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黄土丘陵沟壑区论文-刘芳,杨劼,王鑫厅,常英,李强

内蒙古黄土丘陵沟壑区论文-刘芳,杨劼,王鑫厅,常英,李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内蒙古黄土丘陵沟壑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土丘陵沟壑区,茭蒿,种群格局,生态位宽度

内蒙古黄土丘陵沟壑区论文文献综述

刘芳,杨劼,王鑫厅,常英,李强[1](2011)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黄土丘陵沟壑区茭蒿群落种间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内蒙古鄂尔多斯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群落中茭蒿种群格局及茭蒿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迭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茭蒿种群在梁顶生境中随着撂荒恢复演替的进行,分布格局由随机分布转向小尺度聚集分布再转变为较大尺度聚集分布,与此同时种群空斑面积显着增加,种群领地减小;在沟谷生境中茭蒿种群则呈现典型的随机分布,种群空斑面积显着低于梁顶各群落,种群领地显着高于梁顶各群落。梁顶-沟谷生境梯度上,茭蒿的生态位宽度最大,表明其具有较强的资源利用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可以广泛分布在梁顶和沟谷各种生境中;生态位重迭分析表明,茭蒿属于一个演替前期物种。(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1年12期)

刘芳,杨劼,宋炳煜,赵利清,呼格吉勒图[2](2010)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黄土丘陵沟壑区茭蒿种群结构及群落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内蒙古鄂尔多斯黄土丘陵区不同生境中茭蒿种群结构和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茭蒿在条件恶劣的阳坡形成单优群落,种群稳定,在条件相对较好的阴坡与硬质早熟禾、假苇拂子茅共建形成群落,是一个增长型种群,而在条件优越的梁顶则是一个群落的伴生种;茭蒿在阴坡具有最大扩散范围的同时,其种群内个体间也产生了密度效应,阳坡种群扩散较阴坡差一些,梁顶植株基本呈现独立分布状态;表明茭蒿对资源重新分配后的黄土丘陵沟谷生境具有独特适应性,使得茭蒿成为黄土丘陵沟谷的专性"沟谷植物"。(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0年09期)

陈怀伟,任青山,曹颖梅[3](2008)在《内蒙古西柳沟流域黄土丘陵沟壑区坝系工程规划及减沙效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鄂尔多斯十大孔兑之一西柳沟的水沙危害现状,提出了流域内丘陵沟壑区坝系工程规划,并进行了减沙效益分析。(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水利》期刊2008年04期)

刘淑燕,秦富仓,项元和[4](2006)在《内蒙古黄土丘陵沟壑区降雨侵蚀力时间变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降雨侵蚀力指由降雨引起土壤侵蚀的潜在能力,是影响土壤侵蚀的最主要因子之一。以内蒙古准格尔旗沙圪堵气象站45年的日降雨资料为基础,选取适合本地区的降雨侵蚀力模型,分析内蒙古黄土丘陵沟壑区的降雨量与降雨侵蚀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年降雨侵蚀力曲线与年降雨量曲线走向基本上是一致的。年内降雨侵蚀力分布与降雨量的年内分布规律也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降雨侵蚀力的季节变化要明显大于降水量的季节变化。二者的回归关系比较表明,降雨量与降雨侵蚀力的关系以幂函数关系表示,相关性系数最大,并且月降雨量与降雨侵蚀力的相关性要明显比年降雨量与降雨侵蚀力的相关性增强,这主要是受降雨强度的影响。降雨侵蚀力在年内主要集中在6~9月,以8月最大。(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06年06期)

黄和平,杨劼,宋炳煜,包铁军[5](2005)在《内蒙古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指标体系评价法,按自然指标体系,从生态系统活力、组织结构、系统服务功能和土壤健康等方面,以内蒙古黄土丘陵沟壑区为研究对象,分别选择原生植被区、人工恢复治理区、退化未治理区等3个样区,对其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了适合于该区域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体系,建立了适合于该区域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数、评价模型和指标分级标准。最后,从自然生态学角度,结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对该区域的生态系统健康恢复途径、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策略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并对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05年05期)

杨劼,黄和平[6](2004)在《内蒙古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内蒙古黄土丘陵沟壑区系指阴山山脉以南、黄土高原向北延伸至内蒙古自治区境内、鄂尔多斯高原东缘的黄土丘陵地区,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区,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加上风沙危害频繁,该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受到极大威胁,成为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本文来源于《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期刊2004-09-01)

潘玉华,云林强[7](1995)在《对内蒙古中西部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地力分级及其应用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力分级是土地分级的一种方法。本文通过对叁个典型地区的地力分级,将我区中西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划分为五个等级,并根据每一级土地的特性,对土地的合理利用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期刊1995年02期)

内蒙古黄土丘陵沟壑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内蒙古鄂尔多斯黄土丘陵区不同生境中茭蒿种群结构和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茭蒿在条件恶劣的阳坡形成单优群落,种群稳定,在条件相对较好的阴坡与硬质早熟禾、假苇拂子茅共建形成群落,是一个增长型种群,而在条件优越的梁顶则是一个群落的伴生种;茭蒿在阴坡具有最大扩散范围的同时,其种群内个体间也产生了密度效应,阳坡种群扩散较阴坡差一些,梁顶植株基本呈现独立分布状态;表明茭蒿对资源重新分配后的黄土丘陵沟谷生境具有独特适应性,使得茭蒿成为黄土丘陵沟谷的专性"沟谷植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蒙古黄土丘陵沟壑区论文参考文献

[1].刘芳,杨劼,王鑫厅,常英,李强.内蒙古鄂尔多斯黄土丘陵沟壑区茭蒿群落种间关系[J].生态学杂志.2011

[2].刘芳,杨劼,宋炳煜,赵利清,呼格吉勒图.内蒙古鄂尔多斯黄土丘陵沟壑区茭蒿种群结构及群落特征[J].生态学杂志.2010

[3].陈怀伟,任青山,曹颖梅.内蒙古西柳沟流域黄土丘陵沟壑区坝系工程规划及减沙效益分析[J].内蒙古水利.2008

[4].刘淑燕,秦富仓,项元和.内蒙古黄土丘陵沟壑区降雨侵蚀力时间变化规律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6

[5].黄和平,杨劼,宋炳煜,包铁军.内蒙古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生态学报.2005

[6].杨劼,黄和平.内蒙古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C].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2004

[7].潘玉华,云林强.对内蒙古中西部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地力分级及其应用的探讨[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1995

标签:;  ;  ;  ;  

内蒙古黄土丘陵沟壑区论文-刘芳,杨劼,王鑫厅,常英,李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