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宗教改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宗教,英国,亨利,伯德,莫尔,路德,托马斯。
宗教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周施廷[1](2019)在《丹麦宗教改革与新教国家联盟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丹麦在1536年前后进行的宗教改革是其政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以增强丹麦国力。在政治方面,丹麦由分到合,挫败各方分裂势力,保障了国家权力的有效运行;在宗教方面,克里斯蒂安叁世在马丁·路德和布根哈根的帮助下颁布《丹麦教会法令》,宣布丹麦为新教国家并由国家掌管教会一切事务,新教从此成为国家唯一的信仰支柱并增强了国家凝聚力;在经济方面,通过"教产世俗化"举措,成功解决了由贵族和教会长期把持大部分土地、造成国家财政困难的问题,极大地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在对外关系方面,丹麦先后与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以及德意志新教邦国结成同盟,又同皇帝查理五世达成免战协议,运用灵活的外交手段建立起新教国家联盟,以保护国家安全和避免使其卷入战争。丹麦的宗教改革不同于德意志路德派的改革,其实质是利用宗教改革为构建近代民族国家服务,其宗教改革的模式可为研究丹麦政治史和欧洲宗教改革史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世界历史》期刊2019年05期)
欧阳爱权,刁小行[2](2019)在《路德宗教改革的世俗化维度及历史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路德宗教改革系统阐发了因信称义的福音主旨,促进了宗教信仰观念的世俗化,打破了教会宗教信仰垄断地位;批判了宗教神权对世俗权力的僭越,极大消解了宗教专制愚昧,重塑教会与世俗政权职能边界,推动教会向社会领域回归;对宗教基本命题的新诠释,冲破了教会禁欲主义,缓解了属灵与属肉、宗教职能与社会职能间的紧张关系,彰显了宗教道德的世俗价值意义,推动了中世纪宗教的世俗化进程。然而,由于未能从根本上否定封建专制制度,路德宗教改革只能实现信仰理性的有限伸张。(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夏永桃[3](2019)在《欧洲宗教改革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16世纪至17世纪基督教在欧洲进行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宗教改革包括马丁·路德的改革、加尔文在日内瓦的宗教改革、英国亨利八世的改革等。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社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经济上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精神文化上,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的局面,发展了人文主义,为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宗教改革尤其对大学形成冲击,推动其改革,并对高等教育的世俗化和国家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教书育人(高教论坛)》期刊2019年24期)
林子淳[4](2019)在《圣经研究为汉语神学带来的身份挑战——宗教改革五百周年之际的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从圣经在基督宗教中的形成和诠释历史,来阐释信仰传统和经典的交互作用;再将其与中国经学发展作比较研究,揭示经典研究指向传统的传承议题。在此观照下,当下汉语神学出现的圣经研究,便承载着两种传统的交流作用和身份塑形张力,故此,其发展走向深远地影响着在多元现代社会中参与学人的认同问题,却又是基督宗教在华的生根和中国文化更新的契机。(本文来源于《圣经文学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李年华[5](2019)在《“历史解释”解释什么?——以宗教改革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什么是历史解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第60页:"历史解释是以时空观念为前提,以史料实证为支撑,以历史理解为基础,有意识地对过去提出理性而系统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叙述。"这揭示了历史解释的内容是"理性而系统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叙述"。历史解释涉及到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史学理论、家国情怀等多项核心素养,具有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特征,是核心素养中的核心能力。历史是死(本文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期刊2019年07期)
刘晓玉[6](2019)在《以人物故事绘就的历史图谱 读《不灭的火焰:宗教改革简史》》一文中研究指出16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无疑是一个博大高深的研究领域,在这一错综的学术重镇中,包涵着神学、历史学、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向来不乏优秀学者深耕。这其中不仅有丰厚专精的学理着述,也有深入浅出的普及之作。2019年3月由上海叁联书店出版、英国伦敦国王学院迈克尔·里夫斯博士撰写、孙岱君先生翻译的《不灭的火焰:宗教改革简(本文来源于《中国宗教》期刊2019年06期)
刘吉涛[7](2018)在《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一场被低估的宪政革命》一文中研究指出发生于16世纪亨利八世治下的宗教改革,被誉为"英格兰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革命",但长期以来国内学者对其所蕴含的宪政意义并未给予足够重视。本文从主权革命、宪制革命和思想革命叁个层面入手,系统阐述宗教改革对英国宪政发展的重大意义,揭示英国宪政历史进程中宗教因素所起的重要推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基督教学术》期刊2018年01期)
孟圆[8](2019)在《威廉·伯德音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纵观西方音乐历史发展,英国音乐是较为特殊的存在。中世纪时期的英国音乐一直处于边缘状态,到了十五世纪,邓斯泰布尔作为英国音乐的“先行者”,首次引领了西方音乐发展的潮流。及至十六世纪,英国音乐未能延续辉煌,开始走向“沉寂”。十七世纪的作曲家普塞尔虽然为英国赢得了短暂的荣誉,但与德国、意大利的音乐相比显得较为黯淡。此后英国陷入了将近两百年的沉寂,直至二十世纪,在埃尔加、布里顿等人的努力下,英国音乐开始走向复兴。根据英国音乐的发展轨迹,可以观察到,十六世纪是西方音乐发展中的重要历史阶段。本文以十六世纪为节点,将英国作曲家威廉·伯德作为个案研究对象,来观察宗教改革中英国音乐的发展概况。全文主体部分共分为叁章。第一章通过对英国早期音乐发展进行梳理,观察英国音乐发展轨迹,将目光聚焦于十六世纪。第二章是对威廉·伯德的个案研究,主要从音乐历史学和音乐分析学的角度,全面解读伯德对英国音乐发展的重要影响及价值意义。第叁章以宗教改革为大背景,进一步观察欧洲各国音乐的发展概况,同时与英国音乐进行对比,深入分析宗教环境与音乐文化的内在联系。(本文来源于《西安音乐学院》期刊2019-05-30)
马江伟[9](2019)在《宗教改革之争与托马斯·莫尔之死》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大规模的宗教改革运动是围绕都铎王朝时期亨利八世的离婚案展开的。亨利八世时期,都铎王朝面临绝嗣问题,亨利八世出于维护都铎王朝长期统治和觊觎教会财产与权力而推行的一场大规模政治运动。在英国宗教改革之前,托马斯·莫尔出于维护基督教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要求教会内部进行改革,遭到英国腐朽教会的反对。但是不久之后英国爆发彻底的宗教改革,莫尔又和亨利八世以及国内宗教改革者之间就改革的方式问题发生了冲突,导致了莫尔被以"叛国罪"处死。前人对于托马斯·莫尔的研究显得极为丰富,尤其是关于他作为北方人文主义者思想的研究和分析为后来的研究者研究托马斯·莫尔的宗教思想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为更进一步分析托马斯·莫尔和他的宗教改革思想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给予研究托马斯·莫尔因宗教改革的分歧被一步步推向死亡的真正原因提供了佐证。(本文来源于《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史新宇[10](2019)在《目的论视角下的社科文学翻译实践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是基于人文社科着作《人文传统》的第叁册《人文传统:欧洲文艺复兴、宗教变革与文明际会》的翻译实践所完成的实践报告。《人文传统》是美国作家格洛丽亚·K.费尔罗所着的一套人文社科教材。该书格局宏大,旁征博引,以细腻的笔触串联起了几千年来社会文明的发展历程。在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该作品无疑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与研究意义。在本书中,诸多的历史文化、人文艺术、历史史观等知识也会呈现在我国读者面前。因鉴于此,译者如何把握文章的翻译策略与还原原文风格使之为读者接受,成为了本次实践的研究重点。译者选取了本书第十六章的译文作为目标文本,同时以功能学派的目的论作为本文的指导理论。目的论强调以读者为导向,注重翻译的实用性。译者以目的论的叁原则为指导,在翻译实践中对翻译策略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叁点:第一,社科文学的性质决定了其内容的客观,在翻译过程中译文的表达要无妨于作品的真实性特征;第二,作者选取了大量的文学选段,且行文语言极具抒情色彩,因此在翻译时要力求还原语言风格,使译文得体而流畅;第叁,选文为特定历史时期,涉及文化背景深刻,知识庞杂。这便要求译者考虑的因素要具体而全面,在表达上合理优化,使其为读者充分理解。鉴于该书的影响力以及优秀的传播价值,译者希望对该作品的翻译研究能扩宽社科文学翻译的研究范围,并为其他研究者提供更多的研究思路。通过本次实践,译者也希望加强自身的语用意识与多元文化意识,以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9-04-01)
宗教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路德宗教改革系统阐发了因信称义的福音主旨,促进了宗教信仰观念的世俗化,打破了教会宗教信仰垄断地位;批判了宗教神权对世俗权力的僭越,极大消解了宗教专制愚昧,重塑教会与世俗政权职能边界,推动教会向社会领域回归;对宗教基本命题的新诠释,冲破了教会禁欲主义,缓解了属灵与属肉、宗教职能与社会职能间的紧张关系,彰显了宗教道德的世俗价值意义,推动了中世纪宗教的世俗化进程。然而,由于未能从根本上否定封建专制制度,路德宗教改革只能实现信仰理性的有限伸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宗教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1].周施廷.丹麦宗教改革与新教国家联盟的形成[J].世界历史.2019
[2].欧阳爱权,刁小行.路德宗教改革的世俗化维度及历史影响[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9
[3].夏永桃.欧洲宗教改革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
[4].林子淳.圣经研究为汉语神学带来的身份挑战——宗教改革五百周年之际的反思[J].圣经文学研究.2019
[5].李年华.“历史解释”解释什么?——以宗教改革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19
[6].刘晓玉.以人物故事绘就的历史图谱读《不灭的火焰:宗教改革简史》[J].中国宗教.2019
[7].刘吉涛.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一场被低估的宪政革命[J].基督教学术.2018
[8].孟圆.威廉·伯德音乐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19
[9].马江伟.宗教改革之争与托马斯·莫尔之死[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9
[10].史新宇.目的论视角下的社科文学翻译实践报告[D].辽宁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