤对磷的吸附作用;生物炭添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土壤磷素的解吸率,其中木屑炭降低的作用大于杉叶炭;因此建议在磷浓度较高的杉木林人工土壤中添加中低量的BL600,在磷浓度较低的杉木林人工土壤中添加大量的BL600,土壤富磷时能够增强吸附作用,减小土壤磷素淋溶风险,土壤缺磷时增加解吸率来提高土壤磷素利用率。(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真娟[5](2019)在《有机质对黑土磷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质是土壤磷吸附-解吸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其对土壤磷吸附-解吸影响的研究结论分歧较多。本文在兼顾内、外源有机质的前提下,系统地探究了有机质对典型东北黑土磷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从而为阐明土壤磷的供应和贮存机制、实现减肥增效和有机物料的循环再利用提供新的科学依据和可行的理论指导。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选择典型黑土采样点(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教学试验田、吉林省公主岭定位观测站、辽宁省昌图市、吉林省榆树市和黑龙江佳木斯市)采集黑土,并对五种黑土进行批量吸附解吸试验,发现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其吸附磷的能力越弱。在此基础上,选择有机质含量适中的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教学试验田土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化学浸提的方法去除土壤中的有机质,再结合吸附-解吸试验,研究土壤内源有机质对磷吸附-解吸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对照土壤相比,有机质的去除提高了土壤颗粒的最大吸附量,降低了土壤颗粒的亲和力常数和最大缓冲容量,但同时降低了土壤吸附磷的解吸率,其中磷的最大缓冲容量下降了32%左右,磷的解吸率下降了61%,二者综合来看磷的固持能力还是以提高为主,有机质的去除减弱了磷的供应能力,间接说明土壤有机质的存在能够提高磷的供应能力。(2)在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教学试验田土中掺杂外源有机物料牛粪和活性污泥,按5g/kg、10g/kg、20g/kg叁个梯度添加,培养30d后,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牛粪和活性污泥施加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土壤磷的吸附能力随有机质的增加反而降低,最大吸附量下降18%-46%;同时解吸率大于未施加外源有机物料的对照土壤。因此外源有机质对土壤的磷吸附具有抑制作用,但对土壤磷的解吸有促进作用,能够提高磷的供应能力。(3)外源有机物料掺杂24h后进行玉米盆栽试验,考察外源有机物料对磷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外源有机物料牛粪和活性污泥的施入,土壤有机质和Olsen-P均有所提高,植株总磷吸收和净磷吸收亦增加;同时随植物的生长,土壤中Olsen-P/TP比也有所提高;且盆栽试验前后土壤的磷吸附解吸试验发现,盆栽后对照土壤的磷最大吸附量增大,但有机质添加后土壤的磷最大吸附量降低,且有机质添加越多的土壤、其磷最大吸附量降低的幅度越大、土壤磷解吸率的增加幅度也逐渐增加,说明有机质的添加增强了土壤的供磷能力,从而增加了植株的磷吸收。综上,无论是施加外源有机物料短期增加土壤有机质、还是土壤有机质本身就相对较高的土壤,其对磷的吸附能力相对较弱,但解吸能力较强。因此可知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可通过适量施用有机肥或其他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方法提高磷的解吸能力,进而提高土壤中磷的利用率。(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陈弘,林韵[6](2019)在《退役养猪企业污水处理系统及周边河流底泥氮磷吸附-解吸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掌握退役养猪企业对水环境造成遗留环境问题的状况,本次选择永泰县富泉乡桃园养殖场退役场址开展底泥营养盐释放规律研究。退役项目的氧化塘等各级处理设施存留的底泥总磷和氨氮释放强度和其处于处理系统中的级别有关,第一级氧化塘的释放强度最大。建议各地政府应针对大型已退役养殖场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重点关注遗留污水处理设施(氧化塘等)的水体和底泥环境质量,进行生态风险评估,在此基础上应采取适用的技术进行水环境功能恢复。(本文来源于《环境与发展》期刊2019年05期)

闫金龙,吴文丽,江韬,魏世强[7](2019)在《土壤组分对磷形态和磷吸附-解吸的影响——基于叁峡库区消落带落干期土壤》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选择性去除土壤组分的方法,探讨了叁峡库区消落带落干期3种典型土壤中有机质、铁氧化物组分对磷形态和磷吸附-解吸的影响.结果发现,叁峡库区消落带落干期3种典型土壤去除的有机质以易氧化组分为主,去除有机质后,土壤中各种磷形态的含量变化较小.然而,去除游离铁氧化物后,土壤中各种磷形态的含量均发生明显降低.同时,去除有机质、游离铁氧化物组分后并未改变土壤中各种磷形态的相对大小顺序,均为:钙结合磷(Ca-P)>有机磷(OP)>铁/铝结合磷(Fe/Al-P).此外,黄壤(FJ)、紫色潮土(KX)和灰棕紫泥(FL)去除有机质后对磷的吸附能力较原始土壤仅分别降低0.5%、2.3%、6.5%(P=0.017<0.05,显着性差异),表明3种土壤中有机质组分对磷吸附的影响较小;而去除游离铁氧化物后对磷的吸附能力分别降低45.6%、51.7%、43.9%(P=0.004<0.05,显着性差异),表明土壤中游离铁氧化物组分是决定磷吸附大小的重要因素.另外,3种土壤去除游离铁氧化物后较原始土壤吸附磷的解吸能力明显增加,表明游离铁氧化物组分是控制3种土壤吸附磷的解吸的重要因素.FL土壤去除有机质组分后较原始土壤吸附磷的解吸能力略有降低,而KX和FJ土壤去除有机质组分后较原始土壤吸附磷的解吸能力无明显差异,表明有机质组分对土壤吸附磷的解吸的影响与土壤类型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迟玉杰,何晶,赵英,马艳秋,安瑞琪[8](2019)在《基于水滑石的全蛋液中磷吸附与解吸及动力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蛋液营养全面,含有人体所需的蛋白质、脂类、糖类和维生素等多种成分。基于肾病患者低磷饮食的需求,采用水滑石(Layered double hydroxide,LDH)吸附法减少全蛋液中磷的含量,开发一款低磷型液蛋制品,为肾病患者提供专用型饮食。实验研究了不同吸附温度下,吸附时间、磷初始质量浓度及LDH添加量对LDH磷吸附量及蛋白质溶解度的影响,并对其动力学模型进行分析;同时探究了解吸液体积、解吸时间对LDH解吸特性的影响以及LDH重复利用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在1~7 h内,吸附量与吸附时间成正比;各温度下(20~45℃)吸附量和溶解度均随磷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当LDH添加量为10 g/L时,各温度下吸附效果均较好。在模型分析中,Langmuir等温式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度较高,尤其吸附温度在25℃和30℃时拟合效果最佳。解吸实验中,最佳条件为解吸时间5 h,液料比1. 00 L/g,且循环利用前2次可维持较好吸附效果。脱磷后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质量分数大于40%,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质量百分比大于60%,对蛋白质营养性的影响较小。综上可知,LDH是一种适于去除全蛋液中磷的吸附材料,可用于专用型液蛋制品的开发。(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杨燕玲[9](2019)在《农田土壤对磷的吸附和解吸特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磷素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叁大营养元素之一,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植物的产量和品质有重要影响。综述了农田土壤对磷的吸附和解吸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土壤对磷的吸附和解吸影响因素,包括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施肥水平和土壤理化性质,旨在为实际生产中磷肥的合理施用、高效利用和防止环境污染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袁丽斌[10](2018)在《铜绿微囊藻生长与铁氧化物吸附解吸磷的相互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体营养化会在很大程度上恶化水质,还会使得生态、景观功能等受到严重破坏。本文主要对铜绿微囊藻生长与铁氧化物吸附解吸磷的相互作用机制做出解读,以实验的方式,通过结果分析得出结论,旨在优化我国水资源,并给相关人士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环境与发展》期刊2018年12期)

磷的吸附解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影响土壤磷库和土壤性质的变化。研究不同施肥处理下黑土磷的吸附解析特征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响应关系,为黑土合理施用磷肥,提高磷有效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依托于公主岭黑土肥力长期定位试验,供试作物为玉米。选取不施肥(CK)、施氮、钾肥(NK)、氮磷钾平衡施肥(NPK)、氮磷钾+有机肥(NPKM)4个处理。取1990、2000和2010年的0—2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性质,测定磷的吸附解吸值,并用Langmuir方程拟合了磷的吸附曲线,计算磷最大吸附量(Q_(max))、磷吸附常数(K)、最大缓冲容量(MBC)、磷吸附饱和度(DPS)以及土壤易解吸磷(RDP)。【结果】Langmuir吸附等温线方程能很好的拟合土壤吸附磷和相应的平衡溶液磷浓度曲线(R~2=0.93—0.99)。不同施肥处理磷吸附解吸特征参数具有明显的差异。随试验年限的增加,不同处理各特征参数变化不尽相同,与1990年相比,2010年不施磷处理(CK和NK),Q_(max)值分别增加了1.83和1.61倍,MBC值分别增加了0.80%和49.40%,DPS值分别降低了92.04%和87.50%,RDP值分别降低了20.00%和82.83%;NPK处理Q_(max)和DPS值分别增加了81.39%和90.74%,MBC和RDP值分别降低了79.37%和48.57%;NPKM处理Q_(max)和MBC值分别降低了33.35%和78.52%,DPS和RDP值分别增加了11.36倍和1.48倍。施肥21年后,与CK和NPK处理相比,NPKM处理的Q_(max)值降低了64.66%和49.52%,MBC值降低了81.87%和79.56%,DPS值增加了110和3.81倍,RDP值增加了4.36倍和78.57%。NPKM处理显着增加了土壤全磷(Total-P)、有效磷(Olsen-P)、有机质(SOM)和CaCO_3含量,降低了比表面积,维持pH、游离铁铝氧化物值不变。冗余分析结果表明:SOM和Total-P是造成磷吸附解吸特征参数差异的主要因素,分别解释了全部变异的49.5%和18.7%(P<0.05)。【结论】长期有机无机配施可显着增加SOM和土壤中磷素累积,降低土壤对磷的吸附能力,增加土壤对磷的解吸,提高土壤磷的有效性,但同时显着提高了土壤磷吸附饱和度,易引起磷素流失的风险,对于NPKM处理应考虑有机肥与无机肥的投入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磷的吸附解吸论文参考文献

[1].王道涵,焦峰,吕林有,贾岚月,罗祥志.生物质炭改良风沙土对磷的吸附解吸影响[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王琼,展晓莹,张淑香,彭畅,高洪军.长期不同施肥处理黑土磷的吸附-解吸特征及对土壤性质的响应[J].中国农业科学.2019

[3].彭启超,刘小华,罗培宇,梁伟健,刘宁.不同原料生物炭对氮、磷、钾的吸附和解吸特性[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

[4].胡华英,曹升,杨靖宇,张虹,殷丹阳.生物炭对杉木人工林土壤磷素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9

[5].刘真娟.有机质对黑土磷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9

[6].陈弘,林韵.退役养猪企业污水处理系统及周边河流底泥氮磷吸附-解吸特征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9

[7].闫金龙,吴文丽,江韬,魏世强.土壤组分对磷形态和磷吸附-解吸的影响——基于叁峡库区消落带落干期土壤[J].中国环境科学.2019

[8].迟玉杰,何晶,赵英,马艳秋,安瑞琪.基于水滑石的全蛋液中磷吸附与解吸及动力学模型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9

[9].杨燕玲.农田土壤对磷的吸附和解吸特性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9

[10].袁丽斌.铜绿微囊藻生长与铁氧化物吸附解吸磷的相互作用机制[J].环境与发展.2018

标签:;  ;  ;  ;  

磷的吸附解吸论文-王道涵,焦峰,吕林有,贾岚月,罗祥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