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铵化合物论文_魏媛媛

导读:本文包含了季铵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化合物,色谱,氢化,高效,活性,抑制,液相。

季铵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魏媛媛[1](2018)在《季铵化合物对抗生素抗性基因传播扩散的影响和机理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和滥用,环境中抗生素耐药性问题越来越严重。在抗生素耐药这个全球性问题传播扩散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抗生素抗性基因逐渐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引起了民众和国内外研究学者的重视。季铵化合物是一种常用消毒剂和洗涤剂,其与抗生素之间存在着许多相同的耐药机制,其在ARGs的传播扩散过程中可能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本研究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调研了宁波、湖州、温州叁个地区流域水环境中48个采样点中QAC抗性基因(qacE△1)、一类整合子基因(intI1)以及12种抗生素抗性基因(sul1、sul2、cfr、cml、fexA、tetA4 tetG、tetQ、tetX、ermB、blaTEM、dfrA1)的基因丰度,用SPSS软件对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QAC抗性基因与抗生素抗性基因之间的相关性。在外加QAC和抗生素的环境压力下分别对细菌进行连续培养,环境压力下连续培养30代后撤去环境压力,继续对菌种连续培养30代,定期测量细菌对Tc、Cip、Chl叁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探究QAC环境压力是否能够促进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并且设计抗生素抗性质粒的接合转移实验,选取五种QAC研究其对携带RP4质粒的供体菌和携带RifR、NalR抗性的受体菌之间接合转移效率的影响。最后采用AnnexinV/PI双染法检测荧供、受体菌在QAC的作用下细胞膜发生的变化,并用DCFH-DA荧光探针检测细菌在受到QAC刺激时产生ROS的情况,探究QAC促进抗性质粒接合转移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QAC抗性基因在环境中普遍存在,在叁个流域的48个采样点中均能检测到qacE△1的存在,其浓度范围在105-1011 copies/L,并且qacE△1与一类整合子基因之间的相关性十分显着,r=0.999,在p<0.01水平上显着相关。12种ARGs中有7种ARGs与QAC抗性基因显着相关,其中QAC抗性基因与抑制酶活性抗性机制的ARGs的相关性最强,核糖体保护蛋白抗性机制的ARGs次之,外排泵抗性机制的ARGs相对较弱。(2)在QAC环境压力和抗生素环境压力下连续培养的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选取的叁种QAC中,在双十二烷基二甲基氯化铵(DDDAC)环境中连续培养的细菌对环丙沙星敏感性降低程度最大,连续培养30代后其抑菌圈直径从25mm减小为19mm。在十二烷基叁甲基氯化铵(DTAC)环境中连续培养的细菌对氯霉素敏感性降低程度最大,抑菌圈直径从19mm减小为13mm。在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DDBAC)环境中连续培养的细菌对四环素敏感性降低最快,在连续培养到第20代时,其抑菌圈完全消失。当去除QAC环境压力对细菌进行连续培养时,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升高,逐步恢复到初始状态的敏感性水平。(3)实验选取的五种QAC物质均能促进RP4抗性质粒在大肠杆菌种内的接合转移,但促进作用并不完全相同,它们对接合转移效率促进作用大小变化规律为:DDBAC>TDBAC>DTAC>DDDAC>HDBAC。(4)加入QAC后,供、受体菌的细胞膜均发生一定程度的破损,发生细菌凋亡现象。随着加入的QAC浓度的增大,出现早凋和晚凋现象,即细胞膜发生破损的供体菌数量从2.49%上升至95%,破损的受体菌数量从3.81%上升至97.52%。供体菌产生ROS的量从0.31%上升至16.72%,受体菌产生ROS的量从0.01%上升至6.23%。QAC能够使细菌细胞膜发生改变,使细菌细胞膜通透性增大,刺激细菌产生ROS。(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3-01)

朱峰[2](2015)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纺织助剂中双(氢化牛脂基)二甲基季铵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快速测定纺织助剂中双(氢化牛脂基)二甲基季铵化合物(DHTDMAC)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分析方法。样品经5%(v/v)甲酸甲醇超声波提取、稀释后,采用Eclipse Plus C18柱(50 mm×2.1mm,1.8μm)分离,甲醇和0.1%(v/v)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实验结果表明,DHTDMAC在10~280μg/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为0.999 1;以不低于3倍信噪比计算方法检出限(LOD,S/N=3)为3 mg/kg;方法定量限(LOQ,S/N=10)为10 mg/kg。3种纺织助剂基质中DHTDMAC在3个不同加标水平的平均回收率为97.2%~108.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5%~4.6%。该方法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快速准确,适用于纺织助剂中DHTDMAC的分析测定。(本文来源于《色谱》期刊2015年01期)

朱峰,卫敏,杨瑜榕,陈金泉,连秋燕[3](2014)在《双(氢化牛脂基)二甲基季铵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规律及色谱分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HPLC-ESI-MS/MS)联用技术快速鉴定和检测双(氢化牛脂基)二甲基季铵化合物(DHTDMAC)的方法。通过对双(氢化牛脂基)二甲基氯化铵标准品的质谱解析,由一级质谱中各成分的特征母离子峰和二级质谱裂解碎片,得出质谱裂解规律,并推断出标准品中所包含的16种DHTDMAC组分。通过中性丢失扫描、母离子扫描和子离子扫描对质谱解析和裂解规律进行了验证。通过色谱条件的优化,采用电喷雾电离正离子(ESI+)、多反应监测(MRM)模式,建立了色谱分离、质谱检测的方法。本研究鉴定出不同链长烷基和碳数的DHTDMAC组分,并建立了DHTDMAC单个组分的简便、高效的检测方法,对准确研究该类化合物,以及加强环境、化工产品和消费品中DHTDMAC的监控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质谱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王冬梅,魏金钊,范宝妍,刘泉,朱海波[4](2012)在《四氢黄连碱型季铵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价四氢黄连碱型季铵化合物降血糖、降血脂的作用,本文以盐酸黄连碱(2)为起始原料,经硼氢化钠还原得到四氢黄连碱,再对其进行季铵化衍生,合成了15个新型黄连碱衍生物4~18,通过1H NMR、HR-MS进行了化学结构确证,并在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模型上评价了所有化合物体外促葡萄糖消耗活性。对于活性较好的化合物进一步评价了其体内降血脂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5、7、8、9表现出了较好的体外促葡萄糖消耗活性,化合物5、8在高脂血症小鼠和金黄地鼠模型上显示出较好的体内降血脂活性,但作用效果没有阳性对照药辛伐他汀显着。(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12年12期)

陶芸,刘东方,李克勋,陈瑞萍,韩磊[5](2011)在《季铵化合物对好氧活性污泥吸附Ni~(2+)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季铵化合物中最具潜在影响力、毒性较大的苄基季铵盐(BAC)为模型物,进行了BAC对好氧活性污泥吸附Ni2+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反应液初始pH≤3时,不同浓度的BAC对好氧活性污泥吸附Ni2+的影响较小,当初始pH在3~9时,不同浓度的BAC对Ni2+吸附的抑制影响顺序为100mg/L>20mg/L>0mg/L;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能较好地反映好氧活性污泥对Ni2+的吸附过程;无论反应液中是否存在BAC,Langmuir方程均能对Ni2+的吸附过程进行良好拟合,且无论反应液中是否存在BAC,好氧活性污泥均表现出对Ni2+的较强吸附亲和力;好氧活性污泥对Ni2+的吸附量随着反应液KCl摩尔浓度的增加(即离子强度增加)而减少,当离子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Ni2+的吸附量出现饱和,且BAC对污泥吸附Ni2+的抑制作用增强。(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11年08期)

王新海,今井刚,通口隆哉,关根雅彦[6](2010)在《产甲烷阶段季铵化合物的厌氧生物降解性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厌氧序批式测试系统,研究了一组季铵化合物的最终生物降解性和对生物气产生过程的毒性效果.四个测试物中每个化合物均带有四个相同的烷基,通式为R4N+Br-(TEAB,TPAB,TOAB和TODAB分别对应R=C2,C5,C8,C18,).测试物的矿化程度被用来评估其最终厌氧生物降解性;对碳源D-葡萄糖代谢过程的毒性可以利用测试物对生物气生成过程的抑制效果来指示.研究结果表明:带有偶碳数烷基链的季铵化合物,即TEAB、TOAB和TODAB在20 mg/L(以C计)能够被很容易地降解为CO2和CH4,它们对生物气生成过程的毒性随着所带烷基链长的增长而减小.测试物中带有最长碳链的TODAB,即使碳浓度提高到100 mg/L也可以顺利降解;并且在200 mg/L的高浓度条件下也没有发现其对代谢过程的毒性证据.相反,带有奇数碳链的TPAB很难被厌氧生物降解,而且在所有测试物中显示出最强的厌氧毒性,200 mg/L时的生物气抑制率高达69%.(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5期)

张冲,李克勋,刘东方[7](2009)在《季铵化合物对环境的影响及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季铵化合物(QACs)作为最主要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被认定为一种需要深入研究的潜在有害物质。美、日、欧地区学者已经对QACs展开了广泛研究,而国内只对其分析监测方法作了一些初步探索,在环境领域对于QACs的研究还鲜有报道。综述了QACs在城市污水处理厂以及自然水体中的分布特征、环境风险、降解特性以及降解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QACs的环境影响以及生物降解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对相关研究人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09年08期)

韩丽君,符瑞文,孙汉章[8](2000)在《雷氏盐特异沉淀法提取和分离海藻中的季铵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了与季铵化合物有高度化学反应特异性的雷氏盐(四硫氰基二氨合铬酸氨 ,Am moniumreinecke,ammoniumtetrathiocyanatodiamminechromate)将季铵化合物从样品中沉淀出来以达到提取和分离的目的。分析结果表明 ,海藻中季铵化合物的含量很丰富 ;绿藻特别是浒苔中的季铵化合物含量最高可达到1.31 %。(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00年05期)

G,E,Evans,J,Shore,C,V,Stead[9](2000)在《棉经活性季铵化合物预处理后的染色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1 引言 用含有一个或多个季氮原子的活性无色化合物预处理纤维素纤维,是向纤维引入阳离子染座、使之在以后的染色中对阴离子染料上染有明显效果的一种方法。 这种处理有很多优点,但也有某些不足。通常,非活性季按化合物的价格要便宜得多,但即使是使用对纤维素有很强亲(本文来源于《四川纺织科技》期刊2000年02期)

刘少杰,史晓华,李干佐,宫瑞敏,徐力[10](1998)在《有机硅季铵化合物的应用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有机硅季铵络合物和有机硅季铵盐的优良性能和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有机硅材料及应用》期刊1998年04期)

季铵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建立了快速测定纺织助剂中双(氢化牛脂基)二甲基季铵化合物(DHTDMAC)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分析方法。样品经5%(v/v)甲酸甲醇超声波提取、稀释后,采用Eclipse Plus C18柱(50 mm×2.1mm,1.8μm)分离,甲醇和0.1%(v/v)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实验结果表明,DHTDMAC在10~280μg/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为0.999 1;以不低于3倍信噪比计算方法检出限(LOD,S/N=3)为3 mg/kg;方法定量限(LOQ,S/N=10)为10 mg/kg。3种纺织助剂基质中DHTDMAC在3个不同加标水平的平均回收率为97.2%~108.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5%~4.6%。该方法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快速准确,适用于纺织助剂中DHTDMAC的分析测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季铵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魏媛媛.季铵化合物对抗生素抗性基因传播扩散的影响和机理探究[D].浙江大学.2018

[2].朱峰.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纺织助剂中双(氢化牛脂基)二甲基季铵化合物[J].色谱.2015

[3].朱峰,卫敏,杨瑜榕,陈金泉,连秋燕.双(氢化牛脂基)二甲基季铵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规律及色谱分离研究[J].质谱学报.2014

[4].王冬梅,魏金钊,范宝妍,刘泉,朱海波.四氢黄连碱型季铵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J].药学学报.2012

[5].陶芸,刘东方,李克勋,陈瑞萍,韩磊.季铵化合物对好氧活性污泥吸附Ni~(2+)的影响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1

[6].王新海,今井刚,通口隆哉,关根雅彦.产甲烷阶段季铵化合物的厌氧生物降解性研究(英文)[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7].张冲,李克勋,刘东方.季铵化合物对环境的影响及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9

[8].韩丽君,符瑞文,孙汉章.雷氏盐特异沉淀法提取和分离海藻中的季铵化合物[J].海洋科学.2000

[9].G,E,Evans,J,Shore,C,V,Stead.棉经活性季铵化合物预处理后的染色行为[J].四川纺织科技.2000

[10].刘少杰,史晓华,李干佐,宫瑞敏,徐力.有机硅季铵化合物的应用前景[J].有机硅材料及应用.1998

论文知识图

含有异吲哚酮母核结构的抗神经系统疾...为文献中报道不同季铵化合物去除东海原甲藻...杀菌产品SanitizedT99-19的活性成分(A)QAC对细菌的作用机制;(B)季铵脂肪类季铵化合物的一般降解过...

标签:;  ;  ;  ;  ;  ;  ;  

季铵化合物论文_魏媛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