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1]2004年在《保障我国农科博士生质量的投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投资是保障农科博士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从理论和实际调查两方面出发,对我国农科博士生教育投资和质量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得出了保障农科博士生合格质量的投资数量,并对教育投资如何保障质量做了定性分析,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本文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言,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对国内外一些学者的研究做了文献综述,并对本研究的几个核心概念做了界定。第二部分是关于我国农科博士生教育投资的一般理论研究,这一部分分为两节,第一节是教育投资的一般理论问题,包括教育投资的概念、分类、特点以及负担主体等,第二节是农科博士生培养成本的理论研究,提出了农科博士生培养成本的构成和计算思路,为后面的实证分析做了理论上的铺垫。同时也对博士生教育成本补偿的现状、原则做了分析,提出了成本补偿的初步设想。第叁部分是农科博士生质量的理论研究,分析了农科博士生教育质量的定义、内涵和质量观的构成,提出了农科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量化衡量指标,并对农科博士生教育质量保障的概念、主体和途径,以及投资对质量的保障进行了一定的理论研究。第四部分是农科博士生教育投资和质量的实证分析,在教育投资的实证分析中,重点研究农科博士生教育经费的现状、教育收费和教育成本,提出了如果对农科博士生实行并轨收费的收费标准,以及目前要保障农科博士生的合格质量,其教育的成本的数量。在质量的实证分析中,主要探讨了质量的衡量指标、培养质量的现状以及质量保障的条件,并对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保障条件做了一定分析。最后,还对高等农业院校科研的投入产出进行了定量研究,以此反映投资与质量的数学关系。第五部分是保障农科博士生质量的政策建议,主要从投资角度提出了四条政策建议。第六部分是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与展望。
陈瞳[2]2014年在《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满意度的学科差异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博士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其教育规模迅速扩张,但是博士生招生大规模扩张的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对于博士生培养质量的质疑。随着这一问题的突出,如何衡量和评价博士生培养质量则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尽管对于如何测量质量仍然存有争议,但在“以学生为中心”和“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指引下,教育界越来越赞同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对于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是最有发言权的。学生满意度测评正是顺应这一教育思想而产生的。学校可以应用学生满意度调查对教育质量进行测评,并将调查结果作为提高教育质量、推进质量改革的依据。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满意度研究已经成为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不可忽视的重要视角和发展趋势。博士研究生是博士生教育的主体,通过博士生培养质量满意度的调查可以发现博士生教育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从而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而且近几年关于博士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博士生培养质量满意度评价上,不同学科间存在着差异,而且差异显着。南京大学是我国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典型代表,也是江苏省博士生数量与学科门类最多的一所大学,同时因笔者就读于南京大学,在取样与调查方面也存在研究便利,因此为了深入了解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满意度现状,研究不同学科间存在评价差异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本研究以南京大学为案例学校,选择人文社科、理科、工科、医学四类不同学科领域的272位博士研究生为样本,通过满意度问卷调查,结合后期对于11位四类不同学科博士生的深度访谈,试图研究以下问题:南京大学博士生对培养质量的满意程度如何;博士生在培养质量满意度上是否存在学科间的差异,差异是否显着,若存在差异,那么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性别、年级、培养类型、硕士毕业学校类型、有无工作经验等人口统计学特征对于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学科差异是否存在影响。希望通过对以上问题的研究与解决,从而为南京大学博士生教育的改革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基于数据支持的对策与建议,同时也希望能够通过对南京大学博士生培养质量的调查研究为其他同类型高校的博士生质量研究提供可参考的对比与数据。通过统计软件SPSS17.0数据统计分析及访谈调查,研究发现:(1)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的总体满意度平均得分为4.077,博士生培养质量满意度较高;(2)各维度得分显示,学术支持满意度较低,为3.957分,导师指导满意度得分为4.124分,总体评价方面,满意度得分为4.169分;(3)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学科领域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满意度存在差异且差异显着:培养质量总体满意度上,人文社科类得分最高,与理科、工科、医科都存在显着差异,且人文社科与理科类的满意度差异达到了极其显着的水平,与工科类满意度差异为非常显着,与医科类博士生的培养质量满意度得分差异也达到了显着水平;各维度方面,导师指导满意度方面,人文社科类与理科类存在非常显着的差异,与工科存在显着差异;而在学术支持方面不存在学科间的显着差异,四类学科博士生在此项上得分都不是很高;在总体评价方面,人文社科与理科存在极其显着的差异,与工科存在非常显着的差异,与医学类也存在显着差异;(4)从人口学统计变量来看,性别、年级、培养类型以及有无工作经验对于不同学科博士生的培养质量满意度不存在显着影响,而硕士毕业学校的类型和层次对于不同学科学生满意度是存在交互影响的。基于以上调查研究结果,提出如下几点对策建议,希望能够提高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同时也能够为其他同类型高校博士生教育的改革提供借鉴:(1)完善理工科博士生导师指导制度,实行严格的导师遴选和退出机制;(2)加大对于医学院的经费投入,针对学科性质完善学术支持条件;(3)重视人文社科类的学术需求,为其提供更多的学术支持;(4)加大博士生资助力度,多渠道提供资助来源;(5)完善博士生培养制度,加强博士生教育的制度化与规范化建设。
毛德智[3]2006年在《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指根据农村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等现状,通过各种教育形式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政治法律修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并通过加强医疗保健等措施提高其身体素质,以协调其数量,提高其质量,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推动农村经济健康稳步发展。从资源结构看,我国资源的最大优势既不是物力资源,也不是自然资源,而是人力资源,尤其是农村人力资源。当前,在人力资源领域的相关研究较多,但涉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尤其是从经济学、社会学多角度系统研究这一问题的学术成果并不多见,本论文的选题正是以此为基本出发点的。 本论文共七章,从逻辑上可分为叁个部分,第一、第二和第叁章为总论部分,以理论分析为主。主要内容是概括性提出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思路与方法,在经验事实描述的基础上,对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进行历史考察与现状评价,并对美国、韩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模式与经验进行剖析,将其概括为“先发模式”和“后发模式”,据此提出了对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启示与借鉴。接下来第叁章系统构建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各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程度不尽相同,地区间有明显的差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程度基本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第四、五章为本论文的核心内容,详细阐述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问题,以及在当前市场化与国际化不断加速的社会进程中,从技术进步、体制改革、社会转型的角度探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农业教育是开发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实现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的重要手段,第六章对此进行了专项研究,通过美国、荷兰、日本等国家农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开发的经验借鉴,试图找到一条适合我国现状的农村职业技能开发之路。第七章为结论部分,在提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原则思路的基础上,从观念开发、教育性开发、制度性开发、迁移性开发、政策性开发等角度,系统探讨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本研究可能实现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叁个方面: 第一,通过对比较优势的综合分析,提出了我国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以及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本文认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充分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不仅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国际贸易比较利益,使静态比较优势得以实现。但从动态看,由于放弃了具备潜在动态比较优势产业的发展,结果会由于工业化推进速度的迟缓及国际分工低级化和边缘化,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不利。为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探讨和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状况的分析,指出我国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并结合社会经
参考文献:
[1]. 保障我国农科博士生质量的投资研究[D]. 王鹏. 华中农业大学. 2004
[2]. 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满意度的学科差异分析[D]. 陈瞳. 南京大学. 2014
[3]. 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D]. 毛德智. 华中农业大学. 2006
标签:高等教育论文; 博士生论文; 南京大学论文; 人力资源开发论文; 大学论文; 人力资源战略论文; 投资论文; 实证分析论文;